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诗歌鉴赏之题材角度分析,教学目标,:,从题材的角度对诗歌进行鉴赏,教学重点,:,送别诗 写景诗,(,山水田园,与,边塞,),咏物言志诗 怀古咏史诗 即事感怀诗,教学难点,:,确定诗歌题材 选定诗歌鉴赏方法,教学方法,:,分析 强化 自我检查与总结,诗歌鉴赏之题材角度分析,1.,送别诗,2.,写景诗,(,山水田园,与,边塞,),3.,咏物言志诗,4.,怀古咏史诗,5.,即事感怀诗,一送别诗,(一)概说,:,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二)例,1.,送刘司直赴安西,(,王维,),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解说,全诗从地点、景物特点写起,然后叙述史实,赞扬汉朝的威德,结点出全诗的主旨:你这次去安西一定要让外族惧怕,不要去寻找屈辱的“和亲”方略。,例,2.,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解说,:题目开门见山,点出是在暮雨时分送别李胄,用景物特征为送别定下了调子,建业,则是友人要去的地方。“深深的海门看不到尽头,远处的浦树在雨中摇曳,诉不完的别情,就如同这无边的雨丝。”这四句则把别情形象化,,反衬,了情义的深重。,(,三)检测练习:,(一)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渺茫”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1.,答:“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2.,答: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二),送魏万之京 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答:“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三),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答: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二、写景诗,(一)概说,:,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类诗歌一般会给诗人的介绍,很出名的诗人则要求自己有积累,),例,:,溪兴 杜荀鹤,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这是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即兴小诗。诗中描写的是这样一组画面:在一条寂静的深山小溪上,有一只小船,船上有一个垂钓的人。风雨迷茫,他卷起钓丝,走进篷底,取出盛酒的瓦罐,对着风雨自斟自饮;直饮到烂醉,睡着了;小舟一任风推浪涌,待醒来时,才发觉船儿已从后溪飘流到前溪了。这诗似乎是描写溪上人闲适的心情和隐逸之乐。他置身世外,自由自在,垂钓,饮酒,醉眠,一切任其自然,随遇而安。他以此为乐,独乐其乐。这似乎就是诗中所要表现的这一段溪上生活的特殊兴味。,杜荀鹤介绍,:,诗人身处晚唐暗世,很有才华但由于出身寒微而一生坎坷潦倒,壮志难酬,他的,自叙,诗写道:“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老来奔走无门,回到家乡九华山,过着清苦的隐逸生活。,透过画面的情景和气氛,这种闲适自乐的背后,却隐藏着溪上人内心的无可奈何的情绪,:,深山僻水,风风雨雨,气氛是凄清的,;,那垂钓者形单影只,百无聊赖,以酒为伴,;,那酒器“瓦瓯”粗劣的瓦罐儿,暗示出它的主人境遇的寒苦,;“,醉来睡着无人唤”,进一步突出表面闲逸实际凄凉的心理感受,.,末句让小舟在山溪中任意飘流,看来潇洒旷达,实在也太孤寂,.,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绘形,),,惊涛拍岸,(,绘声,),,卷起千堆,雪,(,绘色,),。”,(,3,)理解并能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烘托和映衬,(,念奴娇,赤壁怀古,),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二)例说 山居秋暝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解说,:本诗主要描写了几幅图画,刚下过雨,山上清新空阔,到了晚上,秋意很浓。明月照在松林间,清泉在石头静静的流着。竹林哗哗,是浣女归来了。莲花摇动,是渔船归来了。随着天气变化,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淡,这优美的山景可以让人们留下欣赏。全诗主要在渲染一种优美、宁静的生活。,(三)检测练习,绝句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1,写出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答:诗中有画,本诗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对仗工整,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2,这首诗歌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答: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兰溪棹歌 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1,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2,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问: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1.,仰视,;,低头,;,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2.(,答案要点,),写出渔民欣快欢畅之情,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1,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2,这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自然幽雅,表现自然明快、词句清淡秀丽,三、咏物言志诗,(一)概说,:,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鉴赏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例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不用媒”证明了这一点。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嫁与东风”虽“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倍增惆怅。其实,这是一种悲剧的气氛,却从欣喜的情调来写它。似乎反常,又合乎诗中旨趣之道。联系诗人当时的境况,诗人才不过二十多岁,正当风华正茂,却不被当局所用,怀才不遇,自生自灭,不胜悲凄。细味此情,便知诗人写此诗的良苦用心。,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首先是象征手法,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