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关于人类幸福的学问,教育学院 王维荣,1,主要内容,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起源,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主要代表人物,教育学的研究方法,2,第一节 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一)词源,在我国,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了“教”和“育”的象形文字,但二者一直分开使用。,“教育”作为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也,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3,西方:Educare 拉丁文,引出的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变为现实。,可见,我国教育偏于“外铄论”;而西方教育偏向于“内发论”,从词源可以找到根据。,4,(二)教育的定义,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学校教育):教育者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5,(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广义上是从事教育的人,狭义上主要指“教师”。,学习者或受教育者:,学生。教育活动就是学习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智慧、才能、思想的过程。,教育影响(教育中介):,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6,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师是教育影响与学生间的中介,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教师,学生,教育影响,7,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1831-1902),英国教育家 沛西.能(1870-1944),观点:人类教育是一种本能行为,是从动物的教育继承和发展而来的。,8,评价:第一次提出教育起源问题;但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9,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1869-1947),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评价:,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忽略了教育是有意识的文化、社会现象,。,10,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前苏联的米丁斯基、康斯坦丁诺夫,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11,(二)教育的历史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1)教育水平低下。内容简单,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和实践中的模仿。,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相融合。,12,2.古代教育,1)学校的产生,根据孟子记载:“设庠、序、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西周以后,形成了国学(大学、小学)与乡学的教育系统。,13,学校产生的条件,:,a)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剩余,b)体脑分工,出现了专职教师,c)文字的产生与文化的发展,2)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更加丰富,中国古代: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古希腊:文法、拉丁和修辞,古罗马:军体和道德教育,中世纪:神学和“七艺”,14,4)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5)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15,3.近代教育,1)扩大了学校教育范围,2)教育同生产劳动趋于结合,学校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世俗化,5)教育的复杂程度提高,16,4.信息社会的教育,1)教育的全民化,2)教育的民主化,3)教育的生产性,4)教育的终身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17,第二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历史发展,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一门科学。,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1990,现象,是直接被人们的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外表形象。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18,教育的两大规律:,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教育适应并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普通教育学,研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一般规律和中小学教育的特殊规律。,19,(二)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1.基础学科,教育史(中、外),教育心理学,20,2.基本学科:普通教育学,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德育原理,学校管理学,3.应用学科,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学,教育工艺学,21,4.分类学科,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教育学,特殊教育学,5.交叉学科,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统计学,教育评价学,教育人类学,22,二、教育学的历史发展,(一)萌芽阶段,特点:,1.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上,教育思想散见于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著作中。,2.理论缺乏系统性,概括的程度不高,表述方式多采用比喻,类比,格言和预言等方式。,23,代表人物和著作:,中国,孔子和论语:,学思结合,学行结合,启发诱导,温故知新,因材施教,孔子像,24,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系统总结了先秦儒家的教育经验,对于教育的作用、目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问题都有论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25,孟子的孟子,朱熹的四书集注,韩愈的师说,西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理想国,亚里斯多德:政治学,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26,(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特点:,1.形成独立的研究对象,2.形成的专门的概念和概念体系,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产生了一批教育家和教育专著,代表人物和著作:,培根(F.Bacon,1561-1626)首次提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27,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28,主要贡献,:,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比较详细的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思想,提出了教学的基本原则,对教师的职业做了很高的评价。,29,洛克的教育漫话,(1693),17世纪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的教育代表作,集中阐述了他的绅士教育理论。,卢梭的爱弥尔,(1762),主张人的本性是善的,让儿童顺其自然的发展才是好的教育,集中阐述了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30,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是最早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是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学科的标志。,他本人被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31,主要贡献,:,以心理学为基础论述了教学过程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确立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32,(三)20世纪以来的教育学的发展,特点:,1.教育分支学科大量涌现,从不同角度研究教育现象形成了教育学科群落。,2.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派别和著作,通过理论争鸣而不断丰富。,33,1、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主要是采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来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关系的理论。代表人物主要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34,基本观点:,1)反对思辨的方法,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2)以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35,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我的教育信条等,2、实用主义教育学,36,主要贡献,:,1)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号。,2)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提出“,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的“三中心”。,37,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揭示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2)形成人的全面发展学说,3)奠定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代表作:,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29),凯洛夫的教育学(1936,1948),38,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凭借自身的感觉器官和其他辅助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教育现象的方法。,(二)调查法,调查法是研究者采用一定的手段获得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发现问题,探求规律的研究方法。,39,(三)实验法,为了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和假设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经过一定的时间,就实验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有关实验因素的科学结论。,(四)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40,本学期讨论的章目,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教师,课程,教学,德育,班主任工作,41,思考题,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什么是教育?教育是如何产生的?,3.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有哪些特点?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3.教育学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各阶段有哪些特点?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42,参考资料,教材:陈梦稀:教育学第一版,湖南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扈中平 等:现代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第二版。,教育部人事司:教育学考试大纲2002,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校合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教育学专业基础 实战练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3,成绩分布,平时 60%(出勤、课堂参与、作业50%),期末 40%期末闭卷考试(第18周),4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