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小议隐喻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汇编

上传人:滴** 文档编号:26976829 上传时间:2021-08-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小议隐喻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版小议隐喻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版小议隐喻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版小议隐喻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汇编 摘 要:隐喻在本质上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活动,它对我们认识世界有潜在的和深刻的影响。隐喻能有效地弥补逻辑语言中的缺陷,运用隐喻能创设出良好的教育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教师和学生角色意识的形成,而且还能直接干预人类对教育价值和教育理念的追求。隐喻不论在对教育理论的阐释上还是在教育实践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具备灵活运用隐喻以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隐喻;教育价值;隐喻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04002902 一、隐喻 迄今为止,人类对隐喻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两千多年以前,隐喻作为修辞格已经为世人所知。当时的修辞学理论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这一阶段可以称作是隐喻的修辞学研究阶段。随着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的实现,从上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西方一些学者开始从逻辑、哲学和语言学角度来研究隐喻的语义,这一阶段可称为是隐喻的语义学研究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 始,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很多学者开始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一种思维现象,所以就将隐喻研究从一般语言现象层面上升到对思维和认知本质的研究层面。1980年莱考夫与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出版。该书提出,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着隐喻的世界,隐喻体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标志着对隐喻的研究已实现了从修辞格和语义研究到认知研究的转向,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多学科研究的阶段。 当代学者普遍认为,隐喻在本质上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活动,它对我们认识世界有着潜在的、深刻的影响。认知主体通过比较或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就使语句具有了隐喻性,所以人们对隐喻的运用就是主体以其认知为基础,通过以此喻彼或引彼喻此来认识或说明认识对象的,其理解过程是在比较中找到统一,是化异为同。可以想见,在语言的最初使用过程中,人们创造并使用的第一批词汇多是表示具体事物的,但当人类从具体概念中逐渐获得了抽象思维的能力时,人们就会借助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此时,隐喻思维便产生了巨大作用,因为它可以在看似毫无关联的两种事物中找到相似点,并基于这一点利用对已知事物的认知来解释新的事物,从而真切地表达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或感受。它是一种非理性的思维方式,但在它的感性表层之下却蕴涵着深刻的理性内涵,所以它是一种更加高级的思维方式。 二、隐喻与教育 1.隐喻对教育的阐释 教育作为使人的身心面貌加以改观的活动,不可能脱离隐喻而存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常将教育比喻为对人的“雕琢”或“雕刻”。礼记学记中就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在西方,较著名的是洛克的“白板论”。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灵最初只是“没有任何特征的一张白纸”,后天的经验特别是教育的影响才使人的精神世界充满了各种观念。洛克认为,在“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之九都是由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2.隐喻对教学活动的阐释 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人们对教学活动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其中的许多变化也是通过隐喻体现出来的。比如,以前我们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其中就体现了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师的知识量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的知识更新往往并不一定总能比学生快,所以现在的教师只有“一桶水”就不够了,他们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的知识变成一条“涓涓细流”。时至今日,随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形成,还有人把教师隐喻成是“挖泉人”。可见,隐喻还通过对不断变化着的教育和教学活动的阐释促进着教育理念的更新。 3.隐喻对课程的阐释 课程在教育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课程隐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的建设、变化和发展。以前,人们以“脚本”来隐喻课程,因其有良好的预测性和明晰的可操作性。但这种隐喻过分地强调了课程的目标和结果,把广大教师和学生排除在了对课程的开发活动之外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当今的课程已经不再只局限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所规定的内容,而成为了一种没有定式和程式的可以自主选择的体系,于是便出现了“课程即文本”的隐喻。这个隐喻意味着,现代的课程已经不再是简单而肤浅的带规定性的东西,而是在师生的交流与互动中产生并在体验和活动中发展着的无定式的内容体系,它标志着课程理念由专制走向了民主、由封闭走向了开放、由单一走向了多元,代表着课程未来发展的方向。从“脚本”到“文本”体现出了人们对课程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着。 三、隐喻的教育价值 1.隐喻在教育理论研究上的价值 首先,隐喻有利于形象而生动地描述教育教学的概念和理论。教育的概念和理论,尤其是其中的属于精神层面的部分,一般是很难用语言来加以表述的,此时隐喻就成为了一种无可替代的表达方式。这是因为,隐喻能帮助我们利用人们头脑中固有的知识或形象来清晰地表述某种概念或理论。通过隐喻,我们不仅能实现将教育理论形象化和概念化,为教育研究提供便利,而且还能增强教育理论的感召力,使教育理论更富生机和活力。一些隐喻往往体现着公认的教育理念,它为教育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其次,隐喻还能催生新的概念和理论,促进教育的发展。教育研究既要有其清晰而准确的学术性,又不能离开隐喻的创造性。教育研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为了研究复杂的教育活动和有效地处理纷繁的材料,人们往往要对相关概念或理论进行比较,有时还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来进行类比,而类比的思维方式正是隐喻的重要功能。有效地使用隐喻对于教育研究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因为它给研究者观察和思考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能促使研究者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和描述研究对象,能使研究者迸发出灵感,进而形成新的观点或新的研究视角。教育教学中使用的隐喻的变化往往也意味着教育研究的变化,每一种新的隐喻的产生都代表着教育教学理论的新发展。恰当而独到的隐喻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隐喻通过自身的变化促进了教育概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深化了教育的内涵。 2.隐喻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 首先,隐喻具有促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实现互动的功能。教育理论的表达方式一般较为抽象,所以在与实践互动的过程中教育理论经常要借助隐喻这一更加形象的表达方式,所以隐喻能促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互动,并推动教育理论的不断进步。而理论的进步反过来又会促使新隐喻的产生,这种循环形式就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两者螺旋上升的发展方式,我们平时看到的隐喻形式的变化实质上就是隐喻对教育理论的再次解读的过程。 其次,隐喻还是学科互动的重要方式。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各不相同,但实践证明,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内部各领域间并非是泾渭分明、毫无关联的,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这样,隐喻思维中的由此及彼的认知功能就为学科间的融合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机制。由于隐喻不拘泥于理性或逻辑的束缚,所以它可以*学科之间的鸿沟而在不同的学科之间建立起桥梁,可以成为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融合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可以说,隐喻能够使我们克服各种逻辑的或常识性的障碍,从而把握不同学科的在本质上的同一性。 第三,使用隐喻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隐喻思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的途径,人们通过对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的比较来认识事物中的潜在的特征,就为人们了解某一事物提供了全新的角度。教学中对隐喻语言的创造和解读可以营造出一种发现式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导学生借助已知概念和概念系统来推及其他未知领域,可以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深层理解。在教学实践中使用隐喻表达方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可以使学生重新组织自己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并创造新知识,可以改变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开拓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产生科学创新的思想,培养学生使之具有科学发现的基本技能。 四、教师要提高自己的隐喻意识 首先,教师应该具备使用隐喻的能力。教师理解和使用隐喻的能力越高,就越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越容易让学生记忆和理解抽象或晦涩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最贴近他们生活和思维的方式适时而恰当地使用隐喻,以使学生能迅速而准确地掌握知识。 其次,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的能力。隐喻是一种有效的认知思维方式,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基本的隐喻知识,应该让他们知道隐喻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并善于利用这个工具来学习知识。教师应通过示范讲解使学生理解人类思维从“本体”到“喻体”的抽象化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联想的能力。 第三,外语教师还应该注意异域文化中的隐喻对外语教学与外语学习的影响。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会产生出不同的隐喻。一般而言,在本民族文化的思维模式下,很难产生出类似于目的语文化的隐喻,所以如果外语学习者的目的语文化知识比较贫乏,那么即使对目的语文化中的哪些极其常见的隐喻,他也会觉得难以理解。因此,掌握目的语文化中的隐喻系统,就会非常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该语言表面形式下的深层的含义。 参考文献: 1 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x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x 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x 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 We Live y IMl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林书武隐喻研究的现状、焦点及趋势J.外国语,202x 责任编辑:吕 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