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53008424 上传时间:2024-11-27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2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2,课,一,.,改革前期:推行新制,特点,:,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重点,:,建立新制、取代旧制,(目的),措施,俸禄制,(官制),均田制,(土地制度),三长制,(基层行政制度),租调制,(赋税制度),背景,:,社会矛盾尖锐,一,.,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1.,原因:,2.,内容:,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吏级别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制定奖惩贪污的方法,3.,影响:,吏治好转,矛盾缓和,政局安定,为各项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二,.,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1.,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3.,内容:,国家按一定标准,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2.,原因:,接受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根本原因),政府和宗主争夺农户,(直接原因),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一,.,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身死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官,;按照规定,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至于不宜蚕桑的地区,则改受麻田,当中男子十亩,妇人五亩。,二,.,露田、桑田均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三,.,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们可得壮牛一头,田三十亩,但不再给桑田。,四,.,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 后代谓此,“,公田,”,为,“,职分田,”,或,“,职公田,”,。,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4.,影响:,3.,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鲜卑贵族,地主,你认为什么情况下,均田制的实施可能遭遇危机?,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能否进行买卖?,你认为均田制能够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均田制的局限性,1,)虽然能抑制土地兼并,但没有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所以土地占有不均状况仍然存在,2,)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地矛盾无法避免,3,)政府强制农民开荒纳税,剥削、掠夺农民的劳动力,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之,不同,1.,背景:,商,是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孝,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2.,内容:,商,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孝,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3.,实质:,商,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孝,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三,.,设立三长制,-,基层行政体制,1.,目的:,强化对地方的控制,配合均田制的推行,2.,内容:,组织:,邻长,-,里长,-,党长,职能:,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3.,影响:,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有利于推行均田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四,.,推行租调制,-,赋税制度,1.,目的:,解决赋税混乱问题,增加政府财政收入,2.,内容:,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租(田租):,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粮食,调(户税):,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绢帛,3.,作用:,改变了赋税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认识:,1.,改革措施的关系:,彼此影响、相互作用,俸禄制为新制推行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与租佃制构成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三长制保证了均田制的推行,2.,前期改革的结果:,各项制度配合,共同作用,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推动民族融合,稳定北魏统治,为下一阶段改革奠定基础,二,.,改革后期: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特点,:,孝文帝亲自主持,背景,:,鲜卑族的落后,措施,迁都洛阳,移风易俗,一,.,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A,都城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B,新都洛阳适应统治需要,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根本原因:,平城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从平城方面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从洛阳方面看,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不能满足需要,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493,年以,“,南伐,”,为名,行迁都之实,495,年正式迁都,2.,经过:,平城,洛阳,3.,意义:,对洛阳发展:,使,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对改革进行:,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对民族关系:,有利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民族,融合,4.,认识,:,改革不但要顺应历史潮流,还要讲究斗争策略,以减轻改革的阻力;,孝文帝是古代杰出地主阶级改革家和政治家,二,.,移风易俗,1.,重点:,改革风俗习惯,学习汉族典章制度、生活方式,接受汉文化,2.,主要措施:,(,1,)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A.,尊儒崇经,举办学校,B.,恢复汉族礼乐制度,C.,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如官制、律令等,(,2,)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鲜卑族姓氏,汉族姓氏,拓跋氏,元氏,丘穆陵氏,穆氏,步六孤氏,陆氏,贺赖氏,贺氏,拔拔氏,长孙氏,独孤氏,刘氏,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卢、李、郑)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世族。,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政权的封建化,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背景,社会矛盾尖锐,鲜卑族落后,内容,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影响,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整顿吏治,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保证政府收入,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稳定和巩固政权,侧重点,通过,制度,建设缓和社会矛盾,全面推进,汉化,政策,课堂小结,加速鲜卑族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