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儒家亚圣孟子的思想及影响,【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1.了解孟子的生平,2.掌握孟子的性善论、仁政思想。,3.了解其哲学思想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4认识孟子思想的重要现实意。,【教学重点】,重点: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仁学思想,难点: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内涵,【学术界讨论的重点问题】,1.关于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现实意义,2.孟子的“义”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参考书目】,1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2.孟子研究论文集王兴业编 出版项:山东大学出版社 / 1984,3,.孟子研究文库第一辑:孟子林庙历代石刻集 作者:刘培桂 出版社:齐鲁书社2005年版,【授课内容】,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上,孟子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地位。在孔子死后,孔门弟子曾子和孔子嫡孙子思先后担当起了继承与传播儒学思想的重任。如果说,孔子在他的时代,用”舍我其谁”的自信来巩固宗法制度下的一整套观念体系,那么同样可以说,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和发展,儒学思想也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建立起一个新的诠释体系。处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儒学思想史上,就承担起了发展儒家思想的重任。,孟子一生对孔子十分敬仰,自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自觉以学习和传播孔子创建的儒学为己任。后拜子思的门人为师,深契儒学的基本精神。晚年”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凭借此七篇,孟子奠定了他在儒学传统中的“亚圣”地位。,孟子承续了孔子、子思一脉的思想并予以深化与发展:他把孔子的“仁”诉诸“不忍人之心”,由“不忍人之心”论“性善”,由“性善”论“天”与“命”;提出“存其心、养其性”的修养方法和培养浩然之气的高尚人格追求,深化了孔子的道德修养意识,强化了”仁学”作为“为己”之学、“成人”之学的价值;并提出“仁政”的学说,依理想的道德追求编制理想社会,以理想社会为参照批判丑陋的现实政治。,一孟子的生平,孟子(372-289 BC),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的主张,孟子倡“,性善,”论,强调道德根源于人性,,重视义利之辨,肯定人优于禽兽者在于人之仁义,,主张以五伦之教助成人之“仁”性的实现而为“君子”,,主张以王道仁政治理天下。,孟子侧重“内圣”之道,开儒家心性之学,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的,心性之学,经,宋明儒者,的发扬而成为,儒学的正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与发展。,主要论题,天人关系,性善论与良知良能,尽心与思诚,义利之辨,,养心与寡欲,推恩与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思想,五伦,孟子的童年,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孔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最后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孟子的青少年时代,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孟子一生推崇、学习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孟子曾周游齐、晋、宋薛、滕、梁列国,游说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历时约二十年,。,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都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孟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报复,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并一度成为齐宣王之客卿,,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来到,滕,国,,滕,国太子对孟子的“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在膝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憾的是,,滕,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在出游到滕国的时候,滕王向孟子请教治国良策。孟子向滕王宣讲了自己的“性善”说。,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在教学活动中孟子得到很大的慰藉,孟子尽心上尝谓君子有“三乐”:,孟子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的。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府,二、孟子的哲学思想,(一) 性善论,(二)“仁政”的思想,(三)天人合一,(四)理想人格,(一)依“不忍人之心”确立的性善论,孟子主张人先天性善,“人皆可以为尧舜”,要求努力培养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即养“浩然之气”。,孟子看重“心”的道德本性。在孟子那里”心”不仅是一个认识心,更重要的,它是一个道德”本心”。,(一)性善论与良知良能,1.人性本善,孟子确认,人具有一种先验的善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孟子人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善端”,这种“善端”不仅是先验的,也是超功利的 .,恻隐之心说,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通过“同类相似”的例题来论主人所普遍具有的善性。,他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上),“四端”说,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这就是孟子著名的“四端”说,也是孟子的“性善”论。,良知良能说,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非有外铄于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善性,是“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2.人性不善的原因,孟子强调人的本性存在先验的“善”之同时,认为人之所以会有不善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不善的原因,外界影响,无向善的主观愿望,“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孟子离娄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上),人伦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孟子认为: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3.修养功夫,人可以通过“求其故”的途径而知天命,“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孟子公孙丑上),对人的力量充满了信心。,孟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弃”、“自贼”。为了使人的“善性”能够保存和扩展,孟子提出了一整套修身养性的功夫,这其中既包含了他的认识论,也包含了他的道德哲学。,第一、“尽心”,这些修养功夫是由一系列命题构成的,如:,第一、“尽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第二、“存心养性”,第三、“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尽心上);,第四、“求放心”,“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离娄上);,第五、“自反”,“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怒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第六、“养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公孙丑上)。,此外,尚有,“不动心、”,“存夜气“、,“先立其大”、,“知言”、,“知耻” 等等命题。,(二)“仁政”的思想,孟子的仁政是以善心扩充弘扬的形式来实现的国家组织行为,其基础是性善论。,孟子从其性善论出发,,将孔子的仁学发展成为以“仁政”为代表的一整套社会政治主张,,提出了他的“仁政”、“王道”政治学说。,“仁政”的渊源,孟子认为,“仁政”源于先王的“不妒忌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仁政的措施(1),“省刑罚、薄税敛”,孟子认为:“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考悌忠信,入以其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这坚甲利兵矣。”,“不违农时”、“深耕易耨”即遵循生产规律,(2),“正经界”,孟子认为:“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孟子滕文公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铠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制民之产”,仁政的基础是“制民之产”,即主张以“恒产”来求得老百姓之“恒心”,“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孟子梁惠王上),()重民,孟子承袭孔子天命观又加进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内容。仁政的核心是重民。人民是统治者的“三宝”之一,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突出了“民”的地位,他提出“,保民而王,”,“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孟子离娄上);,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此外,在孟子政治学说中还有“王道”与“霸道”之辨、义利之辨等等,仁政思想的意义,孟子当时激烈的社会政治经济斗争中,看到了民心的向背对于国家政权的稳定的决定性意义,所以他特别强调“得其民斯得天下”这对统治者来说至关重要的经验教训。孟子的民本主义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在哲学上孟子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著名观点和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模式,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心性哲学的源流,影响了宋明以后整个儒家哲学的发展。,(三)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一)天命是外在于人的客观必然,孟子在中国哲学史上被认为是第一次对天人合一的理论进行了自觉的发明。,孟子承认天命本是外在于人的客观必然,但这必然却可以为人所认识。人的生死寿夭受客观必然的支配,所以称之为“命”。,人无疑一方面需要“顺命”,但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去“知命”,从而争得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人实现知天命的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求其故”,把握天道运动客观规律。世界上的事情许多不能成功,并不在天命,而在人为。,(二)仁义本性为天所赋,天人关系在孟子不仅体现为客观必然与主体人之间的“外在”的关系,也表现为内在的仁义道德本性对人的意识、心灵的关系。,人的仁义本性为天所赋,它是存在于人心之中并支配人的意志和行为的一种必然的道德力量。,对此道德必然或先天之善,人虽不能加以选择,但却可以进行认识,并使之转化为人的自觉行为,即主体的自由也表现在向内体验到先天本性和相应的道德实践。,(四)理想人格,.大丈夫,孟子学说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2.以身殉道,“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孟子尽心上);,3.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名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3老而无妻日鳏,老而无夫日寡,老而无子日独幼而无父日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4尽信书不如无书,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思考题】,名词解释:,尽心知性知天、性善论,问答:,1简述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2性善论对善恶现实是如何解释的?,3孟子哲学的仁政思想及哲学意义是什么?,4怎样理解孟子对心性概念的界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