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专题-城市区域课件

上传人:20****08 文档编号:253004919 上传时间:2024-11-27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3.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轮专题-城市区域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二轮专题-城市区域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二轮专题-城市区域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城市区域,命题点,一,城市区位因素和空间结构,1,城市区位因素,首先要分析它的,位置特点,,其次是分析影响它,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具体应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下面以武汉市为例,分析评价武汉市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静态因素,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上,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有利于对外交通联系。,武汉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中,降水丰富,雨热同期。,武汉地处汉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河流径流量丰富,为武汉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另一方面,河流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这里集聚、中转。,(2),社会经济因素,动态因素,武汉市靠近大冶铁矿,有利于发展钢铁工业,便利的交通运输是钢铁工业选址在武汉而不在大冶的主要原因。,武汉市交通发达,位于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同时京广铁路穿过武汉,带动了武汉的发展。,武汉市是湖北省的政治中心,也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武汉市发展高科技,拟建成我国的,“,光谷,”,之一,武汉市的旅游业日趋发达,为武汉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流域往往是相对独立的区域,流域内社会经济和城市的发展有自己的演变规律。读我国某流域城市历史沿革和空间分布图。,(1),该流域是,(,),A,湘江流域,B,汉江流域,C,渭河流域,D,辽河流域,流域往往是相对独立的区域,流域内社会经济和城市的发展有自己的演变规律。读我国某流域城市历史沿革和空间分布图。,(2),该流域城市分布有何特点?河流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有哪些作用?,特点:绝大部分城市沿河流的干流或支流分布。,作用:供水和运输。,流域往往是相对独立的区域,流域内社会经济和城市的发展有自己的演变规律。读我国某流域城市历史沿革和空间分布图。,(3),分别说明该流域秦、汉两个时期城市设置的位置特点。,秦:主要沿汉江干流的中上游和各大支流的上游分布。,汉:主要沿汉江干流和各大支流的中游分布。,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区位,市中心,靠近市中心处,远离市中心处,区位选,择原因,最大限度接近消费人群,商业付租最高,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该区域内工业付租最高,位置,分布,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高级住宅区,在城市外缘,低级住宅区在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2,城市三大功能区的区位选择,城市功能区的一般判断方法,第一,根据,数据,判断,商业区占地面积小,人口密度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工业区占地面积中等。,第二,根据,分布,判断,商业区一般位于市中心,住宅区位于城市中间位置,工业区位于外围。,第三,根据,特点,判断,商业区高楼林立;工业区交通方便、有污染;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分化明显。,布局工业区的环境要求,1,、工厂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和河流上游,(布置在河流下游),2,、排放大量烟尘和有害气体的工厂,不要布置在城镇和其他居住区盛行风向的上风地带,一般原则:长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季风地区,布置在季风对吹的垂直位置的郊外;常年,盛行多种风向,的地区布置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3,、,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业远离居民区和农田,4,、建立卫生,防护带,(绿化带、河湖等自然隔离带),3,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2013,山东文综,),下图示意东欧城市的典型空间结构。,(1),图中,、,、,代表的依次是,(,),A,工业区、别墅区、绿化区,B,绿化区、工业区、别墅区,C,绿化区、别墅区、工业区,D,别墅区、绿化区、工业区,4,、三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比较三种模式,的异同点,4,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4,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经济因素,(,2,)各类土地利用的,付租能力,(,不同功能的付租能力,),两者共同决定了某块土地的利用类型(功能区),交通便捷程度,(,1,),地租高低,距市中心远近,市内地租立体分布示意图,2009,年,北京市在优先保证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优势产业用地供应的原则下,制定了城市建设土地供应计划。读图完成,(1),(2),题。,(1),商业服务用地较少的原因是,(,),A,公用事业的发展,B,该市服务范围覆盖全国,C,金融业和工矿业的发展,D,商业服务业高度集聚,(2),该土地供应计划最有利于该市,(,),A,改善人居环境,B,促进工业发展,C,调整产业结构,D,推动科教事业,【2013,广东卷,】,图为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读图可知,(,),A城市空间形态呈放射状,多中心结构特征明显,B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位于城市西北部,公共服务设施齐全,C城市新开发区主要位于东南部,适宜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D外来人口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其生活区位于城市新开发区,图是某工业部门在某城市及其附近地区的土地、运输和劳动力成本曲线图。其中土地成本和运费都只与距城市中心的远近、交通通达度有关。读图回答(1)(2)题。,(2),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距城市中心远近对劳动力成本影响较大,B.,该城市东部交通通达度比西部低,C. ,与两处运费的差异主要由交通通达度造成,D.,交通通达度是影响和两处土地成本差异的最主要因素,(1),表示土地成本、运费、劳动力成本的曲线依次是,(,),A,a,、,b,、,c,B,c,、,a,、,b,C,c,、,b,、,a,D,b,、,a,、,c,命题点,二,城市等级,体系的特点与判读,(1)在城市体系中,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功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远;等级越低,数量越多,功能越少,服务范围越小,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近。,(2)高一级别的城市一般覆盖低一级别城市的功能和服务范围;同一级别的城市功能相似,服务范围相互排斥,但也可能有叠加现象。,读,“某区域城市分布图”、“甲城市地租等值线示意图”以及“甲城某区域日均地铁分时段客运量统计图”。,1,图中所示城市,(,),。,A,共有三级城市等级体系,B,甲城市服务范围比乙城市广,C,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D,乙、丙城市服务功能相同,2,关于图中甲城市地租值大小的描述正确的是,(,),。,A,ab B,bc C,bd,3,图中反映的甲城市区域最可能是,(,),。,A,a,以内的区域,B,a,、,b,间的区域,C,b,、,c,间的区域,D,c,以外的区域,命题点,三,城市化,1,、城市化标志,2,、影响城市化进程因素,3,、城市化进程差异(时间和空间),4,、城市化影响,5,、解决城市化问题措施,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时间,19,世纪,20,世纪,20,世纪,50,年代,70,年代,20,世纪,70,年代,8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表现,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人口由郊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人口迁回市区,成因,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治理对策,(1),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补充,),自然环境,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评价,气候,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局部气候,形成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可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郊区,水文,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有的河流被填埋后作为道路或其他建设用地,有的河流被分割成断头河或死水河,以致城市地区水系十分紊乱,容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残留河道也容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2),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2.,城市化过程中常见问题的治理对策,(,1,)建立新城和卫星城,开发新区,有效控制中心区规模。,(,2,)适度控制城市化速度,使之与社会经济相协调。,(,3,)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加强道路建设,发展立体交通,加强交通管理,加快住宅建设,合理调控房价等。,(,4,)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加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将污染严重企业外迁或关闭,做好城市的合理规划,大力加强绿化建设等。,(,5,)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预测演练,读,“,某地理要素时间变化示意图,”,,若,X,轴表示城市化速度,则,(,),A,在,M,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在,P,时段城市等级提升较快,C,在,P,时段城市环境问题不突出,D,在,N,时段人口快速向城市集聚,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1)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读我国东部某城市常住人口密度、土地价格、工业用地比例、7月平均气温时空变化示意图,。,(1) a、b、c、d 四组曲线依次代表(),A. 常住人口密度、土地价格、工业用地比例、7月平均气温,B7月平均气温、常住人口密度、土地价格、工业用地比例,C土地价格、工业用地比例、7月平均气温、常住人口密度,D. 7月平均气温、土地价格、常住人口密度、工业用地比例,读我国东部某城市常住人口密度、土地价格、工业用地比例、7月平均气温时空变化示意图,。,(2)下列有关该城市2000年到2010年的变化的叙述,最可信的是(),A. 城市热岛效应减弱 B. 工业用地比例减小,C. 中心城区规模缩小 D. 交通通达度提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举措,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否则会引发城市生态问题。,(1),导致城市水位过程线提前的因素有,(,),。,水泥路面多,下水道多,绿地多,人口多,A,B,C,D,(2),下列能够有效防御城市洪水的措施是,(,),。,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禁止开采地下水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持天然池塘、河道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A,B,C,D,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重庆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物品集散地。近年来发展迅速,建成了众多辐射西南的专业市场;重庆是我国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之一,煤、天然气、铝土矿等资源在全国有明显优势。,材料二,2010,年,5,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重庆两江新区发展规划,。享受国家给予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政策,包括对于土地、金融、财税、投资等领域赋予先行先试权,重点发展轨道交通、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材料三重庆两江新区的区位图。,(1),分析重庆两江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有利条件。,(2),分析产业转移对重庆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煤、天然气、铝土矿、水及水能等资源丰富;水路、公路、铁路等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且廉价;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物品集散地,市场广阔;国家政策的支持。,工业化进程加快,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迁出地人口减少,迁入地人口增加;区域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