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刘震云小说写作的“语言学转向”汇编

上传人:艳*** 文档编号:26907297 上传时间:2021-08-1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刘震云小说写作的“语言学转向”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版刘震云小说写作的“语言学转向”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版刘震云小说写作的“语言学转向”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版刘震云小说写作的“语言学转向”汇编 摘要:刘震云是一位极具文体意识的作家,其文体实践无不打上“语言学转向”的鲜明烙印。从故乡相处流传开始,其小说叙事开始实现从“写实”向“叙述”的转变。从文本事实来看,刘震云小说写作的几次变化都与“语言学转向”的相关论题若合符契:语言哲学的“正名”“说话”与“交往”等命题,被小说以母题形式加以呈现;其虚化事实、凸显讲述的“喷空叙事”,也与现代语言学思潮影响下*叙事学声气相通。现代语言哲学的润泽,哲学与文学之间的共振,不仅使作家的文学观发生了裂变,也使其小说获得了一定的哲学深度。这种影响是一柄双刃剑,在给其小说带来若干文体新质的同时,也带来了非现实化、非历史化等问题,需要辩证地看待。 关键词:刘震云;小说写作;“语言学转向”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刘震云是一位极具文体意识的作家,其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创作的塔铺(1987)、单位(1988)、一地鸡毛(1990)等,与方方的风景、池莉的烦恼人生等一起,因“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而被称为“新写实小说”,在中国小说文体探索史上留下深深烙印。刘震云对“新写实小说”的文体探索,当然并不局限于对“现实”的书写,对“历史”的“新想象”也是重要方面,故乡天下黄花(1991)、故乡相处流传(1993)可谓这方面的代表。近二十年来,刘震云创作力旺盛,长篇小说迭出,文体探索也层出不穷,故乡面和花朵(1998)、一腔废话(202x)、我叫刘跃进(202x)、一句顶一万句(202x)、我不是潘金莲(202x)等,每一部制作艺术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关于刘震云近期小说的文体新质,学术界普遍注意到的是“说话本体化”倾向,如孟繁华在评论一句顶一万句时,就说“说话是小说的核心内容”“说话是生活的政治”;马俊山则指出,刘震云小说的“拧巴”叙事已经内化为“小说主题”;汪杨也观察到一句顶一万句中“说”的“本体性地位”,“说什么甚至不是重要的,主体就是被说的姿态不断凝定的说了,就是说的主语。”从中国小说文体史角度,我们也还可以说,对“说话”的强调何尝不是刘震云对古代“说部”传统的回望与继承;但纳入现代哲学知识体系里,可能又会是另一幅景观,无论是文学观念还是小说叙事,其与语言哲学思潮具有深刻关联。 西方哲学在20世纪初发生过一次被称为“语言学转向”的根本性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语言转向思潮对人文社科领域的影响至深至广,但首先波及的还是昔日被视为表征工具的“语言”本身:语言不再被认为是单纯的载体工具,而是内容本体;不是思想决定语言,而是语言决定思想。“语言和我们的思路不可分解地交织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同一回事。”语言一下子从渡人之筏上升到了主人位置。此次转向对中国文学影响至深至远,就当代小说而言,主要影响表现在小说观照重心从“现实”转到了“语言”,从“故事”转向了“叙述”:小说写作的任务似乎不再指向“现实”,而是避开“现实”,朝向语言形式,朝向写作(叙事)行为本身。 观察刘震云小说前后变化,可以轻易发现其“语言学转向”行迹:故乡面和花朵一腔废话是一次“转折”,一句顶一万句是一次“转折”,我不是潘金莲又是一次“转折”。当然,一部作品之中也可能含有数度“转折”。刘震云自述其小说创作的“战略性的转移”,是从故乡相处流传开始的,此后他便逃出了单位之类作品的“写实”路数,走上了书写“叙述中的传说和传说中的叙述”的漫漫历程。我们发现其小說创作的每一次探索,其实都涉及到了“语言学转向”的一个子题,易言之,刘震云用小说的形式与现代哲学思潮产生了有意无意的呼应。 一 “正名定分” 我不是潘金莲发表后,不断有人挖掘作品的哲学意蕴,如从存在主义角度分析主人公的荒诞生存处境,等等。其实,说到这部小说的哲学意味,“名实之辩”是首先不应该被忽略的,因为小说题目就是一个明确的提示,小说演绎的也是一次拒绝命名事件。作为哲学的基本命题,“名实之辩”在中国具有悠久*。从本义上看,“名”是对事物的命名,“实”是指事物的存在状况,名实关系解决的是“词与物”的相符与否问题。在传统语境中,“名”不单命名事物,还担负有识“善恶”、别“贤愚”诸项社教功能。显然,在泛道德主义的儒生眼里,“名”被打上了儒家政治伦理的鲜明烙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在此种逻辑链条里,“名实” 相符与否,事关礼乐刑罚之大体,伦理意义非同寻常,“名者所以别同异,名是非,道义之门,政化之准绳也。”因此,胡适把先秦(孔子)的“正名”概括为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是使事物的制度符合其名字所指的应有含义”,二是“包含着道德上的赞成和不赞成”。进入现代以来,西方哲学经过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几重转折之后,将注意力转移到语言本身,转向对语言自身属性的认识,集中解决语言对世界和事物的命名能力,形成了一种被称为“指称论”的意义理论,“名称指称对象,句子指称情景和事件,语符意义在于所指对象,或语符与对象之间的关系之中,说某物就意味着某物存在”。 在指称论的哲学背景上,我们回头来看小说的题目。显然,“我不是潘金莲”是判断句“我是潘金莲”的否定性表达。“是”原是一个系词,但也是一个表达“同一性”的指称,“人们试图用a=b表达的意思似乎是:指号或名称a和b命名同一个东西。”这里,千万不要小看“是”的价值,“是(存在)始终是西方哲学和逻辑学关注的一个焦点。”11上溯到西方哲学的源头,本体论讨论的核心问题就是“所是之为所是、存在者之为存在者”,也就是讨论to be or not to b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