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综合自然区划

上传人:su****e 文档编号:253076619 上传时间:2024-11-28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3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综合自然区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第九章综合自然区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九章综合自然区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1,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第九章 综合自然区划,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第三节 综合自然区划单位及其等级系统,第四节 景观,第五节 山地自然区划研究,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第一节 概述,一、自然区划的概念,所谓区划,就是区域的划分。,综合自然区划是划分地表自然区域的一种方法。它是根据地域内的内部差异,把不同地段加以区分,把相似的部分加以合并,组成一个单元,确定单元界线,然后根据区域的从属关系,建立一个区域的等级系统。,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另一类是部门自然地理区划,二、自然区划与土地分级,自然区划与土地分级同属于地域个体单位划分,但所划分的单位等级不同。,自然区划是属于大范围的自然区域的划分,而小范围自然地段的划分则属于土地类型研究的范畴。,自然区划单位面积大,结构复杂,独特性强,能反映一个区域全面的自然特征;而土地分级单位面积小,结构简单,相似性突出,只能代表所属区划单位的某一自然片段。,三、区域区划与类型区划,在类型研究中,相互分隔的自然综合体可以根据它们彼此的相似性被概括为同一类,因而命名相同的类型单位可以在地表重复出现。而自然区划单位,由于上述的基本条件,其在地表的存在是唯一的,不可能出现两个命名相同的区划单位。,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一、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一般性原则:进行任何区划都必须考虑的原则,发生统一性原则:任何区域单位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进行自然区划必须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与过程,以形成该区域单位整体特性的发展史为区划依据。,相对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区域单位时,必须注意其内部特征的一致性。具有三层含义:,第一,强调区内特征的相对一致性,也就是强调区间特征的差别性;,第二,区域特征一致性的相对性质表明自然区本身存在着一个等级系统,高级别的区可以划分为低级别的区,低级别的单位可以合并为高等级的单位;,第三,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的一致性具有不同的标准。,区域共轭性原则:自然区划所划分出来的必须是具有个体性的、区域上完整的自然区域,也称为空间连续性原则。要求所划分的区域作为个体保持空间连续性,不可分离,也不可重复。,基本原则:是综合自然区划所必须遵循的原则。,综合性原则:进行综合自然区划必须综合分析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表现程度和结果。,主导因素原则:进行综合自然区划时,必须在形成各自然区域特征的诸要素中找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主导因素原则与综合性原则并不矛盾。,所有上述的各项区划原则,彼此都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一条总原则,这就是:,从源、从众、从主,的原则。所谓“从源”指必须考虑成因、发生、发展和共轭关系,“从众”是指必须考虑综合性和完整性,“从主”是指应考虑其典型性、代表性。,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部门区划叠置法,古地理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顺序划分法,合并法,第三节 自然区划单位及其等级系统,地域分异的结果,使地表自然界分化为一系列大小不同,等级高低的区域单位。,任何一级区域单位都是同时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然而,一部分区域单位的分化主要取决于地带性因素,另外一部分则主要取决于非地带性因素。,地表自然界存在着两类区域单位,区划也有两种等级单位系统,即所谓“双列系统”的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和非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由于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同时作用于地表自然界,而上述两类区域单位各自反映其中一种地域分异因素,因此它们是不完全的综合性单位,其等级系统也是不完全综合性的区划等级系统。,地表自然界还存在着反映这两种分异因素的完全综合性单位,其等级系统就是一般所说的单列系统。,一、双列系统,(一)地带性单位,地带性单位的特点,地带性单位是由于太阳能在地表按纬度分布的差异,引起与之有关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而呈带状分布的自然地理单位。,(,1,)在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对立统一过程中,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2,)主要根据区域的地带性属性划分:气候、植被、土壤等。,(,3,)由于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其分布往往具有复杂的形式,只有在赤道和极地的地带性单位才大致沿纬线分布。,(,4,)以赤道为中心呈对称分布;,(,5,)地带性单位之间存在过渡地带。,地带性单位及其等级系统,目前一般采用的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是: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1,)带,地理学界对于带的定义和是否作为划分单位的问题尚存在争议。主要有四种观点:,认为带并不具有一定的水热平衡值,也不具有共同的气候,生物,土壤类型,不能作为地理综合体区域单位,而只是一种气候区划单位,既然有地带,没有分带的必要;,认为带是一个假定单位;,认为热量带基本上是热量类型,而不是一个自然区域;,目前大多数区划工作者认为,带是高级区划单位。,带是按照地表热量的分布及其对整个自然界的反映来划分的。,划分带的主导标志是综合性的气候指标,如地面热量平衡值、最热月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活动积温等。,关于全球带的划分存在不同的见解。目前公认的自然带的划分图式是:寒带,亚寒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赤道带。,带的划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地带,地带是最基本的地带性区划单位,每个地带都应该有可以代表自然界水平分异的、正常发育于平地上的自型土类和生长于排水良好、土壤机械组成粗细适中的平地上的天然植被群系纲。,地带划分的主导标志是构成优势景观的显域性土壤和植被类型,关于过渡带:两种过渡情况:,一种情况是不同的自然综合体镶嵌结合而相互过渡,,另一种情况是相近的两种显域性土类或植被型混杂于一个过渡带内。,处理方法:对于第一种过渡带的处理,可采用相关分析法确定界线,最简便而粗略的方法是平分为两个地带。对于第二种过渡带的处理,可按其范围大小,土类或植被型的组合特点与组合关系等,确定独立的地带或次一级的亚地带。,(,3,)亚地带和次亚地带,亚地带是自然地带内再划分的地带性单位。在宽广的自然地带内各自然要素进一步发生地带性变化,而其中少数组成部分的变化属于质变,而其它组成成分中发生量变时,将形成若干亚地带。,一般而言,地带之间的变化是区域自然特征的重大的质变,亚地带是少数成分的质变和其它成分的量变,这些变化不足以引起整个自然地带的质变,而次亚地带则是各组成成分和整个区域自然特征的局部的、更次一级的地带性变化。,现有的亚地带和次亚地带的划分多以土壤,植被为依据。,目前关于亚地带和次亚地带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具体划分方案也比较少。,(二)非地带性单位,非地带性单位的特点,非地带性单位是由于地球内能引起的海陆分异、地质构造与地势分异导致自然地理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而呈带状或块状分布的自然地理单位。,(,1,)在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对立统一过程中,非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2,)非地带性单位的完整性取决于地势构造与地质发展史的统一性;,(,3,)往往呈沿海到内陆的经向分布或块状分布;,(,4,)在中纬度地区具有较明显的更替规律;,(,5,)非地带性单位往往具有明确的界线。,非地带性单位及其等级系统,目前通用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1,)大区,自然大区是最高级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在大地构造方面,大区通常相当于古地台或巨大的造山运动带。,每个大区在全球的大气环流系统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形成大气活动中心。,我国疆域主要位于东亚大区和亚洲中部大区范围。,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主要特征,(,2,)地区,地区是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中比大区低一级的单位,又称为“国”。,大致相应于地质构造单位,其完整性取决于地质基础的统一性和它在整个地质历史时期内发展的统一性。,自然地区与大区的地域分异因素和特征标志基本一致,但它们仍然是两个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划分地区时把平原区域和山地区域分开。,地区的划分主要依据是地质地貌基础,但每一个地区内都有相应的植被,土壤和景观的共同特征。,在中国境内,东部季风大区自北而南大致可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华南西南地区等;西北干旱大区分为:内蒙古地区,甘新地区等;青藏高原大区分为:青藏高原西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3,)亚地区,亚地区是地区的一部分,它主要是在地质历史最近阶段的新生代,在非地带性因素,如构造运动,海侵,气候省性差异等影响下分化出来的。,亚地区通常在地势上表现的很清楚,它包括发生上和年龄上相近的,地貌和地表沉积物性质相似的,形态构造相似的景观。在气候上也具有显著的共同性。,自然亚地区的划分仍然以地质地貌为标志,大致与第三级大地构造单元相对应,但分界线不一定与地质地貌单元完全符合。,在我国典型的亚地区有:黄土高原,东北平原,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阿拉善荒漠,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东天山山地,阿尔泰山地等。,(,4,)州,州是比亚地区更低级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其划分依据是亚地区内地质地貌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其它自然特征的变化,如水文,土壤和植被等的变化。,目前州的研究很不充分,尚没有纯粹按非地带性特征划分州的实例。,二、单列系统,对双列系统与单列系统的认识,前述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就是双列系统的两种区划单位。,双列系统的主张者认为,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两者互不从属,因而在其支配下形成的两类区域单位也应是互不从属的,它们可分为并列的两个系统,即地带性地域单位系统和非地带性地域单位系统。这是双列系统的理论基础。,前苏联的伊萨钦科是双列等级系统的提倡者。,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类区划单位仅仅按一个(地带性的或非地带性的)系统进行区划将是片面的和不完全的,所以综合自然区划必须有并列的两个单位系列。,两个并列的系列只在景观中才完全结合起来,景观是区划的两个系列中的最终一级。但由于综合自然区划不是经常都划分到景观,因而需要人为设立一种特珠的“联系单位”把两个单位系列联结起来。,联系单位是在等级相称的地带性单位与非地带性单位的界线交叉(即两个系统叠置)后获得的,其南北界线从属于地带性单位,东西界线从属于非地带性单位。因此这种派生的区域单位具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两重特征。在这样的双列系统中,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是基本的,而联系单位是次要的。,坚持使用单列系统的专家们认为,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两者虽互不从属,然而,它们是共同作用于地表自然界的,区域分异应该是这两种规律的综合表现,因此每一个区域单位都应该是综合性的,并可按其区域等级的从属关系建立一个单列的等级系统。这是单列系统的理论基础。,从分析的观点出发,根据地域分异的两大基本规律相应划分两类不完全综合的区划单位并建立双列等级系统是必要的。但在综合自然区划工作中,这只是获得完全性区划单位和建立完全性的单列等级区划系统的重要手段和步骤。单双列等级系统并不互相排斥和对立。在一定意义上讲,双列系统中的联系单位恰好相当于单列系统的区划单位。因此联系单位不是次要单位,而是重要的或基本的区划单位。,(二)单列系统,根据上述思想,陈传康等地理学者拟定了一个通过双列系统的不完全综合单位相叠置而得出的完全综合性单位的单列系统图式。这个系统先划分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类区划单位,然后通过两类区划单位界线网络的有机叠置,使地带性区域单位内有非地带性差别,非地带性区域单位有地带性差异,相应地形成了两种综合性区划单位,省性单位和带段性单位,两者交替排列便构成一个单列系统:带段,国,地带段,省,亚地带段,州,次亚地带段,区(景观)。,叠置交替系统示意图,(,1,)带段,自然带与自然大区相叠置所得的最高级带段性单位。它是自然大区中的一段自然带,同一带段的热量条件、大地构造单元组合和大地貌单元组合等都具有共同性。此外,每一带段都具有一定的地带谱型。,在我国东部季风大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