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上传人:y****n 文档编号:253071331 上传时间:2024-11-28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9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人物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大事年表,1036年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苏轼降生,。1054年 娶王弗。1057年,21岁高中进士,,母丧,服孝1059年 举家前往京都,苏迈降生。1061年 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1061年 任凤翔府判官。1064年 任职史馆。1065年 妻丧。1066年 父丧;服孝,1068年 娶王闰之(王弗之堂妹)。1069年 返京;任职史官。1070年 苏迨降生。1071年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1072年 苏过降生。1073年 收留王朝云。1074年 38岁任密州太守。1076年 40岁任徐州太守。1079年 43岁任湖州太守;,入狱,。(乌台诗案)1080年,谪居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1084年 往常州。1085年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1086年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1089年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1091年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1092年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1093年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1094年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1096年 朝云去世。1097年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1101 年,北返;往常州;,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享年66岁,。,1102年,即崇宁元年六月葬于汝州郏城钓台乡上瑞里。,文学成就,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苏轼散文,独特的文学思想 和写作技巧:,文道并重,以意为主。,翻新出奇的,议论文,;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完美结合的,叙事记游之文,;神妙的,笔记小品,。,苏轼散文的思想是主张:文、道并重。,也就是说,苏轼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但他认为散文艺术具有其独立的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他常用迂回的方法,肯定文学在表现作者的生活情感、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方面的作用,肯定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价值。,他指出写作如古人所言,是“有所不能已而作者”,是“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江行唱和集序),是“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密州通判厅题名记)他对文学的艺术性是相当重视的。一般古文家常引用孔子所说“辞达而已矣”一句,反对在文章写作中的艺术追求,苏轼则说:“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苏轼答谢民师书),他把“系风捕影”般的“求物之妙”这种以个人内在感受为基础的很高的艺术境界作为“辞达”的要求。,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他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化,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汩汩滔滔,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苏轼答谢民师书),在散文写作方法方面,,他既反对“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即外表华丽而缺乏内涵的文章,也反对“怪僻而不可读”之文,即怪异艰涩而难以理解的文章。苏轼最重视的一点是“,以意为主,”。“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何蘧春渚纪闻卷六引苏轼语),苏轼很重视在“意”的支配下构成自由挥洒、变化无端的艺术风格。,苏轼的散文,无论比之于早期的韩、柳,还是比之于同时的欧、曾、王,都要少一些格局、构架、气势等人为讲究,如行云流水一般,姿态横生,这也更吻合他的情感基调与个性特征。,苏轼的早期议论散文作品中,史论或政论占了很大比重,。,其中除有一部分大而无当带有浓厚的制科气外,确也有不少见解新颖,不落窠臼,雄辩滔滔,笔势纵横,善于腾挪变化的优秀篇章。如进策、教战守策、上神宗皇帝书、留侯论等。在他大受主考管欧阳修赏识考中进士的应试政论文刑忠厚之至论中,他围绕儒家“重赏轻罚”的“仁政”主旨,从“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说起,列举周穆王的话、传、尚书、最后以诗作结“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是“忠厚之至也”。一方面一扫五代以来浮靡艰涩之风,有“文”重“道”;另一方面又有较浓的战国纵横家旁征博引之习,纵横恣意。,此外,苏轼总能引据常见史料为人物翻案,。,如为古代名臣贾谊,范增,晁错等作了不少人物史论。这些议论往往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意料之外的结论,文笔在自然流畅中又富于波澜起伏,有较强的力度和感染力。,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乳交融,是最能代表他的颠峰之作。,这一类散文的写作手法,比前人更自由,,苏轼的散文不像韩愈那样拗折奇警,也不像欧阳修那样平易流转,他更重视通过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时常点缀着富于表现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他常打破各种文体习惯上的界限,把抒情、状物、写景、说理、叙事等多种成分糅合起来,以“意”为主,信笔写去,显得更为自然、飘逸和轻松。,其流芳千古的前、后赤壁赋贯穿了游览过程与情绪的变化,把写景、对答、抒情,议论交融地汇为一体。有赋体生动瑰丽的语言,洋洋洒洒,又更吸纳了古文运动以来行文的简练平易,通顺晓畅。诗情画意,处处皆是。,在苏轼这一类文章中,借题发挥,随即发生出一段融叙事描写,抒情论理为一体的散文表现“意”即自己的内心感受是最重要的,所以雷同的情况很少,总是随“意”变化。随“意”表现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阐发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此外,苏轼还有一些小品文也是独具风韵。,这些小品文的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多作于贬谪黄、惠州时期。寓情,寓理,寓气,寓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信手拈来,却不失为神机妙品。苏轼的小品文尤其言简意深,内涵丰厚;以不同体裁,不同角度体现了作者历经磨难而狂放豁达的人生态度。这一类文章对后世小品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苏轼散文的魅力,苏轼的散文为什么如此瑰丽而多姿?几乎散文的所有风格都可在苏轼散文集中找到:豪迈奔放,婉丽清爽,闲适悠远,雄健险峻,旷达简古,自然平淡应有尽有。以他被贬黄州为界,前期创作翻新出奇,突破陈说,论驳滔滔,酣畅淋漓。后期作品更多地体现了他散文的汪洋澹泊、挥洒自如、变化莫测、姿态横生的特点。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工作”(当代美学家朱光潜语)成就了他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人格,成就了他随缘放旷的文心和风流潇洒的气度。正因苏轼的散文与其诗词书画一样,是他思想和人格的载体,他的品格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成为千百年来文人士大夫尊崇和效仿的理想人格。他的散文才能成为千古传诵的不朽名篇,在中国文学史,也在中国文化史上闪烁着璀璨的光芒。,苏轼散文大而至于民族兴亡,国家变故,小而至于身边琐事,一己悲欢,尽罗其中,付诸笔端。有堂堂正正,侃侃而谈,陈述国事;亦有随意发挥的讽刺小品,驱驾历史风云,亦可缩龙成寸,精雕细琢,平凡认识,细加描述,也可感心铭腑。苏轼的散文注重感觉,情感的深化和人格的升华,注重深沉的思索与“悟道”,立意高远。不仅重品,树德,畅神,达意,法自然,立境界,还具有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绝妙熔铸在一起的文化气质。,苏轼的散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有“,韩如潮水,柳如泉。欧如瀚,苏如海,”之喻。,人物轶事,1、年少轻狂,(“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改“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2、苏轼“欺”师,3、,东坡肉,(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4、苏轼退房,5、赴宴吟诗,6、出人头地,7、家庭聚会,(花池边,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苏老泉:“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秦少游:“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苏小妹:“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苏轼 :“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8、打饼祭佛,9、吟诗赏月,10、东坡鱼,11、生死一线,12、“尸骨”未寒,13、东坡吃草,14、进京赶考,考官:“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苏轼:“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