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消化系统,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管是一条自口腔延至肛门的很长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腔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等部。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们均借导管,将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内(图,2-9,)。,一、口腔,口腔,oral cavity,是以骨性口腔为基础形成的,前方的开口叫口裂,由上下唇围成;后方以咽峡和咽交通;上壁(顶)是腭;下壁是口底;两侧壁叫颊。整个口腔被上、下牙弓(包括牙槽突、牙龈和牙列)分隔为前、后两部;前部叫口腔前庭,后部叫固有口腔。在上、下牙列咬合时,两部可通过两则第三磨牙后方的间隙相通,在牙关紧闭时可经此间隙插管或注入营养物质。口腔内有牙齿和舌,并有三对唾液腺开口于口腔粘膜表面。,1,口腔各壁 口唇和颊互相连续,都是以肌肉为基础,外面覆以皮肤,内面衬以口腔粘膜构成的。口唇内的肌肉是环绕口裂的口轮匝肌,颊的基础是颊肌,都属于面部的表情肌。上、下唇两端的结合部叫口角,口角外方和鼻翼外侧之间的皮沟叫鼻唇沟,为上唇和颊的分界。上唇外面正中的纵行浅沟叫人中,急救时常在此处针刺。,口底,是以舌骨上肌群(下颌舌骨肌和颏舌骨肌)为基础构成的。内面覆以粘膜,口底粘膜薄而松软,粘膜下有大量的疏松结缔组织,所以粘膜容易移动。在口底正中线上有一粘膜皱襞叫舌系带,连于下颌牙龈内面和舌下面之间。系带的两侧各有一粘膜隆起叫舌下肉阜,是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导管的开口处(图,2-11,)。,2,牙,牙,teeth,是人体最坚硬的结构,嵌于上、下颌骨的牙槽内。呈弓状排列成上牙弓和下牙弓。牙具有机械加工(咬切、撕裂、磨碎)食物和辅助发音的作用。每个牙(图,2-12,)均可分为三部分,露出于口腔内的叫牙冠,嵌于牙槽内的叫牙根,介于两者之间狭细的部分叫牙颈。牙主要由牙质构成。在牙冠,牙质外面还另有光亮坚硬的釉质,牙根的表面覆有粘合质。牙内部的空腔叫牙腔或髓腔,牙根的内部特别叫做牙根管,牙根管末端的小孔叫牙根尖孔。牙的神经、血管通过牙根尖孔和牙根管至牙腔,与结缔组织共同组成牙髓,当牙髓发炎时常引起剧烈疼痛。,乳牙(图,2-13,)共,20,个,上、下颌左右各,5,个。恒牙(图,2-14,)共,32,个,上、下颌左右各,8,个。临床上为了便于记录病牙的位置,常以“,”,符号划分四区表示上、下颌左、右侧的牙位,并以罗马数字(乳牙)或阿拉柏数字(恒牙)分别表示从中切牙至最后磨牙的序。,舌粘膜:舌体粘膜上有密集的小突起叫舌乳头,根据其形态可将舌乳头分为,4,类:,丝状乳头:细而长,呈白色丝绒状,遍布舌体表面,由于其浅层上皮细胞不断角化脱落,并和食物残渣共同附着在舌粘膜的表面形成舌苔,健康人舌苔很淡薄。,菌状乳头:散在于丝状乳头之间,顶端稍膨大而钝圆,肉眼看呈红色点状。,舌肌:舌肌可分为舌内肌和舌外肌二类。舌内肌(图,2-16,)的起、止都在舌内,由上下垂直、前后纵行和左右横行等不同方向的肌纤维束组成,且互相交错,收缩时可改变舌的形状。,舌外肌是指起于舌外、止于舌的肌肉。包括:,颏舌肌,起于下颌骨体内面中点的两侧,肌纤维呈扇形向舌内放散,两侧颏舌肌同时收缩,使舌伸出,该肌一侧收缩,舌伸出时舌尖偏向对侧。,舌骨舌肌,起于舌骨,收缩时牵舌向后下外侧;,茎突舌肌,起于颞骨茎突,可牵舌向后上方。舌内、外肌共同协调活动,使舌能向各方灵活运动。,4,唾液腺口腔内有大、小两种唾液腺,salivary glands,。小唾液腺散在于各部口腔粘膜内(如唇腺、颊腺、腭腺、舌腺)。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三对(图,2-17,),它们是位于口腔周围的独立的器官,但其导管开口于口腔粘膜。,腮腺,parotid gland,:最大,略呈三角楔形,位于外耳道前下方,咬肌后部的表面,腺的后部特别肥厚,深入到下颌后窝内。由腺的前端靠近上缘处发出腮腺管,在距颧弓下方约一横指处经咬肌表面前行,绕过咬肌前缘转向深部,穿过颊肌开口于颊部粘膜,开口处形成一个粘膜乳头,恰和上颌第二磨牙相对。,下颌下腺,submandibular gland,:略呈卵圆形,位于下颌下三角内,下颌骨体和舌骨舌肌之间。由腺的内面发出下颌下腺管,沿口底粘膜深面前行,开口于舌下肉阜。,二、咽 咽,pharynx,是一个上宽下窄、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图,2-18,),上端附着于颅底,下端平环状软骨弓(第,6,颈柱下缘平面)续于食管,全长约,12,厘米。后壁平整,前壁不完整,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据此,以软腭和会厌上缘平面为界,咽腔可分为鼻咽部、口咽部和喉咽部。咽腔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在鼻咽部的侧壁上有咽鼓管口,经咽鼓管与中耳鼓室相通。,三、食管 食管,esophagus,是一个前后压扁的肌性管,位于脊柱前方,上端在第,6,颈椎下缘平面与咽相续,下端续于胃的贲门,全长约,25,厘米,依其行程可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三段。食管全程有三处较狭窄:第一个狭窄位于食管和咽的连接处,距中切牙约,15,厘米;第二个狭窄位于食管与左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约,25,厘米;第三狭窄为穿经膈肌处。这些狭窄处异物容易滞留,也是肿瘤好发部位。,四、胃 胃,stomach,是消化管的最膨大部分(图,2-20,),由食管送来的食团暂时贮存胃内,进行部分消化,到一定时间后再送入十二指肠,此外胃还有内分泌的机能。胃大部分位于腹上部的左季肋区。上端与食管相续的入口叫贲门,下端连接十二指肠的出口叫幽门。上缘凹向右上方叫胃小弯,下缘凸向左下方叫胃大弯,贲门平面以上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叫胃底,靠近幽门的部分叫幽门部;胃底和幽门部之间的部分叫体。,五、小肠 小肠,small intestine,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成人全长约,5-7,米。上端从幽门起始,下端在右髂窝与大肠相接,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12,指肠固定在腹后壁,空肠和回肠形成很多肠袢,蟠曲于腹膜腔下部,被小肠系膜系于腹后壁,故合称为系膜小肠。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十二指肠,duodenum,上端起自幽门、下端在第,2,腰椎体左侧,续于空肠,长约,25-30,厘米,呈马蹄铁形包绕胰头。在十二指肠中部(降部)的后内侧壁上有胆总管和胰腺管的共同开口(图,2-21,),胆汁和胰液由此流入小肠。,空肠,jejunum,约占空回肠全长的,2/5,主要占据腹膜腔的左上部。回肠,ileum,占远侧,3/5,,一般位于腹膜腔的右下部。腔肠和回肠之间并无明显界限,在形态和结构上的变化是逐渐改变的。,六、大肠 大肠,large intestine,是消化管最后的一段,长约,1.5,米,起自右髂窝,终于肛门,可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三段。大肠的主要机能是吸收水分,将不消化的残渣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盲肠,cecum,是大肠的开始部(图,2-22,),位于右髂窝内,左接回肠,上通升结肠。在盲肠的后内壁伸出一条细长的阑尾,vermiform appendix,,其末端游离,一般长,6-8,厘米,内腔与盲肠相通,它是盲肠末端在进化过程中退化形成的。,结肠,colon,围绕在空回肠的周围,可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升结肠是盲肠向上延续的部分,至肝右叶下方弯向左形成横结肠。横结肠左端到脾的下部,折向下至左髂嵴的一段叫降结肠。左髂嵴平面以下的一段结肠位于腹下部和小骨盆腔内,肠管弯曲,叫乙状结肠,在第,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直肠,rectum,位于盆腔内(图,2-23,),全长约,15-16,厘米,从第,3,骶椎平面贴骶尾骨前面下行,穿盆膈终于肛门,盆膈以下的一段又叫肛管,anal canal,,长约,3-4,厘米。直肠的肌膜和其它部分一样,也是由外纵、内环两层平滑肌构成。环形肌在肛管处特别增厚,形成肛门内括约肌。围绕肛门内括约肌的周围有横纹肌构成的肛门外括约肌,括约肌收缩可阻止粪便的排出。,七、肝 肝,liver,是人体中最大的腺,成人的肝约重,1.5kg,。位于右季肋部和腹上部。肝具有分泌胆汁、贮存糖原,解毒和吞噬防御等功能,在胚胎时期还有造血功能。,肝 质软而脆,呈红褐色。受到暴力打击时容易破裂引起大出血。肝上面膨隆(图,2-24,),对向膈,被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右叶大而厚,左叶小而薄。肝的下面(图,2-25,)朝向左下方,邻接腹腔一些重要脏器,故又叫脏面,脏面的中央有一横裂叫肝门,为肝管、肝动脉、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肝的门户。,胆汁从肝管出肝后并不立即直接流入十二指肠,而是首先贮存于胆囊内,间断性地排放入十二指肠。胆汁流入十二指肠前在肝外流经的管道总称为肝外胆道系统,包括肝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和胆总管(图,2-27,)。,八、胰 胰,pancreas,是人体的第二大腺(图,2-21,),横跨在第,1,、,2,腰椎的前面,质地柔软,呈灰红色,可分为头、体、尾三部。胰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两部分组成,外分泌部的腺细胞分泌胰液,经各级导管,流入胰腺管,胰腺管与胆总管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1,、病毒性肝炎:,由病毒造成的肝炎按照其病毒系列不同分为甲、乙、丙、丁、戊和庚共六种类型病毒性肝炎。能引起肝脏细胞肿胀,是世界上流传广泛,危害很大的,传染病,之一。,1908,年,才发现病毒也是肝炎的致病因素之一。,1947,年,将原来的传染性肝炎(,infectious hepatitis,)称为甲型肝炎(,Hepatitis A,HA,);血清性肝炎(,serum hepatitis,)称为,乙型肝炎,(,Hepatitis B,HB,)。,1965,年人类首次检测到乙型肝炎的表面抗原。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学术文化领域百家争鸣,(,df,高血压,958,心脏病,983u6,糖尿病,87fr,)特别是思想家的革新精神,为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突破性进展,提供了有利的文化背景。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45,传染病,q566,丙肝,964jo,乙肝,28jgsx,甲肝,gh,)提出三因学说;并产生了最具盛名四大学派,刘完素倡导火热论;张从正力倡“攻邪论”;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朱震亨创造性地阐明了相火的演变规律。,编辑本段明清时期(,df,肺,25s,血液,f369,血小板,t5172,红血球,gdf55m,白血球,fd2,),是中医学理论综合汇编、深化发展,临床各科辨证体系丰富、提高阶段。如明代楼英的,医学纲目,和王肯堂的,证治准绳,,清代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和陈梦雷主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等。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注重实证研究,(,df,高血压,958,心脏病,983u6,糖尿病,87fr,)纠正了古医籍中关于解剖知识的某些错误,肯定了“脑主思维”,发展了瘀血理论。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中医理论的创新与突破,吴有性著,温疫论,,叶天士著,温热病篇,,吴鞠通著,温病条辨,等,在药物学研究方面,(,45,传染病,q566,丙肝,964jo,乙肝,28jgsx,甲肝,gh,)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药物学研究的成就。医的诊察疾病能参考现代医学的微观分析,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实现宏观与微观的统一,使中医诊断客观化,即把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引入中医理、法、方、药的研究,使二者有机结合,互相借鉴、补充,避免各自的片面性、局限性,这将有利于中西医学的优势互补,“和而不同”,多元发展。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非典、禽流感和艾滋病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也证实了二者的有机结合,具有肯定的临床疗效。,编辑本段东西方医学交融,不管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从二者现有的思维方式的发展趋势来看,均是走向现代系统论思维,中医药学理论与现代科学体系之间具有系统同型性,属于本质相同而描述表达方式不同的两种科学形式。可望在现代系统论思维上实现交融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