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其途径的探析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其途径的探析摘要:摘要: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支配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一种价值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根本要求,是解决当前严峻生态形势的客观需要,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我们应深化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科技人才,增强创新能力制定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建设生态绿色产业工程,推进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养殖业产业的发展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从而使得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关键词关键词:生态文明;和谐;科学发展观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创造出了巨额的物质财富,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枯竭、酸雨肆虐、臭氧层破坏、生物种类减少等等。这些环境问题都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工业文明迅速发展的今天,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当代世界一个重大而紧迫的发展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1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深入理解生态文明的科学性和重要性,并对其途径进行探讨,对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促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生态文明的涵义和特征一、生态文明的涵义和特征 从词义上讲,“生态文明”由“生态”与“文明”两个词组成。“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是指房屋、家庭,19 世纪中叶以来具有了现代意义,主要是指自然界诸系统之间的交错复杂关系2。“文明”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一般地说,“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3。它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状况,借以支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总和。因此,生态文明的涵义是十分丰富的,可以从各种不同角度去考察。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上看,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发展。其中,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反映了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从人类文明的发展的历程上看,生态文明是高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的新型文明形态4。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伦理道德上看,生态文明要求人对自然承担道德义务。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原则,制定评判标准与道德约束。倡导人们在谋求物质利益时要力求节约,力戒浪费 旦有可能破坏生态时,即使有极大的现实利益也要约束自身的行为;从履行维护生态安全的责任和义务上看,生态文明强调全社会、全人类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履行维护生态安全的责任和义务,要求人们共同行动起来,自觉保护和建设人类的共同家园:地球村;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上看,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选择最适合生态安全、生态良性运行的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快全球生态安全合作,经济社会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对后代人的需求不构成危害,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5。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构想,其特征应该从伦理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四个方面来考虑6:第一,在伦理价值观上,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放在首位,将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统一起来。第二,在生产方式上,树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追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第三,在生活方式上,树立健康、适度消费的生活观。人类改造自然要以不损害自然生态的整体稳定和其他生物物种的生存为前提。要使绿色消费、文明消费成为人类生活的新目标,新时尚。第四,在社会结构上,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实现更为高度的民主,强调社会正义,并保障多样性。表现为生态化将渗入到社会结构中,诸如在社会政策上考虑如何组织好经济,以便加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制定决策上,使科学家和经济学家、人文学者更加直接地参与政治活动等。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性及其重要性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性及其重要性1、生态文明建设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根本要求1、生态文明建设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包括两部分:其一是自在自然,其二为人化自然。首先,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要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其次,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相结合的粘合剂。再次,人类社会的财富不仅来源于劳动还来源于自然界。最后,人化自然当中,人类是主体,而自然属于客体。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既强调人类的主体性,也强调人类与自然的统一性,正是这一统一性要求我们保护自然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对人与自然双重关系的再认识,人既是自然的主体又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类利用自然,但又必须尊重自然,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及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7。2、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当前严峻生态形势的客观需要2、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当前严峻生态形势的客观需要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直是我们国家十分注重的事,同时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生态环境形势仍十分严峻,一方治理多方破环,治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破环的速度,从总体上看破环的范围还在扩大、程度还在加深。主要表现在:以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渍化为主的土地退化不断扩大,耕地大量减少,人地矛盾愈加突出,江河湖泊泥沙淤积越来越严重;以江河断流、湖泊干涸、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和湿地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平衡失调愈演愈烈;草地开垦不断,森林、草地的生态功能严重衰退;生物多样性锐减,大量生物面临灭绝的危险;海洋赤潮、自然生态破坏、海岸侵蚀和海水倒灌加剧,同时矿产资源的开发、交通工程建设所导致的生态破坏也呈加重和发展趋势。这些严峻的现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没有生态文明,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我们必须加紧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3、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3、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包括社会结构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指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人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自然更好的为人类服务,人们在良好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同时,科学的发展也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也就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和谐社会要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持续的物质资料,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次,生态文明建设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安定的社会环境。由于生态环境的破环,一些地区自然资源更加短缺,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相互间的资源争夺加剧,摩擦与冲突增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人们矛盾的协调和社会的安定。最后,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能加强人们对和谐这一理念的理解,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精神支持。三、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三、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胡锦涛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对解决我国资源和环境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建设生态文明是解决当前我国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 矛盾的战略选择。1、建设生态文明是解决当前我国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 矛盾的战略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举世瞩目,但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面临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压力也极为沉重。首先就我国资源能源问题而言,我国 13 亿人口,可耕土地占世界的 7%,但人均只有 1.43 亩,是世界人均量的 1/3;人均淡水量为世界人均量的 1/4;人均木材储量是世界人均量的 1/8;人均石油储量为世界人均储量的 11%;天然气为世界人均量的 4.5%8。其次是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我国经济增长快,生产经营方式粗放,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仍十分突出,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压力日益严重。比如,我国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远远高于环境承载能力,常规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任务十分繁重。又如,我国的主要流域和水系污染也相当严重,城市河段污染突出。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 90%受到污染。再比如,我国城市空气质量处于较重的污染水平。近半数以上的城市超过国家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较低,二次污染严重。有毒有害的有机物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危险废物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还有我国的水土流失,退化、沙化、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这些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9。因此,从当前和今后我国的发展趋势看,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战略任务。2、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际上取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统一。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自然与生态的平衡和发展,必然有利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遭到破坏,人与人的和谐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必然遭到破坏。所以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深刻反思得出的认识成果。它与工业文明相比,所体现的是一种更广泛更具有深远意义的平等,即人与自然的平等、当代人相互之间的平等、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平等。所以,生态文明是充分体现公平与效率相统一、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相统一、社会公平与生态公平相统一的文明,是社会和谐和自然和谐相统一的文明,因而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3、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3、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发展”,是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多赢的,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是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持续发展,最终目标是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现阶段最迫切的目标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我们的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需求。也就是说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要保持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相互协调。第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类本身是自然生态的组成要素,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第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而生态文明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和重要标志,是生态建设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可见,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都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互补、共同发展,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10。四、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四、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 建设生态文明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根本要求,是解决现今所面临的严峻的生态问题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全面落实科学观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11。1、深化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1、深化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应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提高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粗放型经济向现代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尽量保全自然界的本来面貌,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有力地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科技人才,增强创新能力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科技人才,增强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积极地探索、开发新能源。开发新能源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科技又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则要依靠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着力培养高科技人才,为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3、制定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加大监督执法力度3、制定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应制定和完善有关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的法律法规,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对于各行各业的生产部门,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大监督和惩罚力度,促使生产部门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科技水平,增强创新能力,从而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负起应有的职责。4、建设生态绿色产业工程,推进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养殖业产业的发展4、建设生态绿色产业工程,推进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养殖业产业的发展 首先,应积极探索和发展生态农业,按照生物链的规律组织农业生产,发展生态绿色产品,创建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同时,要发展生态林业,坚持造林与开发相结合,推进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工程,合理开发和利用用材林,保护好天然林资源;第三,发展生态养殖业,合理利用土地、牧场、河流和湖泊资源,建设优质畜牧产品、鱼类产品的养殖基地,实现生态养殖,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5、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5、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 应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对全体公民进行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教育,制定和实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规范,通过进行媒体宣传、举办生态保护讲座和科普展览,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让生态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动,使公民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从而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胡彪,杨三变.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生态文明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0,(4).3叶剑川.水资源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J.宁波市第五届学术 大会论文集,2008.4刘泾.生态文明的生成与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发展研究.2010,(7).5荣开明.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基本问题J.武汉学刊.2010,(6).6李毅弘.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四个转变J.学术界.2009,(4).7阳丽波,廖桂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其途径的探析J.湖南涉外经济学 院学报,2009,(9):1.8辛鸣,杨海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社,2007.9庄世坚.生态文明:迈向人与自然的和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102.10周以侠.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 学),2009,(23):11.11郭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