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11/7/2009,#,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1978年全球传染病死亡人数已低于总死亡数的10%,乐观情绪蔓延:疾病防治重点、教科书,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回升,2002年死亡率重回30%以上,四大原因:,(1)一些新传染病(如艾滋病)全球猖狂蔓延,(2)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感染性腹泻等广泛存在,健康危害大,(3)一些传染病仅暂时被控制,病原体并没消灭。在一些相对闭塞经济落后地区仍存在,在适宜的自然、社会条件(如人口迁徙)下死灰复燃,90年代初期,白喉在东欧地区流行,2007年,我国安徽手足口病流行,(4)近年陆续出现的禽流感、非典型性肺炎(SARS)、甲型,HIN1流感等都,提示:伴随病毒不断变异,耐药菌株出现,今后各种新传染病还将不断出现,防治工作任重道远,克服以往弊习:传染病来临,加大投入,即刻防治措施;一旦控制,防治规划、预案束之高阁,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普遍适用的防治策略原则,制定有针对性的阻断传播策略,建立系统性监测、防治体系至关重要,6.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传染病种类繁多,包括各种病毒性、和细菌性传染病,有些病种(如白喉、百日咳等)已多年未大规模流行,但其散发和局部流行持续不断,不排除死灰复燃、重新流行蔓延可能,儿童免疫功能低,易感性高;一旦发生流行,往往表现为起病急骤、症状重、病情复杂多变,易导致死亡和不良后遗症,(1)麻疹,(2)水痘,(3)流行性腮腺炎,(4)手足口病,(5)百日咳,(6)白喉,7.中小学生常见急、慢性传染病,(1)流行性感冒,(2)细菌性痢疾,(3)腮腺炎,(4)病毒性肝炎,(5)结核病,8.肠道蠕虫感染,(1)蛔虫感染,(2)钩虫感染,(3)血吸虫感染,(4)蛲虫感染,(5)绦虫病和囊虫病,四.学校传染病预防管理(一)学校是传染病流行的高发场所,2007年上半年,我国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起数的80.9%发生在学校(69.4%发生在乡村学校),传染病流行一直高居榜首,原因:无论传染源、传播途径或易感者三环节都有一定的必然性,1.传染源,群体年龄构成从儿童、青少年到成年,庞杂的社会构成体,传染源每天从社会各角落进入学校,又从学校分散到这些角落和每个家庭,除患者外,还有数倍甚至数十倍健康携带者,使传染源数量、强度显著增长,一旦发生流行,学校通常是重要集散地,2.传播途径,学校有几个与其他社会群体不同的特征,学生每天上课、活动,生活节奏高度一致,短时间内易感者密度陡增,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集中在课堂和其他教学场所;这些场所易出现空气污浊不流通,微生物聚集现象,学校各种生活设施、设备,宿舍、食堂、饮用水、洗浴间、厕所、扶梯,短时间内使用频度、密度极高,病原体传播速度快,多数传染病流行有季节特征(冬春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夏秋肠道传染病为主),和学校生活制度(如寒暑假、开学、复习考试等)密切关联,学校通常不是传染病起源地,却为其传播、流行、爆发流行创造条件,3.易感者,学生普遍存在以下易感特质:,年龄越小,抵抗力越低,低年龄小学生会感染一些主要在学龄前发生的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中学生处于发育剧变青春期,身材高大,貌似成熟,实际上机体特异性免疫力还不完善,中毒性痢疾,主要发生在那些免疫反应性过强的个体,各种不讲卫生习惯、健康危险行为多见,中学生因青春期独立意识增强,不听成人劝阻,常做出冒险行为(如去野外水塘游泳而感染钩虫),群体内基础免疫水平不一,易因人口迁入(如流动人口增加)而导致人群易感性上升,(二)学校传染病预防机制和任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建立传染病防治体系的总策略是:,预防为主,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发展三级保健网,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学校卫生工作者应严格履行以下法定政策、法规和措施,1传染病报告制度,法定的传染病监测手段,早期发现、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重要途径,法定传染病39种,分三类:,(1)甲类2种:鼠疫、霍乱。为强制管理的传染病,一旦发现,应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2)乙类26种,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应在发现后6小时内上报。乙类中的SARS、脊灰、甲流和肺炭疽按甲类传染病管理。,(3)丙类,“监测管理传染病”,有些应向卫生防疫部门报告疫情,城镇一般在发现后24小时内上报。有些则以监测点名义按乙类传染病方式报告。,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列入法定管理传染病之列,2针对患者“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一经诊断为患者或可疑患者,分级管理,甲类和乙类中的肺炭疽患者需隔离治疗,乙类患者根据病情在医院、家中隔离;隔离至临床或实验室证明已痊愈。,对传染源影响不大的(如布鲁氏杆菌病)可不隔离,丙类传染病中的瘤型麻风患者经临床或实验室证明已痊愈,才可恢复学习,疑似患者必须接受医学检查、随访和隔离,不能拒绝,3针对其他传染源的措施,病原体携带者:登记、管理,加强随访,接触者:接受检疫;检疫期通常按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接受留验(即隔离观察)和医学观察,甲类留验应在指定地点,限制活动范围,实施诊断、检验和治疗,潜伏期较长(如麻疹)接触者进行预防接种,一些恶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必要时药物预防(如青霉素预防猩红热,乙胺嘧啶、氯喹预防疟疾),动物传染源:对经济价值较小的禽、畜类杀灭,危害大的野生动物杀后焚烧、深埋,有经济价值且危害不大者,隔离治疗,家畜、宠物预防接种和检疫,4消除传播途径,粪便无害化处理,消毒被污染物品和周围环境,消除肠道传染病源,加强居室通风、空气消毒,避免通过唾液、痰、飞沫等途径传播,性生活使用安全套,杜绝吸毒和共用注射器,预防乙肝和艾滋病,杀虫是防止虫媒传染病传播重要措施,5严格履行政府宏观防控措施:,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其他人群聚会活动,停工、停业、停课,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封闭被病员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封闭可疑水源,饮水消毒,禁止可疑食物、捕杀动物传染源,应急接种,6保护易感人群,(1)免疫预防: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计划免疫是主动免疫核心,对预防传染病发挥关键作用,一旦传染病流行,被动免疫可为易感者提供抗体,如注射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预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甲肝等,高危人群应急接种(如接触麻疹患者3天内接种)迅速提高群体免疫力,及时制止流行,(2)药物预防:必要时的应急措施,不能滥用;预防时间短,效果不巩固,易产生耐药性,(3)个人防护:接触传染病的医务人员、实验室操作人员都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配置、使用防护用品,可能暴露于传染病生物媒介的人应穿戴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腿和鞋套;疟疾流行区使用个人防护蚊帐,(三)校医在传染病防治中的职责任务,依据传染病防治法,校医、小学保健教师是中小学校的疫情责任报告人,在本校内履行以下职责:,1.发现法定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和疑似患者,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填写疫情报告卡,及时上报疾病控制中心和主管教育部门,发现爆发流行后以最快通讯方式报告,2一旦出现传染病流行疫情,按本地疾控中心统一部署:,针对传染病传播途径,校园清洁卫生和除四害活动,贯彻五早,对患者、可疑患者及时隔离观察;隔离以家庭隔离为主,事先家长动员,消除其对隔离影响孩子学习疑虑;协助班主任老师安排家庭作业和补习,针对学校具体情况,开展晨检、午检,晨检有助于及早发现患儿和疑似患儿,消除流行隐患,午检便于加强监测、管理,及时发现密切接触者,和有关部门联系,决定是否实施被动免疫,对疫点(患者宿舍、学习活动场所)进行消毒,包括起始、定期和终末消毒,直至没有发现新患者,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广义消毒包括杀虫;狭义消毒指消灭污染环境的病原体,除疫点(疫源地)消毒外,必要时可进行预防性消毒,消毒有物理、化学消毒法。使用后者时注意科学配方,数量、频率合理,不是越多越好,不人为造成新化学污染,3经常性预防,常备不懈,改善学校卫生条件,增加必要卫生设施,爱国卫生运动制度化,制定合理卫生制度,针对不同年龄学生课堂、自习、体育锻炼、课余活动特点,制定系列性规章制度,包括清扫公共场所,岗位责任制、个人卫生监督制、食堂就餐卫生制度等,为防止传染病流行提供保障,保护水源,提供安全饮用水,加强厕所清洁卫生,强化学校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提高师生自我保健能力,鼓励学生积极锻炼,增强体质,提高疾病抵抗力,切实执行计划免疫制度,形成完整免疫屏障,开展心理咨询辅导,消除顾虑,增强信心,(四)学校传染病管理,校医和小学健康教师,在主管校长和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领导下,对本校传染病的预防和疫情控制等进行科学管理:,1疫情报告,根据本地传染病流行现状和特征,发现可疑患者后第一时间督促家长,必要时亲自陪送患儿去医院检查,诊断或疑似诊断成立,向学校领导汇报,用电话或书面报告形式上报疾控机构和教育主管部门,2。按时参加当地传染病防治工作会议,上情下达,贯彻落实,3学校疫情发生后,按疾控部门规定格式,疫情报告卡,疫情登记,也可按不同传染病自行拟订内容,列成表格,注意姓名、年龄、病名、地址、家长联系电话等,确诊时间、发病时间尽量准确,4在疫情搜索、疫情登记、疫情报告基础上,建立本校疫情档案,教职工人数、学生人数、学生年龄、性别、班级,传染病流行情况分析,包括年龄、班级、时间分布,传入、传出途径,学校自然环境,包括学校地貌景观、周围环境和季节气候等,专人负责档案、资料管理,专柜保存疫情登记、分类、统计和分析原始资料,不得随意存放和丢失,不得随意向社会公布,切实作好传染病疫情保密,5对本校本次流行过程,或对本年度不同传染病治疗、预防、环境卫生、隔离、消毒、家访、计划免疫、被动免疫等状况进行 系列管理,最好用规范文件方式保存于计算机,随时调用、参考,6传染病流行终末阶段,配合专业机构做好监测、总结工作,传染病发病和死亡,病原体种类、型别、特性,媒介昆虫、动物宿主种类、分布和病原体携带、人群免疫水平、人口社会学资料,本次防治工作经验、教训、存在问题和改善建议,传染病及其预防,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1、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通过某种途径使人致病并流性,,在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流行性,、,传染性(,初期最强,)和免疫性,定义,3,特点:,4,种途径,流行,3,环节,预防,3,措施,体表,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返回,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饭前、便后要洗手,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常开窗、通风好,空气爽、病菌跑。正确使用消毒液。,加强身体锻炼,充足休息,消除恐惧心理,以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积极参加计划免疫,甲型H7N9防控知识,现况:,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新型,禽流感,,于2013年3月底在我国的,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H7N9型,禽流感,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尚未纳入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并且至2013年4月初尚未有,疫苗,推出。被该,病毒,感染均在早期出现发热等症状,至2013年4月尚未证实此类病毒是否具有人传染人的特性。,甲型H7N9防控知识,2013年4月经调查,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截至2013年4月20日,全全国共报告96例确诊病例,其中死亡18人,9人康复。病例分布于,北京,(1例)、,上海,(33例,死亡11例)、,江苏,(23例,死亡3例)、,浙江,(33例,死亡3例)、,安徽,(3例,死亡1例)、,河南,(3例)6省市。,病毒特征,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禽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