银行信贷管理学(考试小抄)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1834640 上传时间:2021-10-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信贷管理学(考试小抄)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银行信贷管理学(考试小抄)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银行信贷管理学(考试小抄)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信贷:是从属于商品货币关系的一种行为,具体指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按约定期限偿还,并支付给贷出者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动。2.信贷资金:是由银行以信用方式在信贷活动中聚集和分配的资金,是社会总资金的一部分。3.信贷管理:指为了提高信贷资金的经济效用,运用各种方法或手段对国民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资金借贷关系进行组织、疏导、调节和控制的活动。4.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指银行组织和管理信贷资金的基本模式。5.单个贷款比例指标:对统一借款客户贷款余额/银行资本净额10%对最大10家客户发放的贷款总额/银行资本净额50。6.比例管理:指规定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债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以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7.信贷管理目标:指银行信贷活动所应达到的预定标准和要求。根据银行信贷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信贷资金运动所固有的特性,银行应当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信贷资金的经济效用作为信贷管理的目标。8.信贷资金管理权限:指银行信贷管理体系中各级管理机构之间关于资金管理职责范围的划分,也包括各类资金管理权的分配。9.银行存款:指以信用方式聚集起来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间歇的闲置货币资金或货币收入。10.企业存款:指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支付准备和积累基金形成的存款。11.储蓄存款:指由城乡居民个人货币收入的节余款或生活待用款形成的存款。12.活期存款:指客户不需要预先通知即可随时存取和支付存款。13.定期存款:指由客户与银行预先约定存款期限的存款,是客户获取利息收入的重要金融资产,也是银行筹集中长期信贷资金的重要渠道。14.基本存款账户:指存款人因办理日常转账结算和现金收付需要开立的银行账户。15.储蓄存款实名制:指个人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办理储蓄存款时,应当出示本人法定身份证件,使用身份证件上的姓名,银行按照规定进行核对,并登记身份证件上的姓名和号码,以确定储户对开立账户上的存款享有所有权的一项制度。16.利息成本:指银行按照约定的利率,以货币的形式向存款人支付的报酬,是银行存款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17.营业成本:指除利息以外的其他所有开支,包括宣传广告费、柜台和外勤人员工资、设备和房屋的折旧费计提、办公费用以及为客户提供服务所发生的其他费用。18.资金成本:指银行为吸收一定的存款而支付的一切费用,即利息成本和营业成本之和。19.可用资金成本:指银行可用资金所应负担的全部成本。20.活期存款稳定率:指活期存款平均余额与存入总额的比率。21.非存款资金:指银行除了存款以外的其他各种借入资金。22.短期借入资金:指期限在1年以内的各种银行借款。23.长期借入资金:相对短期借入资金期限较长的各种银行存款,加发行金融债券。24.同业拆借: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临时性借款。25.隔夜拆借:拆借资金在头天清算时拆入,次日清算之前偿还。26.定期拆借:时间较长的资金拆借,一般会在拆借协议中指定某一日为清偿日。27.今日货币:拆入行在接到拆出行开出的本票后,将支付凭证交换给拆入行,以抵补当日所缺头。28.明日货币:拆入行当天不能收到支票,则要次日才能交换并抵补所缺头寸。29.回购协议:银行在出售有价证券等金融资产时与购买金融资产的一方签订协议,约定在一定的期限后按协议价格购回所卖证券。30.正回购:资金融入为正回购。31.逆回购:资金融出为逆回购。32.再贷款: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贷款。33.再贴现:商业银行把已经贴现但尚未到期的票据交给中央银行,要求中央银行给予再贴现。34.转抵押:商业银行把抵押货款出售给其他银行,以获得资金融通的行为。35.转贴现:商业银行通过二级市场上卖出未到期的贴现票据以融通所需资金的行为。36.向国际金融市场借款:利用国际金融市场获取所需的资金。37.结算过程中的资金占用:银行在办理各种结算业务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表现为各种应付款项。38.金融债券:由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为筹集中长期资金而向社会公开发行的一种债务凭证,债券的持有者享有到期收回本金和利息的权利。39.资本性债券:银行为补充资本金不足而发行的金融债券。40.一般性金融债券:为银行筹集用于长期贷款与投资的中长期资金而发行的金融债券。41.国际金融债券: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的、面额以外币表示的金融债券。42.金融债券的行政性发行:发行人在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强制发行金融债券,通常可以通过分配方式,即向投资者计划分配债券购买数额而发行的金融债券。43.金融债券的市场化发行:发行人在市场上发行债券,投资者根据自身需要以及资金状况等确定其购买决策。44.借款人:在信贷活动中以自身的信用或财产作保证,或者以第三者作担保而从贷款人处借得货币资金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45.贷款人:在贷款活动中运用信贷资金或自有资金向借款人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46.贷款原则:银行能够对企业发放贷款的基本原则,是银行和企业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约束银行贷款活动的行为规范。它制约着贷款的投向、投量、用途和方式,属于银行贷款的全局性决策。47.贷款展期:借款人因故未按借款合同约定期限偿还贷款,而向贷款人要求继续使用贷款,贷款人同意延期偿还。48.效益型原则:银行对借款人发放贷款的基本原则之一,指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而获取利息收入、增加银行利润的能力。49.安全性原则:商业银行在经营信贷业务过程中,要避免信贷资金遭受风险和造成损失。50.流动性原则: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包括负债的流动性和资产的流动性。负债的流动性指银行以合理的成本随时举措新债,以满足资金需求的能力,资产的流动性指银行资产在无损状态下迅速转换为现金的能力。51.贷款政策:指银行为指导贷款决策而制定的规则和程序。52.担保贷款:指具有一定的财产或信用做还款保证的贷款。53.信用贷款:指银行完全凭借客户的信誉而无须提供抵押物或第三者保证而发放的贷款。54.存量控制法:是一种控制贷款余额的方法,要求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超过控制的额度,在控制额度内,借款人可以反复地周转使用贷款,而不受贷款累计发放额的限制。55. 流量控制法:是控制贷款累计发放额的一种管理方法,其具体操作方法是:逐笔申请,逐笔核贷,逐笔定期限,到期收回指标一次有效,随用随减。56. 票据贴现:是贷款的一种特殊方式。指银行应客户的要求,以迈进客户持有的未到期的商业票据的方式发放的贷款。57.优惠利率:国家规定的或银行自身决定的对那些需要重点扶植的企业、行业或部门所实行的低于一般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58.惩罚利率:银行对那些违反借款合同的贷款所实行的高于一般利率水平的利率,它实际上市弥补银行贷款风险增加的一种价格。59.单利法:不论时间长短,仅以本金计算利息,所生利息不再加入本金计息。60.复利法:又称“利滚利”、“息上加息”,是把到期利息加入本金继续计算利息。61.自营贷款:贷款人以合法方式筹集的资金自主发放的贷款。62.委托贷款: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贷款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63.贷款程序:指银行贷款从发放到收回的规范化程度。64.贷款逾期:贷款到期时,借款人未能按期足额偿还,且未申请展期或申请展期未得到批准或展期也到期,其贷款从到期日之日起,转入逾期贷款账户,进行专户管理。65.贷款卡:是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印制的,发给注册地借款人的磁条卡,是借款人凭以向各金融机构申请办理信贷业务的资格证明,贷款卡编码唯一,在全国通用。66.贷款授权制度:贷款授权主体就贷款业务经营和管理的有关权力事项对贷款对象所做出的一种限制性规定,主要表现为对贷款授权对象资格的认定,对贷款授权对象行使权利范围的界定,对贷款授权对象权利大小的限定以及授权主体管理贷款授权事项的某些原则等。67.贷款转授权:指贷款转授权主体对贷款权利资源直接行使再配置权。68.授信:银行向客户直接提供资金支持,或对客户在有关经济活动中的信用向第三方做出保证的行为。69.统一授信:银行作为一个整体,集中统一地识别、管理客户的整体信用风险,统一地向客户提供具体授信支持,并集中管理、控制具体授信业务风险。70.贷款管理责任制:就是在贷款经营、管理、决策的过程中建立的责任制度体系,形成相互制约、责权分明的合理机制,从而促进信贷管理的科学性,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71.贷款管理行长负责制:贷款实行分级经营管理,各级行长应当在授权范围内对贷款的发放和收回负全部责任。72.审贷分离制度:指授信业务的审批主体与发放主体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制度。73.贷款分级审批制:贷款人根据业务量大小、管理水平和贷款风险度确定各级分支机构的审批权限,超过审批权限的贷款,应当报审计审批。74.集体审批制:贷款的最后决策或批准不是由一个人做出的,而是由一个集体做出的,是贷款科学决策的一种方式。75.信贷工作岗位责任制:指定岗位、定职权、定责任的信贷管理制度。76.贷款第一责任人制:指对某笔贷款的安全性负首要责任的人的一种信贷管理责任制体系。77.离职审计制:贷款管理人员在调离原工作岗位时,应当对其在任职期间和权限内所发放的贷款风险请款进行审计的一项科学管理制度。78.信用分析:银行对借款企业信用水平的评价,是银行贷款管理的一项基本工作。79.“6C”原则:把贷款信用分析的内容分为以下6个方面:价款人的品格、资本、能力、担保品、经营状况、事业发展连续性。80.财务分析:指银行对借款人财务报表中有关数据资料所进行的确认、比较和分析。 掌握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分析借款人的偿债能力,预测借款人未来发展趋势,为做出正确的贷款决策提供依据。81.非财务因素分析:指对贷款企业财务报表以外的信息和能力进行评价和分析。82.比率分析法:指银行根据企业某一时点会计报表上的相关数据,用相对数揭示它们的相互关系,据以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方法。83.趋势分析法:是运用编制比较会计报表,即根据连续几期的会计报表,对比有关项目各期的增减方向和幅度,揭示有关财务指标和经营状况的变化及其趋势的分析方法。84.比较分析法:指在同一行业的各个企业间依照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的分析方法。85.因素分析法:是用于确定经济指标的各种因素,揭示经济指标变化的因素,测定各个因素对经济指标变动的影响程度的分析方法。86.偿债能力分析:指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分析。87.营运能力分析:指对借款人资产周转速度的有关指标反映出来的资产利用的效率,表明企业管理人员经营、管理和运用资产的能力。88.企业信用评级:指运用规范的、统一的评价方法,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内的偿债能力和意愿,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从而对客户的信用等级做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89.客户信用等级:是反映客户偿还债务能力和意愿的相对尺度,主要从客户的市场竞争力、偿债能力、管理水平、发展前景等方面评定。90.资产结构:指各项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91.资金结构:指借款人的全部资金中负债和所有权益所占的比重及相互关系。92.贷款担保:指借款方不按合同规定归还贷款时,由借款方或保证人以其所有的财产承担或连带承担偿还本息的义务,贷款方有权依法或按合同约定处置对方的物资和财产,以保证收回贷款本息的一种法律关系。93.保证: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但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的行为。94.抵押:是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对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95.质押:指出质人将作为质物的财产交给质权人并由其占有,以作为债务清偿的担保。96.抵押物:指借款人经贷款人认为可作为贷款抵押的财产。97.抵押率:指抵押贷款本息之和与抵押物作价之比。98.一般保证:指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责任。99.连带责任保证:指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100.动产质押: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以该动产折价或以拍卖、变卖动产的价款优先受偿。101.权利质押: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权利质物移交债权人占有,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以从权利的质押中优先受偿。102.短期贷款:指商业银行发放的期限在一年以内(含1年)的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借款人短期资金的需求。103.流动资金贷款:指借款人用于正常生产经营周转或临时性资金需要而向银行申请的贷款。104.周转贷款:银行为满足借款人生产经营过程中周转性流动资金需求而发放的贷款,主要用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周转的资金需要。105.临时贷款:指借款人为了解决因季节性、临时性资金需要而向银行申请的短期贷款,主要用于解决企业一次性进货的临时需要和弥补季节性支付资金不足。106.透支贷款:一般指银行允许其客户,在约定的范围内超过其存款余额开除支票并予以兑付的一种贷款方式。107.结算贷款:是按对借款人因在途结算资金占用而发放的贷款。108.存货贷款:指借款人一起存货或商品作为担保、抵押品,向银行申请的贷款,是银行短期商业抵押贷款中的一种。109.应收账款贷款:指借款人把应收账款作为抵押品而向银行申请的贷款,也是借款人把其应收账款出售给银行,从而获得融通资金了。110.股票质押贷款:是借款人以其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如股票、债券等作为质物向银行申请的贷款。111.票据:是一种具有一定流通性的债务凭证,它以书面形式载明债务人有权按规定期限向债权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义务。112.本票:指出票人向他人签发,保证出票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113.支票:指由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业务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114.汇票:指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的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115.票据承兑:指汇票的付款人承诺在汇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的票据行为。116.票据贴现:指持票人将未到期的票据转让给银行,银行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额付给持票人的一种行为。117.技术改造贷款:指商业银行为支持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而发放的中长期贷款。118.基本建设贷款:指商业银行为满足企业在基本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资金需要而发放的中长期贷款。119.项目融资:指为某特定的工程项目发放的以项目本身预期的现金流量和经济收益为主要依据并以项目资产和项目相关参与人的合同义务为还款保证的一种中长期信贷。120.科技开发贷款:是银行对工业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科研单位,在研制、仿制、消化新技术,试制新产品,推广新成果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而发放的贷款。121.房地产开发贷款:指银行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房屋建造、土地开发过程中所需的本、外币贷款,包括房地产开发贷款和房地产开发流动资金贷款。122.贷款项目评估:是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基础,根据国家现行方针政策、财税制度以及银行信贷政策的有关规定,结合通过调研得来的有关项目生产经营的资料,从技术、经济等方面对项目进行科学审查与评价的一种理论与方法。123.投资利润率:指正常年度产品销售利润总额与投资总额之比。124.投资回收期:指项目建成投产后,按正常年度的销售利润额和折旧额收回该项目投资所需的时间。125.净现值:是按照规定的折现率对各年资金流量进行折现。126.内部收益率:是项目寿命期内资金流入现值总额与资金流出现值总额相等的折现率。127.不确定性分析:指在项目评估中,分析不确定因素对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以估计项目可能承担的风险,确定项目在经济上的可靠性。128.盈亏平衡分析:又叫保本点分析,是对项目不确定性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研究产品的销售数量、价格、成本等不确定因素的变化对项目盈利能力的影响及其程度。129.敏感性分析:指通过分析项目主要因素发生变化时对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从中找出对项目效益影响最大的最敏感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其可能产生的影响。130.无追索权项目融资:又称纯粹的项目融资,指贷款银行对项目的投资者没有任何追索权,在这种方式下,贷款人只能依靠项目本身所产生的收益作为还本付息的来源。131.消费贷款:指银行向消费者个人发放的、用以购买耐用消费品或支付服务费用的一种贷款。132.个人住房贷款:指银行对个人发放的,用于购买、建造、大修各类住房的贷款。133.汽车消费贷款:指银行向申请购买汽车自用或租赁经营的借款人发放的人民币担保贷款。134.国家助学贷款:指面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含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地区)高等院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第二学位学生发放的贷款。135.信用卡贷款:指由银行或公司签发的证明持卡人信誉良好,持卡人可凭卡在指定商店货场所购物、消费或享受特定服务的一种特质卡片这样的贷款。136.等额本金还款法:指在贷款期内,借款人每月等额偿还贷款本金,贷款利息随本金逐月递减。137.个人信用征信:指通过第三方中介机构,将分散在商业银行和社会各相关部门的个人信用和信誉信息汇集起来,进行加工和存储,形成个人信用档案信息数据库,为商业银行和社会各相关部门系统了解个人信用和信誉状况提供服务。138.经营判断法:指银行信贷人员依据所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运用个人的知识、经验和直觉对借款人贷款偿还能力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139.信用评分法:指由银行先建立一个统计上可靠的信用评分体系,然后信贷人员通过这一体系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分。140.分期偿还贷款:指借款人购买汽车、住房及其他耐用消费品,按月或按季分期偿还贷款本息的贷款。141.一次性偿还贷款:指借款人一次还清本金和利息的贷款。142.循环贷款:指一次申请、多次使用的贷款,即在一定期限内消费者可以在贷款银行批准的信用额度内多次使用贷款,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分多次偿还贷款。143.直接贷款:指银行直接对消费者发放的贷款,是分期偿还贷款的一种形式。144.间接贷款:指银行通过经销商间接向消费者发放的,用于直接消费者以分期付款方式购买耐用消费品的贷款。145.外汇贷款:是银行以吸收的外汇资金为来源,以外币为计算单位而发放的贷款。146.现汇贷款:指借款人可根据与银行签订的借款合同,在批准的贷款额度内自主用现汇对外支付有关款项的贷款。147.外汇流动资金贷款:指银行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或出口产品所需进口国外原材料等而发放的流动资金性质的外汇贷款。148.外商投资企业贷款:指银行向外商投资企业发放的贷款。149.对外劳务承包贷款:是为支持我国对外劳务承包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和输出劳务及开展其他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而发放的贷款。150.项目贷款:是以贷款项目本身的直接用途为 而发放的贷款。151.转贷款:指国内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后,以自己名义与外国出口信贷机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筹资,并将所筹措的资金转贷给客户,以便为项目引进设备、技术和服务等活动提供咯各自的一种信贷业务。152.外国政府贷款:指国外政府用官方预算以优惠贷款方式向我国政府提供的贷款,用于我国政府与贷款国政府间财政合作议定书中确定的项目。153.国外银行出口信贷:指国外发达国家为支持其本国产品出口,采取提供保险、融资、补贴利息等方式,鼓励其本国金融机构对出口国的出口商、本国进口商或本国的银行提供的优惠贷款。154.国际商业贷款:指按国际资本市场条件向国外银行借入的资金。155.出口信贷:是一个国家为促进和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运用信贷手段支持和增加本国产品出口而发放的一种贷款。156.出口卖方信贷:指在大型机器设备与成套设备交易中,为便于出口商以延期收款方式出售设备,银行向出口商提供的信贷支持。157.银团贷款:是由获准经营贷款业务的一家或数家银行牵头,多家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参加而组成的银行集团采用同一贷款协议,按商定的期限和条件向同一借款人提供融资的贷款方式。158.直接银团贷款:指由银团各成员行委托代理行向借款人发放、收回和统一管理贷款。159.间接银团贷款:指由牵头行直接向借款人发放贷款。160.贸易融资:指银行对客户提供进出口贸易项下的信贷支持,它包括一系列为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客户设计的融资手段,以满足客户在贸易过程中各阶段的融资需求。161.打包贷款:指银行根据客户的要求,将境外银行开立的以该客户为受益人的正本信用证留存,在提交单据前向其发放的用于该信用证项下备货的专项贷款。162.出口押汇:指银行根据客户的要求,并根据开证行的议付授权指示,以其提交的符合信用证条款的全套物权单据作质押,将应收货款净额先行解付给客户,然后凭单据向开证行索回贷款的融资行为。163.保付代理业务:指商业银行以购买票据的方式购买借款企业的应收账款,并在账款收回前提供融通资金之外的各项服务,如信用分析、催收账款、代办会计处理手续、承担倒账风险等。164.福费延:又称“票据包买”。这是商业银行为国际贸易提供的一种中长期融资方式。165.贷款风险:指在银行的信贷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银行贷款遭受损失的一种可能性。166.贷款对象变换系数:指贷款对象对贷款风险的影响程度。167.贷款方式基础系数:指贷款方式对贷款风险的影响程度。168.贷款形态过渡系数:指贷款形态对贷款风险的影响程度。169.贷款风险分类:指银行或金融监管机构综合所获取的各种信息并运用最佳判断,根据贷款风险程度对贷款质量做出评价的过程。170.正常类贷款:指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有充分把握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171.关注类贷款:指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贷款本息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172.次级类贷款: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已无法保证足额偿还贷款本息。173.可疑类贷款: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造成一部分损失。174.损失类贷款:在采取所有可能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后,本息仍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175.贷款风险管理:指银行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对贷款业务活动中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防范和处理的过程。176.贷款风险度:是衡量贷款风险大小的尺度,它反映贷款对象、贷款方式、贷款形态这三个基本因素对贷款风险的综合影响程度。贷款风险按单笔贷款风险度和综合贷款风险度分别测算。177.回避风险:指银行在贷款决策时,已预知某项贷款可能带来风险损失,因而主动放弃或拒绝贷款的方法。178.以物抵债:指贷款到期或贷款虽未到期,但借款人已出现严重经营问题,无力用货币资金偿还债务,且担保人也无力以货币资金代为偿还债务,经银企双方或三方协商同意或法院依法裁定,借款人或其担保人以物抵债银行贷款的行为。179.破产还债:指对严重亏损、无力偿债的借款人,银行可以依法申请借款人破产,通过破产财产的分配来收回贷款。180.呆账准备金:指银行从经营收入、利润以及资本金中提取的用以弥补贷款损失的专项准备基金。181.特别呆帐准备金:指由银行根据不同类别贷款的特殊风险情况、风险损失概率和历史经验,自行确定按季计提比例。182.资产转换周期:指金融资本转化为实务资本,再由实务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的过程。183.信贷营销:指银行以金融市场为导向,综合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向客户提供信贷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需求并实现银行赢利目标的一系列信贷管理活动。184.环境综合分析:指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银行信贷营销的宏微观环境进行综合分析。185.市场细分:指通过环境分析,依据客户在需求上的各种差异,将整个信贷市场划分为若干客户群的市场分类过程。186.信贷目标市场:指银行为满足现实或潜在的客户需求,在信贷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确定的将要进入并重点投入信贷产品和服务的客户群,即银行信贷营销活动中所要满足的特定市场。187.信贷产品:指银行向市场提供的能够满足客户信贷资金和银行信用两方面需求的产品或服务。188.人员促销:是员工为推销信贷产品而采用的对客户进行访问、面对面交谈的一种促销手段。189.客户经理制:指银行的营销人员与客户,特别是重点客户建立明确、稳定和长期服务关系的一种信贷营销组织形式。190.市场定位:指银行设计并确立自己的企业形象,决定向客户提供何种信贷产品的行为过程。191.新产品的构思:指某一种能够满足某种新需求的信贷产品的设计过程。192.试销:指对新的信贷产品进行小规模、试验性的销售,并通过反馈信息,决定是否大批量推出或做进一步的改进和调整。193.客户心理预期:指客户对信贷产品未来价格变化做出估计后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194.成本定价策略:指以成本为基础来确定信贷产品的价格,以保证业务收入在扣除成本后实现赢利。195.广告促销:是通过宣传媒介直接向目标市场上的客户介绍和销售信贷产品,提供信贷服务的一种促销手段。196.公关促销:指银行在信贷促销活动中正确处理和沟通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以树立银行的良好形象,从而促进信贷产品销售的过程。197.特种存款:指中央银行根据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营运状况以及银根松紧和宏观调控的需要,以存款的方式向这些金融机构集中一定数量的资金而形成的存款。198.银行信贷目标市场:指银行为满足现实或潜在的客户需求,在信贷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确定的将要进入重点投入信贷产品和服务的客户群,即银行信贷营销活动中所要满足的特点市场。1.信贷的基本特征:1)信贷是价值的单方面运动;2)信贷是需要偿还的价值运动;3)信贷是有偿的价值运动。2.银行信贷资金的基本特点:1)信贷资金是一种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资金;2)信贷资金是一种具有价格的资金;3)信贷资金是一种具有期限约定的资金;4)信贷资金是一种具有特殊运动形式的资金。3.银行信贷管理的基本内容:1)信贷关系的管理;2)信贷资金来源;3)信贷资金运用的管理。4.银行信贷管理的职能和作用:职能:1)筹集和运用信贷资金;2)调节社会经济活动;3)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作用:1)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2)调节货币流通,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3)促进银行改善信贷业务经营活动,控制银行风险并增加收益。5.信贷资金运行的内部条件:1)银行的信贷业务管理水平和相应的信贷资金管理制度,决定了信贷资金运行的效果。2)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制约信贷资金风险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银行的资本金的充足,银行的内控制度的健全,银行应对风险损失的能力等。6.如何合理控制信贷资金的供应数量:1)中央银行应能够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合理确定信贷总量政策和一段时间内应该采用的具体政策。2)商业银行应转变经营机制,通过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贷款风险管理,形成银行内部自我约束机制,科学控制信贷资金的供应数量。7.如何合理确定贷款投向:1)从国家的角度看,需根据未来产业结构的布局、产业发展的政策,对信贷投向做出整体科学的决策和规划,并采用一定的手段与措施,促使银行以宏观信贷政策为导向开展具体的信贷业务。2)从银行的角度看,银行需要根据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信贷管理政策,及自身发展的具体需要,确定具体的贷款投向。8.如何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用:资产的使用效益表现为占用越少,产出越多。因此,要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力争达到信贷资金的投入的最低化和产出的最大化,加快周转速度。9.“实贷实存”体制的内存在的问题:从1985年1月1日起,我国人民银行和各专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实行“实贷实存”的管理体制。这一体制的基本原则是“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内容:1)统一计划。就是人民银行和个专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必须全部纳入国家综合信贷计划,由人民银行总行综合平衡,经国务院批准后,再核定各专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收支计划和向人民银行的借款计划。2)划分资金。就是专业银行的自有资金和其他各种信贷资金,经人民银行总行核定给各专业银行后,作为各行的营运资金,由其自主经营,独立核算。3)实贷实存。就是改变人民银行同专业银行的资金往来以计划指标层层下达的办法,实现“上贷、下存、先存后用”的实贷实存的办法。4)相互融通。就是为了搞活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横向调剂作用,在一个地区内的资金融通,主要依靠该地区各行之间的相互拆借。问题:1)资金管理上贷“大锅饭”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受到很大限制。2)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手段不完善。对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的控制,主要是依靠行政性的限额控制,各种经济手段还难以有效发挥作用。3)存在“条条”与“块块”分配资金的矛盾,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有效调控。10.在信贷资金“比例管理”办法下对不同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管理有何不同:1)对商业银行的管理和融资原则。商业银行实行贷款限额控制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根据期限管理、资金来源和运用,编制年度信贷资金经营计划,按季分月实施;商业银行总行加强系统内信贷资金的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对本行资产的流动性和支付能力负全部责任;商业银行之间资金余缺可相互调剂;商业银行资金不足可向人民银行融通资金,但要逐步提高资金自给率,逐步减少信用贷款;商业银行贷款人要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扶优限劣的信贷原则。2)对政策性银行的资金管理和融资原则。政策性银行的业务经营受人民银行的监督,信贷资金实行计划管理、定向筹集和使用、自求平衡、保本经营的原则。3)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坚持实行以资本总额制约资产、资产自求平衡的原则,发生头寸困难,可向人民银行申请头寸借款或再贴现。11.我国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我国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经历了从“统收统支”、“差额包干”、“ 实贷实存”、“比例管理”等不同的演变与发展阶段。“统收统支”是我国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实行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特点:1)银行系统内部的信贷资金实行统存统贷管理;2)银行对企业实行资金供给制。优点:集中统一,指挥如意,有利于金融的宏观控制。缺:不利于调动各级银行及职工的积极性,影响资金灵活调度,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客观上导致银行资金使用效益差的后果。1981年我国开始在全国正式实行“差额包干”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即“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包干”。实贷实存的基本原则是“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我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包括两个阶段:1)“总量控制、比例管理、分类指导、市场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2)“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12.信贷资金运行需要的内、外部条件:信贷资金的内部条件,指银行所拥有的、可以保障信贷资金良好运行的内部条件,包括:1)银行的信贷业务经营与管理水平。信贷资金运行的主体在于银行,银行的信贷业务管理水平和相应的信贷资金管理制度等,决定了信贷资金运行的效果;2)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信贷资金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各种市场风险。信贷资金运行的外部环境,指能够保证信贷管理政策执行、促使信贷资金顺利完成其支付与归流过程的各种银行外部因素。包括1)社会生产和流通的运行状况。2)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健全。3)法律制度环境的建立健全。4)金融市场的发展。5) 或有关金融监督部门的信贷政策与信贷管理制度。13.如何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制度:1)加强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的关键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包括:思想教育系统、经济信用系统、社会制度系统、行政立法系统等。2)加强信用立法,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制体系。3)推进“社会信用网络工程”的建设,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信用网络体系,同时,应建设高效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统一的征信、评级和服务标准。4)加强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自律,提高金融服务经济的能力,切实有效地防范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真正维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5)强化信用机构的市场运作,逐步实现信用制度的市场化运作。6)强化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将其作为市场经济伦理建设的重要内容。14.银行存款的构成要素:1)利率2)期限3)支取方式4)附加服务15.存款对银行的重要作用:1)存款时银行只能实现的前提;2)存款时银行信贷资金来源的主体3)存款是银行贷款业务的基础;4)存款时银行与社会各家建立广泛联系的渠道;5)存款时银行保持稳健经营的有效手段。16.如何优化银行的存款结构:1)存款期限结构的合理配置,短期存款与长期存款要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2)存款利率结构的合理配置,低息与高息存款的比例要适当;3)存款种类结构的合理配置,实现银行存款结构的多样化,多办理一些客户需要的存款种类。17.我国银行存款结构的变化:1)存款结构日趋多样化;2)储蓄存款增速最快,增幅最大;3)企业存款波动大;4)存款的期限结构由“短”为主转变为以“长”为主;5)存款市场持有的份额不均衡。18.企业存款的特征:1)企业存款时各类存款运动的核心;2)企业存款具有一定的强制性;3)企业存款的波动性大;4)企业存款与银行贷款的关联性强;5)企业存款成本低,效益好。19.我国政府对企业存款的现行法律规定有:1)现金管理2)结算管理3)账户管理4)严禁公款私存。20.银行办理储蓄存款应遵循的原则:1)存款自愿原则;2)取款自由原则;3)存款有息原则;4)为存款人保密原则;5)平等原则;6)公平原则;7)诚实信用原则;8)公共利益原则。21.对储蓄存款的现行法律规定:1)有合法的储蓄机构;2)储蓄存款实名制;3)保护存款人利益的规定;4)不得使用不正当手段吸收储蓄存款。22.我国储蓄存款持续增长的原因:1)居民货币收入水平增高;2)居民即期消费的减少;3)市场商品供求状况稳定,物价水平稳定;4)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不完善;5)金融市场发达程度不高;6)存款可以增值。23.为什么要对银行的存款规模进行适度控制?1)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银行存款的总量取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存款总量的增减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2)从银行经营管理角度分析。存款在被运用之前不仅不会给银行带来任何收益,反而会使银行付出一定的成本,只有将存款吸收的资金通过合理贷放或投资,获得一定的净利润,其经营活动才是有效的。3)从存款成本角度分析。通过存款成本来控制存款规模,是保持存款规模适度的一种有效方法,超过存款合理增长的数量界限,存款增加不仅不能给银行带来利润,还会引起亏损。根据以上分析,合理控制存款规模,保持存款规模适度,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银行稳健经营的内在要求。24.根据存款总量、结构与存款成本的关系说明银行存款成本的控制。存款总量与存款成本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不同的模式:1)同向组合模式,即存款总量增加,存款成本也增加。2)逆向组合模式,即存入总量增加,存款成本下降。这是最佳的一种组合模式。3)存款单向变化模式,即存款总量增加,存款成本保持不变,这是一种比较逆向的组合模式。4)成本单向变化组合模式,即存款总量不变,存款成本反而增加,这是应最大限度避免的一种组合模式。因此,银行应按照存款管理的目标,在不增加成本或减少成本的前提下,吸收更多的存款,以挖掘经营的潜力。从存款的期限结构和利率结构来看,存款的期限越长,利率越高,成本也就越高;相反,存款的期限越短,利率越低,成本也就越低。但是,如果进一步分析,特别是在考虑了存款的营业成本后,这种作用方向并不是完全同向的。所以,分析存款结构与存款成本的关系,不能只注重利息成本的比较,而应综合考虑其他非利息因素。25.银行非存款资金的特点、基本内容:特点:1)为主动性负债2)风险较大。基本内容:1)短期借入资金,包括同业拆借、回购协议、向中央银行借款、转贴现与转抵押、向国际金融市场借款。2)长期借入资金。26.非存款性资金借入对于银行业务经营的意义:1)可以提供商业银行的资金营业和管理效率;2)可以增加银行的资金来源,扩大银行的经验规模,加强银行与外部的联系和往来;3)有利于满足银行业务经营的各种需要。27.同业拆借的方式:1)根据拆借双方是否直接接触划分,分为直接交易和间接交易;2)根据拆借的市场组织形式划分,分为有形拆借市场和无形拆借市场;3)根据拆借的期限长短划分,分为隔夜拆借和定期拆借;4)根据同业拆借的支付方式划分,有本票和支票。28.同业拆借的程序:1)协商成交2)签订协议3)交割资金4)还本付息。29.回购协议的基本含义、特点:回购协议是交易双方以债券为权利质押的一种短期资金融通业务。特点:1)期限长短不一;2)交易对象多为政府债券;3)风险较低,利率比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要低;4)成交方式多样;5)交易金额一般较大。30.为什么回购协议的交易对象主要是政府债券?意义?因为1)由于政府债券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相对较好,市场投资者乐于接受;2)由于近些年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手中所持有的政府债券规模越来越大。意义:1)增进政府债券的流动性,有利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沟通;2)有利于满足证券持有者以较低成本融进短期资金的需要;3)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31.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决策依据:1)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或宏观调控政策的意图;2)各种获得资金渠道的比较;3)银行资金运用的用途与方向。32.我国中央银行再贷款的基本形式:1)年度性贷款;2)季节性贷款;3)日拆性贷款。33.银行通过欧洲货币市场筹集资金的原因:1)不受任何国家的政府管制和纳税限制,借款条件灵活,借款不限制用途等;2)欧洲货币市场的存款利率相对较高,放款利率相对较低,其对存款人和借款人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3)资金调度灵活,手续简便,主要是凭借信用开展业务,尤其是短期借款,一般不需要签订协议,无需担保品,通过电话和电传就可以完成;4)借款利率大多由交易双方依据伦敦同业拆借利率具体商定。34.银行短期非存款资金的经验策略、管理要点:经验策略:1)选择适宜的短期非存款资金的数量与来源渠道;2)对短期非存款资金进行一定的规模控制;3)确定合理的短期非存款资金的结构。管理要点:1)主动把握短期非存款资金的期限和金额,有计划地把各类短期借款的到期时间和金额分散化,减少流动性过于集中的压力;2)尽量将短期借款的到期时间和金额与存款的增长规律相协调,并将短期借款控制在自身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3)通过各种办法将短期借款的对象和金额分散化,力求形成一部分银行可以长期占用的借款余额;4)正确掌握短期借款到期的时机和金额,以便能够实现筹集资金,满足短期非存款资金的流动性需要。35.发行金融债券的筹资方式的优缺点:优:1)解决银行特定用途的资金需要;2)筹资机制灵活;3)筹资效率较高;4)资金稳定性较高;5)资产流动性较强。缺:1)除利率外,金融债券还要承担相应的发行费用,其筹资成本较高;2)发行金融债券的数量、利率、期限等,会受到金融监管当局的严格限制,银行筹资的自主性不强;3)金融债券的流动性状况受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以及市场运行状况的制约。36.金融债券的基本类型:1)资本性债券2)一般性债券3)国际金融债券。37.银行在发行金融债券时应注意的问题:1)做好市场调查2)掌握发行时机3)做好金融债券发行与资金使用的衔接4)金融债券的发行选择。38.我国回购协议的发展历程、目前的基本状况:我国回购市场的发展经历曲折。目前,回购协议与同业拆借、现券买卖业务已经共同成为我国银行间市场的主要业务,是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回购协议还被中央银行作为宏观调控的公开,在公开市场上广泛使用。39.我国金融债券的发行状况:1)我国金融债券的发行类型,两种:特种金融债券和政策性金融债券。特种金融债券主要功能是为指定用途筹集资金,基本出发点是要解决企业的特种资金需要,缓解信贷资金不足的矛盾。特种金融债券的发行,为我国银行增加资金筹集方式,改变负债结构单一等问题提供了新的金融公具。政策性金融债券,指我国的政策性银行为筹集信贷资金,经国务院批准,向国有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债券。2)我国金融债券的发行范围,既有在国内发行的,也有在国外发行的。我国的金融债券首先是在国债发行的。3)我国进入债券的发行方式,经历了行政式发行到市场化发行的变化阶段。40.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基本的发展状况:1)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1986年各地的人民银行分行纷纷成立资金拆借中心,并开始进行同业拆借。1996年组建的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依托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建立,由一级交易市场和二级交易市场构成。2)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状况:经历了一个逐渐开放并直至市场化的过程。3)同业拆借市场的组织与交易状况:1)组织形式。2)运行方式3)交易品种与利率4)成员构成5)清算办法6)交易类型。41.同业拆借的方式、基本特点:两种形式:1)同业拆进;2)同业拆出。其中,同业拆进是银行负债的重要形式。基本特点:1)同业性与批发性。同业拆借市场的参与者是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与个人不得参加同业拆借。同业拆借的交易数额一般都较大,具有显著的批发性特征。2)短期性与主动性。由于同业拆借的用途是为了解决银行准备金的调剂问题,因而,其期限一般较短。同业拆借活动对于银行来说,是一种主动的资金调剂行为。3)市场化和高效率。同业拆借是一种市场化的融资行为,其市场表现在:(1)同业拆借是金融机构在协商基础上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2)同业拆借的利率是市场化的利率。(3)同业拆借市场也是一个高效率的市场。4)交易的无担保性。同业拆借市场上的资金大多是信用拆借,而并不需要借款人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5)不需向中央银行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这就降低了银行同业拆借资金的运营成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42.贷款人的权利、义务:权利:1)要求借款人提供与借款有关的资料;2)根据借款人的条件,决定贷与不贷、贷款金额、期限、利率等;3)了解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4)依合同约定从借款人账户上划收贷款本金和利息;5)借款人未履行借款合同规定义务的,贷款人有权依合同约定要求借款人提前归还贷款或停止支付借款人尚未使用的贷款;6)贷款人在贷款将受或已受损失时,可依据合同规定,采取使贷款免受损失的措施的权利;义务:1)应当公布所经营的贷款的种类、期限、利率,并向借款人提供咨询;2)应当公开贷款审查的资信内容和发放贷款的条件;3)贷款人应当审议借款人的借款申请,并及时给于答复;4)应当对借款人的财务、生产、经营情况保密,但依法查询者除外。43.借款人的权利、义务:权利:1)可以自主向主办行或者其他银行的经办机构申请贷款并按条件取得贷款;2)有权按合同约定提取和使用全部贷款;3)有权拒绝借款合同以外的附加条件;4)有权向贷款人的上级单位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反映、举报有关情况;5)在征得贷款人同意后,有权向第三人转让债务。义务:1)应当如实提供贷款人要求的资料,应当向贷款人如实提供所有开户行、账号及存贷款余额情况,配合贷款人的调查、审查、检查;2)应当接受贷款人对其使用信贷资金情况和有关生产经营、财务活动的监督;3)应当按借款合同约定用途使用贷款;4)应当按借款合同约定及时清偿贷款本息;5)将债务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人,应当取得贷款人的同意;6)有危及贷款债权安全情况时,应当及时通知贷款人,同时采取保全措施。44.提高贷款效益性的途径:1)从银行自身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实现利息收入的最大化;2)努力降低信贷业务经营成本;3)优化贷款投向;4)提高经营管理水平。45.提高贷款流动性的途径:1)正确选择贷款的投向;2)优化贷款期限机构;3)合理确定贷款期限;4)加强贷款质量管理,保证到期足额收回贷款。46.贷款政策的内容:1)贷款的经验方针、经营目标。2)贷款的发展战略。3)贷款的法律、法规。4)贷款的规模。5)贷款结构。6)贷款工作规程与权限划分。7)贷款抵押与担保。8)贷款定价。9)贷款风险分类。10)不良贷款管理。11)贷款呆账准备金提取及呆账核销。12)关系人贷款管理。13)贷款档案管理以及贯彻执行贷款政策的具体措施和办法。47.正确制定并执行贷款原则的意义:贷款原则,指银行能够对贷款人发放贷款的基本原则,是银行和贷款人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约束银行贷款活动的行为规范。它制约着贷款的投向、投量、用途、方式,属于银行贷款的全局性决策。贷款时银行最主要的盈利资产,同时也是银行调节经济的基本手段。因此,正确制定并执行贷款原则对银行贷款的科学决策,进而对提高贷款的使用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48.贷款不能用于股本权益性投资的原因:1)加大贷款的风险性,当借款人股本权益性投资失败时,贷款会无法归还。2)可能延长贷款期限,使得短期贷款长期使用,影响贷款的正常周转。49.贷款法律文件的重要性:信贷风险对借、贷双方权利和义务的顺利履行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又难以避免。因此,对贷款人,完备的贷款法律文件就成为防范风险的必要措施之一。只有在贷款文件中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予以充分考虑,并明确风险发生后,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才能处理纠纷,依法收贷奠定扎实基础,减小贷款人的损失。由此可见,贷款法律文件的重要性。50.贷款法律文件的种类:狭义的法律文件包括:贷款合同、保证合同、抵押合同、质押还让他、提款申请,保险权益转让书、合同公证和登记文件等。广义的法律文件包括:整个贷款业务过程中发生的有关贷款人内部的账户记录,贷款人在借款人办理提款、还款以及付息业务过程中发生并保留的单据和凭证等。51.在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中,如何使贷款“三性”协调一致:协调的准则是在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基础上,提高贷款的效益性,这不仅不会影响贷款的效益,反而会使贷款的盈利增加更多,也更持久。协调贷款的“三性”原则,还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经营环境,有所侧重地加以协调。在经济繁荣时期,银行资金来源充足,贷款需求旺盛,保证贷款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并不十分紧迫,而应侧重于提高贷款的盈利水平;反之,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则应侧重于保持贷款的 流动性和安全性,而提高贷款的效益性则应放在次要位置。在中央银行放松银根时,可以更多德考虑贷款的效益性;反之,在中央银行紧缩银根时,则应更多地考虑贷款的流动性。商业银行从自身业务经营状况出发,在短期贷款过多的情况下,要调整原有的贷款结构,侧重于增强贷款的效益性;反之,在长期贷款过多、风险过大的情况下则要更多地考虑贷款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总之,要通过不同经营环境、不同经营条件下侧重点的不同选择,实现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动态平衡。52.如何制定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1)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在指定贷款政策时,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者,必须了解并掌握国家有关的法律和法规,熟悉国家在一定时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求,使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既合法又合理。2)银行的资本金状况。商业银行的 资本金状况对贷款政策有重要影响。3)银行负债结构。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和负债的稳定性状况也是影响银行贷款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4)服务地区的经济条件和经济周期。经济决定金融,银行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对银行贷款政策有着直接的影响。5)银行信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