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资源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29983612 上传时间:2021-10-08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程资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语文课程资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语文课程资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第4 4章章 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一、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一、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1、课程资源的开发将极大地拓展现有狭窄的教育内容,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课程资源的开发还将直接导致教育方法的变革,新的课程资源的引入会带动教育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一、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一、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3、课程资源的丰富特别是新兴课程资源会有利于推动现行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学生的主体性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将有全新的发展;4、在教育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不但会在教育领域内引发一场教育观念的变革,而且会使全社会的教育意识、教育观念有一个提升,推动学习化社会的来临。二、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和范围二、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和范围 (一)课程资源及其分类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课程资源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多种资源。课程资源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它主要指课程的材料来源。首先,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首先,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和来源。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的特点则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它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和环境,以及对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其次,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可以将课程其次,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可以将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它们都可以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主要是传统的知识性课程资源,如校内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中心、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各种非正式的课程等方面。而校外课程资源则包含学校范围之外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中心、网络资源、乡土资源等广泛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郝德永的分类:郝德永的分类:从课程的制约因素角度出发,将课程资源分为三类,即原生性课程资源知识;内生性课程资源学生;外生性课程资源社会。其中知识和学生两个维度在传统的课程中已经涉及,而社会性的课程资源才是我们目前的教育所缺乏的。内生性资源主要表现是“学生作为资源”:一是学生是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主体(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二是学生建立在生理和心理基础上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人格与特质等作为素材性资源,也作为条件性资源而存在。内生性资源可以使各种课程资源能动产生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三、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在现有课程来源的基础上,围绕既定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拓宽和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一个不断变化、突破的过程,新内容的获得并非程式化的结果,而是学校、教师、学生自主选择、创造的收获。一般而言,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可以分为横向的内容和纵向的内容两大类。横向的内容主要指通过探索相关学科的联系,开发出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实现跨学科教育,以达到学科之间、课程之间相互促进的目的。开发课程资源的纵向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科内容的逻辑结构而言的,即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在掌握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如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重组,并对课程的难度以及讲解进度加以调整,以使每个学生都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标准,获得能力范围内的最大发展。(一)课程资源与教材、校本课程从课程资源的概念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来看,教材作为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过去,人们将教材等同于课程资源,将教材奉为教学活动的圣经,不但将教学活动变成单纯的传递教材内容的过程,而且对课程质量、教学效果的选定也以它为神圣的标准。但是教材并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材在传递知识方面的作用已开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一)课程资源与教材、校本课程另一方面,课程资源有丰富的内涵和宽广的外延。所以,在认识上我们应纠正教材是惟一课程资源的偏见,克服课程资源开发在主体、内容、模式等方面的单一性,合理建构课程资源的结构,即使是对教材的开发,也需要进行结构上的突破,以满足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二)课程资源开发中的教师与学生、教师。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成长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历来就是教育改革的最大主力或阻力。任何教育改革仅靠政策或命令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教师有新的信念、能力、热情和动机,课程改革更是如此。正如艾利奥特所说的那样,“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因此,减少或消除阻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使教师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力,必然成为课程改革的首要而艰巨的任务。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有两条主要途径:其一,教师本身就属于课程资源的一种人力资源。教师的知识储备、技能技巧、理论素养以及人格魅力等对于学生和学校来说就是一种丰厚的课程资源。其二,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主动开发者,自主地、创造性地、合理地鉴别、开发、积累利用身外的课程资源。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1)认真学习教育改革理论,明确教学的目标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具体要求。 (2)充分利用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师指导用书,挖掘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图书资源和其他媒体资源。 (3)研究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品德与行为的情况,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其他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4)(4)充分利用课程的人力资源。教师自己要充分发充分利用课程的人力资源。教师自己要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同时要注重审查和利用与儿童挥课程资源的作用。同时要注重审查和利用与儿童相关的同伴、老师、家长和其他职业人员的知识与相关的同伴、老师、家长和其他职业人员的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资源。方面的资源。 (5)(5)鉴别和利用校外其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和人鉴别和利用校外其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才等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6)(6)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7)(7)争取学校对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支持。争取学校对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支持。、学生、学生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有相似之处:其一,某些学生的特长、学习经验、方法、优点等本身是一种资源,可以向其他学生展示或与其他学生交流;其二,学生也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参与课程资源开发过程。如自己制作学习辅助用的实物材料;成立课外活动小组;自己探索身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内生性课程资源内生性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对于人的关系来看,可以把课程资源的载体划分为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两种形式。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具有内生性,即它可以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在课程资源中有着特殊的作用。除了教师、教育管理者以及各种层次的教育研究人员外,学生和社会人士是具有这种内生性的课程资源的主要生命载体,他们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是课程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新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课程资源内容的开发,并不是每次都会获得理想的效果,达到预定的目标。有时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尤其是对新教材的开发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的、不可控的因素,这不仅会影响课程资源的开发进程、效果,甚至还会导致开发出一些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不利于完成教学计划的课程资源内容。为尽可能地使课程资源内容的开发为教育目的服务,课程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 (三)新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我国长期的传统教育中,课程资源的范围相当有限,教材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甚至人们常常把教材看作是惟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要订购教材或编写教材。在提出广泛开发课程资源的今天,我们要从认识上防止走入另一个误区,即课程资源越多越好。(三)新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现阶段,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当务之急是转变课程理论工作者和实际操作者对课程资源的传统认识,逐步树立起开发各种不同的课程资源的意识。但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进展过程中,课程资源开发者不能单纯地为了开发而开发,要注意开发和利用相结合。(三)新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校内为主、校外为辅,校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好校内、校外课程资源的关系也是课程资源开发工作的重要一环。以往我们忽视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把关注的目光主要投向了校内课程资源。就利用的经常性和便捷性来讲,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确占据着主要地位,而校外课程资源则更多地起到一种辅助作用。但不能因此而忽略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注意到二者的兼顾。(三)新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课程资源的富足程度因教育的地理环境不同而差别很大。特别是我国由于人口众多,且分布极其不均,各地经济发展不同步,地区间水平差异很大,因此课程资源的分布很不平衡不同地区用于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的经济投入不一样更造成课程资源分配事实上的失衡。思考与练习思考与练习论文参考题论文参考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