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碳排放与低碳建筑1 .碳排放所谓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1997年于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第三次 缔约国大会中所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明确针对六种温室 气体排放进行削减,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 及六氟化硫(SF6)。其中,后三类气体造成温室效应的能力 最强,但对全球升温的影响百分比来说,由于二氧化碳含量 较多,所占的比例也最大,约为 55%。因此用碳(Carbon) 一词作为代表。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和人类生产生活 方式的无节制,温室气体排放量越来越大,世界气候面临越 来越严重的问题,地球环境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 难性气候变化屡屡由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 健康安全。1997年的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 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 议定书。2003年,在英国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到“低 碳经济” 一词,2007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明确提由中国要“发展低碳经济” ,2009年末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 让低碳、减排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 .低碳建筑2.1 什么是低碳建筑低碳建筑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 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 的主流趋势。2.2 为什么发展低碳建筑人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猛增,会导致 全球气候变暖,而全球气候变暖会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产生严重威胁。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是:建筑在二氧化碳 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 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 业领域。实际上,城市里碳排放,60%来源于建筑维持功能本身上,而交通汽车只占到 30%。具体到房地产行业就更是能耗大户。统计数据显示,中 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由 0.8吨碳。另外,在房 地产的开发过程中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方面的能 源都参与其中,碳排放量很大。因此,尽快建设绿色低碳住 宅项目,实现节能技术创新,建立建筑低碳排放体系,注重 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并形成可循环持续发展的模式,最终,使建筑物有效的节能 减排并达到相应的标准,是中国房地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必 由之路,也是开发商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低碳经济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多地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并将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关键是市场的认 可,随着人们对低碳经济的认知和了解,市场的认可是指日 可待,不会太久,没有绿色低碳内容的项目恐怕就要被市场 淘汰,而积极筹划运营开发的低碳项目或将大行其道。2.3 怎样实现低碳建筑以下技术的应用是实现低碳建筑的基础。约增加的建筑投入在总成本的5%左右,却能取得30%40%的减排效果。(1)外墙节能技术:墙体的复合技术有内附保温层、外附保温层和夹心保温层三种。我国采用夹心保温作法的较多,在欧洲各国,大多采用外附发泡聚苯板的做法, 在德国, 外保温建筑占建筑总量的 80%,而其中70%均采用泡沫聚苯 板。(2)门窗节能技术: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包括反射玻璃、吸热玻璃)高强度LOW-E防火玻璃(高强度低辐射镀膜防 火玻璃卜采用磁控真空溅射方法镀制含金属银层的玻璃以及 最特别的智能玻璃。(3)屋顶节能技术:利用智能技术、生态技术来实现 建筑节能的愿望,如太阳能集热屋顶和可控制的通风屋顶等。(4)采暖、制冷和照明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如使 用地(水)源热泵系统、置换式新风系统、地面辐射采暖。(5)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光电屋面板、 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光电窗间墙、光电天窗以及光热、 光电玻璃幕墙等。(6)屋顶节能技术:利用智能技术、生态技术来实现 建筑节能的愿望,如太阳能集热屋顶和可控制的通风屋顶 等。(7)采暖、制冷和照明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如使 用地(水)源热泵系统、置换式新风系统、地面辐射采暖。(8)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光电屋面板、 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光电窗间墙、光电天窗以及光热、 光电玻璃幕墙等。2.4低碳建筑代表2008年落成、2009年投入使用的北京电视台高楼,是 北京新兴建筑物中并不起眼的一座,没有明星建筑师光环、 没有耀眼的外形设计。不过,对于中国建筑师来说,它可能 有着别样的样板意义。由于采用了低碳建筑技术,北京电视台集成了目前建筑 界对环保建筑要求的最佳状态。这其中,不仅大到包括了所 有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无铅化设计、太阳能和日光利用、噪音、振动对策,而且小到电梯的节能、低辐射玻璃、既能 蓄热也能散热的天窗,甚至是能根据二氧化碳浓度控制新风 量等技术。低碳已经成为现在最为倡导的话题,低碳建筑已经成为 世界建筑行业的主流方向,减少碳排放,共同创建清新的地 球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