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心理学第一次辅导,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刘学兰,提纲,课程说明,第15讲重点内容,第一部分 课程说明,课程学习资源,课程总体要求,一、课程学习资源,教材心理学,授课录像心理学,网上交流,教材,教材:,刘学兰,陈筱洁: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推荐参考书:,1.莫雷主编,心理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教材与授课录像内容比较,教材,绪论,认知心理,智力与创造力,情意心理,人格心理,人际心理,心理健康,教学心理,授课录像,绪论,注意与感知,记忆,思维与想象,情绪与情感,个性倾向性,能力,气质与性格,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二、课程总体要求,观看授课录像,并按时完成作业;,以授课录像的内容为主,再看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积极参与网上讨论,养成在上网交流之前先浏览“专题讨论区”的习惯;,同学之间加强网上交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第二部分 第15讲重点内容,第一讲 绪论,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绪(喜、怒、哀、惧等)和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心理现象,意志过程:制定计划、采取决定、执行决定,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个性差异,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是什么”,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为什么”,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会怎样”“怎样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二、什么是心理?,1.,心理是脑的机能,2.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动反应,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人的心理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发展,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实验法,:通过操纵或控制一些研究变量,探讨一个或几个反应变量随着被操纵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以探求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访谈法,:通过与访谈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谈话,了解其内在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问卷法,:通过严格设计的书面调查表收集资料的方法。,测验法,:使用特定的心理量表作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点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方法。,四、心理学的历史,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心理学的诞生。,重要学派:,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研究行为,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研究无意识,人本主义:创始人马斯洛,研究人类所独有的特殊经验,第二讲 注意与感知,一、注意的概念与类型,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类型:,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二、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 (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三、感觉和知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四、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2、,感觉阈限:,引起适宜感觉的刺激量的上下限。3、,适应现象,:感受性随着刺激作用时间的持续而发生变化的现象。,4、,感觉的相互作用,同类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类感觉的相互作用:5、,感受性的练习,五、知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当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不完备的情 况下,人根据知识经验,对刺激进行加工处理,使知觉保持完备性的特性。,选择性:,人对外来心理进行选择而作进一步加工的特性。,理解性:,人对当前所知觉的对象,总是以个人的过去经验加以认同、解释。,恒常性:,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但知觉的映象保持相对稳定(形状、大小、颜色、明度)。,六、青少年观察能力的培养,明确观察目的,激发观察兴趣。,掌握观察方法。,观察前做好知识准备。,观察要有计划、有步骤进行。,观察要善辨多思。,做好观察总结。,加强观察训练。,第三讲 记忆,一、,记忆的概念,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即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二、记忆的类型(根据内容分),形象记忆,词语逻辑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二、记忆的类型(根据时间分),感觉记忆,(瞬时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持续时间约为0.252秒。,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5秒到1分钟。容量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保持1分钟以上的记忆。,三、记忆过程及规律,1、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目的任务: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识记方法: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识记材料的性质: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识记材料的数量:集中识记和分散识记,2、,保持(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3、,再认与重现,的条件:线索,遗忘原因,1、记忆痕迹的“消退”,2、记忆痕迹的“干扰”,前摄抑制,倒摄抑制,3、“超限抑制”,遗忘规律:先快后慢,四、青少年记忆的特点,1、青少年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2、识记的有意性随目的性增加而发展。,3、意义识记方法占主导地位。,4、抽象识记能力有较大发展。,5、记忆广度增大。,五、有效记忆的策略,识记策略,1、,明确的识记目标,2、,意义识记与理解记忆,3、,多通道协同识记,4、,记忆术的运用:联想法、形象法、谐音法,五、有效记忆的策略,保持(复习)策略:,1、复习要及时。,2、复习要适量。,3、复习计划要科学,4、适当的超额学习。,5、复习要做到经常性和多样化。,五、有效记忆的策略,提取策略:,联想、推理、再认、注意转移,第四讲 思维与想象,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认知的高级形式。,思维的基本特点:,概括性,间接性,二、思维的类型,根据思维依据的中介物划分:,1直观动作思维,:面临的思维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实际动作。,2形象思维,: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和表象来解决问题。,3逻辑思维,:对于理论性质的任务,要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二、思维的类型,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1,聚合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2,发散思维,:人们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二、思维的类型,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划分:,1,常规思维,: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2,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三、想象的概念,概念:,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特点:,形象性,新颖性,四、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来分:,1.,再造想象:,根据言语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过程。,2.,创造想象,: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五、,问题解决的概念,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六、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知觉情境,心理定势,功能固着,知识表征,知识经验,迁移,七、什么是,创造力?,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和基础。,创造过程(华莱士,1926),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朗阶段,验证阶段,八、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训练发散思维,培养直觉思维,发展形象思维,创造个性的培养,第五讲 情绪与情感,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含义:,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方式。,成分:,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外部表现(表情),二、表情,面部表情,情绪在脸部肌肉活动上的表现。,2.,动作表情,情绪在身体姿势和四肢动作上的表现。,3.,言语表情,情绪在声音特征上的表现。,三、情绪和情感的种类,情绪的种类,情感的种类,(一)情绪的种类,根据情绪发生的强烈程度和持续时间:,1.,心境,: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漫性。,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3.,应激,: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二)情感的种类,1.,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2.,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3.,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焦虑是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基本成分:,1.认知成分,2.生理成分,3.行为成分,四、焦虑对学习的影响,焦虑和学习效率呈“倒U形曲线”,即焦虑水平过低不能激起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焦虑的增强而提高,但过强高度焦虑,反而引起学习效率的降低。,考试焦虑,是指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身心因素所制约的,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反映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四、焦虑对学习的影响,五、情绪调节策略,认知转换法,情绪宣泄法,自我安慰法,积极暗示法,自我放松法,活动转移法,认知转换法,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不合理认知的特征,理性认知的建立,1、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A B C,D,A:存在的一件事实,B:个人对A的看法和信念,C:当事人的情绪反应与行为结果,D:与非理性的信念辩论,举例:情绪ABC理论,小王在路上和老师打招呼,老师没反应。(A),“我得罪老师了,他不喜欢我。”(B),否定自己、紧张焦虑、郁郁寡欢。(C),2、非理性信念的三个特征,过分概括化,:“我考试失败了,我是个没用的人。”“她昨天骂了我,她是个大坏蛋。”,绝对化的要求,:“我对同学那么好,每个同学都要喜欢我。”“我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糟糕至极,:“我是天下最倒霉/最痛苦/最不幸的人。”,3、理性认知的建立,虽然但是,即使也,六、压力管理策略,寻找和化解压力源,改变认知,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