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物流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企业采购物流DSS研究与应用专业: 物流管理摘要随着科技化,信息化的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始终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节约成本支出。通常情况下,由于采购部门往往能控制40%50%的金额量,减少材料成本对一个公司的成本控制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另外,如果在这一方面进行控制,可以以现有的人员,常常不需要额外的支出或投资就能降低材料成本。近些年来,随着采购信息管理系统的逐步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采购成本控制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企业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利用更先进的科学工具来进行内部采购控制逐步成为更大的需求。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简称DSS)是辅助决策者通过数学模型知识,以人机交互式进行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的计算机系统。它是管理信息系统(MIS)向更高一级发展而产生的先进信息管理系统。它为决策者提供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模拟决策过程和方案的环境,调用各种信息资源和分析工具,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水平和质量。本文主要阐述了DSS系统在生产企业采购过程中的应用,论文通过分析生产企业内部采购的相关流程和规定。这里的生产企业主要是指工程施工单位。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相关的业务流程和采购决策流程图,这些流程形成了整个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框架。同时收集相关的用于采购决策的报表,提取其格式信息,形成相对应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形成决策支持系统的最底层数据流。然后针对这些数据进行建模,建模过程中结合了本人在大学时期所学的物流知识。最后采用Visual Foxpro6.0作为软件平台,对上述过程进行实现。关键词:采购物流,DSS ,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market, the enterprise as main body, always is for the purpose of profit maximization, save costs. Normally, due to the procurement department often can control the amount of 40-50%, it can reduce the cost of materials to a companys cost control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Additionally, if in this aspect, can control by the existing staff, often do not need additional expenses or investment can reduce the material cos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purchas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gradually popular, 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in the purchasing cost control have made good progress. But with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use more advanced scientific tools for internal procurement control gradually into a greater demand.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DSS) was aided by mathematical model of knowledge, policymakers in man-machine interactive for half an institution or unstructured decision-making of the computer System. It is th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 to a higher level of development and advance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t provided analysis, model and simulation of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nd the scheme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analysis tools, and help to improve the level and quality decision makers.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DSS system in production enterprise procurement process, the paper analyses the application of relevant enterprises purchas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regulation. Here the production enterprise mainly refers to the construction units.Then will the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generalization, business process and the flow chart and purchasing decision, forme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Collect and report for purchasing decision, the format, the corresponding information database, th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the formation of database data streams. Bottom then based on these data, modeling process modeling in university period, the combination of logistics knowledge.Finally use visual foxpro6.0 as software platform, then process can be realized.Keywords: procurement logistics and DS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database.LV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论文研究的背景,内容与意义一、论文研究的背景(一)现代物流的概念自物流概念诞生以来,物流产业逐步形成并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现在已经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我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为:物流的基本概念体系已经得到完善;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初露端倪;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始涌现;多样化物流服务不断发展;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发展初具规模;物流产业发展正在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等。现代物流指的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二)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区别传统物流一般指产品出厂后的包装、运输、装卸、仓储,而现代物流提出了物流系统化或叫总体物流、综合物流管理的概念,并付诸实施。具体地说,就是使物流向两头延伸并加入新的内涵,使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有机结合在一起,从采购物流开始,经过生产物流,再进入销售物流,与此同时,要经过包装、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到达用户(消费者)手中,最后还有回收物流。可以这样讲,现代物流包含了产品从“生”到“死”的整个物理性的流通全过程。 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物流只提供简单的位移,现代物流则提供增值服务 2.传统物流是被动服务,现代物流是主动服务 3.传统物流实行人工控制,现代物流实施信息管理 4.传统物流无统一服务标准,现代物流实施标准化服务 5.传统物流侧重点到点或线到线服务,现代物流构建全球服务网络 6.传统物流是单一环节的管理,现代物流是整体系统优化(三)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经济逐步发展成一种崭新的运作方式和商务模式,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也引发了经济领域里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一场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实现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快速转型的同时,物流业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越来越显示出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 物流过程是企业采购、生产制造、流通等环节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企业经营发展的“第三利润源泉”,同时也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企业降低成本的最后手段。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发达国家的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产业升级和企业重组的关键推动力、以及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支撑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现代物流将极大地改变目前的商务、生产模式,最终作为一个系统化的整体成为社会经济的基础层面部分。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物流业的发达程度和水平高低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最具普遍影响力的经济基础和“朝阳产业”。二、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意义本文简单探索了DSS在工程生产企业内采购物流中的应用。首先分析了工程企业的采购管理的内涵和成本,然后对DSS进行详细的描述,结合所学知识对系统进行的分析,最后对系统进行了简单的设计。使决策者通过此系统得到更加科学的决策。DSS以人机对话的形式,在决策者的分析与判断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与应用运筹学、多目标决策理论、控制论、数量经济学等理论与方法支持决策者对管理中的半结构化问题和非结构化问题得出“满意”的决策方案,从而寻找出企业决策者的决策质量,而且能够辅助决策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及时识别并抓住企业的发展的机遇。因此,在现代企业中,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开发适宜于自身发展的DSS已迫在眉睫。第二节 采购物流的概念及认识一、采购物流的概念采购物流是指包括原材料等一切生产物资的采购、进货运输、仓储、库存管理、用料管理和供应管理,也称为原材料采购物流。它是生产物流系统中相对独立性较强的子系统,并且和生产系统、财务系统等生产企业各部门以及企业外部的资源市场、运输部门有密切的联系。采购物流是企业为保证生产节奏,不断组织原材料、零部件、燃料、辅助材料供应的物流活动,这种活动对企业生产的正常、高效率进行发挥着保障作用。企业采购物流不仅要实现保证供应的目标,而且要在低成本、少消耗、高可靠性的限制条件下来组织采购物流活动,因此难度很大。 采购物流在不同的企业里,重点有所不同。在加工制造型企业,采购基本上是采购原材料、零部件、毛坯料,甚至有时候还是半成品。在零售企业里采购的一般是商品,而不会去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而且商品也有销售包装,有配套说明书。 采购有政府采购、企事业单位采购,他们采购的重点是日常用品,比如笔纸、电脑等。所以采购包括企业采购和政府采购,企业采购有生产型企业的采购,还有零售型企业的采购。观念的采购,比如引进一套培训系统,引进一套软件系统这也叫采购,只不过是比较特殊的一种采购方式。 采购物流政府采购在加入WTO以后也采取了招标的方式,不像以前那样,固定的几家供应商,现在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有时候也采用比较灵活的方式。常用的三种采购物流模式:(一)委托社会销售企业代理采购物流方式企业作为用户,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利用买方的主导权力,向销售方提出对本企业进行供应服务的要求,作为向销售方面进行采购订货的前提条件。实际上,销售方在实现了自己生产的和经营的产品销售的同时,也实现了对用户的供应服务,以此占领市场。这种供应服务是销售方企业发展的一个战略手段。这种方式的主要优点,是企业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造就的买方市场优势,对销售方即物流的执行方进行选择和提出要求,有利于实现企业理想的采购物流设计。这种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销售方的物流水平可能有所欠缺,因为销售方毕竟不是专业的物流企业,有时候很难满足企业采购物流高水平化、现代化的要求,例如,企业打算建立自己的广域供应链,这就超出了销售方面的能力而难以实现。(二)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代理采购物流方式第二种方式是在企业完成了采购程序之后,由销售方和本企业之外的第三方去从事物流活动。当然,这第三方从事的物流活动,应当是专业性的,而且有非常好的服务水平。这个第三方所从事的采购物流,主要向买方提供了服务,同时也向销售方提供服务,在客观上协助销售方扩大了市场。由第三方去从事企业采购物流的最大好处是,能够承接这一项业务的物流企业,必定是专业物流企业,有高水平、低成本、高服务从事专业物流的条件、组织和传送。不同的专业物流公司,瞄准物流对象的不同,有自己特有的形成核心竞争能力的机器装备、设施和人才,这就要企业有广泛选择的余地,进行采购物流的优化。在网络经济时代,很多企业要构筑广域的或者全球的供应链,这就要物流企业有更强的能力和更高的水平,这是一般生产企业不可能做到的,从这个意义来讲,必须要依靠从事物流的第三方来做这一项工作。(三)企业自供物流方式第三种由企业自己组织所采购的物品的本身供应的物流活动,这在卖方市场的市场环境状况下,是经常采用的采购物流方式。本企业在组织供应的某些种类物品方面,可能有一些例如设备、装备、设施和人才方面的优势,这样,由本企业组织自己的采购物流也未尝不可,在新经济时代这种方式也不能完全否定。关键还在于技术经济效果的综合评价。但是,在网络经济时代,如果不考虑本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致力发展这个竞争能力,而仍然抱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旧观念,也不是不可能取得一些眼前利益,但是这必将以损失战略的发展为代价,是不可取的。二、采购物流的发展阶段采购物流电子信息化,并与其他系统整合为企业物流信息系统成为发展的必然不仅采购物流,整个物流系统的电子信息化是企业现代物流在网络时代发展的基础。采购物流对采购、仓储、供应等各环节中的物料信息及流通中产生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将信息数据库化、代码化、电子化、标准化、实时化。同时通过采购物流与销售、生产等其他物流系统中各点和线的信息化,网络化,使整个系统整合为企业物流信息系统。这时采购物料的信息是由生产计划和调度信息来指导,库存管理是按生产信息和采购信息来实时监控和调整的,物流信息系统将使企业实现自动化、无纸化办公,其建立已成为信息时代企业提高运营效率,获取最大利益,实现组织目标的战略。 企业物流一体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采购物流将是物流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一体化针对企业内部各个职能的运作与协调,因此当然包括采购资源的计划、分配和控制过程,实物配送和生产支持系统的管理,它将企业的各个功能和物流进行统一管理、系统优化,实现企业内部的一体化,形成企业内部供应链。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在生产经济性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替损益,只有一体化从物流系统的总体效益出发,把所有相关的物流成本放到同一场所,用“总成本”这一统一尺度来衡量,从综合经济效益上衡量比较总的损益、得失、优劣,进一步发挥各功能的协调作用。如果运费上升的增加低于储存费用的降低,物流总成本降低,说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合理的。反之若运费上升的增加高于储存费用的降低部分,这样减少商品的存储数量不但是无意义的,而且是不合理的。内部供应链的形成可以降低系统的库存水平,信息通讯更有效地提高了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但是内部一体化只能实现厂内的最优化,由于没有与供应商和分销商的一体化管理,仍然存在大量原料和成品的库存,或将库存转加到供应商和分销商。这些成本最终转加到用户身上。 供应链管理发展使采购物流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供应链强调原材料的采购、生产、销售、服务、回收等整个流通管理、采购、生产、销售部门与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整合。供应链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所有环节的企业所构成的上、下游产业一体化体系。供应链管理强调核心企业与相关企业的协作关系,通过信息共享、技术扩散、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的价值链激励机制等方法体现经营一体化。 第二章 工程采购的内涵与成本分析第一节 工程采购的内涵分析一、工程项目的采购在本论文中采购(procurement)一词指的是出于项目实施的需要,而获得设备、材料及其它资源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包括获取、购买、物流、监督、质保和合同管理等子过程。在工程项目中,采购的时间跨度十分大,见图2-1。方案设计详细设计采购施工成本影响大小累计成本曲线低开始时间结束高图2-1 采购时间跨度采购对于提高项目的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其重要性主要由采购的如下特点决定:1 它是联系项目设计与项目施工的纽带。所采购的材料/设备是组成建筑物的基本单元。2 材料/设备的成本构成了整个项目成本的主要部分。3 从承包商的角度来看,材料/设备的质量主要由材料/设备供应商决定。4 承包商需要与这些材料/设备供应商进行大量的谈判及信息的交流。5 承包商对采购,特别是业务完全外包或者提前期较长的采购活动的控制力差。6 工程单位中固定设备的采购与制造业不同,供应商必须“量身定做”,没有保险库存。在工程项目的实践中,根据采购实施的主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 专业分包商的采购2 总包商的采购3 业主方的采购二、工程单位的采购管理工程单位不同于制造业,是一种生产过程相似,但产品种类截然不同的订单式生产活动。工程单位尽管类型繁多,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每一工程项目都必须经过规划,设计,招标,采购等程序,在按时,按质,按成本预算的资源约束条件下进行施工生产。此外,工程单位生产基本特征还表现为:(l)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地点固定,其多样性和不重复性的特点决定了建筑产品一般不能进行工业化大生产,需要逐个分别进行设计和施工。(2)从程序上看,工程单位要求必须先有业主然后才能进行生产。(3)一般来说,工程单位是一个劳动密集产业,对人力资源需求量大。(4)工程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阶段性、流动性特点,而且生产周期长,规模大,生产过程中不确定因素比较多,并且在生产过程中不易逆转,需要在事前做好充分准备。(5)工程单位生产过程往往由若干子项目和多个部门组成,彼此之间联系紧密,是需要互相配合,共同生产的系统工程。传统的工程单位生产管理模式是设计招标施工生产,即由业主委托有关部门进行前期的有关工作,然后委托设计方进行项目设计,再通过招标选择承包商,由承包商进行施工生产。业主与承包商订立施工合同,而有关工程的分包和设备材料的采购等由承包商与分包商和供应商单独订立合同并组织实施。这种相互分离、相互脱节的模式必然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根据工程单位经营活动的特点,采购应该是从业主有效需求出发,以总承包商为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中标开始至施工、竣工验收以及“物业服务”的将材料供应商、工程机械设备供应商、分包商、业主等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性网链结构。工程单位的特点决定了这种采购模式除具有制造业采购一般特点外,学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固定性以及永久性与临时性相结合的特点。这体现在,在对工程全部物料、施工设备人员的集中供应时,基本物料、设备、人员需求种类的一致性与不同工程项目对物流、设备、人员的不同要求,同时还要不断为每一新工程项目组合成一个功能齐全的临时供应链。根据工程采购方式,业主要求的不同,临时供应企业数量和种类有所不同。此外,可能同时存在若干个临时供应企业,这是由工程单位生产的单件性和一次性特点决定。工程单位采购管理应该是把各个供应企业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使各企业分担咨询、材料、设备、人员供应、施工管理等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它涉及4个方面的内容:供应,计划,物流和需求。它以各种技术为指导,以满足业主要求,留住业主为目标,围绕采购、供应、施工作业与管理等来实施。建筑采购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及对业主、分包商、各供应商等各方之间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有效控制,以及对建筑生产过程、当事人关系等的管理,以达到工程总成本,满足业主要求的目的。它还包括以下内容:战略性供应商和业主合作伙伴关系管理,建筑产品市场需求预测,供应链的设计,节点企业,资源,专业人员,设备等的评价、选择和定位,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物料供应与需求管理,基于采购管理的建筑生产施工管理、跟踪和控制,基于采购管理的业主服务和物流管理,企业间资金流管理以及采购信息交换管理和采购绩效评价系统。工程单位中传统的采购重点放在如何和供应商进行商业交易的活动上,特点是比较重视交易过程的供应商的价格比较,通过供应商的多头竞争,从中选择价格最低的作为合作者。虽然质量、交货期也是采购过程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但在传统的采购方式下,质量、交货期等都是通过事后把关的办法进行控制,如到货验收等,交易过程的重点放在价格的谈判上。因此在供应商与采购部门之间经常要进行报价、询价、还价等来回的谈判,并且多头进行,最后从多个供应商中选择一个价格最低的供应商签订合同,订单才决定下来。传统的采购模式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传统采购过程是典型的非信息对称博弈过程选择供应商在传统的采购活动中是一个首要的任务。在采购过程中,采购一方为了能够从多个竞争性的供应商中选择一个最佳的供应商,往往会保留私有信息,因为如果给供应商提供的信息越多,供应商的竞争筹码就越大,这样对采购一方不利。因此采购一方尽量保留私有信息,而供应商也在和其他的供应商竞争中隐瞒自己的信息。这样,采购、供应双方都不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这就是非信息对称的博弈过程。(2)验收检查是采购部门的一个重要的事后把关工作,质量控制的难度大质量与交货期是采购一方要考虑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但是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下,要有效控制质量和交货期只能通过事后把关的办法。因为采购一方很难参与供应商的生产组织过程和有关质量控制活动,相互的工作是不透明的。因此需要通过各有关标准如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等,进行检查验收。缺乏合作的质量控制会导致采购部门对采购物品质量控制的难度增加。(3)供需关系是临时的或短时期的合作关系,而且竞争多于合作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是临时性的,或者短时性的合作,而且竞争多于合作。由于缺乏合作与协调,采购过程中各种抱怨和扯皮的事情比较多,很多时间消耗在解决日常问题上,没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做长期性预测与计划工作,供应与需求之间这种缺乏合作的气氛增加了许多运作中的不确定性。(4)响应用户需求能力迟钝由于供应与采购双方在信息的沟通方面缺乏及时的信息反馈,在工程项目发生施工进度变化和工程变更的情况下,采购一方也不能改变供应一方已有的订货合同,因此承包商在由于工程项目变更导致需求减少时会出现库存增加,需求增加时,出现供不应求。重新订货需要增加谈判过程,因此供需之间对用户需求的响应没有同步进行,缺乏应付需求变化的能力。三、改变工程单位传统的采购模式(一)从“推”式的库存采购向“拉”式订单采购转变。某些大型的建筑施工单位,或某些大型的施工项目,其采购部门的运作与制造业的运作类似,采购的目的很简单,即为库存而采购或者是为生产计划而采购。采购部门不关心项目所需材料的实际情况,他们所要做的就是保持存货不低于保险储备量,并通过合理的订货量来不断补充需求的耗用量。现在我们改变这种采购管理模式,使采购活动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用户需求订单即项目订单产生需求订单,需求订单产生订购订单,订货订单再驱动材料供应商。项目的建造计划能够与采购计划相互协调。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设计变更、修改方案、进度拖延等现象。在传统的采购过程中,特别是在许多大型的建筑施工单位,为了发挥采购的规模优势,降低采购成本,采购的权限往往集中在公司的采购部门,项目部不具有大宗材料的采购权限。这就更容易造成采购计划与实际需求计划相脱节,采购部门并不关心项目的实施过程,不了解项目的进度和建造过程中实际需求的变化,因此采购过程缺乏主动性,采购部门制定的采购计划很难适应施工现场需求的变化。采购的物资尽量直接进入施工现场,减少库存保管及二次搬运等不增值活动。(二)从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转变传统采购管理的不足之处,就是与供应商之间缺乏合作,缺乏柔性和对需求快速响应的能力。准时化思想出现以后,对企业的物流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需要改变传统的单纯为库存而采购的管理模式,提高采购的柔性和市场响应能力,增加和供应商的信息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合作,建立新的供需合作模式。一方面,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应商对采购部门的要求不能得到实时的响应,另一方面,关于产品的质量控制也只能进行事后把关,不能进行实时控制,这些缺陷使供应企业无法实现同步化运作。因此,改变传统的采购模式就要实施有效的外部资源管理。对于施工现场之外的材料、设备的采购,承包商如何实现外部资源管理?某些商品化程度较高的材料如钢材、水泥,承包商一般不实行外部资源管理,承包商不会直接去供应商的生产现场控制产品的质量,而是实行事后控制,即交货后进行试验或者委托第三方检测的方式控制,承包商将控制的重点放在供应进度计划的协调与供应规模供应能力的考评之上。对于某些大型EPC项目,通常需要采购一些提前期较长、对质量有着严格要求的产品,此时需要实行外部资源的管理。采购合同签订后,承包商立即制定监造和检验计划,派人驻厂监造,并进行相应的协调工作。实施外部资源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制造、采购与现场的建造更好的协调,达到零缺陷、零交货期、零故障,使整个项目的供应链向着精细化努力。(三)从一般买卖关系向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转变在项目的采购中使承包商与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的关系,双方不再孤立地看待各自的企业,而是用总体表现、总增加值和总成本作为决定企业内外行为的衡量标准。在这一关系下,双方将有如下特征:1利益系统性,采购建立在共赢的基础上,供需双方的利益协调一致。2信息共享,供方对于项目的采购需求数量、采购产品的技术要求、项目的实施进度等信息有充分及时的了解;同样承包商对于供方的供应能力、规模、产品质量、生产进度等信息也了如指掌。双方的进度计划及项目的设计变更等关键信息能够保持透明。3快速反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承包商向供应商及时反馈不断变化的需求信息,并据此调整计划,组织生产,提高双方快速相应市场能力。4资源互补性。第二节 采购成本的分析建筑施工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工程单位的采购行为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又反过来影响了工程单位的采购成本。这些成本包括存货成本、运输成本、供应商和承包商的生产成本。一、建筑工程采购行为的不确定性及对采购的影响在企业之间的合作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产生不确定性的因素。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合作不确定性,它主要体现在企业(或部门)之间的合作上。运作不确定性,这主要体现在系统运行不稳定和控制失效,系统运行不稳定是组织内部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和控制机制所致,控制失效是由于组织管理不稳定和不确定所造成的。环境不确定性,这是指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政策环境的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项目实施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存在着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很难用简单的概率公式进行表示。因此正确分析采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对采购成本的影响是我们识别采购浪费的核心思想。工程项目中,承包商与供应商组成的采购系统中不确定源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材料供应商供应进程、施工生产过程、物流配送过程、上下游需求信息的偏差。不确定因素之一:材料供应商建筑工程施工所用的建材品种多、数量大,材料供应与采购是建筑企业采购管理的关键环节。由于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材料供应商并非都能在保证期内准时提供材料。机器故障、上游供货商推迟供货、供应商与采购方的纠纷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延迟供货。不确定因素之二:施工进程暴雨、洪水、台风等异常气候条件及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甚至偶发的工人闹事事件等将构成不确定因素且对整个采购活动产生影响。施工过程的可靠性是决定企业所需库存及按时竣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物料发错地方、末预料到的不利地质条件、现场操作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以及其它各种质量事故等都将导致施工过程的临时中断。不确定因素之三:物流配送进程受时间和空间控制的物流配送(Physical Distribution,PD)过程是采购管理的瓶颈。物流是指生产企业、机构内部的物料移动以及商品与物料的运进运出。对建筑企业而言,物料主要是施工用原材料。物流配送是指在指定的时间以最小的成本把指定数量的物品送到指定的地点。物流配送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不确定,同时不确定也在物流配送过程中传播。例如:交通事故、交通堵塞、道路维修导致交通改线等偶发事件等将导致供应时间延迟,而延迟的累计效应将导致交货期的不确定,它直接影响施工进程和交付时间,从而影响客户满意度。不确定因素之四:上下游之间需求信息的偏差需求信息难免存在偏差,需求信息的不确定可能带来不准确的市场预测。美国LHam教授指出:采购过程中每一节点的企业只根据相邻节点企业的需求信息确定自己的采购计划和库存并进行生产,需求信息的偏差会沿着信息流方向逐级放大。于是,处于源头的物料供应商得到的需求信息与市场需求信息之间有很大的出入。需求信息总体偏差的量级要比其间相邻两节点的偏差量级大得多。建筑企业涉及面大、点多,其供应环节相对复杂,信息经过多个环节的传播,每个环节附加给信息流一个系统误差,误差不断放大造成信息失真,不确定性随之产生。此外,下游客户喜好的易变性会引起的不规则的购买倾向,其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上游供应商不准确的市场预测等都将带来采购管理中的不确定。由于存在上述的不确定性,使得承包商在采购过程中面临以下问题:1供应商的选择不确定。2采购的提前期不确定。3采购的数量不确定。二、采购中的存货成本根据对各行业的调查发现,从制造商到零售商的供应链中,累加的存货总量相当于100天的供应量。(Leeetal.1997)。为了维持这些存货,企业必须付出如下的代价:1增加资本成本2增加库存保管成本3增加税赋及保险费用4增加存货的损坏承包商的采购行为对库存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合作的不确定性导致库存增加传统的采购行为的合作不确定性普遍存在,集中表现在企业之间的独立信息体系(信息孤岛)现象。为了竞争,企业总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进行资源的自我封闭(包括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企业不得不为应付不测而建立库存,库存的存在实际就是信息的堵塞与封闭的结果。信息共享程度差是传统的采购不确定性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传统的信息是逐级传递的,即上游企业依据下游企业的需求信息做生产或供应决策。在集成的供应系统中,每个企业都能够共享顾客的需求信息,信息不再是线性的传递过程而是网络的传递过程和多信息源的反馈过程。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新型的企业合作模式,以及跨组织的信息系统为各个合作企业提供了共同的需求信息,有利于推动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企业有了确定的需求信息,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就可以减少为了吸收需求波动而设立的库存,使生产计划更加精确、可行。对于下游企业而言,合作性伙伴关系的联盟可为企业提供综合的、稳定的供应信息,无论上游企业能否按期交货,下游企业都能预先得到相关信息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企业无需过多设立库存。传统的材料采购信息在节点与节点之间传递都具有不少的难度。图2-2是一个工程单位的供应链模型。 原材料供应 商零件制造商原始设备制造商供货中心施工现 场图2-2 工程施工单位供应链流程在图2-2中,有12条不同的链。每条链的每个节点都需要根据下游企业的需求进行预测、生产并且向上游企业订货。由于信息在各节点没有得到共享,使得需求信息发生失真,导致了“牛鞭”效应的产生。Porcter & Gmable在研究一次性尿布的补充存货中,第一次发现了“牛鞭效应”。Procetr & Gmable发现即使尿布的需求稳定,上游企业的订单的需求也会被放大。在工程单位,随着每个节点进行自己的预测、计划、确定存货水平及物料需求计划,上游企业的需求被不断的放大,最终导致各节点企业的存货水平超过了必要值。(2)施工进度计划的不确定性导致库存增加根据施工组织的事件结点网络图原理,一个工程项目的进度可以用事件结点来表示,反映计划执行中各个阶段性的目标,通常也称这些事件为“里程碑”。例如,建筑工程中,“浇捣混凝土开始”,“基础施工完”,“结构封顶”等,都可以认为是里程碑时间。在事件结点网络图中,事件与事件之间,包罗着许多具体的工作,包括已经预见到的和尚未预见到的,或者某项具体的新工作,由于过去工作没有经验,无法确定准确的工作持续时间,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这种不确定性因素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两个事件结点之间相应的需要使用材料的计划也是不确定的。由项目的施工部门根据施工组织、项目合同、设计方案和材料消耗定额制定的物资使用计划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库存,因此项目的采购部门应积极配合施工部门做好物资使用计划,防止漏项或多项,为实现承包商的零库存打好基础。三、采购中的运输成本传统的工程单位采购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让这些材料运送到施工现场。运输路线的设计、运输方式的选择对于降低工程项目的采购成本和实现采购的准时到货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举一例,分析采购中的运输方式的选择对采购成本的影响。国际土木工程项目关键材料的境外采购中,如果运输方式选择不当,可能会导致材料滞期到场,从而引发变动成本。一般情况下,国际土木工程项目的关键材料采购数量都很大,因此采用海洋运输的方式较为普遍。国际贸易的海洋运输包括租船运输和班轮运输。租船运输的价格较低,但是船期不易保证;班轮运输的价格较高,但是航线固定,船期确定。如果关键材料全部采用班轮运输,则材料到场的准时性基本可以保证,但相应的导致运输费用的上升。如果关键材料的量大,完全用班轮运输成本太高,也不经济,必须用租船运输。采用两种运输相结合的方法。即在签订租船订购合同的同时,签订一份购买同种材料的班轮购货合同,只是数量相对于租船合同的订购数量要少。这样,可以用租船方式节省的运费来冲抵班轮方式多付的运费,从而在总体上保持运费的相对低价,进而保证在成本预算范围内关键材料的按期到场,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材料不能及时到场的风险。这就是规避材料滞期到场风险的运输对冲方法。采用这种运输方法的前提是:预期租船订购的材料不能按期到场。在这种情况下,班轮合同订购的材料能够保证项目工程的按期进行,还将为租船合同的船期争取一定的额外时间。其实在实际操作中,即使班轮运输与租船运输订购的材料同时到达,只要把班轮订购多支付的费用当作保证关键材料按时到场的保险金,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引起租船运输货物不能按期到场的客观因素要多一些。在卖方租船的条件下,信誉好的公司也可能会出现租船不能按期装船的情况。对于这种风险,不单单是在合同条款中写上一条装船延期赔偿违约责任金就万事大吉,而是要主动地采取多种运输方式规避风险。四、采购对供应商生产成本的影响施工过程的可靠性是决定企业所需库存及按时竣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的变更是工程项目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发生工程项目进度变更之后,承包商可能要求供应商的供应进度也要随之改变,可能要求加快供应的进度,也可能要求供应商延迟供应进度。为了降低这些不确定性影响,材料供应商将根据产品的特点采取一定的措施,对于标准化批量产品的生产,它可能会保存一定量的库存,以防止赶工的可能性。如2-2所述,采取这种措施势必要增加供应商的存货成本。对于非标准化的,为项目特别定制的产品,供应商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这将导致供应商的生产成本提高。五、采购对承包商生产成本的影响材料或者设备采购的质量和进度会影响到承包商的施工进展,对于采购进度对承包商生产成本的影响可以用成本/费用均衡学说来解释。当采购延迟之后,影响到施工进度,承包商为了赶工,必须加快后续工作的施工进度,因而根据成本/费用均衡学说,必将导致施工成本的上升。第三章 决策支持系统相关理论及技术第一节 决策支持系统概述一、DSS的定义20世纪70年代Kenn 和 Scott Morton首次提出了“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标志着利用计算机与信息支持决策的研究与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形成了决策支持系统新学科。但由于它是一种新型的、不断充实与发展的系统,其确切概念或定义始终处于发展和探索中,概括起来可以认为,决策支持系统是一个具有如下基本内涵的计算机管理系统:(l)支持问题的求解。问题求解支持不是要取代决策者自动地完成决策问题的求解,而是通过提供与决策问题有关的数据、信息、模型及方法等,来帮助决策者进行决策分析,以提高决策者的问题求解能力和决策水平。(2)支持决策者的信息处理。DSS可以弥补人脑信息存储的不足,它不但可以按决策者的要求被动地提供信息,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决策者进行诱导,主动地提供给决策者非自求信息,使决策者将注意力集中在重要信息上。(3)支持决策者的知识管理。DSS能弥补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决策者知识管理的不足,DSS所拥有的知识及其知识片段之间的关系扩展了决策者的认知度,放松了决策者在知识表示上的限制,DSS快速和大容量的知识处理能力也大大地克服了决策者在知识处理速度和容量上的不足。综合上述观点,可以认为:决策支持系统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系统。该系统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所需的数据、信息和背景材料,帮助明确决策目标和进行问题的识别,建立或修改决策模型,提供各种备选方案,并且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通过人机交互功能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为正确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决策支持系统是随着数学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进步的,它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70年代初期,决策支持系统刚刚出现,它主要还是一种面向数据的信息处理系统,其标志是把交互技术应用于管理任务,以便借助于计算机做出复杂的管理决策。到70年代末,DSS大都由模型库、数据库及人机交互系统等三个部件组成,它被称为初级决策支持系统。(2)80年代,DSS增加了知识库与方法库,构成了三库系统或四库系统。知识库系统:是有关规则、因果关系及经验等知识的获取、解释、表示、推理及管理与维护的系统。知识库系统知识的获取是一大难题,但几乎与DSS同时发展起来的专家系统在此方面有所进展。方法库系统:是以程序方式管理和维护各种决策常用的方法和算法的系统。但是这一阶段的决策支持系统模型化能力较弱,人机接口友好性不高,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决策支持系统与其它信息系统不兼容,甚至决策支持系统之间彼此也不兼容,所有原始数据都要人工输入,数据更新很困难。(3)80年代中期开始,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以人工智能学科的渗入为主要特征,强调不但要对结果进行决策支持,而且要对决策过程进行支持,注重系统所具有的智能性、创造性和适应性,强调对决策全过程进行支持。(4)近年来,DSS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构成了新型的、能供异地决策者共同参与决策的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在GDSS的基础上,为了支持范围更广的群体,包括个人与组织共同参与大规模复杂决策,人们又将分布式的数据库、模型库与知识库等决策资源有机地集成,构建分布式决策支持系统。二、DSS的系统结构自从DSS出现至今,DSS的系统结构主要有二库、三库以及四库结构。二库结构:系统主要由数据库和模型库组成。适用于一些特定的领域,如财务计划决策支持系统。根据系统中各个部件的相互关系,又分为网络型、桥型、层次型和塔型结构。三库结构:系统由数据库、方法库和模型库组成,其特点是将决策方法从模型库中分离出来,将决策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如优化方法、预测方法、蒙特卡洛方法、矩阵方程求根法等作为子程序存入方法库中。三库DSS逻辑结构的运行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用户通过会话系统输入要解决的决策问题,会话系统把输入的问题信息传递给问题处理系统,然后问题处理系统开始收集数据信息,并根据知识机中己有的知识,来判断和识别问题。如果出现问题,系统将提示会话系统与用户进行交互对话,直到问题得到明确;然后系统开始搜寻问题解决的模型,通过计算推理得出方案和可行性的分析结果,最终将决策信息提供给用户。如图3-1所示。 用户(决策者)控制系统会话系统方法库数据库系统运行于操作系统模型库系统图3-1 三层逻辑结构图四库结构:当传统DSS发展到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ntellig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IDSS)时,在三库结构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知识库。知识库是DSS解决用户问题的智囊,其中存贮的是相关问题领域的各种知识、数据、模型等。如图3-2所示。 用户问题处理与人机交互系统模型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数据库知识库管理系统推理机 图3-2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图三、DSS的功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可以归纳如下:(l)整理并及时提供本系统与决策问题有关的各种数据。如:订单要求、库存状况、生产能力与财务报表等。(2)收集、存储并及时提供系统之外的与决策问题有关的各种数据。如:订单或合同执行进程、物料供应计划落实情况、生产计划完成情况等。(3)收集、管理并提供各项决策方案执行情况的反馈信息。(4)能够用一定的方式存储以及管理与决策有关的各种数学模型。如:定价模型、库存控制模型与生产调度模型等。(5)能够存储及提供常用的数学与运筹学的方法。如:回归分析方法、线性规划、最短路径算法等。(6)上述数据、模型、方法的管理都应容易改变、容易增添。如:数据模式的变更、模型的连接或修改、各种方法的修改等。(7)能够灵活的运用模型与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汇总、分析、预测,得出所需的综合信息与预测信息。(8)提供方便的人机对话接口和图形输出功能。能满足随机的数据查询要求,回答“如果则”之类的问题。(9)提供良好的数据通信功能,能及时收集所需数据并将加工结果传送给用户。第二节 决策支持系统相关技术一、DSS的技术特点DSS的体系结构根据具体应用情况由会话系统、控制系统、运行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模型库系统、规则库系统和用户共同构成。最基本的DSS体系结构由数据库、模型库和会话系统(人机交互系统)三部件组成,如图3-3所示。用户数据库模型库模型库管理系统借口数据库管理系统人机交互系统图3-3 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结构DSS的技术构成包括侧:(l)接口:包括决策者与计算机的接口(人机交互),DSS各库之间的接口技术等。(2)模型管理:DSS以模型和数据驱动。模型以模型库的方式存在于DSS体系中,必须解决好构模管理、模型存储、模型运行等技术。(3)知识管理:对于智能决策技术,决策问题更多地涉及知识处理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取、知识表示、知识学习、推理技术等。(4)数据库管理:继承传统数据库管理功能(数据查询、数据更改等),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增添服务于DSS的数据管理功能,如数据析取等。(5)问题处理PPS:根据交互式会话识别用户提出的问题,构造出求解问题的模型和方案(即问题生成),并匹配算法、变量和数据等,进行问题求解。(6)过程控制:连接协调系统各个部分,规定和控制各部分的运行程序。DSS的主要特点有如下几方面:(l)系统的使用面向决策者,在运用DSS的过程中,参与者都是决策者。(2)系统解决的问题是针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模型和方法的使用是确定的,但是决策者对问题的理解存在差异,系统的使用有特定的环境,问题的条件也不确定和唯一,这使得决策结果具有不确定性。(3)系统强调的是支持的概念,帮助加强决策者做出科学决策的能力。(4)系统的驱动力来自模型和用户,人是系统运行的发起者,模型是系统完成各环节转换的核心。(5)系统运行强调交互式的处理方式,一个问题的决策要经过反复的、大量的、经常的人机对话,人的因素如偏好、主观判断、能力、经验、价值观等对系统的决策结果有重要的影响。二、DSS的决策模型目前,在计算机管理领域中,DSS决策方案主要是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和描述,并提供原始数据进行运行比较,供决策者从中选择最佳方案。一般常用的数学方法涉及到:数学分析中的优化和规划;概率统计中的统计预估、回归分析;运筹学中的排队论、决策论;系统工程论的一些理论方法等。在研究决策环境、管理者行为等因素对决策过程的影响中,分析决策制定与决策支持的理论框架可分为以下四种决策模型阵:R模型:R模型是一种理性模型,是一种完全信息化、确定结构化的决策模型。这种模型要求决策者必须有一个明确定义的效用函数,有一个完备的可选方案的集合,能确定未来事件发生的概率分布,进而可按照效用函数值极大的准则进行决策。B模型:B模型是一种有限理性模型,主要以“有限度合理性”的决策理论为前提。由于承认决策过程中存在着系统的非确定性和决策效果的模糊性,所以B模型更突出管理者“判断”的作用。利用数据库系统检索有关信息,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所收集的信息加以分析,利用模型辅助选择方案,可减少管理者的主观随意性,提高判断的准确性,改进决策的效能。F模型:F模型是一种有效理性模型。典型的F模型的决策过程是管理者根据某一两个主要特性来识别方案。但对信息和决策准则的曲解,将导致产生一个用来证实隐含“优越性”的、带有偏见的决策准则。对于F模型,一般通过提供有关的“智能”信息,帮助管理者正确认识系统的“状态”,尽可能使得管理者判断合理,而不是将一些正规模型强加于管理者。N模型:N模型即非理性模型,是决策者完全凭主观进行决策的一种模型。它是F模型和B模型中的一种特例。由于N模型的决策问题往往是一些涉及国家或组织最高层的政治竞争问题,因而问题与抉择之间的联系、问题与决策方案相关的准则,以及何种方法解决何种问题更为适宜等等都是非常含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