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工与 区域空间的演化,第一节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工,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构成,第三节 区域空间的地域结构,第四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第五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第六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第七节 区域空间开发模式,第一节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工,一、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工理论,(一)基本理论,1、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原则,2、大卫.李嘉图比较利益原则,3、郝克歇尔奥林的要素禀赋论,4、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区域,单位产品生产成本,X,Y,发达地区A,4,40,落后地区B,10,240,A区从事Y产品专门化生产,B区专门生产X产品。,(1)定义,地理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是一个地区利用区域优势,形成有特色的产业活动并用其产品和服务与其他地区进行交换。这种一个地区为另外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并相互交换的现象称之为劳动地域分工。,(2)两种类型:,绝对地理分工,和,相对地理分工,(3)分工的动力机制:对区域经济利益的追求,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区域利益增加 发展基础部门 扩大区际贸易 深化区域分工,P,i,P,j,+T (,i销地 j产地,),(4)运输和关税的影响,(二)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的发展,艾萨德(W.Isard)要素替代理论,波斯勒(Pesner)技术差距理论,佛农(R.Veron)产品生命周期理论,Y,(X,B,,Y,B,),X,Q,C,B,C,A,(X,A,,Y,A,),A,B,生产成本为,C,A,=P,AX,*X,A,+ P,AY,*Y,A,C,B,=P,BX,*X,B,+ P,BY,*Y,B,切点处(a和b)为最佳生产要素组合点,如果C,A,C,B,,则A区生产该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要素替代理论,比较优势由要素边际替代率和各种要素在不同地区的价格共同决定。,(1)创新区的优势,(2)滞后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需求滞后期,二是,仿造滞后期,(3)创新区保持优势的条件,分工格局是技术领先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向技术上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输出技术密集型产品。同时比较落后的国家在一般产品的生产上成本较低,有利于产品的出口。,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在创新初期(创新阶段,垄断生产,垄断利润),(2)在发展期(技术扩散阶段,技术密集度下降),(3)在成熟期(技术停滞期,标准化技术),为什么发达国家的一些“夕阳产业”没有明显的衰退?,二、专业化地域生产综合体组织的形成,(一)分工与专业化生产是经济发展的主线,(二)分工与专业化的经济性分析,1.规模经济,2.聚集经济,某些指向性相同或前、后向关联的工业企业集中布局,可以节约生产成本,相关工业在地理上集中于某一特定地区,可以共同利用某些辅助企业,技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扩大本地市场的潜在规模,有利于熟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工商业的集中有利于交流和增加信任,通过竞争提高效率,D,bad,D,good,D,bad,D,good,120,工人数,80,120,160,B,10,20,30,g,b,30,10,孤立企业,美元,G,群落中企业,美元,工人数,劳动力共享的受益与成本,三、交易与集市的形成,1.交易与交易制度(买卖交易、管理交易、配额交易),2.交易费用以及影响因素,3.空间成本,4.市场制度的建立与商业中心的形成,也就是说,商业制度的出现和完善过程,促进了商业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构成,一、区域空间结构要素及其组合,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分布状态、组合形式、形成机制和演进规律的区域经济空间分布状态和组合形式,。,(一)节点及体系,1.节点,2.节点的规模等级体系,3. 节点的职能体系,4. 节点的空间分布体系,我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变化,全国,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总数(个),个数(个),比重(%),个数(个),比重(%),个数(个),比重(%),个数(个),比重(%),1952,153,7,4.6,8,5.2,21,13.7,117,76.5,1978,192,13,6.8,27,14.1,60,31.2,92,47.9,2000,668,37,5.5,48,7.2,205,30.7,378,56.6,C.D.Harris(哈里斯)统计法城镇职能体系,(美国),城市(镇)体系,类型号,总量(个),比重(%),加工工业城市,M,118,19.50,制造业城市,M,140,23.14,综合性城市,D,130,21.49,零售商业城市,R,104,17.19,交通运输业城市,T,32,5.29,批发商业城市,W,27,4.46,娱乐修养城市,X,22,3.64,教育城市,E,17,2.81,矿业城市,S,14,2.31,行政城市,P,1,0.17,总计,605,100,a.从属关系,b.互补关系,c.依附关系,d.排斥关系,e.松散关系,节点间的相互关系,(二)线路及网络,1.线路,由城镇所组成的线是区域空间结构中一种综合性的重要的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线路分类型和等级,以城市公路等级为例,2.网络,水运网络,公路网络,铁路网络,电力网络,供气网络,污水及排水,供水网络,信息网络,路线管理和监测系统,GIS,远程信息处理,能源基础设施,给排水设施,交通基础设施,信息网络,GIS,遥感勘测,需求管理,远距离环境监测,信息网络,GIS,遥感勘测,需求管理,智能测量技术,公路电子定价,实时乘客,信息系统交通检测系统,港口信息系统,城市基础设施收敛,(三)域面,城市-区域系统,例如城乡系统,产业区域系统,网络系统,节点,轴线,域面,空间经济,一体化系统,城镇体系,网络设施系统,宏观经济系统,二、影响空间结构的因素以及变化,资本因子,土地因子,劳动力因子,交通因子,技术因子,自然因子,其他因子,信息技术,信息因子,知识因子,创新因子,交通因子,资本因子,其他因子,工业化时代 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空间结构影响因子矩阵变化,要素及其,组合方式,空间子系统,空间组合类型,“,点一点,”,节点系统,村镇系统、集市系统、城市体系,“,点一线,”,经济枢纽系统,交通枢纽、工业枢纽,“,点,面,”,城市,区域系统,城镇聚集区,城市经济区,“,线,线,”,网络设施系统,交通、通讯、电力、供排水等网络,“,线,面,”,产业区域系统,作物带、工矿带、工业走廊,“,面,面,”,宏观经济地域系统,基本经济区、经济地带,“,点,线,面,”,空间经济一体化系统,等级规模体系,要素及其,组合方式,空间子系统,主要空间组合类型,“,点一点,”,信息节点系统,全球城市体系、区域网络城市,“,点一线,”,信息枢纽系统,信息港、信息中枢、创新中心、交通枢纽,“,点,面,”,城市,区域系统,大都市区、扩展型大都市区,“,线,线,”,网络设施系统,信息网络、创新网络、高速交通网络,“,线,面,”,产业区域系统,信息产业带、高技术走廊、智能走廊,“,面,面,”,空间经济、社会统一体,智能区域,“,点,线,面,”,宏观地域系统,功能区域(功能互补性区域组合),信息时代空间结构要素的组合模式,三、区域空间要素的组合类型,1.,中心外围,二元空间结构理论,(1),中心外围理论的演进,(,2)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3)关于中心外围理论的一般性研究,2.城市-城乡边缘区-乡村三元空间结构理论,(1)城乡边缘区的内涵及特征,(2)三元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3)三元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第三节 区域空间的地域结构,中心区,上过渡区,下过渡区,资源前沿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结构模式,类型,是否能自我强化、循环积累,对集聚的影响,市场通路效应(需求关联效应),是,促进,生活费用效应(成本关联效应),是,促进,市场挤出效应 (竞争效应),是,抑制,克鲁格曼三种效应的性质比较,企业外迁,市民外迁,城市,耕地减少,非农业发展,农业政策保护,农产品需求,农村,城乡边缘区,区域经济三元空间结构模式形成机制示意图,第四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一、区位势能机制,1.区域势能的基本概念,2.区位势能的作用机制,二、集聚与扩散机制,1.集聚机制,1.1集聚的动力机制,1.2集聚机制的作用方式和空间表现,1.3集聚的合理规模,2.扩散机制,2.1扩散效应的动力机制,2.2扩散机制的方式,3.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时空特征,集聚方式示意图,(a)向心式极化,(b)等级式极化,(c)波状圈层式极化,人口,P,4,P,3,P,2,P,1,收益与费用,AC,MC,AR,MR,H,C,E,D,美国的理查森城市规模与损益曲线图,扩散方式示意图,(a)核心扩散,(b)等级扩散,(c)波状扩散,(d)跳跃式扩散,三、空间近邻效应,1.空间近邻效应产生的条件,第一,互补性,第二,中介机会,第三,可达性,2.空间近邻效应产生的原因,第一,,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有节约社会劳动的内在要求,第二,,由于空间感知能力的限制,第三,,决策惯性的影响,3.空间近邻效应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第五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1.极核式空间结构,2.点轴式空间结构,3.网络式空间结构,4.双核型空间结构,5.都市圈空间结构,九江,香港(深圳),广州,宁波,杭州,青岛,济南,黄骅,石家庄,天津,北京,大连,南昌,芜湖,张家港,合肥,无锡,北海,南宁,成都,岳阳,长沙,宜宾,沈阳,中国T型开发中的双核型空间结构图,第六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低水平的均衡阶段,极核发展的非均衡阶段,扩散的多核非均衡阶段,区域空间结构一体化的高水平均衡阶段,第七节 区域空间开发模式,一、增长极开发模式,二、点轴开发模式,三、网络开发模式,复习思考题,1、概念:劳动地域分工、区域空间结构 、空间近邻效应,2、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3、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各阶段的特点,谢谢大家!,演讲完毕,谢谢观看!,内容总结,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工与 区域空间的演化。第一节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工。第三节 区域空间的地域结构。第四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第六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第七节 区域空间开发模式。第七节 区域空间开发模式。A区从事Y产品专门化生产,B区专门生产X产品。这种一个地区为另外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并相互交换的现象称之为劳动地域分工。(2)两种类型:绝对地理分工和相对地理分工。(3)分工的动力机制:对区域经济利益的追求。CB=PBX*XB + PBY*YB。比较优势由要素边际替代率和各种要素在不同地区的价格共同决定。为什么发达国家的一些“夕阳产业”没有明显的衰退。“线线”。“线线”。“面面”。“点线面”。全球城市体系、区域网络城市。功能区域(功能互补性区域组合)。1.中心外围二元空间结构理论。(1)中心外围理论的演进。(2)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结构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