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教育学课堂PPT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与方法论

上传人:y****n 文档编号:252943949 上传时间:2024-11-26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8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教育学课堂PPT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与方法论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北师大教育学课堂PPT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与方法论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北师大教育学课堂PPT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与方法论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与方法论,实践工作者与教育科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 刘复兴,一、提倡实践工作者进行教育科研的背景,(一)教育改革的需要,1、20年以来的基础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和要求,新课程改革:对教育者提出新的要求(成为研究者),也引发激烈的争论,2、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的迷失,(二)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新趋势,1、教育科学研究的实践转向:关注理论建构到实践问题,2、教育学从宏大叙事回归学校日常生活,(三)学校发展的要求,学校的特色化、学校之间的竞争、高等学校的转型,(四)教育实践工作者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化与校长职业化,素质教育基本理念,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创造性,基础性,多样性,可选择性,新的质量观,素质教育改革需要高素质、创造性的教师,由“双基”到“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性能力,创造性能力,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建设新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现代化,(联系社会、科技、学生,),()改变课程学习方式,(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确立新的课程评价观念,(选拔到发展性),()建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1,、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培养学生能力,做学生人生发展的引路人。尊重、赞赏、帮助、引导。,2,、处理好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反思与研究。,3,、处理好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参与和选择,4,、处理好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教师是社区的一员,是社区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共建者。合作(教师之间、家长),课程改革本身还不完善,(课程改革的层次),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理念和思想,课程内容、结构、标准,教科书编定,校本课程:需要教师来开发,教学策略的选择(需要教师参与、研究),一般原则性策略的选择,具体的教学策略的选择,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迷失,高等学校合并之风,规模急遽扩张与教育质量下降,效益问题(发展泡沫、成本收益),大众化与就业难的矛盾,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矛盾心理,硬件与软件,大楼与大师,学术与行政,高等学校内部评价制度的问题,教师的职业性质,教师职业是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专门职业与普通职业(专业知识、服务理想、职业控制权),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教师工作应视为专门职业。,国际劳工组织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教师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类别,1993,年我国,教育法,第三条“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当代中国十大社会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存在差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阶层,划分标准:对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教师专业化,1、教师职业性质: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2、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学科专业+教育专业,专业知能、专业道德、专业训练、专业发展、专业自主权、专业组织,3、专业发展的终身化:,职前发展、入职教育、职后培训,4、教师教育: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二、从事教育科研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事实与价值的关系(,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科学性与政治需要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建构理论,可操作性,民族性,国际化与本土化),教育学研究与元教育学研究的关系,宏大叙事与学校日常生活的关系,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学术追求与功利目的的关系,三、实践工作者如何才能做好科学研究,(一)树立几个意识,1、问题意识,2、哲学意识,3、学理意识,4、反思意识,不同的教育背后是不同的哲学,重视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作用;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方面作用,感官训练和直接经验的获得;注重理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和间接经验,实科课程,传授实际有用知识;理论学科,传授理论知识进行思维训练,直观教学、归纳法、具体事物;思考辩论、演绎法、概念,反思教学的理念,(),教师是研究者,:应不断分析、反思、评价和批判教育教学的理论、内容、技术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创造新的理论和不断改进教学。(),教师是专业人员,:专业知能、专业伦理、专业训练、专业发展。,(),教师是持续发展的个体,:,通过教学实践与反思实现个人终身的专业发展,。,特点:,()以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现在正在做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教师是思考者、分析者、批判者和创造者,,具有自己的教育信念,。,对立面:,教师凭借自身的有限经验进行简单重复的教学实践,是现成理论、课程、技术的接受者、忠实实践者、照本宣科者、教书匠。,(二)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修养,1、全面理解教育学(教育科学 )的学科性质,2、全面认识教育学的研究范式,3、超越定性与定量研究:质的研究处理好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的关系,4、,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话语模式,如何理解“教育学”这个概念?,一门课程,一本教材,一个学科,一个学科群,教育学是一门什么样(性质)的学科?,人文学科,科学?,理论学科,应用学科?,独立学科地位,专门化的问题研究领域?,独有的话语模式、概念、理论体系,多学科的话语模式(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理论教育学与实践教育学,19世纪70年代,,德国教育家维尔曼,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德国教育学家洛赫纳,相继提出把教育学分为“理论教育学”与“实践教育学”。,理论教育学:提供教育规律性知识,不指导实践,实践教育学:提供教育规范,直接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学具有多元性质,教育学的性质是发展变化的:追求独立学科地位,追求独立话语模式,教育学的几种研究范式,1、教育的实证实验研究,2、解释学的教育学,3、分析教育学,4、教育行动研究,(2)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及其超越,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揭示事物性质的研究,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是认识事物数量界限的研究,两者的区别,定性研究与质的研究,关于质的研究(吸收了定量研究的成分,结合起来),二者英文一致,基本不收集、分析原始资料;在原始资料上构建理论,哲学思辩、个人议论、逻辑推理;在自然情境中互动,偏向抽象和概括结论;强调研究的过程性、情景性和具体性,(三)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1、传统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追因法、,历史法、文献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预测法、统计法、测量法、,表列法、图示法、,内容分析法、抽样法,等等,2、目前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新的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行动”与“研究”曾经具有不同的含义,“行动”与“研究”被结合起来行动研究(勒温与考利尔),行动研究的特点,行动研究的步骤,教育领域中行动研究的主体和应用范围,问题即课题,教师即专家,教学即研究,效果即成果。,为了行动(教学)的研究、行动者进行的研究、在行动中完成的研究,行动研究的步骤,发现问题,确定问题,制定计划,数据收集,分析/反馈,假设/推测,插入检验,观察,口头报告,撰写论文,学术报告,(2)叙事研究,叙事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和表达方式(神话、史诗、民间故事、寓言等都是叙事的基本形式),叙事研究是20世纪中期以来被广泛采用的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20世纪后期叙事研究被引入教育研究领域,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的作用,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叙事研究在教育中的应用范围,教育叙事研究的作用,对教育、教学、管理的经验进行叙事,研究叙事表达的意义及其对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启示他人、引起共鸣、提供新的思考视野,叙事者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教育叙事的特点,研究的对象不是理论形式和规律,而是个体的经验的意义,以故事为研究载体,讲述、描述一个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陈述句而不是祈使句),与人有关的故事,人的生活、人的活动,包括情节、情境(问题、冲突、困境),研究的过程经验反思和创造发展的过程,(3)校本研究,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英美等国家,针对教育研究脱离学校实际,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学校实际工作者相脱节等问题而提出。,校本研究的含义,校本研究的特点,校本研究的主体,校本研究的步骤:反思-确定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考察过程和结果-再反思,以学校为本的、以学校为基础、为了学校发展的研究,制定学校发展计划,(4)参与式研究,一种同时应用于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的社会科学和教育研究的研究方法,特点:让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的人们(成人和儿童;学生、教师、家长、官员)共同参与解决教育问题。与教育问题密切联系的利益相关者充分参与研究活动,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和诉求得到充分的重和反映。,参与式研究的基本步骤:研究者深入生活和实地、会见各类人员、访谈、交流、记录、问卷、录音、收集实物、整理与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参与式研究举例:(1)世界银行教育贷款项目的研究,(2)利用PRA技术的参与式研究,四、关于学术论文的写作,提出问题,论证问题(边界与文献综述),核心概念,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创新点,框架涉及,参考文献,问题、概念、逻辑、方法,四、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背景中的教学策略与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教育改革为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广泛的科研课题,各科教学改革研究,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校本课程的研究,等等。,(一)教学目标分类与教学目标的研究,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发展性评价的基本要求:对过程进行评价、对过程进行控制需要目标分类。,目标要包含着方法的因素,新课程的评价:发展性评价,理念,(,1,)目的是促进发展,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甄别和选拔,(,2,)对过程的评价,(,3,)被评价者参与评价过程,功能,()反馈功能,()激励功能,()反思功能,()记录成长过程,()积极导向,(二)创造能力培养的问题,如何理解创造性能力?(创造力的要素),动机、岔道思维、动手操作、选择性思维,如何培养创造性能力?,迁移问题,布鲁纳的迁移理论,什么是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的类型特殊的迁移与普遍的迁移,迁移的地位普遍的迁移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迁移的本质教给学生原理、态度、方法,迁移的意义解决“高分低能”、克服“,剪刀差”、实现态度迁移,迁移举例,(三)创设教学情境的问题,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问题,动机,兴趣,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举例,X,X,1,X,2,+2X+1=(X+1)(X+1),X,(四)师生关系问题,(五)如何实现从“蓝本”到文本的转变,(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问题,(七)学分制管理的问题,(八)对新课程改革的反思,反思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成功实施的条件,改革是必须的,改革的建议是清晰的,创新的规模与复杂性适中,改革具有实用性,(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突破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二)课程改革的进程:一个长期的、反复实验的过程,(三)课程改革的城市化趋势:关注农村教育的现状,(四)如何处理知识与创造性的关系,(五)综合课程的教学与教师培养问题,(六)教师的专业性、针对性全员培训问题,(不培训不能使用新教材、新增教师培训、在校师范生的培训),(七)新的评价制度与原有评价制度的过渡与衔接问题,(八)课程与教材设计如何适应学生学习水平的多样性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