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文传统文化与教育

上传人:zhu****ng 文档编号:252949275 上传时间:2024-11-26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3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文传统文化与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教文传统文化与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教文传统文化与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六讲 民族思维与传统教育,本体论的思维定势,“,天人合一,”,与教育价值取向,“,仁智统一,”,与伦理教育,“,知行相即,”,与认知方式,“,注经,”,与独创的统一,“,内圣外王,”,与理想人格,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丁钢主编,思维方式与教育,文化模塑人格的过程就是最广义的教育过程,教育使文化得以继承,并成为新文化创造的基点。,文化核心内容之一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制约与导引着文化中的人;,古代中国教育从属于儒家文化系统;,儒家的思维定势成为教育模式的思维内核;,儒家教育模式又巩固和传播了儒家哲学的思维定势。,体用不二:本体论思维定势,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哲学的突破,”,(,philosophsic break through,),公元前,1000,年之内的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中西印三种文化的,“,哲学的突破,”,在时间上大致相当,但在具体内容,尤其是思维定势上有极大差别。,现代的西方文化:希腊人的理性精神、希伯来人的超越意识、罗马人的征服态度。,希腊人的,“,哲学的突破,”,表现为对自然秩序及其规范和经验的意义产生了明确的哲学概念,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出现为高峰,由此确立了西方文明理性认识的文化基础。,希伯来人的超越意识产生于以色列,“,哲学的突破,”,“,先知运动,”,,它具体化为超越的上帝主宰人类的观念和人类的两重性观念(即完全依赖上帝又承担推行上帝旨意的责任),并将它贯穿在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之中。,二分的思维方式,二分的思维方式:,自然和人类隔离,人类与自然处于紧张的作战、征服关系之中;,人我二分,权利义务分明,并以法制予以保障;,自然的规律、本质与现象二分,追求瞬息万变的现象界背后那恒定不变的本质;,现实与超越,此岸与彼岸二分,需要宗教。,“,体用二分,”“,体用殊绝,”,中国传统思维:,“,体用不二,”,、,“,体用一原,”,“,体,”,,指根本、本源、本体、世界之原始;,“,用,”,,指万物,后来兼指功能、现象。,体用之别,即是本体与现象、结构与功能之别,或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本体与现象(形而上与形而下、道与器、理与事)两者即相区别又相统一,相对峙却不相割裂。,王阳明:,“,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原。,”,“,体用不二,”,的本体论思维定势自然而然地会渗透与影响到诸多领域。,表现在宇宙论中就是,“,天人合一,”,;表现在认识论中就是,“,知行相即,”,;表现在伦理学中是,“,仁智统一,”,;表现在哲学史方法上就是,“,注经,”,与独创的统一;表现在理想人格培养上就是,“,内圣外王,”,之说。,“,天人合一,”,与教育价值取向,“,天人合一,”,最直接的含义就是天(自然或自然的神)与人的关系,是相通而融合的,而不是对立或分裂的。意义有两层:,其一是指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整个宇宙或自然是相通的整体,中间不存在隔离层;,其二是指,“,天道,”,,即,“,人道,”,,天是人伦道德的本原,人伦道德出于天道。,“,天人合一,”,的思维定势决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几个特点:,1,、教育内容重伦理道德,轻科学技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诗书礼乐射御,“,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2,、教育的过程与结果表现出科学尚未从人的培养中分离出来,理性尚未从实践中分离出来。,“,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对古代教育的积极意义,就是强调教育的世俗功能。着意于训练人日后适应那个既成社会,着意于受教育者对世俗生活的价值。较能够摆脱宗教的纠缠,表现出一种积极入世的精神。,其消极意义,最大在于阻碍了科学教育的发展,阻碍了中国人理论理性的发达。,3,、,“,天人合一,”,的思维定势,渗透到教育的社会功能中,表现为古代知识分子都以,“,道,”,的承担者自居、自责,教化成为传播与维系大道之盛业。,“,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笃信善学,守死善道,”,“,仁智统一,”,与伦理教育,“,仁智统一,意味着人道(仁爱)原则和理性原则的统一、伦理学和认识论的统一。孔子讲认识论主要是讲伦理学(知人),而讲伦理学也是着重从认识论角度来考虑(未知,焉得仁)。这里包含着这样的意思:人的首先规范是根据理性原则来的;真正的道德行为是自觉的,而这种自觉性来源于理性认识;正是根据这一点,人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而成为有道德的人。,”,(冯契),从伦理学的视角来考察,“,仁智统一,”,,可以看到它使教育形成了如下特点:,1,、中国人历来重视道德教育的理性途径和理性原则。,道德行为:行为符合规范,自觉行为,意志自由,在道德教育中注重自觉的原则,注重教育人在理性的高度把握社会规范,自觉地按规范去行事,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2,、教育过程中相对地轻视智力发展的非道德方向。,智力因素是中性的,无所谓善与恶。,“,非礼莫视,非礼莫听,非礼莫言,”,“,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奇肱氏作飞车,周公毁之。,”,(,礼记,制命),“,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3,、中国古代教育古分强调受教育者的道德反省、自我分析。,“,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为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知行相即,”,与认知方式,在中国儒家看来,,“,知,”,主要是知仁,即道德规范,发现自己的天德良知;但是道德本质上是实践的、生活的,所以又是,“,行,”,。,追求无用之知是无价值的。消极:不能鼓励学生去为真理而求真理;积极:反映了中国人的求知总是切近实践的、生活的。,对传统教育的影响:,1,、鄙弃大而无当的抽象,总是切近个人生活谈,“,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知,”,是在践履中知,是,“,行,”,着可以操作的,“,知,”,;,“,行,”,,是恪守德性之知并将其具体化为道德实践。,2,、,“,知行合一,”,要求人最终采用,“,体知,”,或,“,悟知,”,的认知方式。,“,体知,”,是指从个体经验作直观外推的思维方式。,“,悟知,”,,就是直觉。,“,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天赐 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侧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体知,”,与,“,悟知,”,在教育方法上表现为象征方法的使用。即通过某种直观表象去领悟或暗示另外的意义的思维方法。,在教育语言的运用上表现为擅长于比喻,用以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3,、,“,知行相即,”,从两方面决定了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方式是师徒直接传授式的。,其一,由于,“,知行相即,”,从本质上指道德的知与道德的行不可分离,便在很大程度上把技术的知排斥在教育之外。,其二,由于中国古代比较发达的科学如农学、医学等都是操作性很强的,,“,知行相即,”,就有了积极的含义。,“,注经,”,与独创的统一,1,、古代传统教育以,“,经,”,为教材和考试内容及标准。,“,经,”,虽然很简约,但,“,经,”,却是圣人所作,体现了天下大道,是本体,是统辖万物的。,诗书礼春秋易从西汉开始被尊为,“,经,”,。,2,、在教育方法上,表现为注经传统,“,经,”,是中国文化之,“,体,”,,代表了,“,道,”,;注、疏、传等则是,“,用,”,。,注经传统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它确实保证了教育传递文化的功能。,“,注经,”,加强中国人对于演绎思维方式的偏重:先有定义、要旨、论题,然后推理论证,以具体论据支持定义、要旨等。,教育过程只需不断地加以论证,实际上是扼杀人的创造性的过程。,“,注经,”,可以在经学的旧形式中加添新的思想内容。但,在旧形式束缚下的创造天地不但是十分狭窄的,而且在教育中的意义也是次要的。,造成强调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3,、注经传统强化了师严道尊的传统。,“,经,”,是道的体现,是神圣的;而师是道的传授者,所以也有至上的尊严。,道,经,师的从属关系;,“,天地君亲师,”,师严和道尊密不可分,加之,“,经,”,的崇高地位,师严道尊传统就得到了巩固。,“,内圣外王,”,与理想人格,金岳霖:,“,儒家讲内圣外王,认为内在的圣智可以外在化成为开明的治国安邦之术,所以每一位哲学家都认为自己是潜在的政治家。一个人的哲学思想,是在经国济世中得到充分实现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贯彻到古代教育中,就构成其极为强烈的政治性和伦理性。,1,、中国教育的政治性,是指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使得中国教育把最高的培养目标定在为,“,帝王之师,”,上,而最一般的目标也是,“,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的教育模式;教育的出路在于为政治服务,为国家培养政治人才、各类官吏的候选人。,2,、中国教育的伦理性,是指,“,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是以非功利主义的伦理理性和,“,无我,”,论为其核心的。,造成中国传统教育在模塑人格时的严重偏颇:精英文化中缺少严格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其对意志要素的规定,几乎排斥了选择自由,只是片面地强调意志的坚毅性、行为的专一特征;强调情感的道德功能,消泯人的自然情感,最后达到无欲、无情无我,才能成为真正圣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