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六章 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第一节 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第二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第三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第四节 资本主义地租,第五节 资本积累和两极分化,第一节 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一、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转化为生产成本,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转化为生产成本,从劳动耗费角度看,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对资本家而言,生产商品所耗费的是他的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都是商品生产的成本。,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转化为生产成本后,可变资本在价值增值中的作用就被完全掩盖了,剩余价值被视为商品价值在生产成本以上的增加额,是资本家所费资本的增加额,而且是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利润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由于技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利润率。,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利润率的差别,会造成资本的转移。资本转移和部门之间的竞争最终会导致利润和利润率的平均化。,平均利润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社会剩余价值的结果,其本质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部门内部的竞争,竞争首先在一个部门内展开。 部门内的竞争是指同一生产部门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在不同生产经营条件下为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以提高利润率,不断改进技术,加快资本周转,提高劳动生率,努力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商品的社会价值而展开的相互竞争的经济行为。,部门之间的竞争,部门之间的竞争是部门内部竞争在社会范围内的进一步展开与扩大。,部门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追求有利的投资部门而展开的竞争。,由于不同部门存在着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条件下,不同部门的利润率水平存在着差别。,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的转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通过影响商品的供给从而影响价格,最终影响到资本家的利润和利润率的变化,其结果是利润率和利润的平均化。,平均利润率概念,平均利润率或一般利润率,是指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利润率。它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预付资本总额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如下:,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资本总额,部 门,资 本,m,m,商品,价值,商品,价格,P,平均利润,C,V,C+V,低,食品,70,30,100,100%,30,130,120,20%,20,中,纺织,80,20,100,100%,20,120,120,20%,20,高,机械,90,10,100,100%,10,110,120,20%,20,合计,240,60,300,60,360,360,60,决定平均利润率的因素,1、各个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2、社会预付总资本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在社会预付总资本中,投在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占的比重大 ,平均利润率就低;反之,投在资本有机构比较低的部门比重大,平均利润就高。,平均利润的概念,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各部门按平均利润率分别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利润率平均化是一种动态趋势,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部门内各个企业仍然存在着技术装备水平的差别,还存在着为追逐超额利润而展开的竞争,利润率差别同样客观存在。所以,利润率平均化反映的是一种动态的趋势,而不是静态的绝对平均。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在本质上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原则有关,但形式上已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规律。,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1、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是价值的转化形式。,2、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条件,。,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关系,生产价格和价值存在一定差别。,在质方面,,同活劳动没有直接联系,只同所耗费的资本和预付资本相联系。,在量方面,,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产品生产价格高于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产品生产价格低于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相当于上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产品生产价格和价值大体相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前提,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1、生产价格是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它只是由于剩余价值依照各个资本量的大小在各个部门均衡分配而发生的一种转形。,2、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相同的。,3、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还是由价值的变动引起的。,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以生产价格规律的形式发生作用。商品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波动。,第二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商业资本的产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商品流通量的日益增加,难度也在加大,甚至会减少生产领域中的资本投入,降低利润率水平。商业资本由于专门从事商品买卖,具有产业资本家所不具备的商品流通方面的特有优势,产业资本家就把商品流通的业务专门交给商人去完成,使商品资本职能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成为商业资本。 ,商业利润的现象,商业资本运动的公式是G,W,G,即购买产业资本家的商品,予以销售并实现价值增值, 获得商业利润。由于商业资本是投资流通领域的资本,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商业利润从现象形态看似乎是来自商品售卖价格和购买价格的差额,好象是从流通中产生的。但这只是现象,只能表现商业资本家是从商品售卖价格高于购买价格的差额中来,实现其利润的,,并不表明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商业利润的本质,从本质上说,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产业资本家之所以要向商业资本家让渡利润,使其参与对剩余价值的分配,是因为商业资本作为产业资本运动中商品资本的独立化部分,分担了产业资本一部分职能,即商品销售活动,从而有利于提高产业资本的利润率水平。,商业利润是平均利润,对商业资本家而言,其参加对剩余价值的分配,不仅要获得商业利润,而且还要同产业资本一样获得平均利润。,因为如果商业利润率低于生产部门的利 润率,商业部门中的资本就会向生产部门转移;反之,如商业利润率高于生产部门的利润率 ,则会引起生产部门中的资本向商业部门转移。通过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资本在生产部门和商业部门之间自由转移,最终使商业利润率与产业利润率平均化。,商业利润的实现形式,商业利润显然不是商业资本家在生产价格以上售卖了商品,而是用商业折扣的办法,按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向产业资本家的购买商品,再按生产价格向消费(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者销售产品,从购销价格的差额中实现商业利润。,预付产业资本总额 720c + 180v = 900 m,100% m :180,不变资本价值在一年内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一年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生产价格) :,W:720c + 180v + 180m = 1080,平均利润率:180m/(720c + 180v)= 20%,预付100的商业资本 总预付总资本 900+100=1000,平均利润率:180/(900+100)=18%,产业利润 P :90018% =162,商业利润 P :10018% = 18,商业资本家购买商品价格:720c + 180v+162 = 1062,商业资本家出售商品价格:1062 + 18 = 1080,生产价格公式的修改,商业资本参加利润率平均化,使商品生产价格的公式要作更严密的规定。原来,商品的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现在,产业资本的平均利润须分解为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所以,,商品生产价格=生产成本+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商业利润不过是商业资本家按平均利润率瓜分产业资本家剥削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第三节 借货资本和利息,在资本主义社会,除了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外,还存在借贷资本,也要参与对剩余价值的分配,。,借贷资本的概念,借贷资本是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出的贷币资本。,借贷资本的产生,借贷资本不是,职能资本,,不是产业资本运动中货币资本职能的独立化形式,而是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等职能资本运动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转化而来的。,职能资本在循环运动过程中,由于逐步折旧、持币待购和逐步进行资本积累等原因,会形成大量的闲置货币资本。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不能为其所有者带来剩余价值,这与资本本性是矛盾的。与此同时,在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有些企业由于扩大生产经营的规模、范围及其它临时性需要,亟需补充货币资本。这样,那些从职能资本运动中游离出来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就被其所有者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贷给亟需货币资本的人,转化为借贷资本。,借贷资本的特点,第一,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第二,借货资本的使用,使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同一资本取得了双重存在。,第三,借贷资本具有独特的运动形式。借贷资本的运动公式是G,G,G代表利息 。因为这个公式省略掉了职能资本运用借贷资本的过程,于是造成一种假象,似乎不经过任何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货币本身可以生出更多的货币,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价值增值的真实过程。,平均利润的分割,借贷资本本身不会带来价值增值,利息作为职能资本家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为货币资本使用而付出的报酬,只能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职能资本家用借来的货币资本经营产业或商业,取得平均利润。由于借贷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同一资本取得双重存在,借贷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都对利润拥有某种索取权。但同一资本不可能因此带来 双份的利润,而只有一个平均利润。因此,平均利润不能由任何一方独占,而必须分割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借贷资本家出让货币资本使用权而获得的利息;另一部分是职能资本家获得的企业利润。,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而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息可以说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实质上是剩余价值在借贷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分配。,利息、利息率及其影响因素,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利息量,取决于借贷资本的大小与当时通行的利息率的高低。,利息量=借贷资本量利息率。,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利息量与借贷资本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利息率=一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量100%,利息率通常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波动,影响利息率高低的因素:,一是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一是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银行的产生与银行利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资本家之间直接借贷的局限,产生货币经营业,进而出现了银行 。,银行是专门投资于经营货币资本业务业的企业,是货币借贷中介、支付中介和发行信用流通工具的结合体。,银行利润由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的差额构成。,银行资本也是职能资本,同样在部门之间竞争 中参与利润率平均化要求获得平均利润,参加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分配。,以银行信用发展为基础,股票、债券等资本融通形式也逐步发展起来,进一步拓展了资本主 义信用形式。股息和债券利息是股权人、债权人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形式。,第四节,资本主义地租,地租的概念,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所获得的经济收入。,地租的来源,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在大土地所有者存在的条件下,资本家要投资于农业,必须向土地所有者租佃土地,再雇佣工人进行农业生产劳动,并且要把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地租,交给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作为产业资本家的一部分,投资农业与投资于工业和商业一样,也要求获得平均利润。这一事实决定了农业资本家从农业工人那里攫取的剩余价值必须大于平均利润而分成两部分:其中相当于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归农业资本家;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作价值,则以地租形态付给大土地所者。所以,,资本主义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土地所有者以获取地租的方式参加剩余价值的分配。,地租的形态,资本主义地租主要有两种形态:,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级差地租的概念,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大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它是由优 等地和中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按劣等地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决定的。,级差地租有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与级差地租。级差地租与级差地租分别代表了资本主义农业发展从粗放到集约的两个不同阶段。,级差地租存在的条件,在农业中,优越的土地自然条件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获得超额利润。,土地自然劳动生产率的差别,是级差地租存在的条件。,级差地租产生的经济原因,产生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由于自然条件优越的土地是有限的,劣等土地是绝大多数。而好地一旦被某些 农业资本家租佃,就排斥其它农业资本家再来使用上好的土地。这就是所谓,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级差地租产生的经济原因。,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的客观存在,一方面使租种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能够比较稳定地拿到农业超额利润;另一方面,由于不得不租种劣等土地的多数农业资本家按照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原则也要求获得平均利润,而如果仅仅靠租种好地而搁荒劣等地势必引起社会上农产品的严重供不应求,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客观上使租种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能拿到平均利润。这使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不是中等地生产条件决定,而是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以此出售产品,优等地和中等地农业资本家能获得超额利润,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级差地租。而租种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也能获得平均利润。,级差地租的概念,是指并列地投在,不同土地上,的资本由于肥沃程度和位置不同造成生产率差异而形成的超额利润。,肥沃程度会导致不同土地自然劳动生产率差异;位置不同,特别是距离市场的远近不同,会以运费的形式影响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水平。不论是由何种条件引起的超额利润,在土地所有者存在的条件下,都要作为级差地租交给土地所有者。,级差地租的概念,是指连续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投资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至于构成级差地租实体的这部分超额利润是否转化为地租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转化为地租,则取决于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契约和斗争。在租约的有效期间 ,由于连续追加投资而产生的超额利润,归农业资本家占有;当租约期满,重新缔结租约时,土地所有者往往会考虑追加投资效果而提高地租,把农业资本家追加投资产生的超额利润部分或全部归自己占有。因此,围绕租约期的长短,农业资本家与土地所有者展开了长期的斗争。,绝对地租的概念及产生的条件,绝对地租是优、中、劣各类土地绝对必须缴纳的地租。,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劣等地也要缴纳绝对地租意味着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必须高于其生产价格,才能使经营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在获得平均利润的基础上,有余额用来缴纳绝对地租。由于农业属于资本有机构成比较低的社会生产部门,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剩余价值大于平均利润。这使得租种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把农产品按高于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为在平均利润以上有一个余额用来缴纳绝对地租提供了前提条件。,绝对地租存在的经济原因,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农产品按价值不是按生产价格出售,即不参与利润率平均化的经济原因是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在自由竞争的工业部门,超额利润只能在同一生产部门内由社会 生产价格和个别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发生。而在农业部门中,土地是不能由资本自己创造和自由支配的,存在着与资本相对立的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这使资本对农业产业的进入构成一种壁垒或限制。这个壁垒不是排除工农业之间的自由竞争,而是决定了资本如不缴纳地租,不论租种优等地、中等地、劣等地,在事实上不可能的。所以,正是土地私有权垄断的存在使得农产品按价值不是按生产价格出售,并把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以上的余额截留下来转化为绝对地租,土地价格,1、在土地私有权存在的条件下,土地,所有权,可以自由转让。作为买卖对象,土地是有价格的 。,2、没有经过人类劳动过滤过的天然土地,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因而,,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土地可以提供的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如果土地已经过人工开发,那么土地价格中要包括对土地资本投入的补偿及其利润或利息。 ,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一是地租数量的大小;,二是银行利息率的高低。,由于地租上涨,利息率下降,在资本主义社会土地价格具有,上涨趋势,。地价上涨抑制产业资本发展,在城市中则使雇佣劳动者阶级住宅问题的解决变得十分困难。,第五节,资本积累和两极分化,资本积累的概念,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不断地把获取的剩余价值投入企业再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区别,第一,资本积聚表现为资本,“,增量,”,,由于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从而增加了全社会资本的总量;而资本集中则是社会资本存量的调整与重组。,第二,资本积聚受到剩余价值量绝对增长的限制,因而增长缓慢 ;而资本集中通过合并或联合中小资本可以在短时间使企业集中大量资本。作为资本集中载 体之一的股份公司也因而逐步成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现代企业制度的主流形式。,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联系,一方面,资本积聚越多,大资本经济力量增长越迅速,能够增强资本竞争的力量,因而可以通过竞争加速资本集中,支配更多的社会资本。资本积聚水平决定着资本集中能力。,另一方面,随着资本集中,使得大资本的生产和经营的规模、范围不断提高、扩张 ,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利润的增加可以促进资本积累,从而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进行资本积聚。,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资本构成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方面,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其比例取决于生产技术水平,因而称之为资本的技术构成;另一方面,从价值形态看,存在着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就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在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应付激烈竞争的外在压力,总是 不断地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间断的生产技术革命也为资本家的这种努力创造了条件。因此,资本有机构成是不断提高的,,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方面造成了,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的趋势,,另一方面又出现,劳动力对资本供应绝对增加的趋势,,其结果必然在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部门出现大量的失业人口,即相对过剩人口。,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超过资本对其需要的劳动人口。这种人口过剩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资本的需要来说,有一部分劳动人口成为剩余的或多余的人。失业现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内容和表式都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劳动力供给相对于资 本对其需求的过剩这一本质没有变。,相对过剩人口的基本存在形态,一是流动的过剩人口,,即在一定时 期内时而被大工业吸收,时而又被解雇,经常处于流动状态的失业人口;,二是潜在的过剩人口,,是指农付中那些靠经营小块土地维持最低生活,随时准备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的人口;,三是停滞的过剩人口,,是指那些被大机器生产所排挤,没有固定职业,依靠从事家内劳动和 打零工来糊口的人。,在失业人口中,还包括处在最低层的需要救济的贫民,演讲完毕,谢谢观看!,内容总结,第六章 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利润率的差别,会造成资本的转移。所以,利润率平均化反映的是一种动态的趋势,而不是静态的绝对平均。2、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条件。3、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还是由价值的变动引起的。商业资本参加利润率平均化,使商品生产价格的公式要作更严密的规定。利息量取决于借贷资本的大小与当时通行的利息率的高低。所以,资本主义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土地所有者以获取地租的方式参加剩余价值的分配。土地自然劳动生产率的差别是级差地租存在的条件。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的客观存在,一方面使租种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能够比较稳定地拿到农业超额利润。绝对地租的概念及产生的条件。而不间断的生产技术革命也为资本家的这种努力创造了条件。这种人口过剩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资本的需要来说,有一部分劳动人口成为剩余的或多余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