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依赖的危害性。情感目标:1、在辩论、学习过程中,厌恶处处依赖别人的行为,对表现出的依赖性感到羞耻。2、在实践中体验自立的意义。行为目标:1、探究如何培养自立能力。2、做到生活自理,学习自理,不依赖父母。二、学情分析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对父母、老师等的依赖性很强,一旦离开他们就精神不安,情绪不稳定,生活无法自理,因而我觉得学这一课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学生养成自已的生活习惯。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明确自立的含义表现和自立的重要性 2、明确依赖的危害 3、自立和自主的关系 4、掌握和提高自立能力的方法难点:学会自立的生活态度四、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认识自立的表现,体会自立的重要性,尝试和掌握一些培养自立的方法。2、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3、养成自立的生活态度。五、 自主学习、我们在社会中需要相互,相互 ,自立不是 ,依靠不是 。2、告别依赖一个重要表现是 ,要独立生活,就要做到 。3、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前提是要 ,自主,就是 能对自己行为负责。4、培养自己的自力能力,最基本的就是要立足于 ,从小事做起。5、 我们青少年为什么要告别依赖?6、你认为如何培养自立的能力呢?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小辩论会:(利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正方:有问题靠自己解决对自己成长有利反方:有问题靠父母解决对自己成长有利通过辩论你有什么启发?学生分为正反方,展开辩论。教师点评总结:靠自己解决的利:培养自立意识、自立能力靠自己解决的弊:知识经验不够丰富、走弯路、遭遇挫折与失败利 弊(二)案例分析:案例一某中学生小雅生活在一个大城市,爸妈平时对她照顾的无微不至,以至于她真想独自生活一天试试,爸妈同意了。送走爸妈后,她靠在沙发上看电视,结果迷迷糊糊睡着了,醒来后又饿又冷,一个劲地流鼻涕。思考题1、结合材料,谈谈依赖别人有什么坏处?危害1: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案例二在一个招聘会上,曾出现这样一幕:一个老人在各个摊位前忙个不停,填了六十多份各类求职应聘表,并且不断向招聘单位咨询。许多人以为她是来找工作的,一打听才知道,他所做的一切都 是为了26岁的儿子 。此时此刻,他的儿子正在家“赋闲”。他一天到晚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聊天、玩牌、上网。思考题2 如果你是招聘者,你会聘用这个26岁的年轻人吗?为什么?危害2:使人缺乏责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案例三有个27岁的青年,不愿意出去工作,他天天睡到中午,吃饭后就出去打麻将赌博。他母亲每天做饭给他吃,照顾他的起居饮食。而他60多岁的父亲则每天六点起床,坐40分钟车去到城郊的一间汽车装配厂做工,赚取微薄的工资。该青年还嫌父母给的钱少,与一些社会闲散青年合伙偷窃、抢劫,受到法律的制裁。危害3:只想过不劳而获的生活,贪图享受,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三)畅所欲言假设班主任出去学习一周,没有班主任的约束 ,你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提示:从学习纪律、学习效果、作业完成等方面考虑)假设父母因故外出一周,只有你一个人在,你会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提示:从作息时间、吃饭、卫生、安全等方面考虑)(四)书生赶考课本P42书生的例子,思考w 这个书生即使满腹学问,但能自立吗?为什么?分析w 不能,因为他缺乏主见。自主是自立的前提。w 这个书生做事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别人说什么就做什么,没有自己的是非观念,被人牵着鼻子走,是没有一个主见的人。w 没有主见的人在生活中人云亦云,是不可能成为自立的人的。(五)培养自立的方法有了自立意识又怎样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 最基本的是立足于自己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 而且还要大胆地投身社会生活实践,反复锻炼、不断实践。 (六)名言感悟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七)课堂小结二、告别依赖 走向独立1、不能再有依赖(1)依靠不是依赖(2)依赖的危害依赖使人丧失独立生活能力依赖使人缺乏责任感,造成人格缺陷2、自主与独立(1)自立就是明确自己的责任并勇于承担(2)自主才能明确并承担责任3、多实践 多锻炼(1)从小事做起(P43)(2)积极投身实践(P44)(八)练一练1、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自立能力的增强,我们日益强烈地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那样管理自己的生活。这表明( )A、我们的自立能力已经很强了B、我们已不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帮助C、我们没有自立能力D、我们正在经历告别依赖、走向自立的时期2、小明同学上中学时,就注意自觉培养自立能力,进入大学后他又尝试勤工俭学,先后做过推销员、家庭教师、服务生等,在实践中学到了不少知识,自立能力也明显比一般学生强,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培养自立能力要( )A、大胆地投身社会实践,反复锻炼B、从小开始兼职,去做童工C、多做大事,多经风浪D、多读书,从书本中学习相关知识 7 / 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