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教案:第11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适用第8周)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27794615 上传时间:2021-08-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教案:第11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适用第8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教案:第11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适用第8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教案:第11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适用第8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1课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记住汉朝建立的时间及西汉都城,汉武帝在都城创办的学校。2.理解汉武帝“独尊儒术”和颁布“推恩令”的作用,理解汉武帝开疆拓地的影响。二、能力目标1.创设问题情景,组织和鼓励学生探究学习。2.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共享探究成果。3.培养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初步掌握评价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提升爱国主义情感。2.通过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培养历史唯物主义基本 观念。教学重点1.尊儒术,兴太学。2.开发边疆。教学难点1.“大一统”的含义。2.“推恩令”的内容和实施所起的作用。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初识汉武帝: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认识一个人,请大家睁大眼睛,竖起耳朵,跟我一起来。猜猜看,他是谁?(课件显示:汉武帝像)生A:秦始皇。生B:汉武帝。生C:刘邦。(播放:汉武帝简介Flash动画)师:原来他是汉武帝。汉武帝是怎样的一个皇帝?他统治时期,国家的状况怎样?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回到汉朝,走近汉武帝。(课件显示:本课题目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师:今天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领略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课件显示:逐字现出汉武帝幼年时的情况:“汉武帝,名刘彻从此,如何治理国家便成为他日夜考虑的首要问题。”)(谈话法)师:汉武帝姓甚名谁?生:刘彻。师:他是哪个朝代的皇帝呢?生:汉朝。师:汉朝的建立者是谁?是何时建立的?生:刘邦,公元前202年。师:少年时的刘彻喜欢什么?生:读书,打猎。师:读书和打猎对汉武帝的将来有什么影响?生:读书使他带有文人的气质,狩猎有助于他坚强性格的形成。师:少年时的努力,对人的一生都有影响,汉武帝就是最好的证明。汉武帝继位时年仅16岁,作为一位少年天子,他肩上的担子是非常沉重的。虽然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等几位皇帝使国力有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刘彻继位时,仍然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二、走近汉武帝:(课件显示 “找一找:1.汉武帝继位之初,在思想、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上面临着哪些问题?2.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师:我把同学们分成两个组分别看书、思考两个问题,第一组承包第一个问题,第二组承包第二个问题。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找得又快又好!(学生先看书,再讨论,老师同时在教室走动,巡视学生的讨论情况。)师:下面请第一小组的同学报告你们的讨论结果。生A:思想不统一的问题。生B:王国威胁中央集权的问题。生C:经济问题。生D:匈奴的威胁。(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展示课件,并启发其他学生补充回答。)师:谢谢第一组同学的精彩回答。请第二组同学告诉我们汉武帝分别采取了哪些对策?生A:尊儒术,兴太学。生B:推恩令,夺爵。生C:统一铸币,盐铁官营。生D:解除匈奴威胁,开发边疆。师:第二组的同学回答干净利落,同样很精彩。汉武帝自继位起,就立志做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求贤若渴,著名的儒家学者董仲舒得到他的重用。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统”思想,请大家结合教材62页上的介绍,思考什么是“大一统”?课件显示董仲舒像,逐字打出“大一统”的含义。生:“上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万物要一统于天,国家要一统于皇帝。”(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全班齐读。)(播放关于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影片片断。)师:西汉初年的统治者崇尚“清净无为”的黄老思想,而董仲舒认为多种思想并存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于是提出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罢黜”是指“贬低并排斥”,并不是禁止其他学说的存在。这点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有区别的!那么,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究竟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你怎么看,请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讨论,举手回答,各抒己见。)生A: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汉武帝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儒家学派的发展。生B:不好。这种办法太专制,缺乏民主,不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不利于科学文化的蓬勃发展,一花独放不如百花齐放。师:同学们的见解都有一定的道理,谁是谁非,老师不作结论,有兴趣的同学课外还可以进行深入的探讨。下面,我们看看在政治方面汉武帝面临的王国问题。(播放有关王国问题由来的影片片断。)师生互动:边看影片,边感受刘邦分封同姓王的场景,感受同姓王生活的奢侈,王国实力和中央的对比情况,一起得出结论:王国对中央构成了威胁。师:在汉武帝之前,汉景帝曾接受晁错的建议,下令“削藩”,即削夺王国的封地,导致了“七国之乱”。虽然叛乱被平定了,但是国家刚刚恢复的经济受到 沉重打击,王国问题也没能根本解决。年轻的汉武帝能行吗?他采用了什么措施?解决得怎样?(请看书63页第二段。)生: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课件显示“推恩令”示意图。)师:在实行“推恩令”之前,王国是由嫡长子继承,其他的子孙没有爵位和封地。汉武帝要求诸王在保留较大一块封地直接控制以外,其余的封地分给其他儿子建立侯国。于是,一个王国内就建立起许多侯国,王国的力量也就分散、削弱了。(1)课件显示:“畅所欲言”:“削藩”和“推恩令”这两种解决王国问题的办法哪种更高明?为什么?(学生讨论,自由发言。)生A:“推恩令”高明些,通过它,王国的力量分散了,不能与中央抗衡。生B:“推恩令”更高明。因为“削藩”激化矛盾,导致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连晁错自己也丢掉了脑袋。生C:“推恩令”高明一些,它使得到封地的人对汉武帝感恩戴德,不愿与中央为敌。师: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好。后来,汉武帝还以各种借口取消王后的爵位,即“夺爵”。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酎金”,即祭祀西汉祖先用的黄金,斤两成色不足为由,一口气夺了106位王侯之爵,占当时王侯半数。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困扰西汉初年许久的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手中迎刃而解,国家的权力集中于汉武帝之手。师:西汉初年,国家对货币管理和盐铁业的管理较为宽松,私人甚至可以铸造货币,这种局面,对“大一统”极为不利。(课件显示“西汉钱范。”)师:为改变这种局面,由国家统一铸币,这就是五铢钱。“五铢”,重量单位,1铢相当于1/24两。自汉朝到隋朝,五铢钱基本沿用了700多年。(课件显示“五铢钱”。)师:通过统一铸币,盐铁官营这两项措施,汉武帝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特别是打击匈奴,提供了雄厚的财力资源。而匈奴,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它和汉朝关系如何?请看影片。(播放匈奴和汉朝关系的影片剪辑。)师生互动:在看影片的过程中,用谈话的方式了解匈奴对汉朝的威胁,攻打匈奴的三次战争,冠军侯的功劳和荣誉。师:为打败匈奴,汉武帝还曾两次派人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和乌孙,你知道这个人是谁?生:张骞。师:很好。这部分内容我们将在下节课学到。大败匈奴后,汉武帝设置了“河西四郡”管理西北地区,又设九真郡等加强对岭南地区,设益州郡对西南地区加强统治。通过对边疆地区的开发,西汉的疆域比秦有所扩大,成为了疆域辽阔的大帝国。(课件显示汉朝与秦朝疆域对比图。)(课件显示本课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对汉武帝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也应该有所了解了。究竟何谓“文治武功”呢?其实“文治”是指除了军事之外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政策及其成果;而“武功”也就是指军事方面的措施和成果。辨一辨:请同学们辨别一下汉武帝的各种措施,思考其中哪些属于“文治”,哪些属于“武功”。生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推恩令”和夺爵;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属于“文治”。生B:解除匈奴威胁和开发边疆属于“武功”。师:汉武帝通过这些措施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在他统治时期,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三、评说汉武帝场景设计:假如有一个外国朋友,对汉武帝很感兴趣,却又不甚了解,作为一名中国中学生,你该怎样向这位外国朋友介绍汉武帝才好呢?生A:汉武帝叫刘彻,登基时才16岁,是一位少年天子。生B:汉武帝重视人才,任用了一个有本事的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兴办了太学。生C:汉武帝用“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使国家在政治上统一起来了。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对于这样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呢?本主题的主题活动就要涉及到对汉武帝的评价,请同学们在课后预作准备。作业布置:1.课后练习:教材第6566页“学习与探究”。2.资料搜集:搜集关于汉武帝的资料,结合课文加深对汉武帝的认识,初步形成对汉武帝的客观评价。为本主题的主题活动做准备。自我评述: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三个“关注”:即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所以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注意结合7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力争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实现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中,教师既是师者,又是学生;既是长者,又是朋友;既是主持人,又是参与者。在这里,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变化着的。自我反思:1.本节教材主要涉及汉武帝在思想、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及评价,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内容偏深偏难,且枯燥呆板。如何化难为易、引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是本课教学的一大难点。2.在组织课堂讨论辩论活动时,应注意提出的问题深浅合适,以免冷场或流于肤浅;同时还应注意避免少数学生垄断发言权,让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