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执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若干问题思考 南京工程学院 吴中江,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执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若干问题思考 南京工程学院 吴中江,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执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若干问题思考 南京工程学院 吴中江,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执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若干问题思考 南京工程学院 吴中江,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执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若干问题思考 南京工程学院 吴中江,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执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若干问题思考 南京工程学院 吴中江,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先进数控技术重点实验室 汪木兰 付肖燕,95,/96,执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若干问题思考 南京工程学院 吴中江,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执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若干问题思考 南京工程学院 吴中江,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执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若干问题思考 南京工程学院 吴中江,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执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若干问题思考 南京工程学院 吴中江,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执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若干问题思考 南京工程学院 吴中江,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执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若干问题思考 南京工程学院 吴中江,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执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若干问题思考 南京工程学院 吴中江,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第二章:控制理论的数学模型,一、什么叫数学模型?,二、为什么要建立数学模型?,三、数学模型的种类?,四、如何求数学模型?,第二章:控制理论的数学模型一、什么叫数学模型?,第二章:控制理论的数学模型,一、数学模型,是指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它揭示了系统结构及其参数与其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二、建立数学模型,有助于对系统从理论上进行性能分析。反之,设计系统时,可以先设计数学模型,然后根据数学模型设计实际系统。,第二章:控制理论的数学模型 一、数学模型,是指系统输入、输,第二章:控制理论的数学模型,三、数学模型种类:,1,、时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2,、复数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3,、结构模型:传递函数的方块图,4,、频率域的数学模型:频率特性方式,第二章:控制理论的数学模型三、数学模型种类:,第二章:控制理论的数学模型,四、数学模型的求法:,1.解析法,2.经验法,3.实验法,第二章:控制理论的数学模型四、数学模型的求法:,第二章:控制理论的数学模型,章节安排,2-1,系统的微分方程,2-2,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2-3,拉氏变换与反变换,2-4,传递函数,2-5,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第二章:控制理论的数学模型章节安排,2-1,系统的微分方程,一、线性,系统微分方程的标准形式:,系统输入。,式中:,系统输出,;,2-1 系统的微分方程一、线性系统微分方程的标准形式:,2-1,系统的微分方程,线性定常系统,线性时变系统,非线性系统,2-1 系统的微分方程线性定常系统线性时变系统非线性系统,2-1,系统的微分方程,二、微分方程的列写步骤,1,分析系统工作原理,找出输入、输出及中间变量的关系;,2,从系统输入端开始,依次列写出各元件(环节)的运动方程;,3,将各运动方程构成微分方程,消去中间变量。,4.,化成标准形式(输出量和输入量的各导数项按降阶排列),2-1 系统的微分方程,2-1,系统的微分方程,三、例题,例,2-1,动力滑台:质量,弹簧,阻尼系统,m,y,(,t,),f,(,t,),B,k,图,2-1,2-1 系统的微分方程三、例题my(t)f(t)Bk图2,2-1,系统的微分方程,例,2-2 R-L-C,电路,R,C,u,o,(t),i(t),L,u,i,(t),2-1 系统的微分方程例2-2 R-L-C电路RCuo,2-1,系统的微分方程,例,2-3,2-1 系统的微分方程,2-1,系统的微分方程,四、小结,1.比较例2-1至例2-4,物理本质不同的系统,可以有相似的数学模型。反之,同一数学模型可以描述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系统。,2.从控制论角度,可以抛开系统的物理属性,对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研究。,3.,掌握系统微分方程的列些方法,4.,作业:2-2,2-1 系统的微分方程四、小结,2-2,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非线性,现象,in,out,0,近似特,性曲线,真实特性,饱和非线性,in,out,0,死区非线性,in,out,0,继电器非线性,in,out,0,间隙非线性,2-2 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非线性inout0近似特真,2-2,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线性化方法,1、忽略弱的非线性因素,2、小偏差法:泰勒展开,2-2 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线性化方法,2-3,拉氏变换与反变换,一、拉氏变换的意义,1.拉氏变换是控制工程中的一个基本数学方法,其优点是能将时间函数的导数经拉氏变换后,变成复变量S的乘积,,将时间表示的微分方程,变成以S表示的代数方程,(传递函数)。,2.有了拉氏变换,才有了传递函数,我们就可以用传递函数的零极点以及频率特性对系统进行分析。,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一、拉氏变换的意义,2-3,拉氏变换与反变换,二、拉氏变换的定义,函数 在 时有定义,且 在任一有限区间上,是连续的或至少是分段连续的,则函数 的拉氏变,换定义为,,其中,称为函数 的拉氏变换,记为,称为 的原函数;,称为 的象函数。,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 二、拉氏变换的定义,2-3,拉氏变换与反变换,三、拉氏反变换的定义,已知 ,欲求原函数 时,则称为拉氏,反变换。记为,即,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三、拉氏反变换的定义,2-3,拉氏变换与反变换,四、典型函数的拉氏变换,1.,单位阶跃函数,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四、典型函数的拉氏变换,2-3,拉氏变换与反变换,2.指数函数,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2.指数函数,2-3,拉氏变换与反变换,3.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3.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2-3,拉氏变换与反变换,4.单位脉冲函数,5. 单位斜坡函数,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4.单位脉冲函数,2-3,拉氏变换与反变换,6.单位抛物线函数,7.幂函数,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6.单位抛物线函数,2-3,拉氏变换与反变换,五、拉氏变换主要性质(定理),1.叠加性质,(1)齐次性,例:,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五、拉氏变换主要性质(定理),2-3,拉氏变换与反变换,(2)叠加性,例,:,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2)叠加性,2-3,拉氏变换与反变换,2.微分定理,若 , 则 ;,当 ,,有,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2.微分定理,2-3,拉氏变换与反变换,例:利用微分定理求,由于,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例:利用微分定理求,2-3,拉氏变换与反变换,3.积分定理,若 ,则,例,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3.积分定理,2-3,拉氏变换与反变换,4.延迟定理(时间域的位移),t,f,(,t-T,),T,f,(,t,),t,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4.延迟定理(时间域的位移)tf,2-3,拉氏变换与反变换,例1,例2,1,T,t,f(t,),T,T,f,(,t,),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例11Ttf(t)TTf(t),2-3,拉氏变换与反变换,5.复数域的位移定理(位移性),若 ,则,或,例1:,例2:,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5.复数域的位移定理(位移性),2-3,拉氏变换与反变换,6.初值定理,若 ,则,例 已知 ,求,由初值定理知:,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6.初值定理,2-3,拉氏变换与反变换,7.终值定理,当 ,且 存在时,,则,例:已知 ,求,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7.终值定理,2-3,拉氏变换与反变换,8.相似定理,若 ,则,9.卷积定理,设 、 的拉氏变换为 、 ,,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8.相似定理,2-3,拉氏变换与反变换,六、拉氏反变换的数学方法:,部分分式法,设,1.将 化为真分式;,2.对 进行因式分解,得到,其中 称为 的极点。,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六、拉氏反变换的数学方法:部分分,2-3,拉氏变换与反变换,3.根据以下三种情况求 的各项系数;,(1) 的极点为各不相同的实数时;,(2) 的极点含有共轭复数时;,(3) 的极点有重复时。,4.根据拉氏反变换的叠加原理求原函数。,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3.根据以下三种情况求,2-3,拉氏变换与反变换,七、应用拉氏变换与反变换求解微分方程,1.对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2.整理并得出输出变量的复数域表达式;,3.对输出变量的复数域表达式应用部分分式法进行,拉氏反变换,求得微分方程在时间域的解。,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七、应用拉氏变换与反变换求解微分,2-3,拉氏变换与反变换,小结:,1.理解拉氏变换的含义及主要定理,要会应用拉氏,变换的主要定理及反变换部分分式法对微分方程进,行求解。,2.,作业2-4,。,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小结:,2-4,传递函数,为什么要建立传递函数模型?,1.在微分方程模型中,只能通过求解,才能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而求解过程比较繁琐复杂;,2. 传递函数免去了求解微分方程的麻烦,可以在复,平面上画出传递函数的曲线形状,通过形状直接判,断系统性能。,2-4 传递函数为什么要建立传递函数模型?, 2-4,传递函数,一、传递函数的定义,1.对于线性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的输出,量的拉氏变换 与引起该输出的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为系统的传递函数 ,即,2.输入量施加于系统之前,系统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即 时,输出量及其各阶导数也均为0;, 2-4 传递函数一、传递函数的定义, 2-4,传递函数,3.设线性定常系统的微分方程为:,则零初始条件下对数学微分方程做拉氏变换:,系统的传递函数:, 2-4 传递函数3.设线性定常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2-4,传递函数,4.输出的拉氏变换:,时域中的输出:, 2-4 传递函数4.输出的拉氏变换:, 2-4,传递函数,二、传递函数的零极点,传递函数分子分母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式中 是分子多项式的零点,即传递函数的零点;,是分母多项式的零点,称为传递函数的极点(微,分方程特征根)。,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可以是实数也可以是复数。,其中 称为传递系数或根轨迹增益。, 2-4 传递函数二、传递函数的零极点, 2-4,传递函数,三、传递函数的特点,1. 传递函数是一种用系统参数表示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关系的表达式,它只取决于系统或原件的结构和,参数,而与输入量的形式无关,也不反映系统内部的,任何信息。,2. 传递函数的分母是系统的特征多项式,代表系统,的固有特性;分子代表输入与系统的关系,而与输入,量无关,因此传递函数表达了系统本身的固有特性。, 2-4 传递函数三、传递函数的特点, 2-4,传递函数,3.,传递函数不说明被描述系统的具体物理结构,不,同的物理系统可能具有相同的传递函数。,4. 同一个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设定不同,传递函,数就可能不同。,5. 传递函数比微分方程简单,通过拉氏变换将时域,内复杂的微积分运算转化为简单的代数运算。, 2-4 传递函数3. 传递函数不说明被描述系统的具体物, 2-4,传递函数,6. 当系统输入典型信号时,输出与输入有对应关,系。特别地,当输入是单位脉冲信号时,传递函数,就表示系统的输出函数。因而,也可以把传递函数,看成单位脉冲响应的象函数。,7.,由于传递函数是经过拉氏变换导出的,而拉氏,变换是一种线性积分运算,因此传递函数的概念仅,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 2-4 传递函数6. 当系统输入典型信号时,输出与输入, 2-4,传递函数,8. 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定义的,因此,传递,函数原则上不能反映系统在非零初始条件下的运动规,律。,9. 一个传递函数只能表示一个输入对一个输出的关,系,因此只适用于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描述,且系统,内部的中间变量的变化情况,传递函数无法反映。, 2-4 传递函数8. 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定义的, 2-4,传递函数,四、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2-4 传递函数四、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2-4,传递函数,比例环节,一阶微分环节,二阶微分环节,积分环节,惯性环节,振荡环节,延迟环节,纯微分环节, 2-4 传递函数 比例环节一阶微分环节二阶微分环节积分, 2-4,传递函数,1.比例环节,特点:输出量与输入量成正比,输出不失真也不延,迟,而是按比例反映输入,即线性变化。,运动方程,传递函数, 2-4 传递函数1.比例环节, 2-4,传递函数,比例环节实例,微分方程,拉氏变换,-,+, 2-4 传递函数比例环节实例-+, 2-4,传递函数,2.积分环节,特点:动态过程中输出量的变化速度和输入量成正比,运动方程:,传递函数:,其中, , 为积分环节的时间常数,表示积分的,快慢程度。, 2-4 传递函数2.积分环节, 2-4,传递函数,积分环节实例, 2-4 传递函数积分环节实例, 2-4,传递函数,3.惯性环节,特点:有一个阻尼元件存在,当有一个输入信号时,,不会马上达到一定值,而是需要一个缓慢上升的,过程。,运动方程:,传递函数为:,式中,K环节增益(放大系数); T时间常数,,表征环节的惯性,和环节结构参数有关, 2-4 传递函数3.惯性环节, 2-4,传递函数,惯性环节实例1,忽略质量,由达朗贝尔原理可知,传递函数,略去质量的阻尼,弹簧系统, 2-4 传递函数惯性环节实例1略去质量的阻尼弹簧系统, 2-4,传递函数,惯性环节实例2,消去 得,传递函数,低通滤波电路, 2-4 传递函数惯性环节实例2低通滤波电路, 2-4,传递函数,4.微分环节,特点:输出量正比于输入量的微分。,运动方程:,传递函数:, 2-4 传递函数4.微分环节, 2-4,传递函数,理想微分,实际微分,惯性,T, 0,运动方程式:,传递函数:,传递函数:, 2-4 传递函数 理想微分实际微分惯性T 0运动方, 2-4,传递函数,微分环节实例,微分方程,简化,当 时,近似为微分环节,R,C, 2-4 传递函数微分环节实例RC, 2-4,传递函数,5.二阶振荡环节,特点:振荡环节是由二阶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包含,两个独立的储能元件,当输入量发生变化时,两个储,能元件的能量进行交换,使输出带有振荡的性质。,运动方程为:,传递函数为:, 2-4 传递函数5.二阶振荡环节, 2-4,传递函数,二阶振荡环节实例,微分方程,传递函数,质量,-,阻尼,-,弹簧系统, 2-4 传递函数二阶振荡环节实例质量 - 阻尼 - 弹, 2-4,传递函数,6.延时环节,特点:延时环节也是线性环节,有输入信号后,在,间内没有任何输出,到时间后,不失真地反映输,入;延时常作为一个特性,与其他环节共同存在,,而不单独存在。,运动方程:,传递函数:, 2-4 传递函数6.延时环节, 2-4,传递函数,7,.,一,阶微分环节,特点:输出量不仅与输入量本身有关,还与输入量,的微分相关;微分环节也不单独存在。,8.,二阶微分环节,特点:输出量不仅与输入量本身及其一阶导数有,关,同时还与输入量的二阶导数相关。二阶微分环,节主要用于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2-4 传递函数7.一阶微分环节, 2-4,传递函数,比例环节: 延迟环节:,一阶微分环节: 微分环节:,二阶微分环节:,积分环节:,惯性环节:,振荡环节:, 2-4 传递函数 比例环节:, 2-4,传递函数,五、小结,1.不同物理性质的系统,可以有相同形式的传递函,数。,例如:惯性环节中两个例子,一个是机械系统,,另一个是电气系统,但传递函数的形式完全相同。,2.同一个系统,当选取不同的输入量、输出量时,,就可能得到不同形式的传递函数。,例如电容:,输入电流,输出电压,则是积分环节。,输入电压,输出电流,则为微分环节。, 2-4 传递函数五、小结, 2-4,传递函数,3.了解传递函数概念、零点、极点和放大系数;掌,握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4.,作业2-11., 2-4 传递函数3.了解传递函数概念、零点、极点和放大,2-5,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一、系统传递函数方框图,用传递函数方框将控制系统全部变量联系起,来,描述各环节之间的信号传递关系的图形,称为,系统传递函数方块图(或结构图)。,它是用图形表示的系统模型。它不同于物理框,图,着眼于信号的传递。,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一、系统传递函数方框图,2-5,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1,.方框图构成要素,(1),信号线,带有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信号的传递方向,直,线旁标记信号的时间函数或象函数。,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1.方框图构成要素,2-5,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2) 信号引出点(线)/测量点,表示信号引出或测量的位置和传递方向。同一,信号线上引出的信号,其性质、大小完全一样。,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2) 信号引出点(线)/,2-5,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3) 函数方块(环节),函数方块具有运算功能,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3) 函数方块(环节),2-5,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4) 相加点(比较点、综合点),(a) 用符号“,”及相应的信号箭头表示,(b) 箭头前方的“+”或“-”表示加上此信号,或减去此信号,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4) 相加点(比较点、综,2-5,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2.系统方框图的建立:,(1)建立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微分方程;,(2)对微分方程取Laplace变换,并画出相应的方,框图;,(3)按照信号的传递顺序,依次将各传递函数方框,图连接起来。,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2.系统方框图的建立:,2-5,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例 : R、C电路如图,R,C,u,0,i,u,i,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例 : R、C电路如图RC,2-5,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二、传递函数方框图的等效变换,1环节的串联,X,i,(,s,),G,1,(,s,),X,(,s,),G,2,(s),X,0,(,s,),X,i,(,s,),G,(,s,),X,0,(,s,),图,2-13,),(,),(,),(,),(,),(,),(,),(,0,0,s,X,s,X,s,X,s,X,s,X,s,X,s,G,i,i,=,=,),(,),(,2,s,G,s,G,1,=,),(,),(,2,s,G,s,G,1,=,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二、传递函数方框图的等效变,2-5,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2.环节的并联,X,i,(,s,),G,1,(s),G,2,(s),X,0,(,s,),X,02,(,s,),X,01,(,s,),+,+,图,2-14,),(,),(,),(,),(,),(,),(,02,01,0,s,X,s,X,s,X,s,X,s,X,s,G,i,i,+,=,=,),(,),(,2,1,s,G,s,G,+,=,=,=,n,i,i,s,G,s,G,1,),(,),(,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2.环节的并联Xi(s)G,2-5,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3反馈联接,(1)信号传递关系:,(2)消去 ,R,(,s,),-,H(s),G(s),E(,s,),C,(,s,),B,(,s,),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3反馈联接R(s)-H(,2-5,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对于单位反馈:,H,(,s,)=1,G,(,s,),R,(s),C,(,s,),-,+,1,图,2-16,),(,1,),(,),(,s,G,s,G,s,G,B,+,=,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对于单位反馈:H(s)=,2-5,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4分支点移动规则,(1)分支点前移:,规则:分支路上串入相同的传递函数方块,X,G,X,G,X,G,X,G,G,X G,X G,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4分支点移动规则XGX,2-5,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2)分支点后移,规则:分支路上串入相同传递函数的倒数的方块,X,G,X,G,X,X,G,X G,1,G,X,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2)分支点后移XGX,2-5,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5相加点移动规则,(1)相加点前移,(2)相加点后移,G,X,2,X,1,G,X,2,+,-,X,1,+,G,X,1,G,X,2,1,G,X,2,-,X,1,G,X,2,(,X,1,X,2,),G,+,-,X,1,G,X,2,G,(,X,1,X,2,),G,+,-,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5相加点移动规则GX2,2-5,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6相加点交换规则,A,+,+,A+B-C,B,+,C,-,A,+,+,A+B-C,C,+,B,-,图,2-25,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6相加点交换规则A+,2-5,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7相加点分离规则,B,+,C,-,A+B-C,A,+,B,+,A,+,A+B-C,-,C,图,2-26,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7相加点分离规则B+C,2-5,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8分支点移动到相加点前,A-B,A,+,B,-,A-B,A,+,B,-,AB,AB,B,-,分支路上补加信号,-B,图,2-27,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8分支点移动到相加点前,2-5,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9分支点移动到相加点后,A,A-B,A,+,-,B,A,+,+,B,+,A,B,-,A-B,分支路上补加信号,+B,图,2-28,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9分支点移动到相加点后,2-5,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10反馈方框化为单位反馈,X,i,+,-,H,G,X,0,X,i,1,H,+,G,H,X,0,-,GH,G,G,B,+,=,1,GH,G,GH,GH,H,G,+,=,+,=,1,1,1,总,图,2-29,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10反馈方框化为单位反,2-5,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三、方块图的简化及系统传递函数的求取,1.步骤,(1)解除方块图中的交叉联系(结构);,(2)按等效规则,先环内后环外逐步使方块得到简,化;,(3)求传递函数。,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三、方块图的简化及系统传,2-5,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例1 :,0,i,+,A,+,B,G,1,+,H,2,H,1,G,2,G,3,D,-,-,+,C,图,2-30,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例1 :0i+A+B,2-5,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解:,(1)相加点C前移(再相加点交换),i,+,A,+,B,G,1,H,1,G,2,G,3,D,-,0,+,1,G,1,H,2,-,+,图,2-31,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解:i+A+BG1H1,2-5,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2)内环简化,i,+,A,-,0,1,G,1,H,2,-,C,+,G,1,G,2,G,3,1-G,1,G,2,H,1,图,2-32,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2)内环简化i+A-,2-5,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3)内环简化,i,+,(E),0,-,G,1,G,2,G,3,1-G,1,G,2,H,1,+G,2,G,3,H,2,图,2-33,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3)内环简化i+(,2-5,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4)总传递函数,i,0,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4)总传递函数i0,2-5,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结论:,含有多个局部反馈的闭环系统中,当满足下面,条件时,(1)只有一条前向通道;,(2)各局部反馈回路间存在公共的传递函数方块。,则,各局部反馈:正反馈取 ; 负反馈取+,+,=,1,),(,每一反馈回路的开环传,递函数,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之积,S,G,B,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结论:+=1)(每,2-5,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由系统传递函数的方块图可知,1只有一条前面通道:G1G2G3,2存在三个局部反馈回路,且两两都具有公共传递,函数方块(或公共节点)。,0,i,+,A,+,B,G,1,+,H,2,H,1,G,2,G,3,D,-,-,+,C,图,2-30,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0i+A+BG1+H,2-5,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例2 :求下图所示系统总传递函数,解:此例不能运用上述结论, 两个局部反馈回路没有公共传递函数方块,X,i,(,S,),+,G,1,+,H,1,-,G,2,X,0,(,S,),H,2,G,I,G,I,-,图,2-39,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例2 :求下图所示系统总,2-5,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1,1,1,1,H,G,G,G,I,+,=,2,2,2,1,H,G,G,G,I I,+,=,又:,X,i,(,S,),G,I,G,II,X,0,(,S,),2,2,2,1,1,1,1,1,H,G,G,H,G,G,G,G,G,II,I,+,+,=,=,2,2,1,1,2,2,1,1,2,1,1,H,G,H,G,H,G,H,G,G,G,+,+,+,=,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 1111HGGGI+=,2-5,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四、小结,1.,掌握传递函数方框图的基本概念以及传递函数方框图的等效变换,并会应用传递函数的等效变换求取系统的传递函数,2.,作业:,2-12,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四、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