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解析几何初步》教材分析

上传人:xian****hua 文档编号:253065177 上传时间:2024-11-28 格式:PPTX 页数:24 大小:316.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教材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教材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教材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13/8/23,#,平面解析几何初步,人大附中 吴中才,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二章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1,)直线与方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根据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探索并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体会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探索并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一、课标要求,(,2,)圆与方程,回顾确定圆的几何要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能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在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学习过程中,体会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4,)空间直角坐标系,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会用空间直角坐标系刻画点的位置,通过表示特殊长方体(所有棱分别与坐标轴平行)顶点的坐标,探索并得出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二、北京高考考试说明要求,考试内容,要求层次,A,B,C,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直线与方程,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的判定,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坐标,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圆与方程,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两圆的位置关系,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几何问题,代数问题,代数问题的解 几何问题的解,三、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翻译”,“,翻译”,“,代数运算”,点 坐标,曲线,方程,几何特征,数和数量关系,四、教材分析,(一)本章地位和作用,本章的学习把数学的两个基本对象形和数有机地联系起来,本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和圆的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这也为今后学习圆锥曲线打下基础,(二)本章重点与难点,1,、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一般式方程,圆的方程,2,、难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直线和圆的方程以及由方程研究直线与圆的性质,(,坐标法的应用,),(三)课时分配建议,(共约,18,课时),数轴上的基本公式,-1,课时,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1,课时,直线方程的概念与直线的斜率,-1,课时,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2,课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课时,点到直线的距离,-1,课时,2.2,复习课,-1,课时,圆的标准方程,-1,课时,圆的一般方程,-2,课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课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1,课时,空间直角坐标系,-1,课时,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1,课时,复习小结,-2,课时,(四)分节教材分析,2,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共,2,课时,数轴上的基本公式,-1,课时,重点:理解和掌握数轴上的基本公式,难点:建立实数与数轴的点或位移的对应关系,教学建议:(,1,)学生已有向量学习的基础,不妨结合向量理解坐标及,AC=AB+BC,等;(,2,)在记忆公式的同时,理解它们的几何意义及符号语言;(,3,)用几何意义研究书后练习题中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集,(四)分节教材分析,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1,课时,重点: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中点坐标公式,难点:用坐标方法研究几何问题,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把二维坐标问题转化为一维坐标问题处理,构造直角三角形推导两点距离公式,利用数轴上的基本公式,AB=,推导中点坐标公式;(,2,)教学时适当介绍算法思想;(,3,)平面内两点距离公式和中点坐标公式也可结合向量推导,(四)分节教材分析,2,2,直线的方程,-,共,6+1,课时,直线方程的概念与直线的斜率,-1,课时,重点:直线斜率的概念及其公式,难点:理解直线斜率的几何意义,教学建议:(,1,)正确理解直线与方程的关系,比较一次函数与直线方程的区别和联系;(,2,)明确直线斜率的几何意义,引导学生研究倾斜角与斜率间的关系;(,3,)结合向量,明确方向向量、斜率、倾斜角的关系,明确他们都可表示直线的方向最后甚至可给出法向量的概念,(四)分节教材分析,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2,课时,重点:点斜式直线方程的推导,难点: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对应关系,教学建议:(,1,)在推导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时,注意求动点轨迹方程的思路和步骤;(,2,)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与斜截式、两点式与截距式之间的关系,了解它们表示直线的特征;(,3,)掌握直线方程不同形式间的转化和不同直线方程形式的选用;(,4,)理解直线一般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之间的关系;(,5,)视时间和学生情况,是否渗透点向式与点法式方程的推导(轨迹法),(四)分节教材分析,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课时,重点:两直线平行、重合、相交与垂直的条件,难点:用直线的方程研究两直线平行、重合、相交与垂直的条件,体会思维的完备性,教学建议:(,1,)教师设计好探究的过程,帮助学生体会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思想过程;(,2,)掌握直线的一般方程和斜截式方程下的平行、垂直条件,注意两直线平行或垂直时,它们的斜截式方程或一般式方程的系数间的关系(,3,)视时间及学生情况,是否渗透与直线有关的对称问题,结合方向向量和法向量探究直线的位置关系,(四)分节教材分析,点到直线的距离,-1,课时,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教学建议:(,1,)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解析几何中“设而不求”的解题方法和技巧;(,2,)推导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3,)视情况尝试运用向量等其他方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四)分节教材分析,2.2,复习课,-1,课时,建议站位高一点,带领学生再看直线的教学,平面几何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其代数表述是什么?,直线的代数表达中,关键量的作用是什么?,从辩证的角度看:分点在线上和点不在线上,二元一次方程,与,直线,之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单个几何元素(点、直线)研究完成后,研究多个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点到线的距离等),(四)分节教材分析,2.3,圆的方程,-,共,5,课时,圆的标准方程,-1,课时,重点:圆的标准方程以及根据已知条件求圆的方程,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求圆的方程,教学建议:(,1,)根据求轨迹方程的方法与步骤求圆的标准方程,会读、写圆的标准方程,特别是圆心在原点的圆的标准方程;(,2,)会判断点在圆内、圆外所满足的条件,(四)分节教材分析,圆的一般方程,-2,课时,重点:圆的一般方程、由圆的一般方程读出圆心与半径及二元二次方程表示圆的条件,难点:由圆的一般方程读出圆心与半径,教学建议:(,1,)由圆的标准方程得到一般方程,它是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再由二元二次方程研究表示圆的条件;(,2,)会读写圆的一般方程,会将一般方程与标准方程进行互化,强调配方法的应用,(四)分节教材分析,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课时,重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和应用,难点:联立方程组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从代数与几何的角度灵活判断,教学建议:从几何的角度直线与圆的关系可以从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来判断,从代数的角度,可以联立直线与圆的方程,看所得到的方程组的解的情况;也可以进一步看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关系来进行判断这些方法进行比较,多用一些几何关系,就可能少一些代数运算,(四)分节教材分析,圆与圆的位置关系,-1,课时,重点:两圆位置关系的判断,难点:通过两圆方程联立方程组的解来研究两圆的位置关系,并从代数与几何角度灵活判断,教学建议:(,1,)从圆心距与半径之间的大小关系来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较为简便,从联立方程组的解的情况来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较复杂,但两种方法都要引导学生思考(,2,)求圆心距时需要用到两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因此将圆的一般方程进行配方,变为圆的标准方程,或从圆的一般方程读出圆心坐标与半径,是研究两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四)分节教材分析,2.4,空间直角坐标系,-,共,2,课时,空间直角坐标系,-1,课时,重点:空间直角坐标系和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难点:确定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教学建议:(,1,)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x,坐标、,y,坐标、,z,坐标、点,P,的坐标、坐标平面、八个卦限、每个卦限内点的坐标分量的符号;(,2,)空间中任意一点与三个实数的有序数组一一对应,(四)分节教材分析,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1,课时,重点: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难点: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教学建议:(,1,)教师设计好探究的过程,类比平面两点间距离公式,推导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2,)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将空间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的方法,(五)本章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本章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六)教学中的几个注意点,1,注意把握教学要求,2,关注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3,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4,、关注书本中例题的示范和导向作用,5,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