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运动生理学PPT课件,运动生理学PPT课件运动生理学PPT课件开课前的几句话第一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绪论,运动生理学PPT课件运动生理学PPT课件运动生理学PPT课件,1,开课前的几句话,第一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绪论,开课前的几句话第一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2,第一章、绪论:,1,、教学目的:了解学习运动生理学的目的和意义,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2,、本章重点: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3,、本章难点:对神经调节的理解。,第一章、绪论:,3,一、开课前的几句话:,1,、为什么学习运动生理学?,(,1,)、目前学习与今后工作的需要;,(,2,)、生活的常识,使您和您家人好友因此受益;,(,3,)、培养目标的要求,,3,个学分具有强制性。,一、开课前的几句话:1、为什么学习运动生理学?,4,2,、如何学好运动生理学?,(,1,)、了解原理,掌握常识,重在运用,(,2,)、课上课下相结合,教材和笔记相结合,(,3,)、勤学好问,不拘形式,不分场所随问随答。,2、如何学好运动生理学?,5,二、生理学的概念,人体生理学:,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正常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二、生理学的概念 人体生理学: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6,三、运动生理学的任务,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三、运动生理学的任务 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7,第一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二、兴奋性,三、应激性,四、适应性,五、生 殖,第一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二、兴奋性三、应激性四、适,8,一、新陈代谢,概念:,机体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转换的过程。,同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异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将体内的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出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一、新陈代谢概念:机体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转换的过程,9,二、兴奋性,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的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某些腺体,兴奋:,在生理学中将这些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生理活动表现:,兴奋与抑制,二、兴奋性 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的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10,四、适应性,适应性:,生物体长期生存在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如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的居民,其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远远超过平原地区的居民。,再如长期坚持冬泳的人因而不惧严寒。,运动员经过长期的力量训练可使肌肉的力量和体积增加;长期经过耐力训练可使肌肉耐力、心肺功能得到改善等,这些都是人体对环境变化产生适应的结果。,四、适应性 适应性:生物体长期生存在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11,五、生殖,生物的生命是有限的,必须通过生殖过程进行自我复制和繁殖,使生命过程得到延续。,生殖主要是通过两性的交配实现的,是生命的基本活动。但是,近几年由于生物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克隆技术使生命得到复制,传统的生殖理论和观念受到挑战。,五、生殖 生物的生命是有限的,必须通过生殖过程进行自我复制和,12,第二节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三、自身调节,第二节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三、自身调,13,一、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调节特点:快速、短暂、精确,调节基本方式:反射,调节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组成:,传出N纤维,中 枢,传入N纤维,效应器,感受器,反射弧分析实验,一、神经调节传出N纤维中 枢传入N纤维效应器感受器反,14,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调节方式,:激素,三、自身调节,自身调节:指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调节特点:范围较小、不十分灵敏,二、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的调,15,本章思考题:(,1,)人体生理学的概念;(,2,)运动生理学的概念;(,3,)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哪些,;,(,4,)人体生理功能有哪三种调节方式。,本章思考题:(1)人体生理学的概念;(2)运动生理学的,16,第一篇:肌肉的活动,第一章:肌肉的兴奋与收缩,第二章:骨骼肌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第一篇:肌肉的活动 第一章:肌肉的兴奋与收缩第二章,17,第一章:肌肉的兴奋与收缩,本章系统阐述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含兴奋的产生、传导和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认为这是完整机体内肌肉收缩的生理学基础;根据肌丝滑行理论着重对肌细胞的收缩过程与机制,以及肌肉收缩的形式进行分析;,第一章:肌肉的兴奋与收缩 本章系统阐述神经肌肉,18,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作为运动基础的肌肉活动的活动原理和过程。,2,、本章重点:,肌肉收缩的原理、过程、形式;纤维类型与运动。,3,、本章难点:,对肌肉收缩原理、过程的理解。,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作为运动基础的肌肉活动的活动,19,第一章:肌肉的兴奋与收缩,第一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第二节:肌肉收缩的过程,第三节:肌肉收缩的形式,第一章:肌肉的兴奋与收缩第一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第二节:肌,20,第一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组织为什么会兴奋,组织是怎样兴奋的,兴奋是如何传导的,神经的兴奋是如何传导给肌肉的,本节要点:,第一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组织为什么会兴奋本节要点:,21,一、神经和肌肉是可兴奋的组织,(一)、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1,、刺激强度;,2,、刺激的作用时间;,3,、强度,时间变化率。,一、神经和肌肉是可兴奋的组织(一)、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22,(二)、兴奋性的评价指标:,1,、阈强度,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强度。其值与组织兴奋性的高低成反比。,2,、基强度,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电流强度。,3,、时值,以两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三)、兴奋后恢复过程的兴奋性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组织兴奋后不应期的存在,意味着单位时间内只能发生一定频数的兴奋。,(二)、兴奋性的评价指标: 1、阈强度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23,二、神经、肌肉的生物电现象(兴奋的产生与传导,),(一)、兴奋的产生,1,、膜电位,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1,)、静息膜电位,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2,)、动作电位,细胞膜在静息状态下,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快速可逆的变化。,二、神经、肌肉的生物电现象(兴奋的产生与传导),24,2,、膜电位产生的原理,离子学说,(,1,)、细胞膜内外存在着离子浓度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离子运动的方向。,膜内外离子分布的不均匀性,Na+,Cl-,K+,A-,2、膜电位产生的原理离子学说(1)、细胞膜内外存在着离子,25,(,2,)、细胞膜的通透性对离子的通过具有选择性。,膜通道的选择性通透,Na+,受刺激后,K+,安静时,A,-,Cl-,(2)、细胞膜的通透性对离子的通过具有选择性。膜通道的选择,26,在静息状态下,,+,具有外流的趋势,,Na,+,具有内流的趋势,但细胞膜只允许,K+,通过,其它离子则不能通过。结果:,+,的外流导致膜内出现负离子的极化状态,,静息膜电位形成,(内负外正);,静息膜电位的形成,Na+,-,K+,K+,K+,K+,+,A,-,Cl-,静息膜电位是,K+外流,所造成,在静息状态下,+具有外流的趋势, Na+具有内流的趋势,但,27,静息(膜)电位,静息(膜)电位,28,当神经纤维接受刺激后,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了变化,由只允许,+,外流,变为只允许,Na,+,内流。结果:,首先出现去极化,然后出现反极化(内正外负)。标志着动作 电位的形成。,反极化形成后,细胞膜的通透性再次发生变化。出现,+,外流,,Na,+,内流的趋势,复极化形成( 恢复到静息膜电位状态)。,运动生理学课件,29,动作电位的形成,K,+,Cl,-,Na,+,A,-,动作电位是,Na,+,内流,所造成,+,-,Na,+,Na,+,Na,+,Na,+,动作电位的形成K+Cl-Na+A-动作电位是Na+内流所造成,30,3,、钠钾泵的作用。,(二)、兴奋地传导:,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 位称为,-,神经冲动。其特征为,:,1,、生理的完整性;,2,、双向传导;,3,、绝缘性;,4,、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3、钠钾泵的作用。,31,接点前膜,(神经膜),接点后膜,(终板膜),接点间隙,(三)、兴奋在N-M接头的传递,N和M之间没有原生质的联系。,1、N-M接头,(,又称为运动终板,),的结构。,接点前膜 接点后膜接点间隙(三)、兴奋在N-M接头的传递N,32,1,、,兴奋传递的机制,N,冲动运动,N,末梢 去极化,Ca2+,进入,N,膜内小泡释放,Ach ,生成,R-Ach,复合物使后膜对,Na+,通透性 形成终板电位肌膜锋电位肌肉收缩,1、兴奋传递的机制 N冲动运动N末梢 去极化Ca,33,第二节:肌肉收缩的过程,一、肌肉的构造(复习),1,、肌组织;,2,、结缔组织;,3,、神经组织。,肌纤维(肌细胞)是肌肉收缩的基本单位。,一块肌肉,-,一束肌纤维(肌束膜),-,肌纤维(肌外膜),-,肌原纤维(肌内膜)粗丝(肌球蛋白)、细丝(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是实现肌肉收缩的最重要的结构。,第二节:肌肉收缩的过程一、肌肉的构造(复习),34,(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骨骼肌超微结构示意图,每个肌细胞含有数百至数千条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直径约1-2微米,纵贯肌细胞全长。,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骨骼肌超微结构示意图 每个肌细胞,35,运动生理学课件,36,肌原纤维的结构示意图,肌原纤维的结构示意图,37,(二)、肌管系统,横小管系统,:,肌细胞膜从表面横向伸入肌纤维内部的膜小管系统。,(,把兴奋传向肌纤维内部,),纵小管系统,:,肌质网系统,(,两端融合形成终池,贮存,Ca2+),终池,:,肌质网在接近横小管处形成特殊的膨大。,三联管结构,:,每一个横小管和来自两侧的终末池构成复合体,。,肌管系统结构示意图,(二)、肌管系统肌管系统结构示意图,38,细肌丝与粗肌丝结构示意图,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分子组成,头部有一膨大部,横桥,:,能与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发生可逆性结合,;,具有,ATP,酶的作用。,细肌丝,:,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细肌丝与粗肌丝结构示意图 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分子组成,头,39,二、肌肉的收缩机制(过程,),肌丝滑行学说,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从而使肌节缩短,肌肉缩短。,暗带长度不变,明带和H区缩小暗带长度不变,明带和H区缩小,二、肌肉的收缩机制(过程)肌丝滑行学说暗带长度不变,明带和H,40,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过程:,肌肉的缩短是,1,、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兴奋触发肌肉收缩)。包括三个步骤:,动作电位通过肌管系统传导到肌细胞深部,直达终末池;,三联管结构传递信息;,纵管系统对钙离子的释放与再聚集。,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过程:肌肉的缩短是,41,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实现收缩的基本条件是肌动蛋白与横桥位点的结合。,安静状态下,,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以及,钙离子,之间的关系。,横桥移动的前提是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结合。,原肌球蛋白横在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间,使其不能结合。,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 实现收缩的基本条件是肌动蛋白与横,42,原肌球蛋白的活动受肌钙蛋白的控制。,肌钙蛋白与钙离子间有强大的亲和力。,肌细胞兴奋后,肌钙蛋白在钙离子的作用下,失去对原肌球蛋白的控制,导致原肌球蛋白从横桥与肌动蛋白间脱离,二者结合,细肌丝向肌节滑行(肌肉收缩了)。,只要钙离子的浓度合适,收缩就会持续进行,原肌球蛋白的活动受肌钙蛋白的控制。,43,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后的摆动,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后的摆动,44,3,、收缩肌肉的舒张,刺激结束后,钙离子被收回到终末池,肌浆中的钙离子浓度下降,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的结合解除,原肌球蛋白复位,隔断了横桥与肌动蛋白的结合,肌丝舒张。,三、单收缩与强直收缩,单收缩,-,肌纤维接受一次单个刺激,产生一次单个的收缩。,强直收缩,-,肌纤维接受一连串的刺激,产生一连串的连续收缩,3、收缩肌肉的舒张 刺激结束后,钙离子被收回到终,45,1,伸展性,指肌肉在外力的作用下可被拉长的特性。,2,弹性,指外力消失之后,肌肉又可以恢复原状的特性。,四、肌肉的物理特性,3粘制性,(1)粘滞性是由于肌浆内各分子之间的相互摩擦所产生的。,(2)肌肉的粘滞性与肌肉温度呈负相关关系,1伸展性指肌肉在外力的作用下可被拉长的特性。 2,46,1,兴奋性,2,收缩性,五、生理特性,1兴奋性 2收缩性五、生理特性,47,第三节:肌肉收缩的形式,一、缩短收缩:肌肉收缩力大于外加阻力,肌肉缩短。,1,、等动收缩,-,在专门性器械上表现出来的一种收缩方式,2,、等张收缩,-,肌肉收缩力大于阻力,表现为肌肉长度缩短,张力不变(动力性收缩),二、拉长收缩:肌肉张力的方向与阻力方向相反,肌肉做负功(如制动、克服重力等)。,三、等长收缩:阻力与肌肉收缩力相等,表现为肌肉长度不变,张力增加。(静力性收缩,),第三节:肌肉收缩的形式一、缩短收缩:肌肉收缩力大于外加阻,48,第二章:骨骼肌肌纤维类型与运动,1673,年,荷兰的生理学家洛伦齐尼发现肌纤维的类型有红、白之分。,肌纤维类型与运动关系的研究对运动员选材有重要意义。,第二章:骨骼肌肌纤维类型与运动1673年,荷兰的生理学家洛,49,第一节: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机能特征,第二节:,骨骼肌类型与运动的关系,第二章:骨骼肌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第二节:第二章:骨骼肌肌纤维类型与运动,50,第一节:不同类型及纤维的形态、机能特征,一、肌纤维类型的区分,现在分得很细,我们只需了解红肌(慢肌)、白肌(快肌,),既可。,二、分布特征:,混合分布。,“优势类型”,第一节:不同类型及纤维的形态、机能特征一、肌纤维类型的,51,三、机能特征,快肌收缩力强,爆发力好,但工作持久力差。,慢肌收缩力差,爆发力差,但工作持续能力强,遗传因素:男性,95.5%,女性,92.2%,。,年龄因素:从青少年到老年,慢肌的比例逐渐加大。,性别因素:女性的慢肌比例大于男性。,三、机能特征快肌收缩力强,爆发力好,但工作持久力差。,52,四、生理特征,1,、,形态特征:,快肌纤维的直径大于慢肌,(女子相反),快肌的肌浆网较慢肌发达,2,倍。,慢肌纤维周围的毛细血管较快肌丰富,供养能力强。,2,、神经调节:,支配快肌纤维的神经传导速度快与慢肌。,3,、肌纤维的体积:,无明显差异,但存在个体差异。,四、生理特征1、形态特征:,53,4,、代谢特征:,快肌纤维无氧代谢能力强。,慢肌纤维有氧代谢能力强。,5,、生理特征:,收缩速度:快肌强与慢肌。,收缩力量:快肌强与慢肌。,抗疲劳性:慢肌优于快肌。,4、代谢特征: 快肌纤维无氧代谢能力强。,54,第二节:骨骼肌类型与运动的关系,肌纤维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快肌纤维占优势的运动员适应诸如短跑、拳击、举重等爆发力要求较高的项目。慢肌纤维占优势的运动员则适合从事长跑类的低强度项目。,是运动员选材的依据之一,不是绝对的。,运动对肌纤维类型的影响:遗传因素是主要的,.,长期有效的训练可通过对某一类型的肌纤维的数量的增加来改变先天的比例。,在业余训练中,应加强运动员薄弱类型肌肉的训练。,第二节:骨骼肌类型与运动的关系肌纤维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快肌纤维,55,本章思考题:,(,1,)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有哪些;,(,2,)简要了解肌丝的滑行学说;,(,3,)试述从肌肉的兴奋到收缩的全过程;,(,4,)简述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特征。,本章思考题:,56,第二篇:氧运输系统,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了解氧的运输过程,特别是氧的运输与运动的关系。,2,、教学内容:呼吸;血液;血液循环;运动中的氧供应与氧耗。,3,、本章重点:呼吸运动的三个环节,血液的运输功能,血液循环与运动;运动与氧。,4,、本章难点:呼吸、血液、血液循环三者之间的联系。,第二篇:氧运输系统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了解氧的运输过程,特,57,第二篇:氧运输系统,人体的活动需要能量,能量的供给需要氧气氧化。,O2,在体内的储存量为,4-6,分,人体需要不断地从外界摄取,O2,,并由血液运入体内。,能量代谢中产生的,CO2,也需血液及时运出体外。,血液的活动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本篇讨论三个问题:,1,、呼吸: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比如是货物),2,、血液:气体的运输。(比如是运载工具),3,、循环:血液运行的通道(比如是运输网络),第二篇:氧运输系统人体的活动需要能量,能量的供给需要氧气氧化,58,第二篇:氧运输系统,第三章 呼吸,第四章:血液,第五章:血液循环,第二篇:氧运输系统第三章 呼吸第五章:血液循环,59,第三章 呼吸,第一节 呼吸运动和肺通气机能,第二节 气体交换和运输,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第四节 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第三章 呼吸第一节 呼吸运动和肺通气机能 第二节 气体交换,60,概 述,呼吸:,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呼吸全过程,概 述呼吸: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呼吸,61,呼吸三个环节:,空气,呼吸道,肺泡,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动脉,肺动脉,毛细血管,右心,静脉,组织细胞,O,2,CO,2,O,2,CO,2,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呼吸三个环节:空气呼吸道肺泡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动脉肺动脉毛,62,第一节:肺通气,肺通气: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一、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1,、动力:呼吸肌的舒缩。,呼吸肌:,主要吸气肌:,膈肌和肋间外肌,辅助吸气肌,:,胸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和背阔肌等,呼气肌:,肋间内肌和腹壁肌,第一节:肺通气肺通气: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63,2,、分类,(1),平静呼吸,(2),用力呼吸,(3),呼吸形式,2、分类,64,呼吸形式:,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平静呼吸与用力呼吸特点:,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呼吸型式:,腹式呼吸、胸式呼吸、逆式呼吸。,2,、阻力:,弹性阻力:由肺的弹性组织和胸廓的弹性产生,占总阻力的,70%,。,非弹性阻力:呼吸道、组织的粘滞性所致,占总阻力的,30%,。,呼吸形式: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65,二、肺容积和肺容量,1,、肺容积:由四个互不重叠的部分组成。,潮气量:每次呼出或吸入的气体量,,500ml.,补吸气量:平静吸气之末再用力吸进的气量。,补呼气量:平静吸气之末再用力呼出的气量。,余气量:最大呼气之后仍留在肺内的气量。,2,、肺容量:基本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 合气量,深吸气量: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功能余气量:补呼气量和余气量之和。,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在竭力呼出的气量,。,肺总容量:肺活量与余气量之和。,二、肺容积和肺容量1、肺容积:由四个互不重叠的部分组成。,66,三、肺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量。,最大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气量。(解剖无效腔),三、肺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量。,67,第二节、气体交换,一、气体交换的动力与原理,动力:气体间的分压差。,原理:物理扩散原理。,安静时各部分气体分压。(单位,mmHg,),肺泡气 静脉血,动脉血 组织,PO,2,102 40,100 30,PCO,2,40 46,40 52,第二节、气体交换一、气体交换的动力与原理肺泡气 静脉血动,68,二、肺换气和组织换气,1.,肺换气,O,2,肺循环中:肺泡,PO,2,静脉血,PO,2,肺泡,PCO,2,组织细胞,PO,2,动脉血,PCO,2,组织细胞,PCO,2,CO,2,换气结果:,组织动脉血静脉血,2. 组织换气 O2,70,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1,、气体扩散的速度,扩散速度快与交换速度成正比。,平时,,CO2,比,O2,的扩散速度快,2,倍。,运动时,CO2,增多,扩散速度加快。,2,、呼吸膜的通透性和面积。,肺泡膜的面积约,60100M2,,肺毛细血管的面积约为,70M2,。,3,、通气,/,血流比值。,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的比值。,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1、气体扩散的速度,71,第二节、呼吸运动的调节,一、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调节,(,一,),呼吸运动的神经支配,节律性呼吸是由,延髓,和,脑桥,通过膈神经,和肋间神经进行调节的。,(,二,),呼吸中枢,动物实验证明,调节呼吸运动的主要中枢在延髓和脑桥。,第二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调节,72,(,1,)呼吸基本中枢,吸气中枢 延髓 呼气中枢,(,2,)呼吸调节中枢,上部:呼吸调整 脑桥 下部:长吸中枢,(1)呼吸基本中枢,73,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一,),肺牵张反射,概念:,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感受器分布:,在支气管及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内。,运动时发生的肺牵张反射,对呼吸频率和深度的调节更具有重要意义。,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一)肺牵张反射,74,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一,),化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是指其能接受化学物质刺激的感受器。,1.,外周化学感受器,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血管壁外的主动脉体。,适宜刺激,:对,PO,2,、,PCO,2,、,H,+,高度敏感,且三者对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有相互增强的现象。(夏天喝汽水、人工呼吸),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一)化学感受器,75,四、运动时呼吸运动的变化及注意事项,运动时代谢增加,呼吸运动加强。注意加深呼吸深度,节制呼吸频率,与运动节奏相配合。,呼吸方式:口鼻并用,冬季口不可张得过大。,合理运用憋气,应与技术的节奏结合起来。但是对儿童少年应少进行憋气练习以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四、运动时呼吸运动的变化及注意事项运动时代谢增加,呼吸运动加,76,摘要:,血液在机体物质运输、机能调节、免疫和体温维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章将系统介绍血液的组成成分、血液的生理功能和理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就运动对血液系统的影响进行探讨,第四章:血液,摘要:血液在机体物质运输、机能调节、免疫和体温维持等方面发挥,77,第四章:血液,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血液的功能,第四章:血液第一节 概述,78,第一节 概述,第一节 概述,79,上层:血浆(55),红细胞 下层:血细胞 白细胞(45),一、血液的组成,(一)血细胞和血浆,血小板,上层:血浆(55)一、血液的组成(一)血细胞和血浆,80,一、血液的组成,一、血液的组成,81,图1 全血的组成,图1 全血的组成,82,1,、血浆,(,1,)、血浆蛋白:血浆中蛋白的总称。,白蛋白: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球蛋白:免疫蛋白。,纤维蛋白原:参与生理止血。,(,2,)、水:,维持体液的平衡;,血浆中各种溶质的溶剂,参与维持血浆渗透压。,有助于维持体温。,与运输营养物质及代谢物有关。,1、血浆(1)、血浆蛋白:血浆中蛋白的总称。,83,(,3,)、无机物:,以离子状态存在的电解质。如:,Na,、,Cl,、,K,等,主要功能为维持血浆渗透压、,PH,值和组织细胞的兴奋性。,(,4,)、有机物:葡萄糖、乳酸及脂类。,(3)、无机物:以离子状态存在的电解质。如:,84,血 细 胞,血 细 胞,85,2,、血细胞,(,1,)、红细胞,血细胞中数量最多(,99%,)。正常男子,500,万,/,立方毫米;女子,420,万,/,立方毫米,幼儿高于成人,男高于女,体健者高于体弱者,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由血红蛋白(,Hb,)承担。,Hb,的常量:男子,12-16,克,/100ml,,均,14;,女子,11-15,克,/100ml,。均,13,。(营养、生活环境)。,常识:低于上述值为贫血。,2、血细胞(1)、红细胞,86,血型: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物质的类型,共有,15,种之多,常用的有,ABO,系统。,人类的红细胞膜上有,A,、,B,两种抗原(凝集素)而血浆中者有两种不同的抗体(凝集原)。,根据抗原的不同,将人类的血型分为,A,、,B,、,AB,、,O,。,血浆中不含有与自身抗原相对抗的抗体。,O,型血因无抗原,是万能的输血者;,AB,血浆中无抗体,是万能的受血者。,血型具有遗传性,父母为,O,型,子女均为,O,型,一方为,A,,一方为,B,,子女者均可能。,心理学家认为:血型与性格有关。,血型: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物质的类型,共有15种之多,常用,87,(,2,)、白细胞,分类: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数量:安静时,6-7,千,/,立方毫米。变动范围较大(,300010000/,立方毫米)。,午后较清晨多;初生儿多;运动多;女性月经期、分娩期较多;进餐多。,功能:保护、防御作用。,(2)、白细胞分类: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88,(,3,)、血小板,数量,:,1030,万,/,立方毫米。,功能:,止血;,凝血;,保持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理完整性,.,(3)、血小板数量:1030万/立方毫米。,89,养料、O,2,外环境 血液 组织液 细胞,(内环境),CO,2,、产物,二、内环境,(一)概念,内环境,是指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二、内环境(一)概念,90,(二)血液与体液,1,体液,:指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二)血液与体液1体液:指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91,(一)颜色和比重,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颜色和比重三、血液的理化特性,92,血红蛋白,红色,其含量决定血液的颜色,动脉血含氧多,-,呈鲜红色,静脉血含氧小,-,呈暗红色,毛细血管血液,-,近似鲜红色,血浆、血清含胆红质,-,呈淡黄色,全血比重,-1.050,1.060,,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含量,血红蛋白红色,其含量决定血液的颜色,93,(二)粘滞性,正常血液的粘滞性为,4,5,(相当于水的倍数),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含量,血浆为,1.6,2.4,。,血液粘滞性对血流速度和血压有影响。红细胞增加,血液粘滞性和血流阻力增加,这些将导致血流速度下降,血压下降,(二)粘滞性正常血液的粘滞性为45(相当于水的倍数),主要,94,1概念,(1),渗透,:,指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溶液扩散的现象。,(三)血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1概念(三)血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95,1概念,(1),渗透,:,指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溶液扩散的现象。,(三)血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1概念(三)血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96,(2),渗透压,:,指溶液促使膜外水分子向内渗透的力量。,取决于:,溶质分子或颗粒的,数量,(2)渗透压:指溶液促使膜外水分子向内渗透的力量。取决于:,97,2,组成,(,1,)晶体渗透压,(,2,)胶体渗透压,2组成(1)晶体渗透压,98,(,1,)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所产生的渗透压,晶体物质,:,NaCl,、,NaHCO,3,、尿素,(1)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所产生的渗透压,99,(,2,)胶体渗透压,由,胶体物质,所产生的渗透压,胶体物质,:,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2)胶体渗透压由胶体物质所产生的渗透压,100,3,意义,(,1,)胶体渗透压能维持机体内血液量及水平衡。,(,2,)晶体渗透压能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3意义(1)胶体渗透压能维持机体内血液量及水平衡。,101,4.,等渗溶液,概念,以血浆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很相似的溶液为,等渗溶液,,如,0.9%Nacl,、,5%,葡萄糖溶液等。,4.等渗溶液,102,1概念:,指血液的酸性和碱性的程度。,正常值:7.357.45,平均值:7.40,最大耐受范围:6.97.8,(四)酸碱度,1概念:(四)酸碱度,103,第二节:血液的功能,一、运输功能,将氧和营养物质运送至组织,供其利用;,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及其它代谢物运出体外。,将激素、酶、维生素等物质运至需要的部位。,通过血液循环,将体热带到体表散热。,第二节:血液的功能一、运输功能,104,1,、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氧和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后,有两种运输方式:,物理溶解,化学结合。,主要是后者。,1、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105,2,、氧离和氧合,氧和,HB,可进行可逆性结合,当,Po,2,升高时二者结合,称,氧合,;,当,Po,2,下降时二者分离,称,氧离,。,二者结合或分离的主要因素为,Po,2,HB,和,C,O,有较强的亲和力(,O,2,的,210,倍),2、氧离和氧合,106,3,、,HB,的氧饱和度、氧容量和氧含量,氧饱和度,:血液中,O,2,和,BH,结合的程度。,氧容量,:当氧饱和度为,100%,时,每升血液中,HB,所能结合氧的最大量。,氧含量:,正常人每升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氧量,氧脉搏,:每搏输出量中,HB,实际结合的氧量。,3、HB的氧饱和度、氧容量和氧含量,107,氧解离曲线,:反映氧饱和度和血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用于评定不同氧分压下,,HB,和,O,2,结合的状态。,氧解离曲线,氧解离曲线:反映氧饱和度和血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用于评定不,108,正常人血液中,PH,值的变化幅度较小,(,6.9-7.8,)。,运动、进食等会导致血液变酸。,正常人的,PH,值通常能够保持稳定,血液中存在的缓冲对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二、缓冲PH值的功能,正常人血液中PH值的变化幅度较小二、缓冲PH值的功能,109,缓冲对,缓冲对,:由弱酸和他的盐按一定比例组成的,血浆,中主要,缓冲对有:,NaHCO3/H2CO3,(碳酸氢钠,/,碳酸),Na-Pr/H-Pr,(钠蛋白质,/,氢蛋白质),Na2HPO4/NaH2PO4,(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缓冲对缓冲对:由弱酸和他的盐按一定比例组成的,110,红细胞中,KHCO,3,/H,2,CO,3,(碳酸氢钾,/,碳酸),K-Hb/Hb,(钾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最重要的缓冲对:,NaHCO3/H2CO3 =20/1,红细胞中KHCO3/H2CO3 (碳酸氢钾/碳酸),111,碱贮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贮备量。,意义:,碱贮备是一个很重要的生理生化指标,它能反映身体在运动时的缓冲能力,从而了解体内的代谢情况。有人测定运动员的碱贮备量比未受过训练的人高,10%,。经常锻炼的人可使血液的缓冲能力提高,碳酸肝酶的活性增强。,碱贮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10,112,三、保护和防御功能,1,、白细胞的保护和防御功能:(吞噬,C,和免疫,C,),(,1,)、吞噬,C,由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组成,主要功能是吞噬外来病菌和体内的坏死组织。(清道夫);,(,2,)免疫细胞是指淋巴细胞,其产生的抗体是针对某抗原的(特异性免疫)。,2,、血小板的保护功能:,三、保护和防御功能1、白细胞的保护和防御功能:(吞噬C和,113,第五章:血液循环,概念:血液在血管中按一定的方向周而复始的流动。,功能:氧运输系统中的“运输网络”。,动力:心脏射血(血管的弹性回缩力),第五章:血液循环概念:血液在血管中按一定的方向周而复始的流动,114,第五章:血液循环,第一节:心肌的生理特性,第二节:心动周期及其变化,第三节:心输出量,第四节: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第五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五章:血液循环第一节:心肌的生理特性第二节:心动周期及其变,115,第一节:心肌的生理特性,一、兴奋性:绝对不应期长;,二、自动节律性:自律细胞(窦房结)。,三、传导性:电阻小,传导速度快。,四、收缩性:不发生强直收缩、“全或无”式收 缩、期前收缩和代偿收缩。,提示:,重点了解心肌特性与骨骼肌特性的区别,第一节:心肌的生理特性一、兴奋性:绝对不应期长;,116,第二节:心动周期及其变化,一、心动周期:心脏收缩、舒张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心率: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60,100,分。平均,75,分。,二、心脏的泵血过程:,1,、心房收缩期,2,、心室收缩期:(,1,)等容收缩期;,(,2,)快速射血期;,(,3,)减慢射血期。,3,、心室舒张期:,(,1,)等容舒张期;,(,2,)快速充盈期。,第二节:心动周期及其变化一、心动周期:心脏收缩、舒张一次为一,117,三、心音,第一心音:,心室开始收缩的标志,主要由房室瓣关闭和心室肌收缩造成。第一心音的音调较低、持续时间较长,第二心音:,心室开始舒张的标志,主要由主动脉和肺动脉半月瓣关闭造成第二心音的音调较高,持续时间较短,。,三、心音 第一心音:心室开始收缩的标志,主要由房室瓣关闭和心,118,第三节:心输出量,1,、几个概念:,每搏输出量:,60,80ml;,平均,70ml,。,每分输出量:,70755L,。,女性较男性低,10,;青年人高于老年人。,因各种因素而变化较大。,心指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心输出量,第三节:心输出量1、几个概念:,119,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1,、每搏输出量:,心肌收缩力;,动脉血压;,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2,、心率。,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120,三、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着机体代谢的增加而增加,具有一定的储备。,心力储备对生命活动,特别是运动具有重要意义。,剧烈运动时,心输出量较安静时增加,5,6,倍,优秀运动员可增加,7,8,倍。,三、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着机体代谢的增加而增加,具有一定的储,121,第四节: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一、动脉血压:血压是血流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一)、动脉血压形成的基本条件,心脏射血;,血管的外周阻力。,(二)、动脉血压的常值:,收缩压:,100-120mmHg;,舒张压:,60-80mmHg,。,动脉血压的个体差异较大。,受情绪、运动、劳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第四节: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一、动脉血压:血压是血流对血管壁的,122,(,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与大动脉的弹性,(四)、动脉脉搏:与心率一致。,(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每搏输出量;,123,二、器官血流量与血流速度,(一)、器官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器官的血量。,安静状态下:心脏、大脑、肾脏、肝脏等内脏器官的血流量较多,肌肉较少;,运动时,肌肉的血流量占总流量的,84,,其他器官减少。(见下图),二、器官血流量与血流速度(一)、器官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124,运动生理学课件,125,(二)、血流速度:,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速度。各类血管中的血流速度与同类血管的总截面积成反比。,在动脉血管中流速最快(口径大,数量少)。,在静脉血管中流速最慢(口径小,数量多),(二)、血流速度: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速度。各类血管中的血流速,126,第五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1,、心脏的神经支配:,交感神经:使心脏兴奋,心迷走神经:抑制心脏活动,2,、血管的神经支配:,缩血管神经,舒血管神经,第五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127,(二)、心血管中枢,:,各级中枢均有心血管中枢。,延髓心血管中枢:生命活动的最基本中枢。分心血管交感和迷走两部分。,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如脑干、小脑和大脑。属于高级中枢调节。,(二)、心血管中枢:,128,(三)、心血管反射:,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反射(减压反射)。,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性反射。,3,、本体感受性反射。,4,、其他反射:,心眼反射:挤压眼球,心率下降,血压下降。,高尔茨反射:撞击腹部,心率下降,血压下 降。,疼痛反射:皮肤疼痛,血压上升;内脏疼痛,血压下降。,(三)、心血管反射: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反射(减压反射)。,129,二、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激素对平滑肌和心肌的作用。,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强心血管活动,使血压上升。,二、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激素对平滑肌和心肌的作用。,130,三、肌肉活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1,、心输出量的变化:比安静时上升,5,6,倍,优秀运动员则可上升,7,8,倍。,2,、动脉血压的变化:与运动的方式、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动力性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收缩压上升,舒张压不变或稍有下降。,静力运动时:血压上升,且舒张压上升明显,三、肌肉活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1、心输出量的变化:比安静时,131,四、血流量的重新分配:,运动时肌肉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而腹腔内脏器官和皮肤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此现象称为血液的重新分配。,意义:,保证代谢量大的器官的血供。,肌肉以外的血管收缩,使肌肉血管舒张,不至于血压下降,促进肌肉血量增加。,较长时间的运动使体温上升,皮肤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增加,以利于机体散热。,四、血流量的重新分配:运动时肌肉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而腹腔,132,第六章:运动中的氧供和氧耗,第一节:需氧量和吸氧量,第二节:氧亏和运动后的过量氧耗,第三节:乳酸阈与通气阈,第六章:运动中的氧供和氧耗第二节:氧亏和运动后的过量氧耗第三,133,第一节:需氧量和吸氧量,需氧量:,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的氧量。成人安静时的需氧量约为,250mL,分。,吸氧量:,机体单位时间内吸入的氧量。,需氧量的大小受运动的强度和时间的影响:,强度大、时间短,总需氧量少,单位时间内的需氧量大。,强度小、时间长的运动则相反。,安静时,需氧量等于吸氧量。,第一节:需氧量和吸氧量需氧量: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134,一、最大吸氧量(,Vo2max,)及其影响因素,1,、,Vo,2,max,:人体进行大量肌肉参与的长时间激烈运动时,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时,单位时间内所摄取的氧量。,Vo2max,有两种表示方式:绝对值和相对值。,Vo2max,的差别:男大于女;运动员大于一般人;耐力运动员大于一般运动员。,一、最大吸氧量(Vo2max)及其影响因素1、Vo2max:,135,2,、影响,Vo2max,的因素:,心泵功能;,人体对氧的利用能力;,遗传因素:,93.4,;,年龄、性别因素;,训练的因素。,2、影响Vo2max的因素:,136,第二节:氧亏和运动后的过量氧耗,一、,氧亏:,人体运动中,需氧量与吸氧量之差,称氧亏。,人体在进行大强度、时间短的运动时的氧亏,人体在进行低强度、长时间的运动时的氧亏,二、,运动后的过量氧耗,(氧债):,运动后恢复期未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状态而消耗的氧量。,第二节:氧亏和运动后的过量氧耗一、氧亏:人体运动中,需氧量与,137,第三节:乳酸阈与通气阈,一、乳酸阈,(一)、乳酸阈与个体乳酸阈:,1,、乳酸阈,(无氧阈):在渐增负荷的运动中,血乳酸的浓度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当运动负荷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值急剧上升的起点,.,2,、个体乳酸阈:,无氧阈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将个体乳酸阈的临界点称为个体乳酸阈。,(二)、影响乳酸阈的因素:,训练水平;运动项目;肌纤维类型;性别、年龄;环境条件。,第三节:乳酸阈与通气阈一、乳酸阈,138,二、通气阈:,在渐增负荷的运动中,用通气量的变化拐点来测定乳酸阈,称通气阈。,是测定乳酸阈的一种无伤方法。,三、研究无氧阈和通气阈的意义:,用于评定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水平;,制定训练强度;,用于评定训练效果;,制定运动处方。,二、通气阈: 在渐增负荷的运动中,用通气量的变化拐点来测定乳,139,本章思考题:,(,1,)何谓呼吸,呼吸过程有哪几个环节组成;,(,2,)运动中如何运用憋气;,(,3,)简述血液的组成;,(,4,)简述血液的运输氧的过程;,(,5,)氧债学说与运动后的过量氧耗理论有何区别;,(,6,)试述乳酸阈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本章思考题:,140,第三篇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本篇各主要讲授运动中的新陈代谢问题,即物质代谢(能量的收入)和能量代谢(能量的支出)。,第三篇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本篇各主要讲授运动中的新陈代谢,141,第三篇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第七章:物质代谢,第八章:能量代谢,第三篇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第八章:能量代谢,142,第七章:物质代谢,物质代谢:,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称为物质代谢。包括三个部分:,物质的消化与吸收;,能量物质的中间代谢;,代谢尾产物的排泄。,第七章:物质代谢物质代谢: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143,第七章:物质代谢,第一节:消化与吸收,第二节:,主要营养物质的体内中间代谢,第三节:代谢为产物的排泄,第七章:物质代谢第二节:第三节:代谢为产物的排泄,144,第一节:消化与吸收,一、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的过程。,消化的方式:,机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并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远端推送。,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来完成,消化液中所含的各种消化酶能分别将糖类、脂肪及蛋白质等物质分解成小分子颗粒。,第一节:消化与吸收一、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的过程,145,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各部位消化简述,口腔内消化,胃内消化,小肠内消化,大肠内消化,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各部位消化简述 口腔内消化,146,(一)、,口腔内消化:,唾液的作用:,1.,消化作用:,唾液可湿润食物利于咀嚼和吞咽;溶于水的食物味觉;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2.,清洁作用:,大量唾液能中和、清洗和清除有害物质;溶菌酶还有杀菌作用。,3.,排泄作用:,铅、汞、碘等异物及狂犬病、脊髓灰质炎的病毒可随唾液排出。,4.,免疫作用:,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可直接对抗细菌,若缺乏时易患龋齿。,(一)、口腔内消化:唾液的作用:,147,口腔内消化,口腔内消化,148,(二)、胃内消化:,1,、化学消化:胃内的消化液胃液,主要成分:,盐酸:胃内消化提供酸性环境,促进胃蛋白酶原转化为胃蛋白酶。,胃蛋白酶:主要的消化成分;,粘液:保护胃壁。,2,、机械消化:为食物的暂时储存场所,食物进入胃内,5,分钟后开始蠕动,以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食物由胃进入小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主要营养物质的排空速度为:糖类蛋白质脂肪。整个胃排空时间为,4,6,小时。,(二)、胃内消化:1、化学消化:胃内的消化液胃液,主要成分,149,运动生理学课件,150,(三)、小肠内消化:最重要的消化部位,1,、化学消化:,主要消化液:,胰液:对三大营养物质进行分解;,小肠液:稀释被消化物质,使食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胆汁:由肝脏分泌,促进脂肪消化。,2,、物理消化:,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二者的作用是使食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四)大肠内消化:,大肠内没有重要的消化活动,只是食物残渣的储存场所,(三)、小肠内消化:最重要的消化部位1、化学消化:,151,二、吸收:,食物中某些成分或消化后的产物通过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一)、吸收的部位:,在口腔内食物完全不被吸收;,胃内仅有水和酒精被吸收;,大肠仅吸收盐类和剩余水分;,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二、吸收:食物中某些成分或消化后的产物通过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152,(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1,、糖类的吸收:,食物中的糖为多糖或双糖,必须经过消化为单糖(葡萄糖)后,方能被吸,2,、蛋白质:,必须经过消化分解为氨基酸后方能被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