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机理、分类和多模式镇痛

上传人:zhu****ng 文档编号:253027915 上传时间:2024-11-27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6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疼痛机理、分类和多模式镇痛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疼痛机理、分类和多模式镇痛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疼痛机理、分类和多模式镇痛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疼痛机理、分类和多模式镇痛,世界卫生组织的疼痛定义: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绪体验,对患者而言,疼痛是损伤或疾病的信号,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提示应重视,及早治疗,防止更大或更长久损害,对医生而言,疼痛是疾病的症状,是机体对创伤或损害的反应,患者有陈述疾病,表达疼痛程度,得到治疗,受到尊重,得到心理和精神支持及知情权,急性疼痛起病急,严重时伴有循环、呼吸、胃肠道、泌尿以及内分泌代谢和免疫改变,慢性疼痛持续,3,个月以上,可在无明显原因或组织损伤与愈合的情况下持续存在。常伴有睡眠和食欲障碍,可导致抑郁、焦虑、心理和精神改变,急性疼痛可能多次发作,每次发作可认为是一次急性疼痛。突发性疼痛是指疼痛刺激突然增强而导致原镇痛方法的短时失效,或者定义为接受疼痛治疗的患者在镇痛水平上的短暂性疼痛,与活动相关或不相关,急性疼痛如不能被充分控制,也可能因为外周和中枢神经敏化,甚至中枢可塑性形成而演变为慢性疼痛,伤害性疼痛此时也具备神经病理性疼痛性质,慢性非癌痛与慢性癌痛有一定区别。癌痛缓解有赖于肿瘤细胞杀灭和疼痛传导路径的阻断,但不少患者生存时间有限,对药物长期使用的副作用顾虑小,而非癌痛患者减轻疼痛和提高生活质量同样重要。患者可能有与常人一样的预期生命,急性疼痛发生机制:疼痛的生理性传导分四个阶段,即,伤害感受器的痛觉传感,transduction,脊髓背角,脊髓丘脑束等上行束的痛觉传递,transmision,皮层和边缘系统的疼痛整合,interpretation,下行控制和神经介质的疼痛调控,modulation,一、痛觉传感,痛觉伤害感受器是,A,纤维和,C,纤维末梢,是周围神经的组成部分,细胞体位于脊神经节中,皮肤,躯体,结缔组织和内脏神经纤维受损导致冲动向中枢发散,局部组织破坏释放的内源性致痛因子是伤害性刺激的第二个来源,损伤或炎性反应过程中释放的炎性因子可加重疼痛。,组织修复过程中的神经生长因子等过度表达也刺激疼痛,二、痛觉传递:疼痛信号延一级传入纤维向二级传入纤维传递,A,纤维是有髓鞘纤维,传导快速的信号,终止于脊髓背角第,I,和第,V,层。,C,纤维较细,传导慢速信号,终止于脊髓背角第,II,层,突触前膜包括阿片受体、,NMDA,受体、,NK-1,受体、,capsaicin,受体、,cannabinoid,受体以及众多离子通道,从脊髓到丘脑,已发现不止脊髓丘脑束,共有十多条传导束可上行传导疼痛信号,三、疼痛整合,丘脑是接受脊髓疼痛信号的第一站,与下述部位有信号连接:至白质、扣带回和额叶;,至网状结构和丘脑核;,至边缘系统以及额叶和扣带回;,至上行性网状系统;,至大脑皮层,四、疼痛调控,大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连接丘脑、下丘脑和延脑头端腹内侧网状结构,可对脊髓背角的痛觉传入活动进行疼痛感知的调节,脑和脊髓通过分泌阿片肽,肾上腺素能物质和,5-,羟色胺能物质调节疼痛,急性疼痛主要表现为伤害性疼痛,是机体对刺激的正常功能性反应,疼痛的感觉与疼痛强度之间有密切关系,疼痛的病因去除后,疼痛的传导系统恢复正常,常不留有明显的病理生理改变,神经病理性疼痛,世界疼痛研究会的定义为:原发于神经系统损伤或功能紊乱引起的疼痛(,1994,年),此后又修改为原发于感觉神经系统损伤所引起的疼痛,疼痛表现为烧灼痛,放射痛,刺痛,电击样痛,常有疼痛高敏或异常疼痛,疼痛出现于感觉神经病灶所破坏的区域,但疼痛区域可能较原发病灶有所扩大,并可伴有感觉运动或交感功能丧失,神经病理性疼痛,症状和损伤强度不成正比,而且常出现在可见的组织损伤已愈合或伤害性刺激似已去除的情况下。,对常规的药物治疗如阿片类药或,NSAIDs,药物只有部分敏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原因,外周敏化,中枢敏化,中枢可塑性形成,外周敏化,损伤神经异位放电,第二信使和,K,+,、Na,+,、Cl,-,、Ca,2+,等相关通道改变,受损初级神经末梢出芽,尤其是交感神经轴突长入背根神经节,炎性介质对伤害感受器的致敏,中枢敏化,外周神经冲动传入脊髓使,NMDA,受体活化,,Ca,2+,内流,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增高,背角,A,有髓鞘纤维传入末梢出芽,长入到神经末梢纤维,背角二层神经元接受,A,低阈值的传入刺激,背角传入通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减低,背角的调控中枢性下行性抑制作用的减弱和下行性兴奋性增强,炎性和免疫改变,胶质细胞激活,,MAPK,和,P,2,X,4,受体过度表达,中枢敏化是丘脑对外界刺激阈值降低,感受阈扩大,脑干自发性活动增多,中枢可塑性形成,中枢敏化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重要发病机制,长期中枢敏化可导致神经可塑性形成,神经可塑性变化,贯穿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始终,存在激活、调节和变异三种状态,与疼痛持续时间和强度相关,多模式镇痛是伤害性疼痛镇痛的必然趋势,采用多模式镇痛的理由:,镇痛机制复杂,位点多,没有一种药物可以作用在所有位点,目前术后镇痛的主要药物仍为阿片类,阿片类药物的镇痛作用和副作用均与剂量相关,达到镇痛尤其是运动时镇痛,必然出现严重副作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有天花板效应,且副作用也是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的,故多模式镇痛可提高镇痛,/,副作用价值比,多模式镇痛的原则,镇痛机制互补(作用在镇痛相关不同受体或不同部位),镇痛作用相加或协同,副作用不相加或反而减少,不同时使用两种或以上非甾体类消炎药,不同时使用作用时间和机制重叠的阿片类药物,多模式镇痛常用配伍,阿片类药,+,非甾体类消炎药,阿片类药包括,u,受体激动药,激动拮抗剂,,u,和,k,受体激动剂,部分激动剂,阿片类药,+,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类消炎药,曲马多,+,非甾体类消炎药(,+,对乙酰氨基酚),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靶点复杂,相互作用不明确,多模式镇痛的药物配合仍不清楚。在癌痛患者仅证实阿片类药与抗惊厥药(如普瑞巴林)有镇痛相加作用。,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的一线药物为抗惊厥药、抗抑郁药,但两者之间并无协同作用。曲马多与抗惊厥药合用,不增加不良反应;与抑郁药合用,可能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其他药物如作用在,NMDA,受体的氯胺酮,作用在,Na,+,通道的局部麻醉药,作用在辣椒素受体的辣椒素,与其他镇痛药之间并无配伍禁忌,也未证实有协同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