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九年级思品全册教案

上传人:hjk****65 文档编号:28261165 上传时间:2021-08-24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9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九年级思品全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教科版九年级思品全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教科版九年级思品全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思想品德导学式教案 教法、学法的选择:探究、体验、讨论、讲授等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讨论,将问题分析清晰,给学生以启发和反思,同时增加认同感:(1)讨论法。(2)问答法。在导入阶段和课中,大量使用。(3)阅读法。对课中重要文字、图片、图表要引导学生阅读。(4)笔记法。课文中重要的概念、意义等要通过笔记批注和用笔勾画的方法进行标识。(5)探究法。结合课中的交流和探究。(6)讲解法。本册知识点较多,需要教师适当进行归纳和讲解。第1课时 第一课 历史的足迹一、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中国近代百余年沧桑的历史以及中华民族英勇抗争的历史。能力目标:学习搜集资料、以及结合历史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教学流程环节师生活动设计训练内容预期目标设计意图效果反馈与修正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准备查找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资料以及这几次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整理查找有关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资料以及这几次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课中教学课中教学复习导入:请说说世界二大文明古国有哪几个,它们现在的情况如何,即哪些古国延续下来了,哪些古国则不存在了。 我们都知道世界历史上的二大文明古国,即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古代中国。二大文明古国,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但是,随着世纪的更迭、时代的发展,除了中国,其他三个文明古国已经尘飞烟灭了。而中国的文化,却还在枝繁叶茂地发展着。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延续到今天,并且继续影响着世界?这是我们今天首先要研究和讨论的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4页:进行思考归纳?第一课 历史的足迹(板书)一、中华民族悠久而辉煌的文明史(板书) 1.中国人创造了五千年辉煌的中华文明。2.中华文明是世界上人类最早、最先进的文明之一。 3.世界各国广泛学习中华文明。中华文明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海洋中独领风骚。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中华文化需要我们去保护,去发扬光大。 “1840”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忘记的数字,就是从1840年开始,中国人民开始了百年梦魇般的生活。那么,1840年以及之后的百年中,中国的大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让我们翻开历史看一看,请同学阅读教材P5-6:进行思考归纳。二、百年沧桑(板书) 1.原因(板书):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以及国家的落后,外国侵略者的侵略。 2.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上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经受了百年的苦难。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有着顽强信念和不屈精神的民族,列强的枪炮声激起了中华民族英勇的斗志。请阅读教材P7-9页并回忆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百年的抗争过程?三、百年抗争(板书)为了捍卫国家独立、维护民族尊严,中华儿女蔑视强敌,甘赴国难,浴血奋战,宁死不屈,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抗争。小结: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五千年文明,但到近代衰落了,列强侵略,国家苦难。为此,中华儿女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抗争,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也为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奠定了基础。学生自由交流学生回答学生阅读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学生做笔记、勾书学生阅读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学生勾书做笔记学生阅读学生思考学生小结说说世界二大文明古国有哪几个,它们现在的情况如何,即哪些古国延续下来了,哪些古国则不存在了。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延续到今天,并且继续影响着世界?1840年以及之后的百年中,中国的大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了解:中华民族百年的抗争过程?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对我们有何启示?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让学生通过活动充分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以及取得的成果,懂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并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生了解1840年及之后的百年中,中国所遭受的战争创伤,特别是这些战争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的耻辱和灾难,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了解中华民族百年的抗争过程,激发学生的近国热情。总结提升,为下面的教学奠定基础课后安排1.完成练习册P?2.收集有关中华民族对内维护民族统一的资料。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维护民族团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巩固课堂所学知识5、 教学反思第2课时 第二课 历史的昭示1节:弘扬民族精神一、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能力目标:学习搜集资料、以及结合历史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教学流程环节师生活动设计训练内容预期目标设计意图效果反馈与修正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准备收集有关中华民族对内维护民族统一的资料。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整理维护民族团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课中教学课中教学导入:请同学们阅读P9:鲁迅和梁启超的名言,这两个人的名言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华文明数千年历史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民族精神。第二课 历史的昭示(板书)一、弘扬民族精神(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10:回考:什么是民族精神?它有何作用?爱国主义的含义?表现?1.民族精神(板书)(1)含义(板书):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讨论: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比较中华文明与其他几种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辉煌的古代文明的不同命运,分析其原因。我国文明长期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有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支撑。(2)作用(板书):正是由于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史生生不息,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2.爱国主义(板书)(1)含义(板书):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的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2)表现(板书):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眷恋,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企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对祖国主权的尊严的坚决捍卫,对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等。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传统,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发展和强大,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事迹。3.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板书)请阅读教材P11:体会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讨论:谈对“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铁人精神”“抗洪精神”的理解,说说它们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这种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过时。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不但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个体发展的基本要求。4.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板书)展示:课前查找的有关中华民族儿女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资料。(1) 中华民族儿女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讨论: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现实意义。(2)我国爱好和平,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今天的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小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生息、繁衍,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思想动力。作为中华儿女,我们要为这种民族精神而自豪,同时要在新时代把它发扬光大。学生思考回答学生阅读思考学生回答做笔记勾书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做笔记、勾书学生举例说明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学生展示学生讨论学生小结鲁迅和梁启超的名言说明了什么?什么是民族精神?它有何作用?爱国主义的含义?表现?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比较中华文明与其他几种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辉煌的古代文明的不同命运,分析其原因。什么是爱国主义?它有哪些表现?感受爱国主义情感体会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体会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懂得它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学习本课的启示?归纳出民族精神,引入新课让学生懂得:民族精神的含义、作用,爱国主义的含义、表现,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我国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爱国主义?它有哪些表现?感受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感受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激发起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的激情。引导学生了解“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懂得它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并积极弘扬这种精神,以建立和谐的国内国外环境。总结提升,为下面的教学奠定基础课后安排1.完成练习册P2.收集资料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巩固课堂所学知识5、 教学反思:第3课时 第二课 历史的昭示2-3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一、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过程说明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能力目标:培养起学生比较鉴别、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态度,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的价值观。二、教学流程环节师生活动设计训练内容预期目标设计意图效果反馈与修正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准备.收集资料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整理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课中教学课中教学导入:从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你认识到了哪些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最终走出黑暗,走向光明,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雪耻梦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3-14并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说明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通过前面的学习: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史;也是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求救亡图存之路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有过许多尝试。农民战争如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改良运动如戊戌变法: 失败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 失败都以失败而告终。这说明了什么?中国人要救国图亡只能走什么道路?1.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存在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2.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小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实现富强的最坚强的领导核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实践的历史选择: 农民革命不可能获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中国资产阶级担负不起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 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运动不会成功 中国共产党担负起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我们要进一步问,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成功呢?要通过革命建立全新的社会制度,就必须有全新的理论和思想作支撑。以往所有的运动或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它们缺乏先进的理论和思想。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走上了社会主义的正确的道路。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5-16,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思考: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辛亥革命比起前几次运动来有它的进步性,但它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这是因为:一方面,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另一方面,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极力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见,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1.由于没有先进正确的理论指导,以前救国救民的道路都失败了。2.中国共产党在马列主义指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3.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小结: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走上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并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这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学生思考回答学生阅读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做笔记、勾书听讲解学生思考学生阅读思考学生回答听讲解学生归纳回答做笔记、勾书学生小结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三次运动的结局如何?为什么?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存在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作用?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引导学生了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最终走出黑暗,走向光明,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雪耻梦想。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让学生用已有的历史知识理解中国近代仁人志士为国家的独立与富强而进行的探索,这些探索失败的事实,为学生理解是中国人民选了中国共产党奠定基础.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基本的历程,感受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给出本节课的中心思想。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而言,采用先给结论后进行论述的方法是非常合适的。通过推理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巩固本课所学知识。课后安排1.完成练习册P?2.收集资料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哪些差距。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树立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巩固课堂所学知识5、 教学反思:第4课时 第三课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一、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国情,了解我党的基本路线。 能力目标:认识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 态度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关心人民,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情感。二、教学流程环节师生活动设计训练内容预期目标设计意图效果反馈与修正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准备. .收集资料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哪些差距。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整理树立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课中教学课中教学导入:读教材P17:孟子的名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帝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并尝试进行解释。 这句话的原意是,一个国家内部没有执法严明的世臣和直谏之士,外部没有抗衡的邻国和受侵袭的忧虑,往往会走向灭亡。由此可见,忧难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则会导致灭亡。 现在,我国与新中国成立前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时时不能忘记的就是“忧患”两个字。第三课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板书)一、树立忧患意识(板书)在当前我们为什么还要树立忧患意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7-18,进行思考归纳。学生分组讨论。树立忧患意识有两个原因:1.对于个人来说,如果因为生活富足而变得毫无理想,整天沉浸在享乐之中,就必然会堕落;对于国家来讲,如果满足于自己的现状,则会走向灭亡。2.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政治制度还很不完善,公民的素质还比较低。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的不足,否则,必然会落后。3.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科技、教育、综合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差距。我们说到“树立忧患意识”,那么,谁应该树立忧患意识?(我们大家。)确实,我国每个中华儿女都应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特别是我们青少年,祖国的未来属于你们,建设祖国未来的责任也属于你们。青少年肩负着怎样的建设祖国的重任呢?二、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9-20:就名言名句谈读后感,说说这些先辈高尚的思想境界。寻找“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人物或有关的故事,也可以查找当代的人物或者自己身边的普通人及其故事。人物 事迹 学生阅读教材P19最后一段,说说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活动:结合教科书第19页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谱写自己的“毕业歌”小结:学生齐读教科书第20页一段学生阅读这句话并尝试进行解释。学生回答学生阅读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学生发言学生展示查找的资料,了解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学生回答学生阅读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学生阅读学生回答学生活动学生小结孟子的名言是什么意思?在当前我们为什么还要树立忧患意识?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哪些差距?我们说到“树立忧患意识”,那么,谁应该树立忧患意识?青少年肩负着怎样的建设祖国的重任呢?谱写自己的“毕业歌”这句名言是本部分内容的最好诠释,用此引入主题极为恰当。用提问的方法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讨论,使学生对树立忧患意识的重要性产生深刻的认识让学生通过事实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树立忧患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建设祖国的重任通过解释名句,让学生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胸怀,激发学生为国家民族的兴旺而担当重任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升华主题。课后安排1.完成练习册P?2.从历史一路走来,面对现实,展望未来,我们该做些什么?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树立忧患意识振兴中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五、教学反思:第5课时 第二课 走向小康一、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了解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了解“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概念。 能力目标:学习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懂得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二、教学流程环节师生活动设计训练内容预期目标设计意图效果反馈与修正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准备查找反映我国人民小康生活的照片或其他文字资料;思考并写出自己对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看法,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整理理解我国进入小康社会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课中教学课中教学导入:阅读教材P23-24:材料与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家庭近年来发生的变化以及家人的感受。第二课 走向小康(板书)一、感受小康(板书)环节一:感受小康:可以用一个词语概括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这个词就是“小康”。那么,什么是“小康”?我们来感受一下人们对小康生活的描述。 教师呈现一组老百姓对小康生活的描述,学生了解老百姓眼中的小康生活。 (1)我家盖了三间瓦房,买了拖拉机,我过的就是小康生活,不愁吃穿嘛! (2)我家买了一百多平米的新房,买了小轿车,我家算是小康了。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反映小康生活的资料,或者自己家庭生活的状况,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小康生活。1.小康生活是一种衣食无忧、内心感到满足的生活状况。2.总体上达到小康的意义(板书)二、解读小康(板书)环节二:解读小康:“小康”到底指什么?请阅读教科书P26:的第一篇阅读资料,回答如下问题。 “小康”一词源自哪里?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1.小康水平(板书):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那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如何呢?请阅读教材P27:进行思考归纳。2.三步走的战略(板书)3.我国现阶段小康生活的状况:到2000年,总体实现了小康,但是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板书) 请阅读教材P27:最后一段阅读资料,了解什么是全面小康?“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之间的关系?4.全面小康:即更高水平的小康(板书)(1)时间:21世纪头20年。(2)特点:与总体小康相比,是较高标准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与精神文明的小康相统一的小康。5.十七大对全面小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结:本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所取得的成就,了解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要经历的基本过程。现在,我们懂得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和实现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懂得了建设国家、改善人民生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学生阅读学生思考学生发言听讲解学生展示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其意义,畅谈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美好。学生阅读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学生阅读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学生小结直观感受我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感受小康生活的到来。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小康:什么是小康?“小康”一词源自哪里?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现阶段小康水平的特点?如何理解全面小康?“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之间的关系?初步感受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变化,体会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小康社会。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更加深入地了解小康社会的美好,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铺垫。让学生从理论上了解“小康”一词的含义以及我国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了解建设小康社会与提高我国人民物质与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我国政府是如何促进生产发展、实施强国富民政策的让学生懂得: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总体实现了小康。但是,我国现代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等的小康。巩固提升,为后面教学打下基础。课后安排1.完成练习册P?2. 教师查找有关劳动致富、智慧致富的案例、名言;制作有关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劳动致富、智慧致富的案例和名言。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理解劳动致富、智慧致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巩固课堂所学知识5、 教学反思:第6课时 第五课1-2框:财富基于劳动、财富源自智慧与开拓 一、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财富的源泉,懂得创造财富需要艰苦的劳动,需要智慧,需要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了解创造财富中的智慧和开拓精神指的是什么。 能力目标:学习综合、归纳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查找资料的方法和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勤于思考,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克服懒惰的思想。二、教学流程环节师生活动设计训练内容预期目标设计意图效果反馈与修正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准备教师查找有关劳动致富、智慧致富的案例、名言;制作有关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劳动致富、智慧致富的案例和名言。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整理理解劳动致富、智慧致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课中教学课中教学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经济建设的目标,了解了小康社会的美好,懂得了财富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创造财富呢?第五课 财富之源(板书)现在社会上,现代社会最热的话题就是赚钱、发财。今天开始,我们就是要了解如何才能赚到钱。首先要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知道哪些赚钱的方法?怎样才能赚到钱?赚钱确实是一门学问,有人好像很容易就赚到钱,有人则也很难赚到钱。这里有一些说法,我们看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呈现各种关于财富源泉的说法,让学生思考并说明理由。如下面的说法:(1)劳动创造财富。 (2)知识是创造财富的源泉。 (3)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科学管理是创造财富的源泉。 (5)诚实的人格是创造财富的源泉。 (6)思想是创造财富的源泉。 (7)合作是创造财富的源泉。 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即每个组选择本组认为能够创造财富的一个最重要的要素,组内成员分工查找有关资料,充分论证这一要素在创造财富中所起的作用。可以采取比赛的方式,看看哪个组的论述最为有力。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财富。虽然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财富,但是劳动是财富生成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劳动,科学就不可能转化为生产力;如果没有劳动,科学的管理便无用武之地;如果没有劳动,资金不会自行下蛋总而言之,劳动是获得财富的前提。一、财富基于勤劳(板书)请阅读教29-30:体会为什么说劳动是获得财富的前提?1.辛勤的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基础(板书)2.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板书)3.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勤劳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和走上了小康之路(板书)二、财富源自智慧与开拓(板书)请阅读教材P31:两篇阅读材料并讨论交流:这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靠什么创造了财富?他们获得财富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确实,对于创造财富而言,智慧同样意义重大。在现代社会,智慧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要创造更多的财富,光有勤劳还不够,还需要有创造财富的智慧。请阅读教材P32:关于温州人创业的阅读资料并讨论:温州人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 (可以看出,温州人既勤劳,又具有开拓精神。他们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双手打拼天下,在全世界找到立足之地。可见,在当今社会,要想成就事业、获得财富,必须具有这种敢想敢干、不断进取的精神。) 要创造财富,还须有智慧、创新的头脑、开拓进取的精神(板书)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2页的有关戴尔的资料,了解戴尔获得成功的原因。小结:要获取财富首先得劳动,同时还要有智慧,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因此,我们应爱劳动,培养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学生思考学生思考学生讨论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回答听讲解学生阅读学生回答学生阅读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学生阅读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学生阅读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学生小结我们应该如何创造财富呢?哪些赚钱的方法?怎样才能赚到钱?思考下列关于财富源泉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劳动创造财富。 (2)知识是创造财富的源泉。 (3)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科学管理是创造财富的源泉。(5)诚实的人格是创造财富的源泉。(6)思想是创造财富的源泉。 (7)合作是创造财富的源泉。理解为什么劳动是获得财富的前提?理解为什么劳动是获得财富的前提?这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靠什么创造了财富?他们获得财富的过程说明了什么?温州人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在当今社会,要想成就事业、获得财富,必须具有这种敢想敢干、不断进取的精神。)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本活动作为本课内容的引子,让学生初步认识哪些要素可以创造财富,影响财富创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认识财富的源泉,懂得在现代社会,各种创造财富的要素。同时为后面“让财富的源泉充分涌动”主题的学生做铺垫。引导学生认识辛勤的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基础,是创造财富的最根本的源泉。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才是最重要的“财宝”,劳动比任何现成的财宝都要宝贵。懂得智慧在创造财富中的作用,引导学会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创造财富,造福于人民。懂得创造财富既需要勤劳,更需要开拓进取的精神学习戴尔敢于抓住机遇、敢于创新的精神巩固深化本课主题,为后面教学打下基础。课后安排1.完成练习册P?2. 教师、学生共同查找资本、管理创造财富的资料。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理解资本、管理创造也能财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巩固课堂所学知识5、 教学反思:第7课时 第五课3-4框:科技创造财富、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一、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科学技术在发展生产力、创造财富中的重要作用,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了解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和途径。 能力目标:学习通过案例探求规律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科学的态度、培育热爱科学的情感,懂得科学技术创造财富的道理,培育崇尚科学的价值观。二、教学流程环节师生活动设计训练内容预期目标设计意图效果反馈与修正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准备教师、学生共同查找资本、管理创造财富的资料。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整理理解资本、管理创造也能财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课中教学课中教学导入: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3:文登市、中关村的材料,思考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怎样才能更好的创造财富?重视科学技术在创造财富中的作用。三、科技创造财富(板书)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板书)科学技术确实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力,就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事实证明,哪个国家的科学技术领先,哪个国家就具有先进的生产力;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获得了先进的生产力,就能创造更多的财富。2.现代社会,科技是创造财富的重要途径(板书)请同学们再谈文登市是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发展、创造财富的,进而感受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道理。材料:中国“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用“三系配套”法实现水稻杂交,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的产量,为世界反贫困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有人说:“袁隆平养活了一亿中国人。”我国目前正在进行传统工农业的改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要利用科学技术推动传统工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4:阅读资料,理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改造我国传统农业中的重要作用,领会科学技术是如何提高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通过上1节课和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有哪些?劳动可以创造财富,科学技术可以创造财富,智慧与开拓精神也是创造财富的源泉。除了上述以外,资本、管理等要素也是可以创造社会财富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些源泉充分地涌流?二、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板书)讨论如下问题:为什么要调动各种财富源泉?怎样才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1.调动各种财富源泉的意义(板书)2.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条件(板书)(1)要建立和完善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要形成相应的分配制度和政策: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请举例说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能够调动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的活力。学生阅读教材P:36阅读资料后通过讨论,进一步体会“让各种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的意义。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财富的源泉有劳动、智慧、开拓进取的精神、科学技术等等,要使财富的源泉充分地涌流,就要完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社会的发展、财富的创造,需要付出努力,需要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勤奋能够创造社会财富,并且是创造一切社会财富的条件;我们还懂得了科学技术是创造财富的源泉,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我们还懂得了,创造社会财富还需要开拓进取的精神。学生阅读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听讲解作笔记学生回答学生阅读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做笔记 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做笔记、勾书听讲解学生举例学生小结文登市、中关村的发展说明了什么?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怎样才能更好的创造财富?如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文登市是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发展、创造财富的?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的一路事例说明了什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改造我国传统农业中的重要作用,领会科学技术是如何提高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有哪些?如何让这些创造财富源泉充分地涌流?为什么要调动各种财富源泉?怎样才能放手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举例说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能够调动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的活力。由材料引入主题,让学生关注科技在创造财富中的作用。让学生首先从理论上认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重要作用文登市的事例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在创造财富中的巨大作用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是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创造社会财富的典型事例。学生能从中理解科学技术对创造财富的巨大作用。通过回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完整了解社会财富的创造源泉,为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解知识,有助于学生思考,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的重要意义。总结并进一步理解第五课的基本内容。课后安排1.完成练习册P?2. 查找税收的作用?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理解国家税收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巩固课堂所学知识5、 教学反思:第8课时 第六课1框:合法致富 依法纳税 一、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财富中的法”的含义,知道什么是财富中的“法”,什么是财富中的“义”;懂得依法纳税的意义。 能力目标:学习分析归纳的方法;学习搜集资料、利用资料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制意识,尊重法制和制度的态度学会用法律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用法律约束自己的经济行为,形成法律至上的价值取向。支持我国的税收制度,形成纳税光荣的价值取向和情感。二、教学流程环节师生活动设计训练内容预期目标设计意图效果反馈与修正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准备教师、学生共同查找查找税收的作用?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整理理解国家税收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课中教学课中教学导入:致富是每个人的愿望。我们来看看这些人一致富原则:读P37:案例,并根据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案件分析经济违法的恶果。可以分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阅读P37页的主题文字,同时结合社会实际阐述其中的道理。呈现下面一些说法,让学生辨别正误,并说明原因。 谁守法谁吃亏。 只要是不造成人命案,小的违法行为无关紧要。 守法难以致富,要发财就得敢冒险。 现在是社会转型期,有很多空子可钻,有本事的人要乘机大捞一把。第六课 财富中的法与德(板书)一、合法致富 依法纳税(板书)1.合法致富(板书)(1)合法致富的意义(板书)致富必须走合法的生财之道。只有守法,社会才和谐,依法获得的财富才能受法律保护。反之,则会损害国家、社会、他人和自身的利益。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8:理解致富过程中“法”与”“义”(德)的关系?(2)“法”与”“义”(德)的关系(板书)法与德是紧密联系的,获得财富要受到道德的约束。“义”是我们心中的法,法律对人的约束是外在的,“义”对人的约束是内在的,才是最有效的。见利忘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取的。讨论:结合P38:吴某事例和讨论问题,说说经济生活中的“义”与“不义”。讨论在这些情境下如何做到“见利思义”。案例:老张是某市食品卫生监督局的局长。一天,本市一个比较大的食品厂的厂长找到老张,要出50万元买一个“质量免检”的牌子。2.依法纳税(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9:思考税收的含义、意义?(1)税收的含义(板书):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基本形式。(2)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板书)我们懂得了国家税收的特点,现在,我们还要了解国家税收的用途。也就是说,国家为什么要收税?国家的税收用来干什么?同学们首先根据你们自己的了解,说说国家税收有什么用途。(3)税收的作用(板书):税收是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平衡分配的重要杠杆。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国以税为本,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讨论:如果没有税收,国家将会如何?(4)依法纳税,培养纳税意识(板书)小结: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偷税漏税的现象。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后,我们要维护国家税收制度,支持国家税收政策,在日常生活中监督偷税漏税行为,将来做个依法纳税的好公民。学生阅读学生讨论学生阅读学生辨别做笔记听讲解学生阅读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听讲解做笔记学生阅读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听讲解学生发言听讲解做笔记学生讨论分析经济违法的恶果。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道理?辨别正误,并说明原因。依法致富的意义?理解致富过程中“法”与”“义”(德)的关系?说说经济生活中的“义”与“不义”,讨论在这些情境下如何做到“见利思义”?什么是税收?税收的意义?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国家为什么要收税?国家的税收用来干什么?国家税收的作用?用事例引出话题简单明了,学生很容易进入主题的学习。本活动要引导学生了解依法致富的好处,认识法律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引导学生成为未来法制社会的自觉维护者。引导学生认识“义”的重要性,懂得见利思义,摒弃见利忘义的不道德的思想。了解纳税的意义,激发学生维护国家利益的热情,培养学生纳税的意识。通过进一步认识税收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强调税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课后安排1.完成练习册P?2. 搜集中外历史上关于勤俭持家、节俭治国的典型的人和事。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理解勤俭节约文明消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五、教学反思:第9课时 第六课2-3框:富而思源富而思进 勤俭节约文明消费 一、教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财富中的德”的含义,知道什么是财富中的“德”;了解我国的富民政策,勤俭节约的意义。能力目标:学习分析归纳的方法;学习搜集资料、利用资料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富而思源的意识,懂得节约。二、教学流程环节师生活动设计训练内容预期目标设计意图效果反馈与修正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准备搜集中外历史上关于勤俭持家、节俭治国的典型的人和事。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整理理解国家税收的意义勤俭节约文明消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课中教学课中教学引入:设计情境:假如你有了100万,你做的第一件事情会是什么?看来,我们每个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富裕以后想好好地享受一下;有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有的人则想帮助那些还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等等。这些愿望和想法无可厚非。但是,不同的想法,境界是不一样的,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改革开放后,我们实行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富民政策,很多人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但是也有不少人还生活在贫困之中。富裕起来的人理应帮助后来者共同走向富裕。这是我们党的富民政策赋予他们的历史责任,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传统赋予他们的责任。事实上,现在已经有许多富裕起来的人在履行着自己的这一责任。二、富而思源富而思进(板书)1我国的富民政策(板书)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0页的两个阅读资料,感受富而思源的实践。讨论:富而思源、先富带后富将产生什么结果。请阅读教材第41:,讨论其中的含义,特别要注意体会“富而思源,先富起来的人们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在交流中,可以结合本页的阅读资料,进一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阅读教材P42:理解富而思进。富了以后更需要不断进取,才能取得更多的财富。2.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回报社会(板书)我们每个人都有个体会,社会上有些富裕起来的人,富了以后,不知道该怎样花钱,做出了令人不屑的行为,人们把这些人称为“暴发户”。例举一些人铺张浪费的案例,让学生讨论这些做法的错误之处。不少人“露富”的动机是获得他人的尊敬,殊不知,这种行为恰恰让人看不起。三、勤俭节约文明消费(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3-44:思考归纳为什么要勤俭节约文明消费?1.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板书)2.勤俭节约是是治国安邦之道。(板书)3.勤俭节约是企业家取得成就的法宝。(板书)4.勤俭节约是做人的美德。(板书)5.生活真正富足了,仍需要勤俭节约。(板书)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4页最后一段阅读资料,针对文中提到的我们目前存在比较严重的浪费现象进行讨论,说说这种现象存在的根源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中学生应该养成勤俭节约、文明消费的好习惯。小结:朗读教材P44:最后一段。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听讲解做笔记学生阅读思考学生讨论学生阅读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