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8322327 上传时间:2021-08-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6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姓 名 孔令兵 学 号 61910810311002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批次/层次 081专科起点本科 指导教师 贺卫东 学习中心 陕西省旬阳县师训教研中心目录论文摘要1关键词11、必要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22、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 33、充分的思维训练是是是创新能力的过程 44、有效的互动学习是实施创新能力的保障 6结束语7参考文献8论文摘要创新是教学的根本目标,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现代教学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人才发展的根本需要。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基础是必要的基础知识,创新是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继承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语文基础知识是人们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支撑点和有效工具;前提是和谐的教学氛围,一个人的创新才能和个性的形成,一方面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还受外部环境教育的影响,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促使人才的出现,不良的氛围,会影响甚至扼杀人的创新才能,只有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的潜能才能得以发展和发挥,学生才可能去探索、去创新;过程是充分的思维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纵横串联,立体思考,从事物的方方面面的联系上去发现问题相关的各种关系,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保障是有效的互动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是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的有效途径。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兴趣爱好、思维类型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互动过程中可以通过与别人的交流,产生思维的撞击,从中能够广泛地搜集与这一中心问题相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思想和观点,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同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应该以科学的方法引导,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关键词 创新能力 基础知识 和谐氛围 思维训练 互动学习“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决定个人和民族命运的主要因素,已不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更新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的大小。社会没有创新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和源泉,教师没有创新会失去教学的本质和核心,学生没有创新会失去学习的意义和方向。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凭借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 必要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法国有位作家曾经这样说过:“从虚无中是创造不出新东西的,只有构思中渗透着别人的东西,才能创造出某些有价值的新东西。”创新是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继承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从一个较小的角度看: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从旧知向新知发展,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创新活动无处不在,创新人人都能做到,问题在于谁能做得更好,谁能做得更多。语文基础知识是人们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支撑点和有效工具。例如,字词的读写与含义,字词的运用,名家名篇的背诵与默写等等,这些知识要学习,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写诗也会呤。读书读得多了,语文素质就提高了。课标上规定的教学知识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学生要做好必要的笔记,要做必要的背诵,知道这些知识,是必要也是必须的,没有这些知识,就不会对文章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我们提倡的创新,提倡的素质教育,没有基础知识是不行的。实践证明没有充实的知识营养,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例如:在黄河象一文的学习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想象出大象失足落水的原因,培养其求异思维,必须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大象化石骨架的特点,以此为基础,反之则达不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知识基础与创新能力密不可分:创新能力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经过创新向新的知识变迁。首先是知识形成为创新打好基础。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个没有知识或者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纵观历史,有那么多人几乎是在进行着一种简单的重复,而所有的发明都是在知识特别是相关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得以形成,因此学生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要以知识为前提。从任何一门科学知识的发展臾可以看出它们都是从简单知识通过不断地创新而形成的,而这里的创新通过了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而后人正是通过对前人所形成的知识的掌握而后再创新形成新的知识,如此循环往复而形成了目前的学科知识体系。而知识传授和知识掌握的意义这一也就是为了知识的不断发展。由此可见,知识本身的创新需要有知识作为基础的。因此,创新如果失去了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知识的形成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坚实基础。其次是知识理解为创新激发情感。创新需要主体意识的参与,只有当学生对旧知识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时才可能透过旧知识看到创新结果产生的现实可能性。理解得越深思考的时间越长就越接近创新的结果,体现出来的创新情绪,勇气和耐心超好,更容易形成创新。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或所谓“熟能生巧”重复练习,激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而主动参与、追求创新活动,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其三是知识运用为创新提供可能 。人们的实践活动就是运用知识的过程,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运用。对于学生来说知识运用的另一种形式:即学习知识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旧知识,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转化而向新知识迁移。虽然知识本身不具备各种能力因素,但通过知识的获取和运用形成了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想象等各种能力。而这同时也形成了创新的基础,善于发现问题,通过思维解决问题,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创新性实践活动是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途径,特别是在平时尽可能减少机械性实践活动,设计的学习活动是否有利于创新性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教师应注意的问题。其四是知识积累为创新形成背景 。从知识本身来看:知识为创新提供的基础,而创新结果又成为新的知识,知识的不断和充实为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大的背景,所以会出现新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现象,才会出现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与创新互为前提:由于知识而产生创新,又由于创新而产生新的知识,如此循环往复向前发展。 二、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是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一个人的创新才能和个性的形成,一方面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还受外部环境教育的影响。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促使人才的出现,不良的氛围,会影响甚至扼杀人的创新才能。只有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的潜能才能得以发展和发挥,学生才可能去探索、去创新。因此,作为教师一进课堂,必须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教师用热爱与尊重学生的行为,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信任,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想学、爱学,在充满活力的自主性活动中激发创新意识。例如:劳动的开端一文,作者运用了许多比喻句,教学时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这些比喻句,结合上下文体会它们的用法。有个同学对“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像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一句提出了疑问,认为作者用了“狗”这个常用做骂人的词儿,太不文明。面对疑问,我并没有使用教师的权威让他闭上嘴,而是加以引导:我“像狗一样”不正说明资本家不把工人当人看吗?肯定他的疑问有道理并且是经过认真思考后提出来的。我对他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着实鼓励了一番,以后的课堂上经常听到这个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创新意识就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鼓励和提高。教师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首先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拥有快乐、宽松的积极情绪。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是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气,对于孩子们的学习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般来说,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老师,也就喜欢他所教的那一科,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都有享受成功的愉悦。老师要把微笑带入课堂,把鼓励送给学生,并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样一来,课堂气氛非常愉悦,学生心情放松,学生创新的火花就有了产生的空间。其次是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学中学生才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在课堂上应该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余地,多给学生一点展示自我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体验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的新奇想法、创新的点子淹没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而不能束缚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去发现、去创新,让课堂成为学生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舞台。其三是培养学生置疑问难,大胆提问。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培养思维活跃、大胆创新、敢说敢做的学生,就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大胆置疑,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打破常规。教学中当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想法时,老师要予以支持和鼓励,给予合适的评价,使学生敢想、敢说。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既鼓励了学生的大胆设想,保护了学生的创新,又教给学生探究新知的方法,从而,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时,教师对于学生的提问要给予充分的认可和肯定。但老师不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对于某些问题自己了解的较浅或无知决不掩饰,而要采取平等、诚实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树立提问的信心和乐趣,也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学习和探索精神。三、充分的思维训练是实施创新能力的过程在语文学习中,接受同样课程教育的同一人群,最终语文能力相距却很远。其中原因固然种种,但语文思维能力的差异当是关键因素。陶行知曾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把创新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纵横串联,立体思考,从事物的方方面面的联系上去发现问题相关的各种关系,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一个学习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发散思维从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分析判断,使学生的学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以点燃学生创新的思想火花。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引导学生从思维特点分析周瑜失败的原因在于他思维定势的影响,没有摆脱思维的束缚。他认为:凡是“箭”都是造的,只要不提供材料,时间限制紧,即使诸葛亮再有本事,也将被置于死地。而诸葛亮的成功就在于其思维的创造性。这样不仅深化了对文章的理解,而且让学生从诸葛亮身上受到了启发,学会了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培养了创新能力。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课堂教改的重大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当前,改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填、灌、压的传统作风,创设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大胆地思维,有意识地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发散式的、反常规的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养成创新能力起重大作用。首先是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引导学生敢于怀疑与发问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起点。只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开启创新的大门。北宋哲学家张载说:“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情况下,结合所教班级的具体实际,借助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如:学狼和小羊一课时,教师鼓励学生就寓言中狼和羊的言行与现实中可以想见的狼和羊的言行进行比较。经过思考后,学生提出了“为什么狼不直接吃小羊,而是要找那么多借口。”这一尖锐的问题,经过集体讨论和教师点拨,他们认识到狼不仅凶残,而且虚伪这一特征。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种主动的质疑中得到发展与提高。其次是鼓励探究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精设问题,引导学生自我探究。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问题的设计不仅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一定要充满情趣,要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促使学生把激发起的兴趣及时迁移到较深层次的情感思维和深入的自我探究中,使探究的后果为进一步的自由探讨打下基础。如教学司马光一课,学完课文便可提出“如果不砸缸还有什么办法来救小伙伴”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去发散思维,从而进一步体会司马光所拥有的那种临危不乱、沉着机智的思维品质。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不仅在书本里寻找答案,而且结合自身的经历在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得出个性化的结论,这样做的效果要比教师单纯灌输好的多。其三是拓展课文内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想象是创新的基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创新人才,就必须让他们学会想象。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诱发想象,引起学生心灵和情感共鸣,对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十分必要。如教小猫钓鱼这课最后一节,让学生看图,小猫终于钓到大鱼了。启发学生思考:你们看小猫拿着钓鱼竿,拎着装满大鱼的水桶,真高兴呀!你们想想这时它会想什么?说什么?怎么做?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给他们留下“想象”的空间,更使这一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让学生想象小猫钓到鱼后高兴回家的情景,自己编结尾,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提高了说话能力。让学生在想象中编故事进行创造性说话,从而培养他们创造性想象思维。这样,学生扩展话题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既充实了课文内容,说话兴趣进一步激发了,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了最富有活力的境界。在愉悦的气氛中,学生的语言训练和创新思维得到和谐的发展。四、有效的互动学习是实施创新能力的保障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是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的有效途径,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就好像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向四面八方产生的辐射,可以对每个学生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可以通过与别人的交流,产生思维的撞击,从中能够广泛地搜集与这一中心问题相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思想和观点,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同时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分析、判断去处理相关的信息,并形成独特的发现或见解。每个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同时,就是在从事自我学习的创造活动,而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就像是一座立交桥,通过动态的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性注入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主能力较差,采取互动的学习形式时,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指导小组成员采取合适的讨论、交流方式,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或推诿中浪费学习时间。在小组活动中采取轮流制,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在分组讨论时,要注意问题本身的讨论价值,避免讨论流于形式。在相互交流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从中鉴别哪些看法与自己的相同,哪些与自己的不同,避免交流时出现过多的雷同内容,影响讨论的实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个别学生的创见,随时就学生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将讨论引向深入,激发更多的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创见。同时,还要注意运用调控手段,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良好品质,既要敢于发表自己的创见,又要善于修正自己的误见,听进别人的意见,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应该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要注意循序渐进,既要使学生共同发展,又要个别指导。教育固然要教给学生真理,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真理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展、开拓学生智力,努力掌握各种技巧,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创造力服务社会。结束语:本次论文在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贺卫东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论题选择到写作阶段,无不凝聚着贺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三年的本科学习和生活期间,也始终感受着旬阳县师训教研中心老师的精心指导和无私的关怀,我受益匪浅,在此向旬阳县师训教研中心各位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最后,我保证毕业论文实属个人写作,绝无抄袭行为。参考文献1、李景阳.语文教学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2、苏玉堂.创新能力教程.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33、熊生贵.有效教学和谐课堂小学语文.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5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霍涌泉.教育心理学.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7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论文写作(设计)日志所属学习中心:陕西省旬阳县师训教研中心姓 名孔令兵批 次081层 次专升本专 业汉语言文学学 号61910810311002论文题目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申请审批通过时间指导教师贺卫东论 文 写 作 日 志 记 录论 文 进 度起止时间执 行 情 况(资料的收集、在教师指导下的进行过程)论文提纲2009.11.111.30通过网上下载,认真阅读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论文格式规范及毕业论文选题、评定标准、管理办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职业,选择了语文教学法,结合所学教材,寻找相应书籍,认真阅读,于11月中旬拟定了论文提纲,并进行修改。论文初稿2009.12.112.31边写边上网寻找相关资料做参考,用一个月时间写写改改,终于完成了初稿。论文二稿2010.1.11.31通过发电子邮件与师大贺卫东老师取得联系,发去了初稿,贺老师给予了修改,并提出了“注意文献资料引用,基本可以,完善一下可以定稿。”按照要求用了一段时间进行修改。论文终稿2010.2.13.10在贺老师的指导下,认真进行了修改,再次发邮件给他,得到“可以定稿”的回复。于是交与师训中心老师请给予打印,形成文稿。备 注填表说明:执行情况填写通过何种方式 (如电话、e-mail、邮寄等)与指导老师取得联系,以及通过沟通、交流的结果和论文完成情况。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学生姓名孔令兵学号61910810311002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层次专科起点本科论文题目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评语及成绩成绩:教师签名: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