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二章造船成组技术,主讲,柳存根,第二章造船成组技术,1,基本生产类型,单一品种生产,常采用“工序专业化”的流水生产方式。具有高效、低成本、短周期等优势。,多品种单件或少量生产,多以“工种专业化”组织生产,以适应产品的变化。存在低效、高成本、长周期等弊端。,基本生产类型单一品种生产,常采用“工序专业化”的流水生产方式,2,多品种少批量生产低效的主要原因,(,1,)物流紊乱零部件的制造由多个部门的不同工种的组织协作完成,导致了物流的紊乱;,(,2,)调度复杂多个部门的不同工种人员调度困难,没有一个完全的责任者;,(,3,)资源浪费采用库存量的生产管理方法,造成了时间、场地、运输的非增值的消耗,增加了资金占用。,多品种少批量生产低效的主要原因(1)物流紊乱零部件的制造由,3,2-1成组技术的基本原理,成组技术定义,成组技术的特征,生产系统的成组设计,分类和编码,2-1成组技术的基本原理 成组技术定义,4,成组技术发展,成组技术起源于,1920,年,美国的琼斯,兰姆森,(J.Lamson),提了“零件生产族”概念。,1959,年前苏联学者米特洛夫法诺夫出版了专著,成组生产的科学基础,。,成组技术发展成组技术起源于1920年,美国的琼斯兰姆森(J,5,成组技术的定义,目前,成组技术的定义归纳起来有三种:,成组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工艺方法,成组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的技术组织措施,成组技术是一种普适的原理,成组技术的定义目前,成组技术的定义归纳起来有三种:,6,定义一:,将不同产品的多种零件,按其形状、尺寸、材料和工艺要求的相似性分类归组,以扩大了成组批量代替原来较小的零件批量,使得在中小批量生产中能够采用大批量生产中采用的先进制造技术,以获得近似于大批量生产的良好经济效益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在制品品种数、缩短加工周期等。,定义一:将不同产品的多种零件,按其形状、尺寸、材料和工,7,成组加工原理示意图,成组加工原理示意图,8,定义二:,将企业生产的多种产品、部件和零件,按照特定的相似性准则(分类系统)分类归组,,在分组的基础上完成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各个领域(产品设计、制造工艺和生产管理)工作的合理化。,定义二:将企业生产的多种产品、部件和零件,按照特定的相似性准,9,定义三:,将具有相似特征或信息的多种事物,按照一定的准则分类成组,使若干事物能采用同一的处理方法,以达到节省精力、时间和费用的目的。,古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对成组思想的描述。,定义三:将具有相似特征或信息的多种事物,按照一定的准则,10,成组技术的特征,加工设备成组平面布置,:,物料流通简化,流通量控制:,减少材料、在制品在生产线上的沉淀。,投产顺序计划:,使采用相同或相似工艺装备的零件集中在一起依次进行加工,缩短零件的调整时间,增大加工的能力。,成组技术的特征加工设备成组平面布置:,11,加工设备成组平面布置,加工设备成组平面布置,12,生产系统的成组设计,生产系统的设计主要都关系到物流系统和物料流通的生产管理制度的设计。,系统设计有四个主要决策区域,每个区域有两种主要选择。可有,16,种全组合,用图来表示:,生产系统的成组设计生产系统的设计主要都关系到物流系统和,13,去掉不可能的组合,剩下,5,种可行方案:,最优解是,13,号(,bdeg,)组合方案,即:流通控制、成组平面布置、短循环与投产顺序计划,这就是成组技术。,设计结果选择,去掉不可能的组合,剩下5种可行方案:设计结果选择,14,分类和编码,零件分类,零件分类的客观条件,分类系统的用途,编码系统,编码系统的总体结构,系统结构形式和容量,码位信息排列,机械零件的分类编码系统,分类和编码零件分类,15,零件分类的客观条件,(1),机械各类零件的出现率,(2),零件的相似性,零件分类的客观条件,16,(1)机械各类零件的出现率,德国科学家研究得到:任何机械产品均可分为,A,、,B,、,C,三类零件,其特点如表所示,(1)机械各类零件的出现率德国科学家研究得到:任何机械产品均,17,(2)零件的相似性,作用相似性,结构特征相似性,(,结构、材料和工艺,),(2)零件的相似性作用相似性,18,分类系统的用途,(1),产品设计方面:有利于产品及其零件、部件设计资料(图纸等)的检索和标准化;,(2),产品制造方面:便于按工艺相似性组织成组加工;促进工艺和工装设计合理化、标准化;,(3),生产管理方面:生产计划与调度合理化;准确确定合理的设备负荷和最佳投资;,(4),其他方面:便于进行分析统计研究;有利于借助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便于建立数据库。,分类系统的用途(1)产品设计方面:有利于产品及其零件、部件,19,2.编码系统,编码作为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信息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编码的制定应遵循的原则:,唯一性:一个代码只反映一个编码对象;,可扩充性:留有足够的备用码;,简短:减少计算机处理时间和存贮空间;,格式一致:代码应规范化;,适应性:适应编码对象可能出现的变化;,含义性:代码应表达最大可能限度的含义;,系统性:保证系统中各代码的协调运行;,稳定性:代码不宜频繁变动,应相对稳定;,识别性:容易记忆,便于人们了解和使用;,可操作性:便于操作,减少机器处理时间。,2.编码系统 编码作为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信,20,(1)成组技术编码系统结构,整体式:,采用固定数量的字符(码位)描述研究对象,系统中无分段界线;,适用范围较小、码位较少的分类系统,多数为一张分类表,应用简便;,组合式:系统由几个具有主从关系的局部码位组成,主辅、分段结构,固定码长:主码和辅码的位数均固定不变;,可变码长:主码位数不变,辅码位数变动;,子系统结构,适用于应用范围较广、码位较多的系统,(1)成组技术编码系统结构整体式:,21,(2)系统结构形式和容量,隶属(进级)关系:后面的码位隶属于前面的码位。第,N+1,位码是第,N,位码的进一步说明和补充。,码位间保持隶属关系的系统结构形式称为树或一元式结构。,并列(平行)关系:后码位有其固定、独立的含义,对前码位没有从属关系。,码位间保持并列关系的系统结构形式称为链式。,根据信息特点和实际需要,多数分类系统采用链式和树式两者兼有的混合结构形式。,(2)系统结构形式和容量隶属(进级)关系:后面的码位隶属于前,22,编码分类系统的三种结构形式,编码分类系统的三种结构形式,23,编码系统容量,是整个分类系统所能容纳的不同信息或特征的总数量。,其中:,NS,NL,为树式、链式码位数,编码系统容量是整个分类系统所能容纳的不同信息或特征的总数量。,24,GT,编码分类系统的三种结构形式比较,GT编码分类系统的三种结构形式比较,25,(3)码位信息排列,码位信息排列是指系统中一个码位(一个信息列)上各项同类信息、特征的排列顺序和方法,(3)码位信息排列 码位信息排列是指系统中一个码位(一个信息,26,一般性信息排列原则。,“由小到大”(尺寸、重量、尺寸比等),“由易到难”(精度、加工法等),“先简后繁”(几何形状、功能要素等),“先常见后特殊”(材料、毛坯、设备等),全组合信息排列法。,设:一个码位上参与组合地信息项数为,T,;按全组合排列可出现的组数为,S,;码位为,M,。则:,SM,编码信息的排列方法,一般性信息排列原则。编码信息的排列方法,27,3.机械零件的分类编码系统,米特洛凡诺夫(新)分类系统,奥匹兹(,Opitz,)分类系统,生产流程分析法,3.机械零件的分类编码系统 米特洛凡诺夫(新)分类系统,28,米特洛凡诺夫(新)分类系统,米特洛凡诺夫(新)分类系统,29,奥匹兹(,Opitz,)分类系统,奥匹兹(Opitz)分类系统,30,奥匹兹(,Opitz,)分类编码举例,奥匹兹(Opitz)分类编码举例,31,生产流程分析法,英国的伯比奇教授于六十年代提出的生产流程分析法,对于解决零件和设备的分组,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生产流程分析法共有四个工作阶段:,第一阶段:“,工厂流程分析,”,第二阶段:“,组的分析,”,第三阶段:“,线的分析,”,第四阶段:“,工艺装备分析,”,生产流程分析法英国的伯比奇教授于六十年代提出的生产流程分析法,32,第一阶段“工厂流程分析”,主要分析研究不同生产过程之间的物料流通。,通过流程分析可以得到每一生产过程中的设备组成明细表(可称之为“加工单元”)。,把生产一群相似零件的几个加工单元组合成为更大的单位,主要组。,这些主要组包含着彼此能互相协调的机床组。,即这些机床组可以完成各主要组中全部零件的加工任务,而不需中途转往其他主要组或者是外包生产。,第一阶段“工厂流程分析”主要分析研究不同生产过程之间的,33,第二阶段“组的分析”,利用矩阵把分配在一个主要组中的全部零件划分为更小的组(族),同时把所有机床划分为组。,按照这种划分方法,每个零件组就可在一个机床组内完成全部加工任务。,第二阶段“组的分析”,34,第三阶段“线的分析”,利用网络分析法剖析每一组零件在一个机床组内的各种加工路线,以便为设备的平面布置找到最优的排列方案。,要对物料在机床组内的流通进行研究。,第三阶段“线的分析”,35,第四阶段“工艺装备分析”,利用矩阵对在每台设备上加工的零件进行划分而得出“工艺装备组”,确定它们的最佳投产顺序。,第四阶段“工艺装备分析”,36,流程分析法示意图,流程分析法示意图,37,第二章-造船成组技术分解ppt课件,3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