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第一节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第三节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及演变规律,第五节 产业规制与行业管理,第六节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与产业发展展望,第四节 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的协调发展,一、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创新11,二、产业的分类,三、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一节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一、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创新,1对产业结构概念的认识过程,产业结构从经济学发展史上考察,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出现的概念。到,60年代,产业结构的含意和用,法还争论不休,有的把产业结构视为某个产业内部的,企业间,关系,也有的把产业结构视为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还有的把产业结构视为产业的,地区分布,状,况。,直至,70年代,,日本研究经济理论的专家认为产业,结构专指,产业间关系,结构。但还有人把研究产业间关,系结构的“产业结构理论”视为,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认为,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中还应包括研究产业内的企,业间关系的“产业织织理论”。,狭义 产业间关系结构的“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产业间关系结构的“产业结构理论”,广义,产业内企业间关系的“产业织织理论”,2产业结构的涵义,指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3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产业组成、产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产业结构的运行与调控机制、产业结构的优化、主导,产业的选择、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手段。,4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创新,(1),古典经济学家,开始把结构分析的方法引人经济,学领域,代表人物,:魁奈、斯密、马克思。,魁奈:把经济系统的运行用结构的形式表现出来。,斯密:奠定经济结构理论的基础。,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总的来看,古典经济学中的结构分析侧重于生产关,系方面,并未系统地考察经济发展。,(2)以研究经济发展为主旨的,结构主义学派,的兴起,奠定产业结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代表人物,:,费希尔(AGBFisher):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将二次产业以外的其它各业统称为,第三产业,提出了第三产业的概念。,科林克拉克(CGClark):1940年发表了著名的,经济学著作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继承和发展了费,希尔的研究成果,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总结了随着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规律。,里昂惕夫:1941年在其美国经济的结构,,19191939一书中,试用投人产出的研究方法对美,国经济结构进行了阐述。,钱纳里和克拉克:1959年合著的部门间经济学,发表。,钱纳里:1960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中发表了,工业增长的模式一文,提出经济增长是以不同产业,和经济活动部门中生产结构的变化为特征的等。,奠定产业结构实证性研究基础的有:,库兹涅茨:1971年发表各国经济增长一书等,,指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产生的产业重心转,移过程,以及三次产业产值变动与就业构成的相关,变化。,此外,,还有钱纳里、盐野谷裕一、原三代平、,佐贯利雄。,(佐贯利雄在1981年出版的产业结构一书中,揭示了日本,在战后仅用40多年时间实现了轻纺工业基础工业重加工,工业服务业的产业结构的三次转换,较快地推进了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使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出现“经济奇迹”),我国:,直到80年代,通过对国外产业结构理论的,引进,消化和吸收,认识才逐步得到提高,。(通用公司),1. 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2. 农轻重产业分类法,3. 霍夫曼的产业分类法,4. 三次产业分类法,5. 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6. 产业地位分类法,7. 产业发展状况分类法,8. 标准产业分类法,二、产业的分类方法,1、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分类标准:,以产品的最终用途不同划分,内容:,第一部类:生产资料部门(专门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来满足社会生产消费的需要),第二部类:消费资料部门(专门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来满足社会消费的需要),优点:,揭示了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时两大部类产业间的实物和价值构成的比例平衡关系,是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理论基础。,缺点,:,覆盖面窄、实际应用困难,(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为生产,生产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部类 为生产,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产业 (第一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 生产,必要消费品,的部门,产业部类,(第二部类) 生产,奢侈消费品,的部门,分类标准:,以物质生产的不同特点为标准,内容:,将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物质生产划分成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个产业大类的产业分类法。,优点:,简便易行,缺点:,没有把全部物质生产部门都包括进去,更没有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2、列宁的农轻重产业分类法,农 业: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轻工业:纺织、食品、缝纫(服装)、制革、毛皮、,产业 家具、造纸、印刷等,重工业:燃料、冶金(如钢铁)、煤炭、石油、化工等,分类标准:,当某产业产品的用途有,75,以上是消费资料时即将该产业归入消费资料产业,同样划出了资本资料产业。难以确定归属的产业就全部归入其他产业。,内容:,一是消费资料产业:食品、纺织等,二是资本资料产业:冶金及金属材料工业、运输机械工业等,三是其他产业:橡胶、木材、造纸、印刷等工业,优点:,是霍夫曼进一步研究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演变规律及工业化阶段理论的基础,3、霍夫曼的产业分类法,消费资料产业:食品、纺织、皮革和家具等工业,产业 资本资料产业:冶金及金属材料工业、运输机械工业、,一般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其他产业:橡胶、木材、造纸、印刷等工业,分类标准:,以产业发展的层次顺序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作为标准,内容:,第一产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的物质生产部门,即广义的农业,第二产业:,加工取自自然物质的物质生产部门,即广义的制造业或工业,第三产业:,派生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活动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即广义的服务业,优点:,是一种有效的产业经济分析方法,被诸多国家广泛采用,许多经济学家用它来解释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结果,缺点:,社会再生产过程被描述的过于简单和笼统,还存在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其内容也过于庞杂,4、三次产业分类法,(1)创始人:费希尔(),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三次产业分类法的确立,实际上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突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完成的。本世纪30年代初,费希尔研究认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并没有穷尽全部经济活动,于是,把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外的所有其他经济活动,统称为第三产业。,费希尔在当时的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经济杂志上发表了数篇论文,不仅提出了第三产业的概念,而且指出第三产业的本质在于提供服务。1935年,费希尔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对三次产业分类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代表人物,(2)继承者:克拉克,费希尔虽然提出了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但他没有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英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克拉克则在继承费希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一书中,,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方法研究了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的规律,从而拓展了产业结构理论的应用研究,使得三次产业分类方法得到了普及。,因此,三次产业分类方法更多地是与克拉克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这种产业的分类方法又称为克拉克产业分类法。,库兹涅茨在西方经济学界获得“,国民生产总值之父,”的美名,其是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他特别强调经验统计对经济学研究的意义。,1971,年,他因在各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的结构分析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对产业结构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现代经济增长:速率、结构与扩展,和,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出和生产结构,等专著中。,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 ) (1901-1985),(3)深入研究者:库兹涅茨,库兹涅茨在继承了克拉克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两个方面,,对伴随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库兹涅茨把第一、二、三产业分别称为农业部门(A部门)、工业部门(I部门)和服务业部门(S部门)。他认为:,“分三个主要部门:农业及相关的渔业、林业和狩猎;工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水力电力、运输业和通信;服务业贸易、金融、不动产、动产、商业、仆佣、专业人员及政府。每个主要部门所包括的行业,在考虑原材料、生产性营运、最终产品及其行业间的区别特征方面各有不同,因此,同广义分类一样,以上的狭义分类定有不同意见。”,库兹涅茨关于三次产业的主要理论,第一次产业(Primary lndustry): 农业(指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狩猎业,第二次产业(Secondary lndustry):采矿业、制造业、,产业 建筑业、运输业、通信业以及煤气、电力、,供水等工业部门,第三次产业(Tertiary lndustry) :商业、金融业、保,险业、生活服务业、旅游业、公务业(科学、教育、,卫生、政府等公共行政事业)以及其他公益事业等,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具体标准和范围,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了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具体标准和范围,中国的三次产业,种植业,第一产业:农业 林业,渔业,畜牧业,第二产业,采掘业,工业 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煤气的制造与供给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第三产业 流通部门:流通业(物流业) 饮食业,仓储业,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旅游业,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 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咨询业,信息服务业、技术服务业,服务部门 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 教育、文化、科学研究,素质服务的各个行业部门 广播电视、卫生,为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行业部门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军队警察,划分标准:,根据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种类和依赖程度的差异,内容:,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劳动 占有突出比重(纺织,服务)。,同样:,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钢铁、汽车、机器制造,技术密集型产业:,如北大方正,科技一条街,知识密集型产业:,如以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为主体的产业,优点:,有利于将各个产业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产业之间进行比较、判断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研究产业之间对生产要素依赖程度的差异等,缺点:,各种产业类型的划分范围不容易界定,5、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划分标准:,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为标准,内容:,基础产业:,在产业结构体系中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并为大多数产业提供服务的产业,瓶颈产业:,在产业结构体系中未得到应有的发展提儿已严重制约其他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柱产业:,在产业结构体系的总产出中占较大比例的产业,主导产业:,在产业结构体系中处于迅速发展并对产业发展具有引导和支撑作用的产业,先导产业:,在产业结构体系中关系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先行发展而又能带动和引导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优点:,有利于研究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利于政府通过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和进行相关产业管理,促进产业发展并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缺点:,过度强调产业之间的横向地位问题,容易忽视产业之间的纵向关系和产业群的培育与形成,6、产业地位分类法,区域,主 导 产 业,长,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珠江,三角洲,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京,津,唐,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矿物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纺织业、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表1:,我国部分区域的主导产业概况,河北,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战略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关联产业,基础产业,消费趋向性产业,广布产业,在空间上不能转移的产业,其他产业,先导产业,产业分类与关系图,按照技术先进程,度进行可划为:,传统产业,按照产业,发展趋势,朝阳产业,夕阳产业,高技术产业,7.,按照产业发展状况分,优点:,有利于了解影响产业变化的因素,有利于准确掌握产业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从而提前制定相关调整或预防的政策。,1971年版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10个大项,在每个大项下面分成若干中项,每个中项下面分成若干小项,最后将小项分解成若干细项等。,如:,8、标准产业分类法,大,项,1,2,3,10,9,中,项,31,32,33,38,39,小,项,制造业,金属制品等,381,382,383,384,385,运输工具,细,项,3841,3842,3843 汽车,3846其他运输工具,3844,造船及修理,3845 航空工业,1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2矿业和采石业,3制造业 31食品、饮料、烟草,32纺织、服装、制革,33木材与木制品,34造纸与纸制品、印刷与出版,35化工产品和药品、石油加工、煤炭加工、塑料制品、橡胶制品,36非金属矿产品(除石油、煤炭加工产品以外的),37冶金工业,38金属制品、机械和工业设备 381除机械和工业设备以外的金属制品,382电气机械以外的机械,383电机、电器及供电设,384运输工具 3841造船及修理,3842铁路机车与车辆,3843汽车;,3844摩托车与自行车,3845航空工业,3846其他运输工具,385不包括在以上行业的科学仪器、测试仪器、,控制仪器、 感光和光学器材。,39其他制造业。,4电力、煤气、供水业,5建筑业;,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7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通信业;,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10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三、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总量与结构相互关系,1结构状态决定总量增长,结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果,如果产业结构比较均衡,与国内需求、国际市场需,求相适应,与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主导产业是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的产业,则资源配置是合理的,能,保证总量的持续增长。,资源配置效果,结构状态,总量增长,反之,如果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又与国内外,需求不适应,其技术水平远落后于当代技术的,发展,则资源配贸效果是低下的,总量增长必,然是缓慢和不稳定的。,2总量增长又必然导致结构变动,总量增长依赖于结构转变,主要体现为总量增长,依靠具有高于平均增长率的新兴产业支撑;技术革命,导致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产生,这,些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使消费,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就必然要求产业结构(它决定,着供给结构)相应发生变化。,总量增长,消费需求结构,供给结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转换,新兴产业产生,总量增长,3总量增长越迅速,结构变换率也就越高,一个同家的GDP增长迅速,人均收入上升快,,需求结构变化也更迅速,同时产业结构所面临的供给,环境变化也会加快,必然导致结构的高变换率。,(二)总量与结构在经济运行中的相对地位,总结与结构是经济运行中两个不同侧面。在经济发,发展不同时期,总量矛盾(指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与结构矛盾(产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的矛盾)往往处,于不向地位。在一个国家实现初步工业化之前总量矛,盾往往是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方面。在初步工业化之后,,结构矛盾常常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解释新疆),(三)不同的总量水平具有不同的结构类型,在一般大国,当总量增长达到几个特殊值域时,产,业结构的变动往住具有一些显著持征。,1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以下时期,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缓慢上升;,2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时,第二产,业的比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此外,产业结构的变化,还会对社会制度产生影响,,引起一系列变化。,第一节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第三节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及演变规律,第五节 产业规制与行业管理,第六节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与产业发展展望,第四节 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的协调发展,一、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及演变的规律,一、,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一)需求因素,(二)供给因素,(三)科学技术因素,(四)制度因素,(五)社会因素,(六)国际因素,1.,需求总量,2.,需求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消费与投资比例,产业结构规模,需,求,因,素,(一)需求因素,(二)供给因素,1.,自然条件和 资源的禀赋,比较优势,供,给,因,素,丰富价廉,劳动密集型产业,稀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2.,劳动力资源,3.,物质资本供应状况,(三)科学技术因素,1.,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2.,科学技术进步影响,需求结构,3.,科学技术进步影响,供给因素,科学技术因素,4.,科学技术进步改善,产业结构,(四)制度因素,1.,经济制度,2.,经济体制,3.,经济发展战略,4.,经济政策,制度,因素,(五)社会因素,1.,政治法律,2.,军事外交,3.,文化传统,4.,生活习惯,5.,教育事业,6.,人口状况,社会因素,(六)国际因素,1.,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2.,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3.,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国际因素,(一)马克思的产业按比例协调发展规律,(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更快的增长规律,(三)配第克拉克的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四)霍夫曼的工业化过程中的重工业化规律(五)产业结构变动的新趋势,二、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一)马克思的产业按比例协调发展规律,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中两大部类关系可述如下。按价值形态划分,社会总产品由三部分组成: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按实物形态划分,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社会生产相应分为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称为第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称为第部类。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第I 部类1年内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必须多于两大部类1年内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以便第2年有多余的生产资料用于扩大再生产,可用公式表达为,(C+V+M)(C)+(C),,也可简化表达为,(V+M)(C),。,列宁指出:,“技术愈发展,手工劳动就愈受排挤而为许多愈来愈复杂的机器所代替,就是说,机器和制造机器的必需品在国家全部生产中所占的地位愈来愈大。”,“资本发展的规律就是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资本有机构成)增长得快。”,因此,,“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的生产。”,列宁同时也明确指出:,“但是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生产资料的生产可以完全不依赖消费品的生产而发展,也不能说二者毫无关系。”“生产消费(生产资料的消费)归根到底总是同个人消费联系着,总是以个人消费为转移的。”,(二)列宁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生产资料生产更快增长的原因,技术进步,不变资本更快增长,生产资料生产更快增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三)配第克拉克的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1. 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的基本内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会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产业为主、继而向第三产业为主转变,人均收入变化引起劳动力流动,进而导致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随着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总趋势是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分布减少,在第二产业的分布增加。,2.配第-克拉克定理,Petty-Clark theorem,早在17世纪,西方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已经发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逐渐由有形财物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生产。1691年,威廉配第根据当时英国的实际情况明确指出:,“工业往往比农业、商业往往比工业的利润多得多。因此劳动力必然由农转工,而后再由工转商。”,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的研究成果之上,搜集和整理若干国家的统计资料,进行国际比较和时间序列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在经济上变得更为先进,从事农业的人数相对于从事制造业的人数趋于下降,进而从事制造业的人数相对于服务业的人数趋于下降。”,克拉克认为,劳动力在产业之间变化移动的原因是由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间的收入出现了相对差异所造成的。但是其认为他的发现只是印证了配第在1691年提出的观点而已,故后人把克拉克的发现称之为,配第-克拉克定理,。,来源,配第-克拉克定理可以表达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减少,第二、三产业将增加。,该定理通过揭示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的规律,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表明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内容,2.配第-克拉克定理Petty-Clark theorem,3.库兹涅茨法则,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等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两个方面,探讨了国民收入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分布与变化趋势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化了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方面的研究。,库兹涅茨根据57个国家的统计资料,整理出1958年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几个不同基准点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西蒙库兹列茨,(SIMON KUZNETS)(1901-1985)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俄籍美国经济学家,组型,1,2,3,4,5,6,7,8,国家数,6,6,6,15,6,6,6,6,人均GDP,51.8,82.6,138,221,360,540,864,1382,A,53.6,44.6,37.9,32.2,22.5,17.4,11.8,9.2,I,18.5,22.4,24.6,29.4,35.2,39.5,52.9,50.2,S,27.9,33.0,37.5,38.4,42.3,43.1,35.3,40.6,表2:国民生产总值的横断面考察,说明:,1.A:Agriculture;I:Industry;S:Service,2.选出了57个国家,按1958年的人均GDP,从低到高分为8组,组型,1,2,3,4,5,6,7,8,国家数,5,6,6,18,6,6,6,6,人均GDP,72.3,107,147,218,382,588,999,1501,A,79.7,63.9,66.2,59.6,37.8,21.8,18.9,11.6,I,9.9,15.2,16.0,20.1,30.2,40.9,47.2,48.1,S,10.4,20.9,17.8,20.3,37.0,37.3,33.9,40.3,各部门份额,表3:1960年59个国家的劳动力在三个部门所占份额,根据表2和表3,库兹涅茨得出如下的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产业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该产业中劳动力相对比重一样,呈不断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和劳动力相对比重的基本趋势是不断上升。,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的样本国家都呈上升趋势。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未必与之同步,综合地看,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在这些样本国家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型变化。,结 论,专题: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分析,1.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及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趋 于减少的原因分析:,(1)农产品的收入弹性较低,是导致第一产业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2)农业处于报酬递减状态,也是导致第一产业国民收入相对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3)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第一产业劳动力相对比重下降的重要原因。,2.,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和劳动力相对比重的基本趋势是不断上升,:,专题: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分析,(,1,)消费结构变化使工业产品的需求量增加,从而使工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处于有利的地位;,(,2,)国民收入中用于投资部分的增长在不断扩充着生产资料的工业品市场,工业品市场的扩大反过来又给工业的增长和工业提供国民收入的增长创造了条件;,(,3,)工业化推进到一定阶段后,工业内部存在着排斥和吸纳劳动力的两股力量势均力敌,即工业技术进步迅速,工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产生出排斥工业部门本身劳动力的力量;与此同时,工业部门内部的行业扩大与,增加又产生出吸纳劳动力,的力量,这种排斥与吸纳力量趋于平衡,,就使第二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趋于稳定。,专题: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分析,3.,第三产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及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的原因分析:,(,1,)第三产业的资本、技术的“进入壁垒低”,为劳动力大量进入该产业提供了可能;,(,2,)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服务”等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高,“服务”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大,使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成为必然;,(,3,)服务性产品“差别小”,因而该产业内竞争激烈,不易形成垄断,服务产品附加价值少,随着经济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大而导致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的有利因素,大部分被该产业产品附加价值较小,的不利,因素相抵偿,从而使第三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不多,,处于微升状态。,(四)霍夫曼工业化过程中的重工业化规律:,1.工业化过程中重工业化规律的内容,霍夫曼比例或系数,=,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通过设定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提出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定理”。霍夫曼比例越小,重工业化程度越高,工业化水平也越高,霍夫曼依据对20多个国家工业内部结构时序划分和计算分析,把工业发展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霍夫曼定理,”,霍夫曼比例及工业化阶段划分,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霍夫曼,比例,5(,1,),2.5(,1,),1(,0.5,),1以下,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统治地位,资本品工业不发达,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的增长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但消费品工业的规模仍然比资本品工业的规模大。,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比消费品工业更快地增长。,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的净产值已经超过消费品工业的净 产值。,霍夫曼实证研究结论:,从20世纪20年代,测算若干国家的工业化程度分类:,处于第一阶段的国家有巴西、智利、印度、新西兰等;,处于第二阶段的国家有日本、荷兰、丹麦、加拿大、匈,牙利、南非联邦、澳大利亚等;,处于第三阶段的国家有英国、瑞士、美国、法国、德国、,比利时、瑞典等;,处于第四阶段的国家还没有出现。,1960,年,工业比重,高收入国家高于中收入国家,中收入国家高于低收入国家,1998,年,工业比重,高收入国家低于中收入国家,中收入国家低于低收入国家,世界高中低收入国家的工业化比重,2002,年以后,我国明显已经进入重化工业阶段。从统计数字上看,,1991,年我国轻工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为,48.9%,,同期重工业比重,51.1%,。经过,10,多年的发展,轻工业比重已经下降到,35.7%,,而重工业则相应的增加到,64.3%,。与此同时,,1991,1998,年间除,1993,年之外,其余年份轻工业增速均快于重工业增速。但是从,1999,年起,这一趋势发生逆反,即重工业具有更快的增长速度,4,表5:我国部分城市产业结构、轻重工业结构及外贸依存度变动情况(),地区,年份,三次产业比重,轻重工业比重,外贸依存度,出口依存度,一产,二产,三产,轻工业,重工业,上海,1993,2.5,59.6,37.9,42.1,57.9,49,28,1997,2.3,52.2,45.5,44.7,55.3,61,36,北京,1997,4.7,40.8,54.5,34.5,65.5,139,44,2001,3.3,36.2,60.5,24.7,75.3,150,34,天津,1999,4.9,49.1,46.1,41.0,59.0,72,36,2002,4.1,48.4,47.5,34.3,65.7,93,47,无锡,1995,5.3,59.6,35.1,45.7,54.3,18,14,1999,4.2,57.6,38.2,40.6,59.4,32,19,苏州,1996,8.8,56.7,34.5,59.0,41.0,53,32,2000,5.9,56.5,37.6,47.7,52.3,108,56,深圳,1990,4.1,44.8,51.1,75.3,24.7,152,84,1996,1.7,50.3,48.0,56.1,43.9,342,186,注:,根据各地相关年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上海,2000,年轻重工业比重为,37.8:62.2,,天津轻重工业比重为,2001,年数据。,(五)产业结构变动的新趋势,1.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地位变动趋势,2.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化趋势,3.新兴产业不断取代传统产业,并成为主导产业,4.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趋势,在本图的例子中,G 是一个比G 更高的人均收入状态,一般来说产业的选择也更为资本密集化。但在不同的产业选择情况下,技术选择仍然可以导致资本密集程度的不同,如在Q 的场合,选择较为节约资本的技术导致的资本密集程度K ,比在人均收入水平为G 且技术选择为Q 时的资本密集程度K 还低。,图中横轴为资源禀赋结构,用人均GDP 表示;纵轴为资本密集程度,用资本劳动比率表示。,按照一般的规律,随着人均GDP 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趋向于高度化,即产业越来越趋向于资本密集型。与此同时,在相同的产业选择的条件下,技术选择也具有生产要素的密集度差异,在图3中用框图的高度表示,附段,X,1,X,3,X,2,A,A,1,B,B,1,C,t,信息工业为主,信息服务业为主,“知识产业”为主,A为临界点1;B为临界点2,(1),信息产业在每个阶段实际上是信息工业、信息服务业及“知识产业”均并存,只是以某一个为主。超过A,1,,B,1,之后,经济的阶段便跃入下一个新的稳态阶段。一般而言,从数学上讲X,3,X,2,X,1,。即信息产业成长遵循从以信息工业为主阶段逐步向以知识产业为主的阶段发展的规律。,(2),对整个信息产业而言,在各个阶段只是表明以其为主,其它两个方面并未消失。,(3),实证研究证明: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结构的成长便遵循了从信息工业到信息服务业再到“知识产业”的顺序。这一结构演变过程反映了信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举例:信息产业演进规律,结论,第一节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第三节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及演变规律,第五节 产业规制与行业管理,第六节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与产业发展展望,第四节 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的协调发展,一、产业结构优化,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三、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四、产业结构的均衡化,第三节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一、产业结构优化,1.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点上有着不同的优化内容),2.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和衡量的标志,(1)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一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二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要求资源利用水平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不断突破,原有界限,从而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中朝阳产业的成长。,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相互关系:,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提供了基础,,而高度化则推动产业结构在高层次上实现合理化。结构,的合理化首先着眼于经济发展的近期利益,而高度化则,更多地关注结构成长的未来,着眼于经济发展长远利益。,(2)产业结构优化的衡量标志,代表产业技术水平的高效率产业部门比重不断增长、,经济系统内部显示出巨大的持续创新能力。,3.,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是产业间协调发展和,最高效率原则。,4.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 是资源配置最优化和,宏观经济效益最大化。,产业的均衡发展:,指产业部门、产业要素在产业发展中要协,调一致。,产业发展的效率:,主要指产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率。,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涵义,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观点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反映产业结构变,动的全部情况,并称产业结构优化。,第二种观点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总供给与需求的,状况,即总量平衡问题。,第三种观点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反映产业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要按一定比例发展。,第四种观点认为一国产业结构的合理,要符合产,业结构一般变动规律的国际标准结构。,国际标淮结构:,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由,“世界发展模型”计算出来的反映入均国民收入在100,1000美元发展区段变化规律的一个图表,钱纳里将其,称为世界发展模式的“标准结构”表。,主要结论:,需求和生产结构的改变在人均收入300美,元时已初见端倪,超过入均300美元这一临界点后,产业,结构变化比最快和最大,总的结构变化值7580发生,在入均3001000美元之间这个区段。对照这个表可以大,致看出人均多少美元时,产业结构处在什么阶段上,各,产业部门在其总构成中应占多大的比重,由此确定产业,结构合理与否。,表2-3 产业发展的“标准结构”(%),1964年币值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基准水平(美元),1000,产值部门构成(部门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1.第一次产业,2.制造业,3.基础设施,4.服务业,52.5,12.5,5.3,30.0,45.2,14.9,6.1,33.8,32.7,21.5,7.2,38.5,26.6,25.1,7.9,40.3,22.8,27.6,8.5,41.1,20.2,29.4,8.9,41.5,15.6,33.1,9.8,41.6,13.8,34.7,10.2,41.3,12.7,37.9,10.9,38.6,劳动力部门构成,5.初级产业,6.制造业,7.服务业,71.2,7.8,21.0,65.8,9.1,25.1,55.7,16.4,27.9,48.9,20.6,30.4,43.8,23.5,32.7,39.5,25.8,34.7,30.0,30.3,39.6,25.2,32.5,42.3,15.9,36.8,47.3,(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准,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主要基准,(1)充分有效地利用本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自然,资源以及国际分工的好处;,(2)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顺畅进行,社会扩大再生产顺利发展;,(3)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4)有利于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向高度化、现代,化推进;,(5)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水平测定,(1),确定评价指标的原则,合理的产业结构应符合五个条件:,第一,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第二,产业部门协调发展。,第三,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最终需求。,第四,能充分吸收先进的科技成果。,第五,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2),评价指标的内容与计算方法,反映资源利用水平的指标,一是单位产值自然资源消耗,二是产业消耗产出率,三是产业的能源消耗产出率,四是产业交通运输消耗产出率,五是劳动生产率,六是失业率,反映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的指标,一是比较劳动生产率,二是基础结构完善系数,三是感应度系数,四是影响力系数,五是结构变动标志度, 反映满足最终需求的指标,一是需求收入弹性和生产收入弹性,二是产业资金出口率, 反映产业技术进步指标,一是产业技术进步,二是产业技术进步贡献率, 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一是环境污染程度指标,二是资源破坏程度指标,三、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一)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内涵,1涵义,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向更高一级演进的过程。,2. 实质,随着科技发展和分工深化,产业结构不断向深加,工度化、高附加价值化发展,从而更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趋势。,3.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产业结构的重化工业化阶段,第二阶段:高加工度化阶段,第三阶段:知识技术高度密集化阶段,4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特征,高加工度化;高附加价值化;,技术集约; 工业结构软性化。,(二)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因及表现形式,1. 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动因,(1) 供给,这是作为系统的产业结构对其能正常运行而要求,对系统的要素输入。供给包括了劳动力的供给、技术,的供给、自然资源的供给和资金的供给等。,(2)需求,凡是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如国民收入的水平和,分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比例、产品结构等,也,均是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这些因素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也将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升级。,(3)环境,如政府的经济政策、国际贸易的变化等。环境,这一要素,对于产业结构系统来讲,是一个外生的,变量, 因此具有不可控等特点。因此,环境这一因,素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2. 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动因,“创新”,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1) 创新导致了技术的进步,(2) 创新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3.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形式和实现环境,创新可导致一些产业得以高速的进行扩张,而这,些高速成长的产业对产业结构的发展贡献尤为突出。,这样的产业就是的主导产业。因此,,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形式就是主导产业的有序更替。,罗斯托在他的著,作中将人类社会的经济成长分为六个不同的阶段,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导产业(见下表)。,(产业结构,的升级,就是通过主导产业的如此更替,不断地从一个阶段迈,向另一个新的阶段。),表: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和相应的主导产业,经济成长阶段,相应主导产业,传统社会阶段,绝大部分以农业为主体,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仍以农业为主,起飞阶段,纺织工业、铁路建筑,向成熟推进,钢铁工业、电力工业,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汽车工业,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服务业、城郊建筑业,新疆:2007年,一、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7.8%、46.8%、35.4%;,2008年,一、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6.4%、49.7%、33.9%。,兵团:2007年,一、二、三产业占兵团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6.8%、28.9%、34.3 %;,2008年,一、二、三产业占兵团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4.9 %、31.7 %、33.4 %。,结论:,随着经济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由单个主导产业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的现象几,乎不再可见。而越来越多的是由一组产业形成一个“主导产业群”,来带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向高级演进。如由钢铁、电力、机,械和化学等重化工业组成的主导产业群,就曾对许多国家的重,工业化起了主导的作用。目前,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航天技术、核技术、海洋技术和生物技术等为中心的高技术产业群,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改变着原来的产业结构。,(三)产业结构成长的模式,各国在工业化发展中的不同进程决定了产业结构,成长的不同模式。,1以,产业结构成长的协调机制,划分模式,(1)纯粹市场机制型的产业结构成长模式,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作为经济生活中“看不见,的手”自动地调节着资源配置的均衡过程,也调节着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其特点:,一是由于有发达的市场机制的基础,因此产业结,构的成长侧重于依赖结构内部的自均衡、自调节过程;,二是外部的政策力量的作用是间接性的,它的隔,离层是一整套市场参数体系,如价格、税收、利率及,货币供应等;,三是这种模式的产业结构政策大部分侧重在需求,方面。,(2)市场垄断型的产业结构成长模式,(20世纪以来新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如日本、台湾、韩国等),其特点:,一是市场的历史基础比较薄弱,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也就比较薄弱;,二是在资本主义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国有财产,体系与超级财团的资本一开始就是裹缠在一起,其界,限不很明确;,三是可支配资源的天然短缺,这使得迅速积累,财富和完成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单凭市场机制的调节,不可能很快做到。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带有垄断,特征的产业结构成长模式。,这一模式产生的前提:,一是国家干预和控制经济的历史传统;,二是短时期内迅速赶超典型资木主义发达经济水,平的战略目标。,(如:国家规划和干预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财政直接,干预建立在高度技术基础上生产体制的形成过程等。),总 结,在这种模式中,市场的作用并没有被取消掉,实,际上,垄断加强了市场的组织程度,即使市场价格等,参数系统因垄断而变形,但是这些参数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却大大加强了。同时,竞争机制也在更大的规模,层上表现得远比自由竞争时代更为强烈。,(3)中央计划型的产业结构成长模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中央计划型的,产业结构成长模式。但在实质上却导致了产业结构的,种种矛盾。(原社会主义国家),2以,技术开发的起点不同,划分的模式,(1)产品循环发展模式。,从新产品开发国内市场形成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出口产品进口开发更新的产品,这一,顺序不断循环上升,形成所谓的产品循环运动,带动,了工业结构由劳动、资源集约型向资本集约型,进而,向技术集约型的演进。,(这一模式是像美国这样的先进工业国的工业结构演变过程。),(2) 雁行形态发展模式,(这是后发工业国为了弥补与先行工业国在经济上的差距,而通常采取的一种发展模式,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产品进口阶段,(由于工业起步较晚,后发国家对一些工业新产品不得不依赖,进口,因此国内市场最初是由进口的产品开拓的),第二个阶段:国内生产产品阶段,(随后是引进技术或设备自己生产,在国内逐步形成新的行业、,产业,通过产品国产化以替代进口并满足国内市场日益扩大的,需要),第三个阶段:出口产品阶段,(随着对引进技木的消化、吸收、创新和规模经济的逐步形成,,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都进一步得到改善,再结合本国廉价劳动力,或资源的优势,使产品打出国外),总 结,雁行形态发展模式中的“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进展过程,就像三只飞翔的大雁。它揭示了像日本,这种后发的经济发达国家在实现技术赶超过程中工业,结构发展的态势,日本工业中很多部门如纺织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的形成发展就是这一发展模式的,最好的佐证。(中韩),(3) 同时开发发展模式,高技木已成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生命线”。各国,为了抢占技术制高点,以取得发展主动权,,后发的经济,发达国家同先行的经济发达国家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技术的开发和产业的建立大致是同期进行的,。,(如:日本赶超发达国家时采取的模式),3以,产业结构演进的速度,划分模式,(1)平稳渐进模式,其特点:,产业结构由一次产业为主导向三次产业,为主导逐渐推进,即农业采掘业、轻纺工业,重化工业服务业。,(英、法、德、美、日等国家采取这一模式。按照现在的标准,,这些国家的结构升级过程也经过了,工业化开始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成熟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如英国,工业化前,过渡阶段就经过了300年,工业化的开始阶段又经过了50一100年,,这才实现了第一次升级,走上工业化之路。),(2)倾斜突进模式,其特点:,打破老牌发达国家那种按部就班发展经,济、产业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