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6课 小石潭记课件2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25509986 上传时间:2021-07-26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3.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6课 小石潭记课件2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6课 小石潭记课件2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6课 小石潭记课件2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石潭记 柳宗元第2课时八 年 级 语 文 下 新 课 标 人 诊断导入翻译下面重点语句。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翻译: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2.皆若空游无所依。翻译: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凭借也没有。3.其岸势犬牙差互。翻译: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翻译:(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木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精读研讨 (一)研读品味第一段。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写发现小潭的经过,描绘潭的概貌。2.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用文中语句回答。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 道,下见小潭。 精读研讨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参差披拂。)潭由整块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精读研讨4.作者为什么给这潭取名为“小石潭”?本段围绕小潭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故名“小石潭”。围绕着“石”的特点来写潭的。先用水声、水色从侧面烘托:水声清脆;水色清冽,正由于它是个“石”潭。接着从正面落墨,写出石潭中石头的种种形状和姿态。然后又就树的长势从旁描绘“石”。 精读研讨5.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景物的?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精读研讨6.选择第一段中自己最欣赏的一句话,从语言运用或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示例:“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运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表达了作者欣赏景色时的心情,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精读研讨 (二)赏读第二段。 1.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请结合课文简析。清澈。作者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写的。整段无“水”字,但无一处不在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先写鱼的游,“空游”突出水清澈的程 度;接着写鱼的影,借日光来显示,太阳照下来连鱼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都看得清清楚楚,可见水的清澈。 精读研讨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游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 乐似的。 精读研讨 (三)赏读第三段。1.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 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精读研讨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的特征。 精读研讨(四)赏读第四段。 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凄清寂静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在寂寞的处境中忧伤的情感。 对话柳宗元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对话柳宗元2.深入探究,走近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的哪几句体现了作者忧伤的情感呢?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对话柳宗元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柳宗元因政治原因被贬到永州,一贬就是十年,政治的失意,使他不得不寄情山水,但眼前的景色,即使再美,也不能真正解他心中的忧愁,因为他是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忧国忧民的伟大的人,他时刻牵挂着天下的黎民百姓,他怎能有心情来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呢? 探讨写法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起作者好奇,于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发现了小石潭。 探讨写法2.本文是怎样逼真、生动、传神地描写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 试以第二段描写潭中的游鱼为例。在这里,作者不是单纯地写游鱼,而是既写鱼,又写水,最后还落笔于“其境过清”的意境。 你看,鱼儿在水中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依凭一样,阳光照射下来,深深透进水底,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三言两语,在写鱼中就写出了水的澄澈和天色的晴和。如果不是日丽,不是风和,不是水清,游鱼能“影布石上”,能给人“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感觉吗? 我们再来看看写鱼。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又飞快地向远处游去,来来去去,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嬉戏一样。这里有静景,也有动景,不仅活灵活现地表现了鱼的姿态,而且以动衬静,惟妙惟肖地创造了“寂寥无人”的境界。鱼儿能这样往来自若,岂不正说明鱼儿从未受过人的惊扰,此地的环境之“清”吗?而段末一句“似与游者相乐”则用拟人的手法,把人与鱼巧妙 地交织在一起,寄寓着作者的诗情。 在这里,无论是以鱼写水,还是以鱼写静,用的都是侧面烘托的写法。这种写法用得好,往往能够收到正面描写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读背课文利用“减法”法则,背诵全文,尽可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第一遍:从小丘()行百二十步,隔(),闻(),如鸣(),心()之。伐竹(),()见小潭,水尤 ()。全石()底,近岸,卷石底(),为(),为(),为(),为()。青树(),蒙络(),参差()。 第二遍:从小丘(),()篁竹,()水声,()珮环,心()。()取道,下见(),水尤()。全石()底,()岸,()石底()出,为(),为 (),为(),为()。(),(),()。 我做导游 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致,设计一 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请45名学生为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评评谁最棒。 布置作业感悟情怀,探讨人生。 其实柳宗元大可以学一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也可以像吴均一样“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可是他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参考以下资料说说自己的理解。材料补充: 他(柳宗元)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这年年初,一纸诏书命他返回长安,他还是按捺不住,欣喜万状,急急赶去。 余秋雨文化苦旅柳侯祠 布置作业 在永州,柳宗元被贬十年,由在京城时直接从事革新活动,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这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柳州是柳宗元人生的最后一站,但他仍然放不下个人的政治抱负。余秋雨先生在柳侯祠中这样写道:“在柳州的柳宗元,宛若一个鲁滨孙。他有一个小小的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毕竟劳累,在四十七岁上死去。” 板书设计发现小石潭:隔、闻、伐、见 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边气氛:幽邃凄清记录同游者 移步换景 潭水:清冽侧面描写游鱼:动静结合 特写镜头溪身:斗折蛇行岸势:犬牙差互 形象比喻寓情与景小石潭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