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调神通络针法治疗中风病,天津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针灸部,郭家奎,“调神通络”,研究背景,在针灸临床的应用及研究方面,天津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天津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针灸部治疗中风病已有,35,年历史。通过对历代治疗中风病的经验及对本科近,15,年来共收治,1000,余例具有代表性病历,进行整理、分析、总结提出了各种原因导致“气血逆乱于上,或脑络瘀滞,或血溢于脑,脑络痹阻,神明不调,而致中风。” 的理论。同时发现头针、体针相结合的针刺方法,在治疗中风病上有其独到之处,创立了头针、体针相结合,治疗中风病大法“调神通络法”。,“调神通络”研究目的,1.,中风病是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且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为患者带来恐慌,为研究者提出了重重难题。,2.,在针灸学科日益发展、世界针灸热的今天,作为中医针灸医师,为进一步发挥针灸在临床中的优势,让针灸更好的得以继承和发扬,我们责无旁贷。,3.,针灸疗法在治疗中风病方面的优势已为众多专家学者所认同,大量应用于临床。,为了更好地体现针灸在治疗中风病方面的优势,更详尽揭示头针在治疗中风病方面的作用。,4.,天津针灸在全国已有一定影响,我们则在头针方面加以细化研究,进一步丰富针灸在临床应用中的内涵。,中 风 病,中风病临床症状,口舌歪斜,舌强语蹇,半身不遂,突然昏仆,临床分型,中 风 病,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一)头皮针,1.,顶中线,(,MS5,),:,百会穴向前至前顶穴。具有调 神、疏通经络(下肢)、平肝潜阳、益气升阳的作用。,2.,顶斜,1,线(非国标):百会穴斜下,45,度,长,1.5,寸。 具有调理神明、疏通经络(下肢)的作用。,3.,顶旁线(相当于国标顶旁,2,线,MS9,):,距顶中线,2.25,寸,承灵穴与正营穴连线。具有调理神明、疏通经络(上肢)的作用。,4.,顶斜,2,线(非国标):承灵穴外斜下,45,度,长,1.5,寸。具有调理神明、疏通经络(上肢)的作用。,1.,风池(为双侧),2.,外关、曲池、臂臑,涌泉、四强、足三里(均为患侧),(二)体 针,兼 证 的 治 疗,语言障碍,1.,构音障碍,额中线(,MS1,):具有治疗五官疾 患的作用。,顶颞前斜线(,MS6,)下,2/5,:主治运 动性失语及构音障碍。,金津、玉液、廉泉、哑门、地仓、 颊车。,2.,失 语,(1),Broca,失语 顶颞前斜线(,MS6,)下,2/5,:主治 运动性失语及构音障碍。,(2),Wernicke,失语 颞后线(,MS11,):主治头面颈病 证。,(,3,)完全性失语,顶颞前斜线(,MS6,)下,2/5,:主治运动性失语及构音障碍。额中线(,MS1,):神庭向下(向前),1,寸,具有治疗五官疾患的作用。颞后线(,MS11,):在颞部鬓角内,属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自颔厌向下,沿皮刺向悬厘。主治头面颈病证。,(,4,)命名性失语,额中线(,MS1,):神庭向下(向前),1,寸,具有治疗五官疾患的作用。顶旁二线(,MS9,)延长线:自承灵向后下沿皮刺,1.5,寸。,(,5,)传导性失语,额中线(,MS1,):具有治疗五官疾患的作用。顶颞前斜线(,MS6,)下,2/5,:主治运动性失语及构音障碍。金津、玉液、廉泉、哑门、地仓、颊车。廉泉(一般为上廉泉)、哑门。,额中线(,MS1,):自神庭向前,透过前 发际,沿皮刺,1,寸。具有治疗五官疾患的作用。,金津、玉液、廉泉、翳风(双侧)。,照海、通里(均为双侧)。,吞 咽 障 碍,颞前线(,MS10,):悬厘至颌厌,取患侧。具有疏通面颊经气的作用。,下关、地仓(均为患侧)。,中枢性面瘫及感觉异常,顶中线(,MS5,):百会向下(向前)至前顶。具有平肝潜阳、益气升阳的作用。(治疗血压高或血压低所致的眩晕)。,枕下旁线(,MS14,):玉枕向下至天柱,取双侧。具有平肝熄风,止眩的作用。(治疗颈性、小脑性眩晕)。,颞后线(,MS11,):曲鬓至率谷,取患侧。具有开窍、定眩的作用。(治疗耳性眩晕)。,太冲透涌泉、丘墟透照海(均为双侧)。,眩 晕,视觉障碍,枕上旁线(,MS13,):在枕上正中线旁开,0.5,寸,与枕上正中线平行,属足太阳膀胱经。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等。,癫 痫,顶颞前斜线(,MS6,):从顶中线的前神聪,沿皮刺向颞部的悬厘,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主治下肢、上肢及面部的瘫痪。,(一)头皮针:,进针深度:,1.5,寸,进针方向:自上而下(或外斜下),自后而前(或向外斜前)沿皮刺。,针刺手法:采用提插手法,进针时幅度小,行针时,提插幅度要大。行针时间:每穴,30,秒,可两针同时,操作。,刺 法,注意事项,头皮针应边行针边嘱患者尽量活动相应部位,以 达到 “动守神”的目的。,如果每日两次,针刺治疗病灶侧及对侧头皮针上下午交替使用。针刺上午的一组穴,可留针至下午针刺另一组穴位之前起针,下午针刺的组穴,留针时间同体针。长时间留针,只适用于头皮针及能接受此法的患者。如果每日一次治疗,病灶侧及对侧头针可同时使用,也可单独交替使用,留针时间随机掌握。,“调神通络法”的临床报道, “,调神通络法”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研究, ;, “,调神通络法”治疗中风病的临床观察, ;,“,调神通络法”对脑梗塞患者血流变的影响, ;,“,调神通络法”对脑梗塞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调神通络法”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疗效观察,。,等数十篇文章分别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头针治疗中风的临床应用体会,此时,患者可以采用坐位,边针刺边活动,患者的意念更容易守于患肢,或患者的意念多停留在活动的患肢和针刺的部位上,这就是“动守神”。优势在于,针刺部位和患肢的内在治疗关系,靠患者的意念又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从而可以提高疗效。而体针却很难将刺激、意念、活动三个过程同时作出。,边活动边针刺,可使疗效一目了然,容易很快取得患者的信任。,此时的治疗用穴少,操作手法简单。,头针对腕、踝关节以上的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最佳。,如果只是腕、指、踝、趾活动差,配合体针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头针或体针。,在一些中风病兼症治疗上,头针的疗效也是十分明显,1.,各种失语症、平衡障碍、视觉障碍、癫痫头针有绝对优势。,2.,吞咽障碍、中枢性面瘫,体针有长处,配合头针效果更好。,结 语,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调神通络”针法在中风病的治疗上收到了良好临床疗效,为中风病的治疗开拓了一种头、体针结合的新疗法,丰富了头针诊疗体系,使针灸在中风病治疗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希望和期冀,由于本人知识水平有限,头针治疗其它疾病的经验较少,头针与体针无法作出全面比较。头针的临床与科研研究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完善。,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