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家庭网络的搭建非常普遍。王磊同学家现有的网络不太理想,网络经常卡顿,有些房间甚至没有网络覆盖,家人经常为此头疼。目前王磊家新房正在筹备装修,爸爸妈妈听说本学期王磊学习了网络技术课程,希望王磊能够为新家的网络做一个规划设计。,思考,王磊家目前的网络不太理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网络搭建前,期,的,网络,规划,设计不合理,给后面的使用带来诸多不便。,那么,如何设计一份合理的网络规划呢?,网络带宽不足、无线路由器性能不高、有线覆盖不完整、网络路由不合理,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信息组,3.3,网络的规划设计,分组讨论,:,如何进行网络的规划设计?,阅读课本,参考案例材料“,家庭网络构建策划书,”,确定网络规模,确定网络拓扑结构,选择硬件和软件,一、确定网络规模,1.,需求分析,是整个网络系统设计的基础,主要是确立建网要求和目标。,一般来说家庭网要满足如下需求:,确定家庭网络的需求,家庭对象的需求,网络覆盖范围,安全性,成本,美观,2.,选择局域网网技术,1,如何连接到因特网,:,ADSL,拨号上网,、,光纤,接入、,专线接入,。,2,常用的局域网技术:,(,1,),以太网(,Ethernet,;,成本低、速度快,),(,2,)令牌环网(,Token Ring,),(,3,)光纤分布数据接口(,FDDI,),(,4,)异步传输模式(,ATM,)等。,3.,带宽选择,目前以太网技术,根据带宽可分为,10,兆(,10Mbps,)、,100,兆和千兆等。,任务一:自主探究确定,网络规模,在自主学习任务单中完成任务一。,网络覆盖,王磊新家房间网络需求,有线,无线,王磊新家网络组建局域网技术,网络接入(服务商),局域网技术,以太网,网络带宽(,10M,、,50M,、,100M,),二、确定网络拓扑结构,思考:,为让爸爸妈妈更直观地了解新家网络的组成及分布情况,王磊需要做什么呢,?,拓扑学:把物理实体抽象成点,把连接实体的线路抽象成线,进而研究点、线、面之间关系的几何学。,网络拓扑:,将网络设备定义为节点,把两个设备之间的连接线路定义为链路,计算机网络就是由一组节点和链路组成的几何图形,这种几何图形就是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任务二:合作探究网络拓扑结构,1.,阅读课本,阅读,P62-63,,表,3-8,,了解三种拓扑结构的特点。,总线型,星型,常见的拓扑结构,环型,环型,1.,星型用在单位、网吧、学校、家庭等局域网。,2.,总线型主要用于主干网络段部分,如学校、公司的主要干路。,3.,环型由于安全可靠性较差应用较少。,实际应用中,主要是总线和星型的混合拓扑。,任务二:合作探究网络拓扑结构,2.,实践二:画出,王磊新,家庭网络拓扑结构图。(在,任务单上完成,),三、选择硬件和软件,1.,选择硬件,主要包括:,工作站、交换机、家用无线路由、网络线缆和光纤等。,考虑因素:,网络硬件的性能(稳定性、可靠性、兼容性和性价比),2.,选择软件,一些常用的“助手”,办公软件、视频下载、网络电视在线直播。,3.,无线路由器的配置,网络安全认证、,IP,地址,DHCP,自动分配等。,任务三,网络的规划设计概念图,确定网络规模,确定网络拓扑结构,选择硬件和软件,需求分析,选择局域网技术,家庭对象,房间网络需求,接入因特网方式,选择局域网技术,选择合理的网络带宽,总线型,环形,星型,课堂练习,1.,下列不属于网络规划设计工作的是,(,),。,A.,选择网络硬件和软件,B,发布网站,C.,确定网络规模,D,确定网络拓扑结构,2.,下列网络拓扑结构中,目前在局域网中使用较多的是,(,),A,、总线型,B,、环形,C,、星型,D,、交换型,3.,下列关于网络拓扑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环型拓扑结构比其他拓扑结构更便于集中控制管理,B、每个网络只能包含一种网络拓扑结构,C、只要有一个结点发生故障就使整个网络瘫痪的网络拓扑结构是星型,D、局域网的基本拓扑结构一般有星型、总线型和环型三种,B,C,D,课堂练习,4.,使用中央交换设备,可以在不影响其他工作用户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地增减设备的网络拓扑结构是(,),A,、总线型,B,、星型,C,、环形,D,、层次型,5.,小明和他的父母因为工作需要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而且他们经常要在家上网,小明家的家庭小型局域网的恰当规划是,(,),。,A,直接申请,ISP,提供的无线上网服务,B,申请,ISP,提供的有线上网服务,通过自备的无线路由器实现无线上网,C,家里可能的地方都预设双绞线上网端口,D,设一个房问专门用来上网,B,B,网络的规划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也,能根据实际需求,,帮助亲朋好友,设计一份合理的网络规划。,小结,请你谈谈本节课的学习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