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标准测试题及答案(含所有科目)

返回 举报
资源描述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标准测试题及答案(含所有科目) 哲学-标准化测试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 B.17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 C.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 D.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哲学 3.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 A.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句话是( )。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6.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从根本上说是( )。 A.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B.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对人类自身的改造 D.正确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7.规律是( )。 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 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 D.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 8.“苍蝇不叮没缝的蛋”这一说法直接表达的哲学思想是( )。 A.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事物的运动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9.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 )。 A.出现时间的先后 B.是否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 C.形式上是否新奇 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10,“防微杜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 B.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11.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问题上,结果是指( )。 A.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B.先于某种现象的现象 C.被一定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D.后于某种现象的现象 12.事物的质是指( )。 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 13.否定之否定规律侧重于揭示( )。 A.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 C.事物发展的状态 D.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14.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 B.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互相调和的结果 D.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1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发展变化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16.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 A.实践的历史性和不确定性决定的 B.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C.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17.世纪伽利略因宣传‘旧心说”被宗教裁判所监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1980年10月罗马教皇不得不公开为伽利略平反,这说明( )。 A.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B.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C.谬误是对客观实际的歪曲反映 D.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18.人类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 A.生产关系 B.血缘关系 C.思想关系 D.法律关系 19.地理环境是( )。 A.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依据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C.社会制度变更的决定力量 D.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0.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 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C.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在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的自然科学前提是( )。 A.康德星云假说 B.达尔文进化论 C.细胞学说 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3.德国古典哲学中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影响最大的有( )。 A.康德的哲学 B,费希特的哲学 C.黑格尔的哲学 D.费尔巴哈的哲学 4.理论联系实际就要( )。 A.认真读书、刻苦学习马列主义 B.分析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 C.联系当代世界的深刻变化 D.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5.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就是说我们认识事物、研究问题就( )。 A.必须从实际出发 B.必须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C.必须从主体的主观愿望出发 D.必须从本本出发,从原则出发 6.下列各项属于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表现的有( )。 A.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 B.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的 C.意识能认识客观世界 D.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 7.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 )。 A.相互区别的事物、现象或要素之间的联系 B.只看到事物、现象或要素之间的区别 C.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的 D.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8.矛盾的普遍性是指( )。 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B.事物在它刚刚形成时没有矛盾 C.矛盾只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 D,每一事物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运动 9.下列各项属于矛盾的同一性的有( )。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C.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10.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从属地位,它( )。 A.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 B.对事物的发展不起作用 C.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D.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具体特点 11.脱离了人体的手就变成了没有生气的、死的东西,这是( )。 A.形而上学片面、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系统论的观点 D.部分受整体决定和制约的观点 12.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的表现的有( )。 A.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B.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C.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 D.唯物辩证法承认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形而上学则否认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 13.物质生产之所以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是因为( )。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构成和增长速度 B.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制约着人口生产的方向、规模和速度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 D.物质生产决定人口生产具有较少惯性 14.社会意识( )。 A.是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由社会存在决定 C.具有相对独立性 D.在阶级社会里,某些形式具有阶级性 1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表现在( )。 A.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C.社会意识是对科学文化的反映 D.社会意识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E.社会意识是对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16.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因为( )。 A.人的本质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 B.人是生活于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人,现实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本质 C.人的本质只有通过社会关系才能表现出来,而且是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 D.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 17.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 A.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 B.人类社会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C.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界发展规律是等同的 D.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它的一切活动无需人有意识地进行 18.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 )。 A.是承认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的理论 B.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 C.把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应用于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 D.既认为社会历史具有客观规律性,又反对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观点 19.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说( )。 A.只要先进的生产关系一经建立,生产力就会自然而然的向前发展了 B.先进的生产关系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扫清障碍 C.先进的生产关系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D.需要选择适当的经济体制,生产力在事实上才能得到发展 2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 )。 A.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推动社会历史前进 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三、判断题 1.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 ) 2.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革命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 3.只有物质的运动才是绝对的,而静止不过是一种一定的特殊形式,只具有相对性。从而承认并肯定相对静止是多余的,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 4.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 5.事物的质变和量变是相互转化的。( ) 6.事物的度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 7.凡是唯物主义的理论都是科学的,凡是唯心主义的理论都是荒谬的。( ) 8.社会意识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因而在阶级社会中都是有阶级性的。( ) 9.人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过程。( ) 10.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绝对的,不能是相对的。( ) 1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 ) 1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13.“走出去”与“引进来”是毫不相干的两回事。( ) 14.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 ) 1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 16.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可能与现实的统一。( ) 17.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是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 18.在社会运动的两对基本矛盾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起决定作用。( ) 19.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 20.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 四、问答题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条件与基本特点。 3.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大意义。 4.简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5.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我们在经济活动中必须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6.简述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7.简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主要表现。 8.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原理,说明“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9.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的重要意义。 10.试述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意义。 11.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说明应该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12.简述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3.简述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4.简述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5.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6.用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说明在实际主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意义 17.简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8.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19.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原理,说明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20.论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并用社会意识反作用原理分析我国现阶段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21.为什么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主要决定力量,认识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意义是什么, 22.试述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规律,并用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必要性。 23.运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人口的问题 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C 4.C 5.A 6.A 7.A 8.A 9,D 10.B 1l.C 12.C 13.D 14.D 15.D 16.C 17.B 18.A 19.D 20.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BCD 3.CD 4.ABCD 5.AB 6.ABCD 7.ACD 8.AD 9,ACD 10,ACD 11.BCD 12.ABCD 13.ABC 14.ABCD 15.ABD 16.ABCD 17.AB 18.ABCD 19.BCD 20.BCD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四、问答题(略) 哲学部分习题(选择判断)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是( )。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B.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表现在( )。 A.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是方法论 B. 哲学是绝对的,具体科学是相对的 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特殊规律 D. 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4.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 )。 A.一般方法 B.经验材料 C.理论结论 D.具体方法 5.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代替和被代替的关系 D.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B. 科学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绝对真理的体现 D. 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 A.主要内容 B. 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 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劳动人民的世界观 B. 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 为全社会服务的世界观 D. 新兴阶级的世界观 1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 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C. 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D.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11.我国著名的地质科学家李四光在从事地质学研究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 原理和方法,创立了地质力学的新理论,对我国石油地质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说 明( )。 A.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B.哲学随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C.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D.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12.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 A. 适应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 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13.我党一贯倡导并长期保持的优良学风是( )。 A.艰苦奋斗 B. 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勤俭节约 14.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点表现在( )。 A.实践性 B. 科学性 C.革命性 D. 开放性 15.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牛之前。不存在( )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1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7.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慧能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 者心动。慧能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 )。 A.否认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否认了运动具有客观规律性 C.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D. 否认了物质是意识的根源 18.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共同错误为( )。 A.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仅把运动和某些具体物质形态联系起来 D.把物质和运动完全割裂开来 19.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观点是( )观点。 A.唯物主义的 B. 主观唯心主义的 c.唯物主义经验论 D.客观唯心主义的 20.划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唯一的标准是( )。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B. 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c.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问题 D. 是否承认世界统一的问题 21.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是( )。 A.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c.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 D.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  22.人的意志高于一切、决定一切的观点是(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界定的。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2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 A.运动的绝对性 B.存在性 C.客观实在性 D.实物性 2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 A.各种实物的总和 B.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C.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D.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26.认为正确或错误的意识都是对物质的反映是( )的观点。 A.诡辩论 B. 唯心主义 C.不可知论 D. 唯物主义 27.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 )。 A.否认静止的相对性 B.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C. 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 D.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8.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A.存在性 B. 物质性 c.意识性 D. 真理性 29.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 A.唯心主义 B. 二元论 C. 辩证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0.相对主义运动观认为( )。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 D.只存在绝对运动而无静止 31.“司马光破缸的故事是说司马光小时候看到一小孩掉进水缸后.他没有按常规让人脱 离水。而是打破水缸.尽快让水脱离人。这一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想问题、办事情要学会抓主要矛盾 B. 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C. 只要打破常规,有创新精神,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 D. 做任何事情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2.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和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的哲学依据是( )辩证关系的 原理。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B.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 同一性和斗争性 D. 内因和外因 33.要从战咯上调整国民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 必须占据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的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 质量。这一论断突出体现了( )。 A.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原因的道理 B. 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观点 C. 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D.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34.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 A.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 C. 形向上学观点 D.不可知论 35.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的水平、学校的设施、学生的主观努力以及社会影响 等方面造成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 )。 A.异因同果 B. 同因异果 C.多因一果 D. 一因多果 36.苍蝇不叮没缝的蛋这一说法直接表达的哲学思想是( )。 A.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B.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 事物的运动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D.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7.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 标。这体现了( )。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 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 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38.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的是( )。 A.时间、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自己运动 B. 时间、空间不随物质运动的速度而变化  C. 时间、空间是主观精神的表现形式 D. 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39.“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体现的哲理是( )。 A.要重视外因的作用 B. 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重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 要重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40.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41.一个地区的发展会产生全国效益强调的是( )。 A.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 B. 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 C. 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D. 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 4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 A.是否整体地看问题 B. 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 是否承认事物的质变 43.事物发展的源泉在于( )。 A.人的主观能动性 B. 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C. 事物的内部矛盾 D.外力的推动 44.唯物辩证法否定的“扬弃”是指( )。 A.全盘抛弃 B. 绝对否定 C. 全盘肯定 D. 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 45.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 )。 A.保守与进步的关系 B. 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C.主要与次要的关系 D.对立统一的关系 4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转化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 )。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前进性和重复性的统一 C.连续性和阶段性(飞跃性)的统一 D.直线性和循环性的统一 47.否定方面是指( )。 A.保持事物自己存在的方面 B. 促使事物走向死亡的方面 C.事物内部好的方面 D. 事物内部坏的方面 48.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错误是由于忽视的事物的(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斗争性 49.联系是指一切现象、事物( )。 A.都有共同点 B. 都没有确定的界限 C.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 都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 50.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系统规律 D. 否定之否定规律 51.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问题上,结果是指( )。 A.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B.先于某种现象的现象 C.被一定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D.后于某种现象的现象 52.事物的质是指( )。 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 53.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 A.辩证统一的关系 B.因果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 等同关系 54.否定之否定规律侧重于揭示( )。 A.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 C.事物发展的状态 D.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5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 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56.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5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事物在原有状态下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 物体的位置移动或场所变更 D.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58.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 A.头脑中自生的 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C.绝对观念固有的 D.从书本上学来的 59.防微杜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 B.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 C.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60.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这是( )。 A.形而上学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C. 辩证法观点 D. 诡辩论观点 61.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 )。 A.量变是渐进的,质变是突然的 B. 量变是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 C. 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变化 D.量变是以数量规定的,质变是以属性规定的 62.矛盾是指( )。 A.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 B. 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的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相互渗透的关系 C.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问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的关系 D.如卖矛又卖盾故事中的那样完全不相容的两个东西 63.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 )。 A.出现时间的先后 B. 是否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 C. 形式上是否新奇 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64.现实性是指( )。 A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B.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确认 C.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 D.现实可能性与抽象可能性的总和 65.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 B. 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互相调和的结果 D. 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66. “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句名言表明( )。 A.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B.客观条件是制约人们认识的决定因素 C.由于多方面的主观原因, 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认识会有所不同 D. 人们无法真正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 67.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主要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要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②从实际出发 ③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 ④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④ 68.毛泽东同志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 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这 段话强调的是( )。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C.改造世界是第一性的,认识世界是第二性的 D. 懂得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就在改造世界中获得成功 69.学而不思则罔说明( )。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才是高级阶段 B.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表的反映,不能认识事物 C.通过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条件 D.人们只要思维,就能产生理性认识 70.把真理归结为多数人公认的观点,其性质是( )。 A.辩证法的 B. 折衷主义的 C.唯物主义的 D.多元论的 71.有用就是真理的命题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唯心主义的实用主义观点 72.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因为( )。 A.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B.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D.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7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 )。 A.绝对确定的 B.纯属不确定的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 74.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 A.实践的历史性和不确定性决定的 B.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C.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阿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7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了的物质的东西。这个观点是 ( )的观点。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76.规律是( )。 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 事物和现象之问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 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 D.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 77.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 A.它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B. 它的内容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主体和不依赖人类 C.它是自然界规律 D. 它是社会撬律 78.真理一元论就是指对于一个确定的对象( )。 A.只能有一种认识 B. 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C.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得 D. 用同一种方法获得的认识 79.假象是指( )。 A.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D.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80.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直接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 A.意识有能动作用 B. 认识有能动作用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 D. 物质决定意识 8l. 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区和单位,为表明政绩,弄虚作假和浮夸风严重,必须坚决制止。 因为它违背了( )。 A.规律是客观的 B. 矛盾是普遍的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82.17世纪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宗教裁赳所监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 1980年10月罗马教皇不得不公开为伽利略平反。这说明( )。 A.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B.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C. 谬误是对客观实际的歪曲反映 D. 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83.真理是( )。 A.经过经验检验的认识 B.符合逻辑、清楚明白的主观认识 C.指一切具有意义的认识 D.同客观世界相符合的认识 84.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是因为( )。 A.真理与谬误本身没有严格的界限 B. 真理与谬误的区别是主观错误造成的 C.谬误中包含着真理的因素 D. 真理与谬误具有同一性 85.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因为( .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从根本上说是( )。 A.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B.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对人类自身的改造 D.正确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99.人们占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是( )。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参加社会实践 c.开动脑筋,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D.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100.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 )。 A.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 人在神的启示下可以认识世界 c.世界万物不过是“感觉的复合” D.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精神 101.认识的本质是( )。 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客观实在自身 D. 社会实践 102.经验论是( )。 A.唯心主义的 B.唯物主义的 c.既可是唯心主义的,也可能是唯物主义的 D.二元论的 103.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再实践 D.抽象、具体、再抽象 104.物质从一般反映特性到人类意识产生所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是( )。 A.概念、判断、推理 B.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C. 客体、主体、客体 D.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 105.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来看,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在于( )。 A.人类的需要 B.人类的创造力 C.人类的社会实践的发展 D.人类的正确认识路线 106.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 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关系问题 107.社会基本矛盾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C.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矛盾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矛盾 108.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 A.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109.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 )。 A.人口太多而造成贫穷落后 B.国际阶级斗争形势的影响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 人民群众的觉悟及其积极性 llO.阶级划分( )。 A.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B. 惟一根据是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 c.最根本的是根据取得社会财富的不同方式 D.主要是根据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作用不同 111.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A.阶级斗争 B. 社会基本矛盾 C.人民群众 D. 统治阶级 112.社会革命( )。 A.在生产力发达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B.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C.在人民群众觉悟高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D.在具备了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的国家才会发生 113.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 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搞资产阶级自由化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114.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进步以(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动力 B.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的矛盾为动力 C.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为动力 D.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动力 115.经济基础是指( )。 A.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的总和 B. 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定历史阶段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 D. 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116.技术社会形态是( )。 A.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划分 B. 以生产关系性质划分 C.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程度划分 D.以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划分 117.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 D. 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118.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观点是( )。 A.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119.历史人物的成功或失败,归根到底取决于( )。 A.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B.他们的意志是否坚强 c.他们的愿望是否善良 D. 他们的行动是否果断 120.党的群众观点的实质在于坚信( )。  A.群众运动都是合理的 B. 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c. 群众都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 D.群众的意见总是正确的 121.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这个 观点是( )。 A.唯物史观 B.英雄史观 C.二元论历史观 D.不可知论的观点 122.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 )。 A.政治原因引起的 B. 经济原因引起的 C.精神原因引起的 D.科学技术水平引起的 123.生产力是人们( )。 A.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B.征服自然的能力 C.掌握知识的能力 D. 解决人际关系的能力 124.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是由( )。  A.理性的发展所决定的 B. 领袖人物的正确领导所决定的 c.大多数人的意志所决定的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125.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辩证法范畴上说属于( )。 A.必然性决定偶然性 B.本质决定现象 c.现实性决定可能性 D.内容决定形式 126.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 经济基础的发展 127.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 )。 A.搞好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 B.发展生产力 c.搞好阶级斗争 D.逐步提高公有化的程度和按需分配的成分 128.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 A.生产资料公有制程度的高低 B.社会财富的分配是否合理 c.社会成员是否团结一致 D. 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129.对科学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社会生产 B. 社会制度 c.文化教育 D. 社会意识 130.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特征是( )。 A.人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 B. 能影响周围环境的改变 c人有语言 D. 人能在人脑支配下进行活动 131.类人猿进化为人类的内在根据是( )。 A.气候的变化 B.类人猿的生理结构和生活特点 c.类人猿是高等动物 D. 制造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132.资产阶级所宣扬的“一般民主”的唯心史观基础是( )。 A.天赋人权论 B. 抽象人性论 c.社会契约论 D.三权分立论 133.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 A按劳分配制度 B.劳动者的互助合作关系 c.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 D.生产资料公有制 134.政体是指( )。 A.政权的组织形式 B.国家的政治性质 c国家的经济体制 D.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135.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根据主要是( )。 A.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B.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 C.社会的阶级关系 D.生产力发展水平 136.历史唯心主义的本质在于它肯定( )。 A.社会意识是历史的决定力量 B. 人类的精神力量 c.杰出个人的重大历史作用 D.人们对理想的追求 137.经济社会形态( )。 A.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性质划分 B. 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程度划分 c.是以如何进行产品分配划分 D.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划分 138.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经济基础 B. 生产方式 c科学文化 D.精神文明 139.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 )。 A直立行走 B. 手脚分工 c抽象思维 D.制造使用劳动工具 140.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决定于( )。 A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B.它是否同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合 c它是否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 D.它是否有利于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 141.区分不同性质国家的根据是( )。 A政权的组织形式 B. 是否存在着民主 c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D.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42使人与自然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 )。 A地理环境 B.生产资料 c生产劳动 D.社会意识 143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人的直立行走 B. 语言和思维 c气候变化 D. 生产劳动 144.社会存在( )。 A是社会生括的精神方面的总和 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就是指社会环境 145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 )。 A.全部自然界 B.劳动资料 C.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 D. 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146.享乐主义是( )。 A现代社会高消费的价值观 B.剥削阶级腐朽、颓废的价值观 c. 把生命置于首要地位的价值观 D.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 147.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应根据他( )。 A对社会的贡献 B.能力大小 c社会地位的高低 D. 拥有的金钱财富 148.人的价值的最显著特点在于( )。 A人在价值关系中既可以是客体,又可以是主体的二重性 B.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客体 c.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主体 D.只具有通过自身的实践话动满足自身和他人需要的特性 149.所谓抽象的人性论是指( )。 A.一种对人类共同人性的科学抽象的理论 B. 否认人的社会性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理论 c.一种否认人的共性的错误理论 D. 一种资产阶级哲学独创的理论 150.自由王国作为历史观的范畴是( )。 A.泛指人的自由 B. 指人们完全认识了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而获得了自由 c.指人们摆脱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必然性的制约而实现了自由 D. 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和正确对待现代西方哲学的态度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B.现代西方哲学属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立 c.不能无视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D.现代西方哲学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参考价值 E.我们要认真研究、批判、吸取其中的合理因素 2.下列各项属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的有( )。 A.只有坚持,才能发展 B. 只有发展,才能真正的坚持 C.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不变的教条 D.反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E.既坚持又发展 3.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 A.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实事求是提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 B. 从理论上深刻分析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内在联系,从新的角度拓展了实事求是 的思想 c.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观点作为实事求是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D. 把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统一起来,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 准 E.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于这一理论的指 导性线索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c.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 在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E.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自然科学前提是( )。 A康德星云假说 B. 达尔文进化论 C. 细胞学说 D.牛顿力学 E.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6德国古典哲学中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影响最大的有( )。 A.康德的哲学 B.费希特的哲学 c.黑格尔的哲学 D. 谢林的哲学 E.费尔巴哈的哲学 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块整钢”,它的主要构成部分有( )。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 辩证唯物主义 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E.历史唯物主义 8.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系统论的关系是( )。 A.唯物辩证法高于现代系统论 B. 现代系统论不断丰富唯物辩证法 c.现代系统论不断深化唯物辩证法 D. 现代系统论的基本思想蕴含于唯物辩证法之中 E.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系统论没有任何关系 9.理论联系实际就要( )。 A.认真读书、刻苦学习马列主义 B. 分析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 c.联系当代世界的深刻变化 D. 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E.用什么学什么。学什么就立即用什么 10.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看作( )。 A是“历史的有力杠杆” B. 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c. 是“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尺” D. 是历史进步的最高标准 E.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指示器 11.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涵义包括( )。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性的问题 B.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 D.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E.思维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的问题 12.下列论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 A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B. 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c.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绝对精神派生的 D. 理在气先 E.物是感觉的复合 13.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汇 B.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c.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D. 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 E.具体科学的发展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实证材料 1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体系,因为它是( )。 A.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B.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D.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E.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统一 15.下列各对范畴之间的关系,包含思维和存在关系性质的有( )。 A.自由和必然 B. 真理和客观存在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偶然性和必然性 E.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 16.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B.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c.意识的作用能超过物质的作用 D.意识作用永远超不过物质的作用 E.意识同物质的作用是等同的 17.造大楼得先设计图纸,然后造楼,这说明( )。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D.意识可以创造物质 E.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18.物质是( )。 A.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B.不依赖人的感觉的客观实在 c.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 D.人的感觉的组合 E.绝对精神的产物 19.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因为(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实际上是一个东西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 运动是物质的承担者 E.物质和运动都是实体 20.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表现为( )。 A.运动就是静止,静止就是运动 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静止中包含运动 D.运动时有静止的存在 E.运动和静止不同时存在于一个物质中 21.意识的本质是( )。 A.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B.人脑的机能 c.人脑的属性 D. 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E.一种天赋的观念 22.物质运动规律的特点有( )。 A.主观性 B. 稳定性 c.普遍性 D.重复性 E.不可重复性 23.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 )。 A.改造客观规律 B.改善客观规律 C.认识客观规律 D. 利用、掌握客观规律 E.消灭或创造客观规律 24.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这是 ( )。 A.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B.唯心主义的精神万能论的表现 C.主观唯心主义的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