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各型冠心病的心电图诊断及鉴别诊断,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血管阻塞程度和心肌供血不足的发展速度、范围和程度的不同,分为五种临床类型,一、无症状型冠心病,二、心绞痛型冠心病,三、心肌梗死型冠心病,四、缺血型心肌病型冠心病,五、猝死型冠心病,一、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一)特征性改变,(二)动态性演变,(三)定位和定范围,(一)特征性改变:,1、缺血性改变:,冠状动脉闭塞后最早出现的改变是缺血性T波改变,最初期,表现为T波振幅增高,双肢对称(心内膜缺血),缺血进一步扩展至心外膜,使外膜面复极延迟晚于心内膜,复极程序发生改变出现对称性T波倒置。,心脏的耗氧量较其它脏器为高,在心肌供血不足时首先表现为缺氧,心肌的有氧代谢降低,能量供应减少,细胞内K丢失较多,使心肌复极时间延长及复极顺序发生改变。,2、损伤性改变:,随着缺血时间进一步延长,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出现心肌损伤,由于心肌损伤,产生了损伤电流或除极波受阻,而出现损伤性图形改变。主要表现为ST段偏移,在超急期,ST段斜形抬高,与高耸的T波相连。在急性发展期,ST段凸面向上抬高呈弓背状,并与缺血性T波平滑地连接。一般地说,损伤不会持久,要么恢复,要么进一步发展,发生坏死。,3、坏死性改变:,更进一步的缺血导致细胞变性、坏死。由于坏死的心肌细胞不能恢复为极化状态和产生动作电流,坏死的这一片心肌不能除极,自然就不会产生心电向量,因此,心电综合向量背离梗死区,心电图面向梗死部位的导联产生病理性Q波或呈QS型。,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的三要素:,1、,病理性Q波(坏死改变),1)Q波增宽0.04S,2)Q波加深1/4 R Q波出现粗钝与切迹,2、,ST段弓背向上抬高(损伤改变),3、,T波倒置(缺血改变),(二)心电图的动态演变及分期,1、超急性期:,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大多在3小时内),心电图:1)ST段斜形抬高、T波高耸。,2)急性损伤阻滞:QRS振幅增高,及轻度增宽。,临床意义:此期因图形不典型,容易漏诊。心肌尚未坏死,处于可逆阶段,早期积极的治疗十分重要。,2、急性期:,时间:开始于数小时或数日,可持续数周,心电图:ST段弓背抬高与T波形成单向曲线、,病理性Q波或呈QS形、T波由直立,转为倒置并逐渐加深。心肌坏死、,损伤、缺血的心电图特征在此期,可同时存在。,临床意义:早期应严格卧床,并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3、亚急性期:,时间:数周至数月,一般为6周至6个月。,心电图:抬高的ST段基本恢复至等电线,,T波由倒置较深逐渐变浅,,病理性 Q波存在。,临床意义:患者可逐渐开始体力活动。,4、陈旧性期:,时间:46月以后。,心电图:ST段在等电线上,T波恢复正常或固,定不变,病理性Q波。如小范围梗死,,病理性Q波可变小或消失。,近年来,对急性心肌梗死实施溶栓或介入性治疗后,可显著缩短整个病程,并可改变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可不再呈现上述典型的演变过程。,(三)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前间壁:V1、V2、V3,前壁:V3、V4、V5,广泛前壁,:,V2V5(V1)(V6),高侧壁:、AVL,侧壁:V5、V6、V7,下壁:、AVF,正后壁:V7、V8、V9,右室:V3R、V4R、V5R,二、,不典型心肌梗死,(一)非Q波型心肌梗死:,(非透壁性心肌梗死),1、普遍导联ST段较显著的抬高或压低。,2、T波双向或倒置,双肢对称,有时仅见T波改变,出现巨大而倒置的T波ST波,并有动态变化。,3、不出现病理性Q波,4、临床症状及酶学检查符合心肌梗死改变,(二)右室心肌梗死,1、V3R、V4R、V5R 导联ST段抬高,T波倒置并出现病理性Q波。,2、,均合并下壁、后壁心肌梗死。,3、临床可有右心功能不全的体征和血流动力学障碍。,(三)心房梗死,当心室肌梗死合并有下列心电图改变,可考虑同时有心房梗死的可能。,1、P-R段移位:升高或压低。,2、P波增宽、粗钝、畸形并有动态变化。,3、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出现较为持久的房性心律失常。,4、常伴有其他心肌梗死的表现,(四)持续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三、心肌梗死的心电图鉴别诊断,变异型心绞痛,急性心包炎,早期复极综合征,左束枝阻滞,肺心病,B型预激综合征,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一)心电图复极变化,1、缺血性T波变化,(1)T 波形态改变:双肢对称、波形变窄、顶端变,锐。,(2)T波振幅的改变:左胸导联T波振幅逐渐降低,进一步所有导联T波低平。,(3)T波方向的改变:T波双向或倒置,甚至呈,“冠状T”。,(4)缺血性T波改变常呈定位分布,(5)缺血性T波多有动态改变,2、缺血性ST段变化,(,1)ST段平坦延长:在基线上平直延长0.12S,,常见于以R波为主的导联,并在早期出现。,(2)缺血性ST段降低:以R波为主的导联降低,0.05mV(0.5mm)(导联除外)。,常见的几种类型:水平型:R波顶点垂线,与ST段的交角等于90度。下垂型:R波,顶点垂线与ST段的交角90 。近似缺,血型:R波顶点垂线与ST段的交角 90 ,,80 ,而且下移0.075mV,3、U波的变化:在T波直立的导联出现U波倒置4、Q-T间期的变化:Q-T间期延长,(二)心电图除极变化,1、QRS波群增宽,电压降低。,2、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左右束枝阻滞、房内阻滞等。,3、心律失常:各种早搏及心房颤动,以室早,最为常见。,4、PTF-V1负值增大,心 绞 痛,(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静息时心电图:,约半数患者在正常范围,也可能有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性ST段和T波的异常。,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1、ST段偏移,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下移0.1mV以,上,发作缓解后恢复。,2、T波倒置,原有T波倒置的患者,发作时可变为,直立(所谓“假性正常化”)。,3、一过性心律失常、一过性Q波、一过性Q-T、U,波的变化。,变异型心绞痛:,特征性表现为病变部位的导联:,1、ST段抬高,并伴有对应导联的ST段下移。通常见于V2V6导联,特别是V4V6。ST段抬高一般是显著的,有时呈单向曲线类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表现。发作缓解后ST段迅速恢复正常。,2、发作时T波增高,缓解后T波倒置。,3、一过性心律失常、一过性Q波、一过性Q-T、U波的,变化。,典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ST段降低,T波低平、双向或对称性倒置,若心电图不正常,发作时无“假性改善”,发作时很少出现心律失常,运动试验可出现阳性改变,以后若发生心肌梗死,部位难以预料,ST段抬高,对应导联ST段降低,T波直立高大,发作时有“假性改善”,约半数发作时伴有心律失常,以室早及AVB多见,运动试验很少出现阳性改变,以后若发生心肌梗死,其部位往往是心绞痛时ST段抬高的部位,诊断,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的辅助试验,(一)活动平板运动试验,1、适应症:,对不典型胸痛或可疑冠心病病人进行鉴别诊断;,评估冠心病病人的心脏负荷能力;,评价冠心病的药物或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冠心病易患人群流行病调查筛选实验。,2、禁忌症:,(1)急性心肌梗死,(2)不稳定心绞痛,(3)心力衰竭,(4)中、重度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脏病,(5)严重的肺部疾患或高血压,血压超过 160/100mmHg以上者,(6)急性心包炎、心肌炎、严重主动脉瓣狭窄,(7)年老体衰、行动不便、骨骼、关节等疾患,3、阳性标准: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ST段缺血型下移0.1mV,持续时间2分钟 运动中出现心绞痛 出现严重心律失常 ST段抬高,很少见,(二)动态心电图,1、临床应用范围:,心悸、气促、头昏、晕厥、胸痛等症状性质的判断。,心肌缺血的诊断和评价,尤其是发现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重要手段。,心律失常的定性和定量诊断。,药物的疗效评价。,选择安装起搏器的适应症、评价起搏器的功能。,2、心肌缺血的DCG诊断: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下移0.1mV,持续时间1min,2次间隔1min以上。,(二)动态心电图,几个词语:,非特异性ST-T改变,原发性ST-T改变,继发性ST-T改变,“心肌劳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