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基础》教学体会

上传人:刀*** 文档编号:28157548 上传时间:2021-08-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剖学基础》教学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解剖学基础》教学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解剖学基础》教学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剖学基础教学体会 一、上好第一堂课很关键 如果第一课上失败,以后学生不仅对该门学科不感兴趣,科任教师也会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第一堂课前自己在特别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花费了大量精力下载了与教材内容配套的彩图做成课件,用图表法勾勒出解剖学基础三大块(组织学、八大系统和胚胎学)十三章内容及相关章节的知识联系。课堂采用放映式结合解释,图片清晰展示人体分部及各器官的位置毗邻关系,再列举生活实例,如在心绞痛和急性胃炎发作时,如何用器官位置定位法简单准确判断病变部位,防止病急乱投医或延误病情。这样,不仅能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后学习的动力十足,课堂效果只高不低,我们何乐而不为? 二、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是教师力求取得高效课堂效果的先决条件。首先,不仅要备基础知识,还要备技巧技能。解剖学基础作为专业基础课,识记的理论知识占90%以上,要准确记忆这么多琐碎的知识点,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所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技能技巧着手,将乏味不易记忆的知识转化为易操作理解的技能技巧,课堂效果不错。比如,男性尿道的划分,采取单纯记忆法学生极其容易把前后尿道混淆。如果改为临床为男性病人插导尿管,学生观看视频后记忆迅速而且牢固。诸如此类的知识比如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和卵巢的关系、脊柱横断和半横断的后果等,均可采用此法,学生即学即会,效果不错。其次,不仅要备学生,还要备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师生的互动情况,如果教师一味地唱独角戏,没有表演机会的学生充其量只是个忠实的观众,遇上表演不精彩的教师,学生会昏昏欲睡。试想,观看完一场节目后,有多少观众能对节目的内容熟记于心?所以,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角”位置,教师则做好“配角”,需要学生自己主动钻研思考的环节教师绝不越俎代庖,逐步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肌学中肌的分类、分布及作用这部分知识,简单直观,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内容,足以学通弄懂,教师适时点拨即可完成学时任务。这样,不但达到教学目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最后,不仅要备过程,还要备结果。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虎头蛇尾、前松后紧、草草收场的课堂活动,往往做的是无用功,学生一无所获。所以,备课时除了考虑教师“授人以渔”的时间外,还要在课时小结前留有足够的时间采用及时抽查、问题反馈、分类提问等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客观评价课堂效果,以便及时查缺补漏,亡羊补牢。 三、教法选择决定于教学对象 虽说教无定法,但是一堂高效率的课必须有适合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只要“对症下药”,肯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解剖学基础的教学内容宜采用三类教法:第一,读图理解识记法:教学内容有立体感,知识点密集,专业术语超多的器官解剖结构知识,只要读懂相关器官的解剖图,器官的结构就一目了然。各系统中器官微观解剖结构适合此法的讲解。第二,构建知识框架法:描述文字冗长的知识,可以先列出知识提纲,相近的知识点编成口诀或几个字的情景,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记忆后容易加强巩固。比如,连于脑干的10对脑神经,可以编成口诀“延髓(二舌谜副)、脑桥(面前三展)、中脑(滑动)”容易记忆。类似的还有脑神经和脊神经的性质、分类,体循环动脉和静脉的分布等。第三,归类总结法:对分散于相邻章节容易遗忘的知识点,采用归纳总结法理解识记效果好。比如联系上下腔静脉的血管、含有副交感纤维的神经等。 四、强化复习巩固坚持经常化 对学习普遍不主动的中职生,要经常在课堂或课后采用不同方式督促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方可保证课堂效果。本人觉得适合职校学生实用有效的方法有:课堂随机提问,就是学生没有充分准备的时候,教师就某一知识点从不同侧面提问(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所选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和突破性);课堂小结工作转化角色,教师不再叙述,列好提纲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完成,效果会更好;早晚读时间对识记内容及时抽查,有拖欠任务者立马督促其强化记忆,防止出现知识“赖账”;章检测不放松,上完一章内容,及时检测评阅,对人对点做好分析讲授,采用有效奖励机制,达到预期的授课效果。 总之,解剖学基础是公认的难度较大的医学专业基础课,作为教者,我们只要用心、留心,吃透教材、吃透学生,使教法适合教学对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陈际升.新课改背景下的高效课堂J.考试周刊,2011(2). 2颜引利.浅谈高效课堂心得体会J.新课程(中),2011(5). 第 4 页 共 4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其它学术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