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二章:道统精神,一、道统的含义,二、道统与古代学术,三、儒家学派与道家学派,一、道统的含义,1,、道统概念,道统,是传统中国历史范畴中的有关于国家意识形态规范的一个概念。它是与,政统,既相对又相关并且用来作为精神及意识形态规范的正统的思想结构,属于传统文化中思想文化。,其基本精神既与政统相对立,又与政统相和谐,成为民族存在和民族进步发展的思想根基与指导,。,2,、道统与政统的关系,政统与道统,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国家、民族里面,规定人们的行为和思想的两个方面的规范。,政统,,更多地涉及到人们的行为,,道统,更多地涉及思想。,政统,是,政治和法律方面,的一套东西,,道统,是,伦理道德和人们思想意识方面,的一套东西。,3,、道统的历史现实,从中国道统的现实实施来看,存在着三种情况:,其一,中国历来的道统,都力图用道统里面好的东西、向善的东西去限制政统,知识分子(包括官员和不做官的思想家)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和力量去干预政治。,从理论上讲,在道统里面,知识分子和王侯的关系是师兄弟的关系,先生和学生的关系;在政统里面可以是君臣的关系。,其二,但是,从实际中看,中国推行的是集权制的政治统治,在政治秩序上,老师要听命于学生的。政统一直想施展自己的力量,它一直想干预这个道统,一直想让道统为政统服务,认为一切学术都要为它的政治服务。,其三,,从传统文化形式与文化传统的关系上看,,中国传统政治形式下隐含的传统精神即是道统始终要干预“至高无上”的政统,而政统中君王不可理喻的权力意志却丝毫不容动摇,从而形成了政统与道统的矛盾对立与统一。,史记,梁孝王世家,:,故成王与小弱弟立树下,取一桐叶以与之,曰:“吾用封汝。”周公闻之,进见曰:“天王封弟,甚善。”成王曰:“吾直与戏耳。”周公曰:“,人主无过举,不当有戏言,言之必行之,。”于是乃封小弟以应县。是后成王没齿不敢有戏言,言必行之。,孝经,曰:“,非法不言,非道不行,。”此圣人之法言也。,汉书,卜式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独去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式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式则复分与弟者数矣。,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屦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勿令败群,。”上奇其言,欲试治民。,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王太傅,转为相。,史记,秦本纪,:,三十六年,穆公复益厚孟明等,使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以报淆之役。晋人皆城守不敢出。于是穆公乃自茅津渡河,封淆中尸,为发丧,哭之三日。乃誓于军曰:“,嗟,士卒!听,无哗,余誓告汝。,古之人谋,黄发番番,则无所过,。”以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傒之谋,故作此誓,令后世以记余过,。君子闻之,皆为垂涕,曰:“嗟乎!秦穆公与人周也,卒得孟明之庆。”,古代君主往往摇摆于独断专行和聆听谏言之间。这种尴尬局面的形成,原因出自于,传统中国政统往往要高于道统,。,二、道统与古代学术,1,、古代学术,所谓学术,指立学问之道,成一家之言。,在传统中国,凡属系统化、专门化的定型知识都在学术的范围之内,。,儒学有“儒术”之称,医学可称为“医术”,天文历法学归为“数术”,先秦诸子中的法家之学称为“法术”,阴阳家之学称为“阴阳术”,纵横家之学称为“纵横术”,以及“相人术”、“相地术”、“相马术”之类,在古籍中都是习常用法。,因此,,传统中国所谓术,是一个笼统的称谓,既指理论性知识,也指技艺性知识,。,2,、学术发展,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中指出:,吾国学术,大略可分为七期:,先秦之世,诸子百家之学,,一也。,两汉之儒学,,二也。,魏晋以后之玄学,,三也。,南北朝、隋、唐之佛学,,四也。,宋、明之理学,,五也。,清代之汉学,,六也。,现今所谓新学,,七也。七者之中,两汉、魏、晋,不过承袭古人;佛学受诸印度;理学家虽是辟佛,实于佛学入之甚深;清代汉学,考证之法甚精,而于主义无所创辟;最近新说,则又受诸欧美者也。,历代学术,纯为我所自创者,实止先秦之学耳。,”,先秦诸子之学开中国学术自由创新之风。,从学术发展看道统的特点:,兴起于春秋战国之世的诸子之学,打破了商、周相沿的思想一统的局面,故,称作“诸子”,称作“百家”,并在后世得到曲隐或直接的发展,形成传统中国的道统精神,。,自汉武帝刘彻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政策,本为先秦诸子之一的,儒家学说经过汉代经学家的注释发明,从此成为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占居思想统治地位的学说,。,在中国的思想学术史上,由于“诸子”“百家”的学术自由创新之风的发端,,远古思想学术大一统的道统格局中隐含了,融汇“百家”之言的传统精神,导致后世,儒、道、释,并存的学术局面,,但就道统的历史地位而言,儒家始终是思想意识形态的核心、主导。,3,、诸子之学的兴起,西周时期,文化掌握在官府里的文化贵族手中,如,祝、宗、卜、史、巫,等,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力,这就是“,学在官府,”。,宗法制度使宗族中除嫡长子外的支庶各系均随着年世的推移,与宗子的血缘关系逐渐疏远,其政治地位也逐渐沦落。大批有文化的贵族子弟沦落到社会下层,有的不得不以教授文化知识来糊口。,与之相应,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被破坏,贵族地位动摇,新兴的地主阶级则迫切地要求掌握文化,以增强实力,巩固其地位。,在此情形之下,官府对文化的垄断被打破,私人办学应运而生,私人著述开始出现,社会上产生了一批以教授知识为职业的士。,4,、诸子学派,班固,汉书,艺文志,将“诸子”分为,儒、墨名、法、道、阴阳、纵横、杂、农、小说,十家。班固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他认为小说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琐屑言论,虽不可废,但也不可入流。在除去小说的九家之外,就其内容与影响言,有丰富的著述和理论体系,有确实的传授系统。,然而,不仅在当时地位重要,对后世也深具影响的学派,还数,儒、道、法,三家。,三、儒家学派与道家学派,1,、儒家学派,儒家是孔子所创立的思想学派,“儒”这个名称是一个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出现的称呼。许慎,说文解字,说:“,儒,柔也,术士之称,。”即,儒是春秋以后出现的以知识技艺为谋生手段的士之一种,。,儒士熟知西周礼仪的具体规程,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以礼仪知识在富贵人家教授以谋生。孔子教导他的学生说:“,女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又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可见孔子尽管是当时以知识技艺来养家糊口的儒士,,但他志在继承、发扬西周的礼乐制度,而不仅仅在谋生而已,。,史记,记载:,景公说,欲将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居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孔子研究“六艺”,阐述礼乐与国家政治、人生道德的关系,招收生徒,教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艺”,向世人宣扬传播礼乐治国的思想。,孔子为此倾注了自己的毕生精力,他对礼乐技艺的理论性升华,标志着儒家学派的诞生,。,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顺应自然规律,确立合理秩序),、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和荀子继承、发扬孔子的学说,他们是先秦儒家学说的代表。相对于儒家在后世的发展,先秦儒学也被称作为原始儒学。,在先秦诸子中,提倡以礼教维护宗法等级制度,提倡以仁义为主要的道德规范,标榜尧、舜、文、武为治政楷模,致力于经世济民。,2,、道家学派,老子与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故道家学派也称作老庄之学,。“道家”之名,首见于西汉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同文又称其学为“道德”,这是由于,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的缘故。,老子生活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致力于在动荡的时代寻求生存之道和精神解脱之路;庄子生活在战国的贫富变化的时代,惊怖于现实斗争的残酷,对社会、人生充满了疑问而看不到出路,就转而寻求精神上的超越来作为解脱。这种心理状态使他在继承老子的学说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将老子的理论推向了极端。,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记载:,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道学讲求精神上的超越与自由,讲求在客观历史状态下的精神解脱,讲求能屈能伸,收放、进退自如。在某种意义上,强调和张扬了精神上的自我,。,班固认为,道家之学是“,君主南面之术,”,在政治方略上对统治者颇多裨益。因此,道家学说与后来居于思想统治地位的儒学并非水火不相容,儒、道的对立也就促进了儒道的互补。,二者之中,专制政治的统治者更喜欢儒家,是因为,儒学强调个体的服从,,,有利于维护社会的政治秩序,,而道家强调精神超越,个性张扬,则会引起人们对正统思想和既定道德秩序的怀疑,容易导致异端。,因此,,历代统治者在治国的意识形态的统治上,一直施行了一个意识形态,两套思想学术体系,即:,道统的意识形态;儒学、道学两套思想学术体系,。,孟子,云:,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手,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朱熹在,四书集注,评曰:“,男女不亲授受,以远别也,。援,救之也。权,秤锤也。称物轻重而往来以取中者也。,权而得中,是乃礼也,。”,所谓权衡,是权衡孰轻孰重。,孟子又云:“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朱熹,四书集注,评曰:“,独乐不若与人,与少乐不若与众,亦人之常情也,。”,朱熹讲的“人之常情”,就是关于人际关系的伦理常规。,论语,中,孔子,克己为公,的思想:,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