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立定跳远》案例分析

上传人:fgh****35 文档编号:26777986 上传时间:2021-08-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课《立定跳远》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体育课《立定跳远》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体育课《立定跳远》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体育课立定跳远案例分析 洗马中学 周超明2010年3月21日一、背景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以课标为教学指导思想,体现以学生为本,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本课所学的内容是(立定跳远),根据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情绪变化较大,而身心发育快的特点,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教学的情景,诱发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中去体验各种学习内容。 二、实施1,本节课先以语言导入主要内容立定跳远并讲解立定跳是以锻炼腿部力量为主的一项活动。准备部分以一些腿部放松活动开始,再加400的慢跑来提高学生的心率从而达到一定的兴奋程度。2,主要内容实施是这节课的关键在讲到立定跳远时我为了避免学生对这一活动的枯燥我先以一段音乐辅助跳练习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进入到主要内容。在练习立定跳的时候让学生先是对照老师的动作模仿练习,当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后就开始以一些趣味性游戏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手段:引导,激发,鼓励,讲解,演示等一些方法。3、结束部分放松,身心调整,腿部按摩等。最后老师小结学生收拾教具宣布下课。三、讨论分析 1创设学习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景之中,用情景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这种教学形式效果如何是否值得探讨? 2本案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有效,四、简析 1情境教学法是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环境是教学中学生获得体验的载体。创设情境并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活动环境中,让学生入景动情、明理知味,用情景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优势兴奋中心,从而获得最佳的有意注意,引导学生把兴趣指向学习内容,调动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本节课有难到易,有烦到爱,有简及繁让学生在快乐中得到锻炼。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 洗马中学 李斯志2010年3月19日第一遍看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觉得有点生涩,文章修辞手法多变,景物叠加、词语移用、人称变换等等,使文章缺乏理解上的容顺。然而即使如此,却依旧能感受到到洋溢在文章之中的喷薄情感。是悲愤,是感伤,是低沉,是激昂,一种感动在阅读时油然而生。编者的意图很明显,是想把它作为一种“爱国精神的显现”的文章放进这一单元。然而对初一学生来说,那种背井离乡之苦,家破国丧之痛是根本无法体味的,再加上文章本身所具有的抒情性、散文化的特点,使得文本的理解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去感受文字的内涵了。那么,究竟用不用去讲解文本中所传递的信息呢?譬如文章中所描绘的景物,譬如运用的抒情方式等等。再读文章,觉得还有很多东西难以理解,尤其是本课的练习题繁多琐碎,涉及词语、句子含义的有很多,究竟是否有必要去讲解这些东西?这篇文章是作者借回忆自己的故乡的景物,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抒发要收复故土的愿望。那些形式都只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情感而已。我顿悟只要能感受了作者的喷薄情感,难道不是一种获得么?语文非得解析文章,咀嚼词句才行么?“不求甚解”也是一种解法吧!于是,我以“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以文动情、以情感文”为目标设计了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发情感1、 以伟人爱国名言导入爱国主题。2、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的镜头。3、 播放松花江上歌曲。低沉悲壮的歌声,触目凄惨的画面,使学生处于一种悲愤的情感状态,为理解文章中国破家亡之痛做好了铺垫。以文动情、以情感文1、 范读课文,学生感受文章蕴涵的情感。2、 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朗读。(教师范读过程中的语气变化,或舒缓或急促,或低沉或激昂,或优美或悲怆,都能使学生感受到文字所蕴涵的情感力量。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也能满含真情,很好地反映作者在文字间要倾诉的感情。)至于那些写作手法等等,学生在揣摩语气,探究质疑的时候提到了,但是,在那样的一种情感氛围下,学生很容易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也没有必要去深入了。最后,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配乐朗读做一堂课的结尾,再次把情感推向高潮。不仅增加了课堂容量,也是从另一个方面对课文的诠释和补充。一堂课下来,感受颇深。确实,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课堂工作都是在分析分析再分析,不把一篇文章说出个所以然来好象亏欠了学生似的。其实,学生也有他独立的感悟能力,我们只要创设合适的氛围,帮助学生感悟就可以了。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的阅读更是如此。唤起学生内在的情感,用文字去打动心灵,少一点传输,多一点共鸣,我想,这样的课堂学生会更喜欢,也更有语文课独特的魅力吧。课后,很多学生在日记里写到了听这堂课的感受。一个学生这样写道:“今天学了土地的誓言,我一直很激动。开始的时候,看老师放的那些日本军队在东北烧杀的场面,我气愤极了,听着“九一八,九一八”的歌声,我几乎要流下眼泪我大声地朗读着土地,我的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每一句话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每一个字都如炽热的火在燃烧,我感觉到了热血在沸腾”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并没有我原来预想中的感觉乏味,感觉难懂。反而是充满了热情,或许他们并不完全理解文本中的很多生涩的语句,但是他们依旧能从中读出作者炽热的情感。由此我更进一步想到,面对教材,我们教师一定要有主体意识,该舍的舍该取的取,不能盲目崇拜;对待教学参考、备课资料等工具书,绝不能照搬照抄,即使对课后练习也不一定要处处落实。尤其是对一些比较“难”的文章,如果它的语言并没有极其重要的学习价值,我们要大胆舍弃,许多语句并不需要去分析去鉴赏,否则只会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只要我们在面对不同的文本善于取舍教学内容,善于选择合适的切入口,找准文本和学生对话的共鸣点,就能扬长避短,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和激情。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生动起来,语文才会精彩起来。语文听课的感悟洗马中学 李斯志2010年3月20日我这次听课最大的感受是每位老师都精心备课,认真讲课,每一堂课都上得非常扎实,抓住重点段落、词句去体会,在理解其含义之后,促发学生的情感,并通过朗读,沁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师确实只是一个引导者,一切情感体验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自内心的感受。 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散学生的思维,答案不拘一格,真正体现了新课标发展学生思维、尊重独特心理体验的要求。 这次的语文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主要表现在:一、语文课更注重注重读书了.每节语文课无一例外都充满了琅琅的书声。读书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有朗读,也有默读、浏览、略读。教师在浏览、略读方法的提示、速度的要求上体现了语文教学扎实的目标定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在一遍又一遍的读书中,进行自主地理解、体验、感悟。在自读体悟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思,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文本。朗读的技巧也很注重,尤其提倡个性化朗读。如对于同一个朗读内容,教师会让学生用不同的语速,不同的语气、不同的音高来读,体会情感表达的差异。听着学生越说越好,越读越好,我们听课者的感情也随着波澜起伏,禁不住随着上课老师,跟着学生一起入情入境了。在语文课堂上,读书营造了情境、再现了画面、丰富了形象、激发了情感、充实了自我感受、深化了文本理解,因此使语文课弥漫着浓浓的语文味。二、丰富的教学语言和评价语言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当,就能让你的课堂妙笔生花。教学语言的丰富和评价语言的准确诚恳也是让这几堂课深入人心的一个方面。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的青少年,但是刻板的说教只会让学生探索人生的兴趣减弱,而一位语文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做到让自己的语言“娓娓道来入童心”,那么,他的学生必定会是幸运、幸福的。三、语文课更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梅杰老师讲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就很重视这一点。当老师提到小说留在同学脑海中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有两个同学说出了他们阅读课文的独特感受。有一个同学说,读了这篇小说后,留在他脑海中印象最深的人物是郝叟老头。你看他那么大年龄,在课堂上那股认真劲儿,虽然一句话没说,但他留给读者极其深刻的印象。另一位同学说,他并不喜欢这篇小说,主要是觉得它的情节不是很精彩。我他怎样才算精彩。他说,他喜欢有离奇曲折情节的故事。老师充分肯定了同学们发表的意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一段时间的听课学习,我受益匪浅。除了上面的几点感触,还有很多值得我去借鉴学习的细节,比如说,黄水林老师课前与学生轻松活跃的交流让我反思自己是不是应该改变过去打铃进教室的习惯,早些进班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让学生愉快走进语文课;以及他所说的“当课堂切入点难以考虑清楚时,不妨去向学生调研,了解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让我明白:把握学情,才能真正高效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想,真正成功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堂课所交给学生的那些知识点,我很欣赏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而这几位老师的语文课堂似乎很好的回答了这些问题。总之,再次感谢学校领导和同事对我的信任与鼓励,给了我这样一个学习反思的机会,我会继续认真回味这几节课的“亮点”,并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认真研究每一堂课,上出体现自己个性且“扎实、灵活、得法、高效”的语文课!体育课的感悟洗马中学 周超明2010年3月21日体育课作为一门活动课,基本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舒展身体,开阔心胸,它的主要内容原则上应该是由学生自由自在地做他们自己喜欢的活动,并且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了解和重视“健康”的重要性及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我感到,我们目前的这种教学模式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我听学生讲,在教室里坐了很久,听了那么多的定理和原则,等到了体育课。原先想在体育课的时间活动一下,放松一下,张扬一下,玩一下,疯一下,但是不行。每节体育课开头的严肃机械的队列训练就让那些生性好动的孩子十分扫兴。学生对我说,队列训练尤其烦,思想上又紧张得不得了。在准备向左向右向后转时,他总是在悄悄地用手指判定左右前后方向的同时,注意老师的口令。稍一麻痹,就可能和同学面面相觑,引起哄堂大笑,于是,老师的训斥就飞了过来:“你怎么注意力不集中?”学生感觉 “比上数学课还要紧张,有什么意思?”当然,队列训练是大纲的内容之一,问题是有无必要每次上课都来这一套?队列训练的规范程度究竟有多高?即使要训练,是否只能用这一种永远不变的方法?这些问题真值得研究。我总有这样的感觉,我们的体育老师在备课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生的需求少了一些。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接受能力很强,特别崇拜能激发起他们共呜的人;他们绝无衰老的感觉,每天都有用不完的力气;他们喜欢展现自我,总希望自己比别人更高、更快、更强、更有力。那么,如此严肃规范的训练,机械重复的动作是不是忽略了学生内心的需求,从而使得学生失去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呢?当然,我不是反对在体育课时进行适当的队列训练,问题是应该研究用什么方法进行。在一堂课上怎样让学生既能严肃规范上课,又能让身心得到活跃发展,这是我们从事体育事业者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节体育课的反思洗马中学 周超明2010年3月20日前几天,我接到校通知要在全校讲一堂公开课,在教坛耕耘十余载的我有点束手无策。开始倒想着推掉,可是细想这也是领导和老师们对我的信任,怎的也得挑起这重任呀!于是就忙碌的选题材找资料开始写教案,教案写完了我就在八年级试讲了,凭着多年的上课经验认为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可恰恰在课上出现了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不高,不活跃,到像是老师在给他们演戏,这一点深深的触动了我。 体育本是一个来自于游戏,发展于游戏的学科,本应受到学生的喜爱。但现实中正规的体育课和他们头脑中一种欢乐的、玩的体育课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了。当然,体育课是教育,应有一些较正规的教学内容(如队列和一些技术学习等),这无可非议。如果此时教师的教学方法呆板、生硬就会使这种落差徒然增大。于是有些学生就会慢慢地疏远体育,上课处于被动状态,越是高年级越明显。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客观存在的“厌学”现象呢?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意识和能力呢?在这堂快速跑课上发生的事情,给我很大的启发,我觉得给学生创造一个体现自我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对于发挥学生主体性未尝不是一个办法。 每一个当老师的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能够是规矩的,遵守课堂秩序的。在体育课上也是一样,所以当学生进行了一次练习以后,就有一个学生跑过来告诉我说,有两个学生在跑之前交换了位置(交换了跑的小组)。刚开始我很生气,他们也太没组织性、纪律性了,怎么上课可以随便换位置,如果其他学生都像他们一样,那课堂纪律可不就乱套了。于是我走向了那两个学生,想批评他们,让他们各归各位。可一想还是调查一下原因吧!当我了解了一下情况后,使我改变了初衷。原来由于他们自己的小组体能差距较大,好的学生永远跑第一,较差的学生拼了全力也永远是最后,永远和成功无缘(除非对方“放水”)。大家都觉得没劲,那个跑得快的学生觉得自己并没有完全施展能力,因为他没有这需要(又不是测验),只要稍加努力,便将同伴甩下一大段,而跑得较慢的学生也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超不过同伴,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可他们都想换个小组和水平较接近的学生比试一下,于是就出现了私下交换位置的现象,他们觉得找到了真正的对手,可以一搏高低,这使我很震动。他们的换位,打破了教师给他们固定的分组活动框架,满足了他们个人的心理需要,对他们的学习无疑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什么不可以呢。于是,我便召集了全体学生,让他们自发组合,自己找练习的同伴(在相邻近的几个小组内),就这样,在后面的几次练习中,学生练习的兴致始终很高,课堂气氛出奇的活跃。 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体育课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体现学生为主体,确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学习,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反思浠水县洗马中学 谢继林2010年3月20日反思之一: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和要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一节课只有45分钟,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是需要不断合作、探究、交流的,而这个过程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个时间如何调控和把握?在观摩课上,高手老师们似乎完全没有这个难题,但对我们这些平民老师来说,确是一个难题,我想,这就要求我们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在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处一定要放,让学生充分合作、探究、交流,尽情地享受驰骋思维的乐趣;但当学生的已完成了这个思维过程后,就要及时收, 当学生的描述处于不断重复时,就要及时进行下一个环节,用新的信息再次激发学生新的思维。这样开阖有度,才能既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又注重了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体验过程。反思之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与整体的全面发展如何协调?个性化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这里个体与个人体之间的差异既指学生个性化学习带来的差异,也包括学生中发展快的与展缓慢的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学生中发展快慢之间的差异。像物理实验教学,小组互相合作、动手实验,而内向的学生呆坐一边默不作声,这种差异会带来整体发展的不协调。要解决问矛盾,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要关注反应慢学生的学习习惯。叶圣陶说:“教育就是要培养习惯。”陪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可见培养反应慢学生爱动闹脑动口、勤思考的学习习惯是促进他们思维发展,协调个性差异整体发展的手段之一。其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的一些细节,一些具体的方式还有待解决。教师应教给学生合作方法,把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组合在一个小组,让他们互融合、互相学习,并选出小组长,让组长负责全组的活动,帮助每个学生学懂知识,学会学习。反思之三:学生开放、多样的思维与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间能力,而创新性思维是学生创新的基石。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很注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火花,创设适合创新性思维的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开放、多样的特征。这样难免会出现一些学生思维的怪异、独特,甚至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些可能对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有好处,但在学生幼小时,老师还应该注意他们的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有些问题老师有责任引导其向正确的思维方向迈进,除此之外,在新课程教学中还出现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在新理念下如何体现学科的特点,课堂的实践活动如何开展才有效等,这些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测小灯泡的电阻听课感悟浠水县洗马中学 谢继林2010年3月21日根据县局“推门听课月”活动安排,在校领导和教导处的配合下,2010年3月下旬圆满的完成了对我校物理任课教师的听课评课工作。我校八年级物理教师正好都讲到测小灯泡的电阻这一节,通过听课对比学习,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感悟颇多,聊以数语,以作此之活动的记载。 在听课学习中我看到: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同时,观念的转变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师问生答”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我还看到,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总能走下讲台,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自己的“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靠拢。不少教师的课,“民主性”逐步取代了“权威性”,教学氛围更加愉悦、和谐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民主了。教师注意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自主学习了。同时,教学形式更加开放了。 就本节课内容的处理上,以往的教材在安排这一内容时,是对定值电阻进行测量,最后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新教材安排了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要求学生“多测几组数据”,“比较计算出的答案”从而能看出其中规律。如此安排,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助于学生认识温度对于导体电阻的影响。在讲课时,肖建豪老师讲到测量三次小灯泡电阻后,不能简单对三次电阻值求平均值,而是分析三次电阻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我认为这点把握得非常好,三维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有一点了解钨丝的电阻特性,有很多老师包括我在内,对一点的处理没作重视。甚至忽略,还是按老办法对三次的电阻值求平均值,以致出现知识性错误。就从重难点的处理上,黄学益老师另辟蹊径,把重点放在电路故障的分析和排除上。在演示电路板上,先把灯泡拧下,让学生观察两表情况,分析出当灯泡断路时,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直观形象,比老师在黑板上作枯燥的分析效果明显多。而后,黄老师将电压表并联在滑动变阻器的两端,将电压表正负接线柱反接,用一根导线将灯泡并接,将滑动变阻器上面下面的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等等。演示了各种故障,让学生直接观察现象。这一点很值得我学习。我以前在讲到电器故障分析的题时,无论怎么讲,讲多少遍,学生总是有不会的,现在明白了直观的冲击力的作用有多大。就指导实验的细节上,何继光老师对电路连接的处理又一次提醒我教学时注意:学生连完电路,闭合开关后,由于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过大,小灯泡不亮,此时只需调节滑片,减小连入电路的阻值即可。但学生却以为出现故障,不知所措,求助老师,以至拖延实验。当然,在听课时,我发现学生只对操作感兴趣,对于分析实验数据得结论、对实验过程的评估这两个环节不感兴趣。针对这一现象,几位老师也没足够重视。我认为,这可不能随便对待。可以这样处理: 举了一些科学家发现科学规律的例子,很多规律和发明并不是有意去研究得出的,而是科学家们在研究问题时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无意得到的,正所谓“无意插柳柳成荫”。生活中也是如此,不少的小发明都是在使用过程中感觉不好用,有心人发现了才发明出更好用的。同学们如果坚持去分析评估,养成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说不定你们也能发现新的科学规律,或者是有新的发明创造。这样激励学生去分析评估。的确,通过这项活动,我从中收益不少,尽管自已是教书十载的物理老师。艺无止境,学无止境啊。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