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一、外人来华办报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阶段,经济上占主要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此时的官办邸报,民间报房的京报,没有新发展,流于程式化,长期处于主要抄传谕旨,奏折等官文书的状况。内容、形式僵化。,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二、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在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区的出现,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严禁传教,英国传教士因无法在中国公开活动,便转往东南亚一些华人聚居地区开展工作,以期起到渗透和过渡作用。,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第一个到中国的基督教传教士,是英国伦敦布道会的马礼逊。1807年到达广州。,1813年,伦敦会又派传教士米怜(17851822)来华协助马礼逊工作。1815年,米怜带中国刻字工人梁发等到达英国殖民地马六甲,建礼拜堂,办学院,设立印刷所,出版了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一些宗教书籍及英文期刊。,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米怜为主编,署名博爱者。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近代化报刊,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该报为中文月刊,以“阐发基督都义为根本要务”为宗旨,是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它把宣传“神理”放在首要地位,大部分篇幅用来发表介绍教义和圣经的文章;宣传伦理道德;介绍各国情况;还刊载天文地理知识文章,发表了了些诗歌,寓言类作品以及“告贴”(告示广告)。第2期登载过一篇题为月食的预告性新闻,是中国近代报刊上的第一条消息。它采用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体载多样。,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此外,麦都思于1823年在巴达维亚创办中文月刊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传教士纪德于1827年在马六甲创中文月刊天下新闻。,两者都继承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办报模式。,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三、近代报刊在澳门的出版,澳门始有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16世纪,葡萄牙人殖民澳门。1822年,葡人巴波沙少校创办了葡文周报蜜蜂华报,由一些天主教教士编辑。这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该报鼓吹立宪,抨击贵族保守派。最终成为政治派别斗争的牺牲品。,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四、近代报刊在广州的出版,1827年,美商伍德创办了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纪录报,不久转归英国鸦片商马地臣所有。此外,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中国丛报、广州周报等英文报刊先后创办。这些都是商业报纸,以刊载商情为主,对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历史、文化习俗等叙述详细。重视新闻和言论,印刷出版业务仿效西方本土报刊,较为先进。嘲笑中国贫穷落后,公开鼓吹和煽动西方列强武力侵华。,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是最早采用京报材料的报刊),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主编:郭士立。,该刊虽为宗教性报刊,但宗教色彩淡化,论述伦理道德和介绍天文地理的文章也不多见。它以介绍西方文化、艺术、哲学、科学技术为重点,着重“宣扬”、“西方文明”,反复劝说中国人改变对西方的旧观念,主张中国应学习各国长处。它每期都刊载新闻,以国际新闻居多,也有本地新闻。 (内容以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三部分组成)。,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在业务上,(1)设立了新闻专栏,发表国际和中国广州、澳门的新闻。选录京报。 (2)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价目表(3)言论上设立专栏,重在回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4)1833年该刊第五期所载的新闻纸略论简介近代报纸的产生、现状及出版自由观念,是中文报刊中第一篇新闻学专文。(5)内容上更贴近生活,题材多样化,稿件末尾的“编者按语”是中文近代报刊首次出现的内容,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五、 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活动的特点:,1、外人办报是近代报刊冲击中国大门的开端;,2、担任这些报刊编撰的主力是传教士;,3、这些报刊大多得到了商人和外交官的支持;,4、这时期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主旨不在报业经营,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和情报工作。,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一、英文商业报纸纷起一时,香港第一份近代英文报刊是香港公报,主编为英军翻译马儒翰(马礼逊之长子), 1841年在澳门出版,不久迁香港,获香港军方支持。该报最初并非商业性质,但次年即并入香港的商业报纸。,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1841年到1860年,英文报刊在香港出版的共17种,其中大多数为商业报刊:,(一)中国之友1842年3月17日在澳门创刊,同年24日出第2期时迁香港。创办人为英商奥斯威尔德。1843年产权出售与卡尔,至1850年,台仁特取得该报产权,并任报纸发行人主编。报纸论调开始大变。曾客观地报道亚罗号事件,支持太平天国运动。,(二)香港纪录报:前身为广州纪录报,1839年迁澳,1843年迁港,改本名,为怡和洋行所办,至1849年转为英商史屈泉所有。产权几度变化,1863年停刊。,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三) 德臣报,汉译为德臣西报、中国邮报。1845年2月创刊于香港,1974年停刊,为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创办人和主笔为英出版商肖德锐。曾资助容闳、黄宽、黄胜等三名学生留美。,(四)孖剌报:1857年创,由美商茹达和英商莫罗创办。次年完全为莫罗所有。为外国人在华的第一张日报。,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前,这期间新出版的报刊中,1863年创的英文晚邮报和香港航运报,是中国境内最早的晚报。1877年创的香港天主教纪录报,是天主教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报刊。 1881年创的士蔑西报,与德臣报、孖剌报并称香港英文三大报。,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二、中文商业报纸相继出版,鸦片战争后,香港最早出现中文商业报纸。由于香港的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发达,这些报纸的商业化程度较高,其办报模式、经验,对后来的内地的中文商业报纸影响较大。,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出现于1853年,即由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共同出版的遐迩贯珍月刊。是第一份刊载收费广告和最早刊登新闻画的中文报刊。,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1857年11月,英文孖剌报出版的一份中文副刊香港船头货价纸是香港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由广东人黄胜、伍廷芳等编辑。,1861年7月,德臣报发行中文香港新闻,刊登行情、船期和新闻,后停刊。1871年3月,开辟中文版中外新闻七日报,每周六出,标榜不牟利、广见闻。刊登新闻、评论等。1872年4月,停刊,改出香港华字日报。先后为周3刊、日刊,出至1941年才停刊。,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一、背景: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西方列强的租界和通商口岸。人口激增,商业贸易逐渐繁荣,成为中外贸易的枢纽和全国商业中心。外国人在租界里出版了大量报刊,使上海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中心。,外国人在上海办得最多的、最早的是直接为他们的经济活动服务的外文商业报纸,其中主要是英文报。,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二、上海外文报刊的发展,北华捷报是由英国人奚安门等人在1850年8月创办的,是上海出版最早的英文报纸。1856年出版的附张每日航运新闻。1862年,更名为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字林西报,前身为北华捷报1856年出版的附张每日航运新闻,从1864年独立出版,该报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停刊,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侵华史”。,1872年,路透社在中国建立了远东分社,成为中国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通讯社 ,字林西报因其与路透社同为英国人所办,首先被允许采用该社的电讯稿。,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三、六合丛谈、万国公报等中文宗教性报刊,1857年1月,六合丛谈创刊,成为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由伦敦布道会在上海设立的墨海书馆主办,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内容包括宗教、科学知识、商业行情和新闻报道。王韬的报刊活动由此而始。,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至1894年前,传教士先后出版的教会中文报刊有10余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万国公报。,1868年中国教会新报创刊,林乐知任主编,1874年9月5日改版,更名为万国公报。该报宗教内容较少,主要刊载中外新闻,西学知识,商业信息。增设论说。读者对象为官员、士大夫、商人等。1883年8月,因主编林乐知忙于他务而停刊。1889年2月,由广学会复刊,半月刊,仍由林乐知任主编。,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四、申报等中文商业报纸的重要发展,1861年11月,北华捷报创办了上海第一份中文报纸上海新报,首任主编是传教士伍德。版式创新,白报纸两面印刷,每期直栏、四版。主要刊登行情、船期和广告。传递商情迅速,最先刊登电讯稿。选录京报及各地报刊新闻。不重视言论。,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1872年,4月30日,英商美查等四人合资在上海创刊申报。买办(经理)赵逸如,主笔蒋芷湘。四开一张。用毛太纸单面印刷。初两日刊,第5期起改日刊。1909年席裕福接盘全部产业,1912年由史量才接盘,于1949年5月27日停刊。申报经历了清朝同治、光绪、宣统三个朝代,又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重要的历史时期,内容丰富,保存了上述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重要资料,因此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申报的主要特点是:把赢利作为办报的首要目的。,1、在经营管理方面,,尽量降低成本;,努力搞好发行,设代销点、上门送报、沿街叫卖,买报人可先取报,月底缴款,剩余报纸退回;,大力招登广告,对华人实行优惠价,付给外埠代招广告者回扣;,经营其他文化事业。,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2、在编采业务方面,,从办报人员到报纸样式都尽量中国化。,重视言论,每天头版均有一篇言论,政治倾向保守。,重视新闻,为吸引读者,大量刊登猎奇性、趣味性的社会新闻。,重视刊载文艺作品,使之成为经常性内容。,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字林沪报,1882年创刊于上海,由字林洋行创办,创办的消闲报是我国第一个副刊,新闻报,中外合资创办的一份有影响力的报纸。 1893年2月17日创刊,著名报人蔡尔康主笔。由中外商人合组公司创办,以“经济独立、无偏无党”为宗旨。在内容上形成准确,迅速报道经济新闻及商业行情的主要特点。,19世纪90年代上海报纸形成了申报,新闻报、字林沪报三足鼎立的格局,第四节 在华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广州英文:中国丛报、中国之友,中文:中外新闻七日录(创刊于1865年,是传 教士在中国办的第一份周报)、广州新报,天津外人在中国北方的报刊宣传中心,英文:中国时报、京津泰晤士报,中文:时报(李提摩太任主笔),该报同南方的万国公报成为在华外人主办的最有影响的政论性报刊。,福州英文:福州信使报(福州府差报)、福州捷报、福州每日回声报。,中文:中国读者、小孩月报(中国第一种儿童刊物),第四节 在华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厦门英文:厦门公报和航运报道,中文:厦门新报(以闽语方言写作),宁波中文:中外新报、甬报(曾发表等新闻学专文),汉口英文:汉口时报,中文:谈道新编、昭文日报,第四节 在华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北京中文月刊中西闻见录,传教士丁韪良主编,以介绍水利、医学、数理化等实用科学和基础科学知识为主,也有少量西方科技新闻和寓言等,不涉及宗教和时政,免费赠送官绅、士大夫,部分发往外埠。郑观应的盛世危言的部分篇章在此刊连载。,澳门葡文大西洋国、葡文、中文各有版面的镜海丛报,和孙中山关系密切,曾刊有孙中山农学会序,一版的文章据说都出自中山手笔,第5、6版还刊有孙中山的医药问答、病人鸣谢和赞扬孙中山医道的广告,因此有人认为该报的实际主持者及编辑者是孙中山。,这一阶段的外报中,英文报刊大部分为商业报纸,中文报刊多为传教士办的期刊。,第四节 在华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二、外报在华的历史作用,(一)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A.为列强武力侵华和政治讹诈提供情报,B.为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提供信息和宣传服务,C.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第四节 在华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二)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A它们为被封建统治者长期禁锢的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窗口,B它们所刊载的商业信息,也不可避免地为新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利用,C它们所介绍的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也不可避免地为中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收,中国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都不同程度受到外报宣传的影响,第四节 在华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三)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A带来了近代报刊理念,体现了民主观念,B冲破了封建王朝对办报的种种束缚,客观上为国人办报提供了生存基础,C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基础,D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新闻工作者,谢 谢 大 家!,演讲完毕,谢谢观看!,内容总结,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第一个到中国的基督教传教士,是英国伦敦布道会的马礼逊。第2期登载过一篇题为月食的预告性新闻,是中国近代报刊上的第一条消息。它采用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4)1833年该刊第五期所载的新闻纸略论简介近代报纸的产生、现状及出版自由观念,是中文报刊中第一篇新闻学专文。4、这时期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主旨不在报业经营,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和情报工作。1877年创的香港天主教纪录报,是天主教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报刊。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出现于1853年,即由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共同出版的遐迩贯珍月刊。申报的主要特点是:把赢利作为办报的首要目的。中外合资创办的一份有影响力的报纸。第四节 在华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郑观应的盛世危言的部分篇章在此刊连载。(三)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