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其道ppt解析课件

上传人:494895****12427 文档编号:252686175 上传时间:2024-11-19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373.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以致其道ppt解析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学以致其道ppt解析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学以致其道ppt解析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学以致其道,学以致其道,1,关于“为什么学”“学什么”的问题,1、孔子和他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2、,在学习的时候不该学什么,而应该学什么?,关于“好学”的问题,1、孔子和他的学生认为怎样的行为是“好学”?孔子告诫他的学生应该怎样学习?,2、孔子自己是怎样学习的?,3、孔子的学生中谁最“好学”?他是怎样学习的?,预习思考,关于“为什么学”“学什么”的问题1、孔子和他的学生认为学习,2,关于“为什么学”“学什么”的问题,1、孔子和他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2、,在学习的时候不该学什么,而应该学什么?,问题解答,关于“为什么学”“学什么”的问题1、孔子和他的学生认为学习,3,学习目的,目的之一:致其道,(以),(19.7),目的之二:为己,(为了),(14.24),目的三:为君子,(成为),(6.13),学习目的目的之一:致其道(以)(19.7),4,学习内容,学道,(15.32),学礼、义、信,(13.4),学习内容学道(15.32),5,关于“好学”的问题,1、孔子和他的学生认为怎样的行为是“好学”?孔子告诫他的学生应该怎样学习?,2、孔子自己是怎样学习的?,3、孔子的学生中谁最“好学”?他是怎样学习的?,关于“好学”的问题1、孔子和他的学生认为怎样的行为是“,6,关于“好学”,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1.14),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1.7),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2.17),关于“好学”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1.14),7,孔子“好学”,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什么都学,拜任何人为师,(19.22),温良谦恭俭,(1.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19.6),入太庙,每事问,(3.15),孔子“好学”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8,孔子学生“好学”,颜回:不迁怒,不贰过,(6.3),孔子学生“好学”颜回:不迁怒,不贰过(6.3),9,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原文、译文对照,【译文】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撑握道。”,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译文】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原文、译文对,10,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译文】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11,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译文】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12,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译文】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评析】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大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译文】孔子对子,1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评析】,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1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15,【评析】,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评析】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16,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17,【评析】,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评析】,18,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译文】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译文】孔子说:“攻击那些,19,【评析】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评析】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20,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译文】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21,【评析】这一章又讲到孔子之学何处而来的问题。子贡说,孔子承袭了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固定的老师给他传授。这实际是说,孔子肩负着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并把它发扬光大的责任,这不需要什么人讲授给孔子。表明了孔子“不耻下问”、“学无常师”的学习过程。,【评析】这一章又讲到孔子之学何处而来的问题,22,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译文】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23,【评析】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评析】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2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评析】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博学而笃志”即“博学而强记”,再一次谈到它的重要性的问题。,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2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译文】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评析】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26,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评析】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