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明道求真 凤翔致远,书院精神,凤鸣中学,明道求真 凤翔致远,书院精神,凤鸣中学,*,*,明道求真 凤翔致远,书院精神,凤鸣中学,*,*,明道求真 凤翔致远,书院精神,凤鸣中学,*,*,明道求真 凤翔致远,书院精神,凤鸣中学,*,*,凤鸣中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 课题二,人工增雨车,人工降雨,人工增雨车,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经常在蔬菜大棚中作为气体肥料,二氧化碳是一种用途很广的气体,学习目标:,1,知道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2,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3,初步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反应原理,验证验满方法,制取,装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发生装置,收集装置,1,、在我们所学的反应中有哪些反应可以产生二氧化碳?,思考,2,、,实验室里能选用这些反应来制备二氧化碳吗?,探究一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选择制取气体的原料时要考虑:,:,1.,生成气体的纯度要高,便于收集,2.,反应条件要容易实现,3.,反应速率适中容易收集,4.,药品要廉价易得,.,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能否用于实验室制取,CO,2,及理由,1,C+O,2,CO,2,不能,制得的气体可能不纯,2,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不能,制得的气体可能不纯,3,2Fe,2,O,3,+2C Fe+3CO,2,不能,条件较难满足,4,2CuO+C 2Cu+CO,2,不能,条件较难满足,表,1,:能够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实验室里能选用这些反应来制备二氧化碳吗?,探究活动一:,:,注意:,1、将一药匙碳酸钠粉末、两至三粒石灰石分别放入四支试管中,2、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五分之一体积的稀盐酸或稀硫酸,3、,观察的重点是比较三个反应中,气泡产生的快慢,过程,方便获取,探究最佳反应原理:,:,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很快,反应太快,不易收集,反应太快,不易收集,开始反应有气泡,产生气泡越来越慢,反应一会儿就停止反应,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产生气泡,快慢比,较适中,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在实验室里,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得,化学方程式如下:,碳 酸,CaCO,3,+2HCl=CaCl,2,+,H,2,O+CO,2,总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CO,3,*,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H,2,CO,3,=,H,2,O+CO,2,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药品,固体,加热,A,液体和固体,不加热,B,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发生装置,实验室制O,2,C或D,收集装置,KMnO,4,或,KClO,3,MnO,2,H,2,O,2,、,MnO,2,气体,发生装置,反应物的状态,固体和固体反应,固体和液体反应,液体和液体反应,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加催化剂等),。,气体,收集装置,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的,大,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的,小,向,下,排空气法,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气体的制取装置,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药品,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固体 和,液体,常温,B,D,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常用,一种装置,:,:,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下列仪器中:,哪些可以代替长颈漏斗?,_,哪些可以代替锥形瓶?,_,A B C D E,A,或,E,B,或,D,我会变通,:,我会设计:,:,以下仪器可供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选择,分液漏斗,有孔,隔板,另选仪器或代用品组装,思考,1、怎样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将澄清的石灰水注入气体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2、怎样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熄,灭,证明已满。,连接仪器,检查气密性,加大理石(石灰石),加稀盐酸,收集气体,探究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验满、验证,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新知识?,你有什么新收获?,畅所欲言 归纳总结,1.,实验室制取,CO,2,和,O,2,的共同点是(),A.,气体发生装置相同,B.,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反应时都需要加热,D.,都可以用排水法收集,B,我会,运用,2.甲烷的实验室制法是: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两种固态药品,经研磨均匀混合后装入反应装置中,加热产生甲烷气体。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的气体。请你从下列装置中选出发,生装置为_,收集装置为_。,A,C或E,我会运用,小发明:就地取材,选用你家中现有的物品(墨水瓶、塑料瓶、输液管、注射器等),自制一套制取,CO,2,的装置。,布置作业:,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