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思路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25972117 上传时间:2021-08-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9.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思路李学才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 2 节“生活中的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 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 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 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 发展过程中, 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教材明确提出了实验时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 u2f 、 fu2f 、 u2fu2f2fuf2fufufuf5、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学生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视,辅导实验。(五)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实验后,各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实验数据统一输入Excel 表格进行多组数据的处理(投影) ,现以四组过去学生实验数据为例,通过对表格中物距排序的处理, 使学生很明显的 发现放大、缩小的分界点及虚实像的分界点,此时教师再说出凸透镜的焦距是10 厘米,让学生归纳出物在什么范围内,凸透镜成什么像,学生自然会把10 厘米、 20 厘米作为分界点,这时实验中使用凸透镜焦距为 5 厘米的学生们会不认可这一结论,学生们会建议再处理另一大组的数据,结果找到的分界点是5cm和 10 cm,根据数据引导学生思考,透镜不同,焦距不同,所以分界点不同, 进而由学生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虽然能够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找到两个分界点,但如何从数据中分析出成像的性质与焦距有关, 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比不同大组的数据找到与焦距的关系,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同时也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带给他们的成功与快乐。2、用电脑投影 FLASH动画,进上步理解和验证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用口诀出示,便于学生记忆)分界点: 一倍焦距分虚实, 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的位置:物在 外(二倍焦距以外)、像在间(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 ;物在间、像在 外。实像的变化:物 近像远像变大。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 针对物体在一倍焦距处、 物体在两倍焦距处成什么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 物距大于 2f 成放大的像,小于 2f 成缩小的像,则 2f 处成等大的像。此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探究出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更加完整。(六)知识巩固过手练习1、用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发现在凸透镜的另一侧10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寻那么将点燃的蜡烛放在位于凸透镜前15cm处时,光屏上得到的像是( D )A、正立放大的像 B 、正立缩小的像C、倒立缩小的像 D、倒立放大的像2、某物体放在离凸透镜20cm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A、30 cmB、15 cmC、10 cmD、5cm3如果要使透镜 15cm处的光屏上得到物体的清晰、缩小的实像,测应选择的凸透镜的焦距为()A 5cm B 10cm C15cm D 20cm4一个焦距是 10cm的凸透镜,当物体从离透镜20cm处逐渐移向 30cm处的过程中()A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B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大C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大D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小5在凸透镜前有一个物体,当它沿主光轴向透镜方向移动30cm,它对应的像却远离透镜移动了10cm,那么()A物体可能在离透镜1 倍焦距内移动B物体一定在离透镜2 倍焦距外移动C物体一定在离透镜2 倍焦距与焦点间移动D以上说法都有道理6、从实验得知凸透镜可以成倒立放大、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它能否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呢?如果能,你预测可能在哪里?你能用实验验证你的想法吗?7、小明同学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用书本挡住了部分凸透镜,你认为此时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一半呢还是完整的?你准备如何验证你的想法呢?8、找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瓶,里面装满水。把一支铅笔水平地放在水瓶的一侧,透过水瓶,可以看到那支铅笔。把笔由靠近水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地移动,透过水瓶你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动手做做,看看与前面用凸透镜的做的实验相比,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