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1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29016542 上传时间:2021-09-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5.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 马桥中学 许如丽内容摘要: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追求“情景化”,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兴趣;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能过团结协作,解决问题;倡导学生当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关键词:教学反思;初中数学;新课标;学生独立性;引言: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5年多,已逐步走入了新课程的轨道。我们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在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变化中有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这几年来我一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现将我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一些尝试、实践和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产生如下一些反思:一、新课程可喜变化 1学生更喜欢数学了,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2教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们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素质,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新课改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1、 新课程实验中的困惑与思考 1.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结合帮助理解 在刚进入初中的第一个学期中,同学们很不适应用初中数学的课堂,习惯了小学的做法,所以,我用了一种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结合的方法讲解了学生最怕的有理数的化简.许多学生分不清化简的规律,符号法则会乱用,于是我用小学数学的方法引进初中数学,如-(-2)的化简,我们就可以用小学的数学来学习,因为我们学过了相反数,所以我们读的时候就要读做-2的相反数,-2的相反数就为2,因此-(-2)化简就等于2.或者-(+2)化简,读作2的相反数,就为-2.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符号法则为:负负得正,正负得负,负正得正,正正的正.2.数形结合法在第四章的学习中,我发现同学们常常是看图就能知道角的度数,而不知道怎们去,所以我讲了一种“数形结合法”,用解方程的方法来做这类题如:如图,O是直线AB上的一点,OD平分,OE平分,求的度数.解:平分 平分 3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上游乐场分组玩”、“上街买东西”,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在第二章整式的学习中,我发现同学们对课本中的例题:船在顺逆水中的航行速度理解的不是很清楚,在做题时遇到这类问题基本都本不会做,于是我便给他们讲了一个他们所熟知的故事唐僧出世的故事。唐僧的父亲是海州状元陈光蕊,在走马上任的途中遇到了强盗,后遇害,其妻子将唐僧生下后,将唐僧放在一只小船里,让他顺江而下,后来被金山长老所救。就此我们可知,唐僧的所乘的小船是在顺水的情况下顺江而下,而小船本身航行就有速度,再加上水流的速度,就能算出小船在这条河中的顺水速度,反之减去水流速度就是小船的逆水速度。即 顺=静+水, ,逆=静-水.运用同学们喜爱的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来通俗易懂的讲解问题,是课堂变得生动、活跃,还增强了同学们对这类问题的印象,做到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一次就学会。4.课堂提问由问答式教学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转变。传统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师问生答的问答式教学。教师问得浅显直露,无思维价值,探索的空间太小,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师问生答,似乎是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是灌输另一种表现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就懒得思考,从而导致其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探索性思维就泯灭了,哪里还有创造能力?在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等问题状态之中,学生就能用不同的眼光观察事物并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才会在不同意见或见解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才能因自己富有创意的做法或观点得到他人的认同而产生强烈的心理满足感与成就感,才能在学习互动的过程中学会竞争与合作,增强团队互助合作的精神。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在“以学论教”的今天,结合一些具体案例,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别有洞天。 在做练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猜想归纳题,这是我们考试的重点,考的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能够发现问题。比如:式子“1+2+3+4+100”表示从1开始的100个自然数的和,由于式子比较长,书写不方便,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将其表示为,这里“”是求和符号,通过对以上材料的阅读,计算= .这道题是学生第一次遇到,因此不明白什么叫做“求和符号”,对我提出了疑问,我讲解了这个符号的由来,并告诉学生这是“高斯定理”,是将来学生要接触得到的一种数学运算方法。如题目中的就可以这样运算:从100+1,99+2,98+3这些算式中得出得数均为101,所以有上述可得出(100+1)1002=5050.举一反三,同学们自己推出了: =1+2+3+4+5+ =做出了 = = = =+ =5教师由“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角色错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些教师常讲“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如果是平等的,有必要蹲下来吗?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在数学课上,更多的时候,是我在一旁稍稍指点,课堂节奏是由同学们来掌握的,主导着解题的整个思路,进度以及提出并解决问题。在数学课上,我班的上课的大致过程就是在“做数学”中度过的,我们一边做,一边发现问题,然后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既学到了新知识,又掌握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在做题过程中有这样一道题: y 3 2X+2-4x 如图,在33的表格内,填写了一些式子和数,已知图中各行、各列几对角线上三个数之和都相等,求x2+4x+4的值.我看了这道题以后,把问题想的复杂化了,后来学生“教”我这样做:解:设y,如图所示,则:当=-1时x2+4x+4 =(-1)2+(-4)+4 =1-4+4 =16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独立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7.“课堂教学反思”“反思型教师”常有教师专心课堂教学后记,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比较,描述课堂中出现的异常与教学目标的状况差异以及今后需改善之处的一些经验与教训,把课后体会混同于教学反思,其实这只是教学反思的一个方面,有专家提出“反思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认识的再认识”。可喜的是不少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尚需明确的是:真正反思,不仅要对我们采取的那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行为的潜在的教学观念进行重新认识。本次课改也是教育思想的“启蒙运动”,教师不再是“习题的讲解者”,作为课程的建设者的教师案桌上除了数学习题集,还应添置的是理念和理论。8评价的多样化与呈现形式与中考指向“短路”新课标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可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数学学习评价多样化,评价形式要求通过评分评语形式呈现,而现实的升学压力和功利性,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成为课堂主旋律,更关注中考命题走向、题型分值,而对全新的中考命题新框架、新思路、新亮点,部分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缺泛细致深入的专业化研究。新课标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研、精思,方能晓其义,识其神。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的研讨交流,让课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的同时,不仅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要从主体认识上找根源,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实践,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真正走进初中数学新课程,为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而努力。参考文献: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李玉琪。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