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案例:《木兰诗》教学随笔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8538565 上传时间:2021-08-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案例:《木兰诗》教学随笔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语文案例:《木兰诗》教学随笔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中语文案例:《木兰诗》教学随笔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学生悄悄爱上花木兰木兰诗教学随笔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乡、与亲人团聚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巾帼英雄形象。时下,木兰的形象以各种形式搬上了舞台和屏幕,我本认为学生是喜欢她的。但是,我调查了本校七年级八个班中的402名学生后发现,不喜欢花木兰的人数竟高达297人,占总人数的73.88%。我在震惊之余,又多了一份担忧:中国古典文化正逐渐被现代人所轻视。为了让木兰形象“深入人心”,我设计了以下两个教学环节。一、美文美读,读出诗歌的韵味“三分文章七分读!”语言优美的文章更需吟咏朗诵,以达到传情和悟情,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1、你读我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通过聆听,我发现学生的朗读存在下列问题:朗读的节奏始终如一,单调乏味;读的卖力,但缺少情感变化;缺少朗读技巧的指导。从学生朗读的现状来看,他们对文本认识不足,对木兰形象认识肤浅。这是导致他们不喜欢木兰这一形象的重要原因。2、我读你听学生对文本认识不足,与文本不能对话时,教师应及时参与,指导学生。我采用的方法是“我读你听”,着重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朗读节奏:这首诗是五字句,读法是二字三字一停顿,而后三字之中又可根据意思,有二字一字停顿或一字二字停顿。(例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来体会。然后教师范读1、2两节,指导学生通过节奏、语气、停顿、韵味等语言的变化感悟花木兰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课堂摘录:师:木兰织布,可见她勤劳。木兰叹息,可见她忧心忡忡。这里节奏放慢,读得平缓些,从而体现木兰的平凡的一面。木兰代父从军,可见她的孝顺,一个“愿”字可见她的坚毅勇敢,应重读。“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应读得坚定有力。从而体现木兰的不平凡的一面。我声情并茂地朗读,激起了学生的朗读欲望,他们纷纷尝试着带自己的感情去朗读课文。学生、文本、木兰之间的距离随着反复的朗读缩短了。学生们表示,通过语言的变化,他们觉得木兰是那样的真实。3、大家读大家谈教会了学生怎么走,剩下的路该让学生自己走。经过一系列地朗读和讨论后,学生对课文以下各节有了这样的认识:第3节,“告别爹娘”应该读出“悲情”。用低缓的语调来读,从而体现木兰身为女儿家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第4节,“征战沙场”应读出“悲壮”。应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读,从而体现木兰的英勇善战,精忠报国。第5节,“凯旋回朝”应读出“豪情”,由庄严转为热烈。“辞官还乡”应放慢节奏,读的亲切、朴实。从对比中力求突出木兰的淡泊名利、思乡心切的形象。第6节,“喜迎英雄”应读得热烈、欢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恢复本色”应先快后慢地读,读出木兰内心的无限喜悦及儿女情怀。木兰在“开”、“坐”、“脱”中想急切找到回家的感觉;后半句要慢吟,在“着”、“理”、“帖”中细细地体会恢复女儿身的温柔。第7节,这是歌者的赞辞,应慢读,使有余韵。当学生们的这些认识集中起来后,木兰的形象越发清晰了,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喜爱不仅因为她是个英雄,更因为她的女儿情怀。二、点击花木兰,链接历史文化。通过朗读,学生、文本、木兰都有机地融为一体了。但学生对木兰的认识还停留在文本的表面,没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这有待于从历史文化背景的角度深究,木兰的形象为何经千年而不衰?我引进了唐朝杜牧的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向学生展示了木兰对后人的影响:根据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黄洲黄冈县(今湖北黄冈)有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据地方志记载,在今安徽亳县、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立庙奉祀木兰。据此,我向学生提出问题:“木兰为何能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学生讨论后认为有:1、出身平凡、成就非凡,木兰是集平凡与伟大于一身的巾帼英雄。2、木兰替父从军是孝顺,征战沙场是爱国。“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在学生探究不能深入时,我又适时介绍了木兰的生活背景:北魏是鲜卑族拓拔部建立的,西晋末年曾被封为代王,后为符坚所灭。符坚在淝水之战中失败,拓拔部复国,该国号为魏。经过五六十年的征战,结束了“五胡乱华”的十国时代,统一黄河流域。传到北魏孝文帝时已经八十六年,经过了五位皇帝。孝文帝崇尚中原汉族文化,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今天的“元”姓就多是北魏皇室后代。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当时社会安定,社会经济发展,木兰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通过背景介绍,学生又得出了第三个结论:3、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人们渴望过上和平的生活,木兰成了“和平”的形象的代言人。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一个问题:“文章中说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应该说一同归来并建有赫赫战功的肯定不止木兰一个,但为何只有木兰的形象流传千古,而其他的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呢?”由于这个问题牵涉到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问题,许多同学并不是十分了解,于是我便引导学生得出第四个结论:4、在封建社会中,女子无才便是德,而木兰的才能智慧,胆略见识,都不亚于男子。木兰形象是对封建社会中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的有力鞭挞。这样,木兰的形象更加丰富,学生对人物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对木兰的喜爱之情在不知不觉中又加深了几分。最后我总结道:木兰的形象经千年而不衰,是因为木兰身上承载着太多的历史文化。她不仅反映了劳动人们憎恶战争,渴望和平这一强烈而美好的愿望,也有力地冲击着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恶俗观念。她的爱国情怀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教学反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朗读教学可以促进阅读教学的展开,阅读教学是要重视朗读教学的。鉴于木兰诗是一篇浅近文言文,语言脍炙人口,主题鲜明深刻,所以本堂可上我以“朗读”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分以下几点实行:1、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阅读初感。由于人生阅历和言语的储备不足,学生对文本的初步阅读确实存在难以避免的粗糙与偏狭。而另一方面,教师否定学生阅读初感的现象时有发生,要么否认学生阅读初感的多样性,把自己的感知成品强行灌输给学生;要么认为学生的阅读初感肤浅,误读成分多,否定学生。长期以往,学生会游离于阅读活动之外。且不说这样的阅读教学难以让学生构建意义,更有甚者,会使学生丧失阅读的自信心,患上“失语症”。所以,在课堂上,我始终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阅读的自信心。上课伊始,针对学生的自由朗读所透露出来的单调、枯燥乏味等问题,我没有责怪学生,而是积极听取并发现问题,进而明确下一步的教学目标。即使在我指正后,还是有少数学生受朗读水平和理解能力的限制仍有偏差,这是很正常的,这时就需要对其进行多次反复教导。实践证明,阅读教学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助于在师、生、文本之间构建意义,形成一个动态过程。2、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指导非常关键当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初感发生偏差时,教师适时的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就显得非常关键。教师的范读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甚至能以情动情,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正如哲学家黑格尔说的“教师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范读时的表情、语气、语调都能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能较好地感悟到语言文字的情感内涵。当然,仅仅是范读还不够。还必须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针对木兰诗,我声情并茂的朗读了前两节,有力调动了学生的朗读欲望;接着从语言的气势、节奏中指导学生如何体会细节处的情感变化,引领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作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沟通的“知音”,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透过文本探究出对生活有指导价值的问题。我在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程度认识后,引进杜牧的题木兰庙、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和地方志的记载等资料,再介绍木兰的生活时代背景及整个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放手让学生自己从资料中进行探究性的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对人物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从而明白木兰形象能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原因。参考资料:语文课程标准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木兰诗中木兰承载的文化意蕴(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