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聚合物共混与复合材料

上传人:k****o 文档编号:252675398 上传时间:2024-11-19 格式:PPTX 页数:74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聚合物共混与复合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高等教育聚合物共混与复合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高等教育聚合物共混与复合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高分子新材料的研发途径:,(,1,)合成新的高分子材料(早期的主要手段),(,2,)优化现有的高分子材料(即高分子材料的改性),共混,聚合物,-,聚合物体系,复合,聚合物,-,无机物 体系,改性的手段,共混和复合,根据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形态,-,加工,-,性能之间的关系,综合运用各种化学或物理方法,设计和控制多相和多组分的高分子共混材料和复合材料。,概述,高分子材料开发早期,主要精力放在新型聚合物品种的研发上;,迄今,聚合物品种达几千种,但最多只有,1,具有应用价值;,在已有的聚合物品种基础之上,采用简单的工艺过程,制备出共混高聚物,显示出了特有的优越性。,如,ABS,树脂,(,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的,),是一种强度高、韧性好、易于加工成型的热塑型高分子材料:,概念:,聚合物共混物,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聚合物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共同混合而形成的宏观上均匀、连续的固体高分子材料。,历史:,1846,年,,Hancock,(天然橡胶,+,古塔波胶雨衣;提出两种聚合物混合以改进制品性能的思想)。,单一组分聚合物的性能缺陷,应力开裂现象严重,从而导致材料的可靠性大大下降。,缺口敏感性大,制品稍受损伤,强度急剧下降。,熔体粘度大,加工温度高,成形性不好。,某方面的性能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成本高,高分子材料共混改性的目的,(,1,)改善高分子材料的某些物理机械性能,改善韧性(提高抗冲击性),改善耐热性,提高尺寸稳定性,提高耐磨性,改善耐化学药品性(耐溶剂性),其它物理机械性能,如气密性、耐候性、阻燃性、阻尼性、粘结性、抗静电性、生物相容性等。,(,2,)改善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性能,改善高分子材料的熔体流动性,即通过共混改变聚合物的熔体粘度。,控制结晶聚合物,的结晶行为。,(,3,)降低成本,在保证材料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填充价格低的组分来降低材料的成本。,(,4,)赋予高分子材料某些特殊性能,某些应用场合需要高分子材料具有某些特殊性能,如阻燃性、导电性、阻尼性等,可以通过添加具有相应特性的组分使材料具有该特性。,5.1,聚合物共混物及其制备方法,5.1.1,基本概念,高分子合金:一般是指塑料与塑料的共混物以及在塑料中掺混橡胶的共混物。,共混与共聚相比,工艺简单,但共混时存在相容性问题,若两种聚合物共混时相容性差,混合程度(相互的分散程度)很差,易出现宏观的相分离,达不到共混的目的,无实用价值。,通过加入相容剂(增容剂)来提高聚合物共混的相容性。,物理共混:,机械共混,溶液共混,乳液共混,化学共混:,接枝共聚,(ABS,、,HIPS,),嵌段共聚(,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IPN,法,5.1.2.,共混高聚物的制备方法,5.1.2.1,物理共混法,定义:将各高分子组份在混合设备如高速混合机,双辊混炼机,挤出机中均匀混合。,大多数高聚物的共混物均可用物理共混法制备,在混合及混炼过程中通常仅有物理变化。但有时由于强烈的机械剪切作用及热效应使一部分高聚物发生降解,产生大分子自由基,继而形成少量接枝或嵌断共聚物,但这类反应不应成为主体。,以物理形态分类,物理共混法包括,粉料(干粉)共混、熔体共混、溶液共混及乳液共混,四类。,5.1.2,高分子共混物的制备方法,干粉共混法,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品种不同的细粉状高聚物在各种通用的塑料混合设备中加以混合,形成均匀分散的粉状高聚物的方法,称为干粉共混法,用此种方法进行高聚物共混时,也可同时加入必要的各种塑料助剂。,经干粉混合所得高聚物共混料,在某些情况下可直接用于压制、压延、注射或挤出成型,或经挤出造粒后再用于成型。,优点:,设备简单、操作容易。,缺点:,所用高聚物主要为粉状,若原料颗粒大,则需粉碎,干粉混合时,高聚物料温低于粘液温度,物料不易流动,混合分散效果较差,一般情况下,不宜单独使用此法。,熔体共混法,熔体共混也叫熔融共混,此法可将共混所用高聚物组分在它们的粘流温度以上用混炼设备制取均匀的高聚物共熔体,然后再冷却,粉碎或造粒的方法。,聚合物,I,冷却,粉碎,粉状共混料,初混合,熔融共混,冷却,造粒,粒状共混料,聚合物,II,直接成型,(,3,)溶液共混法,将原料各组份加入共同溶剂中,或将原料高聚物组分分别溶解,再混合,搅拌溶解混合均匀,然后加热蒸发或加入非溶剂共沉淀,使获得高聚物共混物。,溶液共混法运用于易溶高聚物和某些液态高聚物以及高聚物共混物以溶液状态被应用的情况。工业上应用意义不大。,(,4,)乳液共混法,将不同高聚物乳液一起搅拌混合均匀后,加入凝聚剂使异种高聚物共沉淀以形成高聚物共混体系。,当原料高聚物为高聚物乳液时,或共混物将以乳液形式应用时,此法最有利。,6.1.2.2,共聚,共混法,接枝共聚,共混是首先制备一种高聚物(高聚物组分,I,),然后将其溶于另一高聚物(高聚物组分,II,)的单体中,形成均匀溶液后再依靠引发剂或热能引发,使单体与高聚物组分,I,发生接枝共聚,同时单体还会发生均聚作用,上述反应产物即高聚物共混物,它通常包含着三种主要高聚物组成,即高聚物,I,,高聚物,II,及以高聚物,I,为骨架接枝上高聚物,II,的接枝共聚物。接枝共聚组分的存在促进了两种高聚物组分的相容。,3,、,IPN,法,IPN,法形成互穿网络高聚物共混物,是一种以化学法制备物理共混物的方法,其典型的操作是先制备一交联高聚物网络(高聚物,I,),将其在含有活化剂和交联剂的第二种单体中溶胀,然后聚合,于是第二步反应所产生的交联高聚物网络与第一种高聚物网络互相贯穿,实现了两种高聚物的共混,在这种体系中,两种高聚物网络之间不存在接枝或化学交联,而是通过在两相界面区域不同链段的扩散和纠缠达到两相之间良好的结合,形成一种互穿网络高聚物共混体系,其形态结构为两相连续。,IPNs,有分步型、同步型、互穿网络弹性体及胶乳,-IPNs,等不同类型,(,1,)分步型,IPNs,,它是先合成交联的聚合物,1,,再用含有引发剂和交联剂的单体,2,使之溶胀,然后使单体,2,就地聚合交联而得。,(,2,)同步型,IPNs,,两种聚合物网络是同时生成。其制备方法是,将两种单体混溶在一起,使两者以互不干扰的方式各自聚合交联。,(,3,)互穿网络弹性体:由两种线型弹性体胶乳混合在一起,再进行凝聚并同时进行交联。,(,4,)胶乳,-IPNs,:就是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得的,IPNs,应用实例,1,最早利用,共混,改性的是聚苯乙烯,把天然橡胶混入聚苯乙烯,制成了改性聚苯乙烯,改变了聚苯乙烯的脆性,使它变得更为坚韧和耐冲击,这是因为当聚苯乙烯和天然橡胶的,共混,物受到外力冲击时,分散在聚苯乙烯中的天然橡胶颗粒能够吸收大量的冲击能量,使,共混,物耐冲击性和韧性有所提高。,应用实例,2,大量的聚氯乙烯中加入少量丁腈橡胶,即使不加增塑剂,也能得到像软聚氯乙烯一样的,共混,物,其中丁腈橡胶起了增塑剂的作用。丁腈橡胶在,共混,物中既不挥发,也不渗出,比通用的增塑剂要好。这种,共混,物具有耐油、耐磨、耐老化、低温下不发脆的优点。,应用实例,3,聚碳酸酯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工程塑料,但它存在着内应力大、不耐有机溶剂、在水蒸气和热水中易水解等缺点。如果聚碳酸酯和聚乙烯,共混,,制得的改性聚碳酸酯就变成耐沸水、耐应力开裂性,而且冲击韧性也有所改善的塑料,。,Miscibility,描述的是组分间达到了分子水平的混合,多用于小分子体系,译为,“,互溶性,”,或,“,溶和性,”,。,互溶性,用于高分子共混体系则表示高分子组分间达到了链段(,segment,)水平的混合,混合体系是热力学稳定体系。,5.3,高分子共混材料的互溶性,定义:亦称混溶性,与低分子物中溶解度相对应,是指聚合物之间热力学上的相互溶解性。,两种高分子掺和在一起能不能混合?混合的程度如何?必须考虑高分子的相容性问题。,G,=,H - T,S,绝大多数高分子共混物难以达到分子水平的相容(完全相容),而得到,非均相结构(两相结构),。,高分子分子量很大,混合时,S,很小,混合过程一般为吸热(,H,0,),H,为正值,高分子共混材料的相容性决定着两相的分散程度。,相容性太差,,两种高分子混合程度很差,材料呈现宏观的相分离,出现分层现象,很少有实用价值;,分子水平的相容,,只用一个,Tg,,意义不大。,而部分相容(相容性适中)的共混高聚物往往能体现均聚物各自的特点。,相容性适中的共混高聚物,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Uncompatibilized blends,Compatibilized blends,在外观上是均匀的(肉眼或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两相的存在);,呈现微观的相分离(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两相结构的存在);,材料此时具有两个,Tg,,两相均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影响高分子相容性的主要因素,分子间相互作用,(1),氢键,(2),电荷转移作用,(3),离子间作用,(4),共价键作用,SO,3,H,H,2,N,+,SO,3,H,3,N,+,COOH,HO,+,COO,5.3.1.2,增容作用及增容方法,增容作用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使聚合物之间易于相互分散以得到宏观上均匀的共混物;,另一是改善聚合物之间相界面的性能,增加相间的黏合力,从而使共混物具有长期稳定的优良性能。,增容剂的主要作用:,(,1,)降低相间的界面能;,(,2,)提高分散相的分散度;,(,3,)改善界面粘合力;,(,4,)使体系更稳定,防止进一步的相分离。,产生增容作用的方法有:,1,、加入增溶剂,即加入大分子共溶剂;,2,、混合过程中化学反应所引起的增容作用,混合过程中使共混物组分发生交联也是一种有效的增容方法。,3,、聚合物组分之间引入相互作用的基团,4,、共溶剂法和,IPNs,法,5.4,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分子水平上的互混相容,均相体系,二个组分各自成相,非均相体系,非均相共混高聚物的结构,两相织态结构,-,海岛结构:,绝大多数高分子之间的混合物不能达到分子水平的混合,也就是说不是均相混合物,而是非均相混合物,俗称,“,两相结构,”,或,“,海岛结构,”,特点:在宏观上不发生相分离,但微观上观察到相分离结构。,e.p:,用,5,顺丁橡胶的,PS,溶液在搅拌下聚,合而成的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颗粒状的,“,岛,”,是橡胶相,分散在连续的聚苯乙烯塑料相之,“,海,”,中。从较大的橡胶颗粒内部,还可能观察到包藏着许多聚苯乙烯。,HIPS,的海岛结构,5.4.1,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基本类型,按照相的连续性可分成三种基本类型:,单相连续结构,即一个相是连续的,另一个相是分散的,两相互锁或交错结构,相互贯穿的两相连续结构,5.4.1.1,单相连续结构,单相连续结构是指构成聚合物共混物的两个相或多个相中只有一个相是连续的。此连续相可看作分散介质,称为基体,其他的相分散于连续相中,称为分散相。,分散相形状不规则,分散相颗粒较规则,分散相为胞状结构或香肠状结构(特点是分散相颗粒内尚包含连续相成分所构成的更小颗粒),分散相为片层状(此种形态是指分散相呈微片状分散于连续相基体中,当分散相浓度较高时,进一步形成了分散相得片层),一般,含量少,的组分形成,分散相,,而,含量多,的组分形成,连续相,;,随着分散相含量的逐渐增加,分散相从球状分散变成棒状分散;,到两组分含量相近,则形成层状结构,此时两个组分都呈连续相。,A,球,B,球,B,棒,AB,层,A,棒,组分,A,增加,组分,B,减少,左边是垂直于薄膜表面的切片,右边是平行于薄膜的切片。,SBS,嵌段共聚物,,S/B=80/20,,,PB,形成球状分散,SBS,嵌段共聚物,,S/B=60/40,,,PB,以圆棒状分散在,PS,中,SBS,嵌段共聚物,,S/B=40/60,,层状交替排列,根据二相,“,软,”,、,“,硬,”,情况可以分四类:,1,),分散相软(橡胶),-,连续相硬(塑料),例如:橡胶增韧塑料(,ABS,、,HIPS,、,PVC+CPE,、,PP+EPR,等,),2,) 分散相硬,-,连续相软,例如:热塑性弹性体(,SBS,),3,) 分散相软,-,连续相软,例如:天然橡胶与合成橡胶共混,4,) 分散相硬,-,连续相硬,例如:,PC,PE,、,PPO,(,PC,),PS,等,5.4.1.2,两相互锁或交错结构,这类形态结构也称为两相共连续结构,包括层状结构和互锁结构。,嵌段共聚物产生两相旋节分离以及当两嵌段组分含量相近时常形成这类形态结构。,聚合物共混物可在一定的组成范围内发生相的逆转。,5.4.1.3,相互贯穿的两相连续形态结构,相互贯穿的两相连续形态结构的典型例子是互穿网络聚合物(,IPNs,)。在,IPNs,中两种聚合物网络相互贯穿,使得整个共混物成为一个交织网络,两个相都是连续相。,5.4.1.4,含结晶聚合物的共混物形态特征,对结晶聚合物的情况尚需考虑共混后结晶形态和结晶度的改变。,如何解决基体与增强材料的粘结,增,强,材,料,界,面,作,用,区,基,体,结构物,结构决定其力学性能,5.4.2,聚合物共混物的界面层,5.4.2.1,界面层的形成,第一步是两相之间的相互接触,,第二步是两种聚合物大分子链段之间的相互扩散。,扩散的推动力,是混合熵即链段的热运动,最终的扩散程度主要取决于两种聚合物的热力学互溶性。,扩散的结果,使得两种聚合物在相界面两边产生明显的浓度梯度。相界面以及相界面两边具有明显浓度梯度的区域构成了两相之间的界面层。,5.4.2.2,界面层厚度,界面层的厚度主要取决于两种聚合物的互溶性,此外尚与大分子链段尺寸、组成以及相分离条件有关。,随着两种聚合物间互溶性增加,扩散程度提高,相界面越来越模糊,界面层厚度越来越大,两相之间的黏合力增大。,5.4.2.3,界面层的性质,1,、两相之间的黏合,化学键结合,次价键结合,(润湿,-,接触理论和扩散理论),润湿,-,接触理论,,黏合强度主要取决于界面张力,界面张力越小,黏合强度越大。,扩散理论,,黏合强度主要取决于两种聚合物之间的互溶性,互溶性越大,黏合强度越高。,2,、界面层大分子链的形态,在界面层大分子尾端的浓度要比本体高,即链端向界面集中。,3,、界面层分子量分级的效应,4,、密度及扩散系数,当存在化学键作用和强的相互吸引力时,界面层密度会比本体大;若无这种作用,则界面层密度比本体要小。,5,、其他添加剂,具有表面活性的添加剂、增容剂以及表面活性剂杂质等会向界面集中。,5.5,聚合物共混物的性能,5.5.1,聚合物共混物性能与其组分性能的一般关系,“混合物法则”,由于两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对简单的混合物法则常有明显的偏差,这时采用修正式。,5.5.2,力学松弛性能,聚合物共混物玻璃化转变有两个特点:,1,、一般有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2,、玻璃化转变区的温度范围有不同程度的加宽。,两个玻璃化转变的强度和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及两相含量有关。,共混物力学松弛性能的最大特点是力学松弛谱的加宽。,原因:共混物内特别是在界面层,存在两种聚合物组分的浓度梯度。共混物恰似由一系列组成和性能递变的共聚物所组成的体系,因此松弛时间谱较宽。,应用:力学松弛谱的加宽,共混物具有较好的阻尼性能,可作防震和隔音材料。,5.5.3,力学性能,橡胶增韧塑料的力学性能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大幅度提高韧性的同时,不至于过多的牺牲材料的刚性和抗张强度。,LDPE,:,加入聚氧化乙烯、,EVA,或橡胶等;,HDPE,:加入,PA12,;,PP,(冲击强度和低温韧性较差):,加入氢化苯乙烯,-,乙烯,-,丁二烯嵌段橡胶(,SEBS,),,SEBS,形成分散相;,PS,(脆性):,加入丙烯晴、丁二烯进行接枝共聚,形成,HIPS,或,ABS,;丁晴橡胶与,AS,共混得到,ABS,;还有,SBS,;,5.5.4,流变性能,共混物熔体黏度一般与混合法则有很大偏离,1,、小比例共混就产生较大的黏度下降,原因:少量不相混溶的第二种聚合物沉积于管壁因而产生了管壁与熔体之间滑移。,2,、由于两相的相互影响及相的转变,当共混比例改变时,共混物熔体黏度可能出现极大值或极小值。,3,、共混物熔体黏度与组成的关系受剪切应力大小的影响。,(,1,),光学性能,例,1 ABS,是由连续相,AS,(丙烯晴,-,苯乙烯共聚)塑料(透明)和分散相,SBR,(丁苯橡胶)(不透明)接枝共聚,,ABS,是不透明的。,大多数非均相共混高聚物是不透明的。因为两相的密度不同,折射率不同,光线在两相界面上发生折射和反射的结果。,例,2 PMMA,韧性不足,将,MMA,和,B,、,St,共混后获得,MBS,塑料,抗冲击强度提高很多但成为不透明的材料。如果严格调节二相各自的共聚组成。使两相的折射率相接近,就可得到透明的,MBS,塑料。,例,3 SBS,塑性弹性体:分散相(硬),-,PS,塑料;连续相(软),-,PB,橡胶。,PS,作为分散相分散在,PB,橡胶连续相中。当分散相尺寸很小,不影响光线通过,也可以是透明的。,(,2,),热性能,例,1,对于有些塑料,为了增加韧性,采用加增塑剂的办法。例如,PVC,,采用增塑的办法获得适当的韧性,但同时增塑使得,Tg,下降,降低了塑料的使用温度。,例,2,橡胶增韧塑料,HIPS,,,由于在,PS,塑料中加入了橡胶组分(顺丁、丁苯橡胶),所以抗冲性大大提高(韧性大大提高),但却不降低使用温度。,橡胶增韧塑料可大幅度提高韧性而又不降低使用温度,,这是共混高聚物的突出优点之一。,5.6,橡胶增韧塑料的增韧机理,5.6.1,引言,橡胶增韧塑料的特点是具有很高的抗冲强度,同时抗冲强度与制备方法关系很大。,尤其对脆性塑料,添加橡胶后基体会出现典型的脆,-,韧转变。,5.6.2,增韧机理,银纹,-,剪切带,-,空穴理论,橡胶颗粒的主要增韧机理包括三个方面:,1,、引发和支化大量银纹并侨接裂纹两岸,2,、引发基体剪切形变,形成剪切带,3,、在橡胶颗粒内及表面产生空穴,伴之以空穴之间聚合物链的伸展和剪切并导致基体的塑料变形。,5.6.2.1,银纹的引发和支化,橡胶颗粒的第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充当应力集中中心源,引发大量的银纹。,引发大量的银纹要消耗大量冲击能,因而可提高材料的冲击强度。,银纹支化,在基体中银纹迅速发展,在达到极限速度前碰上橡胶颗粒,扩散速度骤降并立即发生强烈支化,产生更多的新的小银纹,消耗更多的能量,因而抗冲强度进一步提高。,反复支化,每个新生成的小银纹又在塑料基体扩展,然后再遇橡胶颗粒并支化。这种反复支化的结果是增加能量的吸收并降低每个银纹的前沿应力而使银纹易于终止。,橡胶大分子链跨越裂纹或银纹两岸而形成桥接,从而提高其强度,或延缓其发展,也是提高抗冲强度的一个因素。,橡胶粒子引发银纹示意图,图,7-38,ABS,中两相结构示意图,其中白粒子为橡胶相,图,7-39,应力作用下橡胶粒子变形,造成应力集中,引发银纹,图,7-40,ABS,中橡胶粒子引发银纹的电镜照片,,其中黑粒子为橡胶相,图,7-41,PVC/ABS,共混物中,ABS,粒子引发,PVC,基体产生银纹的电镜照片,,ABS,粒子中黑相为橡胶相,图,7-42,高抗冲,PS,共聚物中橡胶粒子引发,PS,基体产生银纹的电镜照片,能量吸收示意图,图,7-44,HIPS,和体系在应力作用下塑料基体、橡胶粒子及引发的银纹吸收能量示意图,,其中:,a,M,为塑料基体吸收的能量;,a,K,为橡胶粒子吸收的能量;,a,C,为银纹吸收的能量;,a,B,为最后断裂吸收的能量。注意银纹吸收了大量能量,左图为应力应变曲线图;右图为受力过程示意图,5.6.2.2,剪切带,剪切带可使基体剪切屈服,吸收大量形变功,而且还终止银纹使其不致发展成破坏性的裂纹,剪切屈服带,图,7-43,拉伸作用下聚碳酸酯试样中产生剪切屈服带的照片,,注意剪切屈服带与应力方向成,45,度角,,出现剪切屈服带的区域开始出现“颈缩”,银纹和剪切带的相互作用有三种可能方式,1,、银纹遇上已存在的剪切带而得以愈合、终止。这时由于剪切带内大分子链高度取向而限制了银纹的发展。,2,、在应力高度集中的银纹尖端引发新的剪切带,所产生的剪切带反过来又终止银纹的发展。,3,、剪切带使银纹的引发及增长速率下降并改变银纹动力学模式,总的结果是促进银纹的终止,大幅度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银纹化和剪切屈服所占的比例由以下因素决定,1,、基体塑料的韧性越大,剪切成分所占的比例就越大。,2,、应力场的性质。张力提高银纹比例,压力提高剪切带的比例。,5.6.2.3,空穴作用,在冲击应力作用下, 橡胶颗粒发生空穴化作用,这种空穴化作用将裂纹或银纹尖端区基体中的三轴应力转变成平面剪切应力,从而引发剪切带,剪切屈服吸收大量能量,从而大幅度提高抗冲击强度。,空穴化即在橡胶颗粒内或其表面产生大量微孔,这些微孔的产生使橡胶颗粒体积增加并引起橡胶颗粒周围基体的剪切屈服,形成空穴本身并非能量吸收的主要部分,而是因空穴化而产生的塑性屈服。,在裂纹或银纹尖端应力发白区产生的空穴并非随机的,而是结构化的,即存在一定的点阵,空穴化阵列是由橡胶颗粒链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由橡胶颗粒链产生空穴化阵列,这意味着在共混过程中混合过分的均匀并不一定好,而应保持橡胶颗粒的一定聚集结构。,橡胶颗粒空穴化的原因是在三轴应力作用下橡胶大分子链断裂,形成新表面,5.6.2.4,脆,-,韧转变理论,橡胶增韧塑料的主要机理是银纹化和塑性形变,塑性形变(剪切形变)主要是由橡胶颗粒空穴化所产生的。,对脆性较大的增韧主要是银纹的引发和支化;对韧性较大的增韧主要是空穴化引起的塑性形变,对塑性较大的基体,银纹有效的支化,橡胶颗粒之间的距离大致为,5um,,可据此计算橡胶用量的最低值,对韧性较大的基体,如何计算橡胶用量,这个是脆,-,韧转变理论的核心问题,脆,-,韧转变理论中心思想,对韧性较大的基体,橡胶颗粒之间的基体层厚度减小到一定值后,在冲击能作用下基体开始由脆性向韧性转变,发生屈服形变,表现宏观的韧性行为。,5.6.3,影响抗冲强度的因素,6.6.3.1,树脂基体的影响,橡胶增韧塑料的抗冲强度随树脂基体的韧性增大而提高。,基体的韧性主要与基体分子量有关,分子量越大,分子链之间的物理缠结点越多,韧性越大。,5.6.3.2,橡胶相的影响,1,、橡胶的含量增大,抗冲强度提高,2,、橡胶粒径常存在最佳粒径范围,3,、橡胶相与基体树脂混溶性的影响,适中的混溶性,4,、橡胶相的,Tg,越低,增韧效果越好,5,、橡胶颗粒内树脂包容物含量的影响,6,、橡胶交联度也存在最佳值,7,、橡胶相与基体黏合力的影响,5.7,非弹性体增韧,非弹性体颗粒包括热塑性聚合物粒子和无机物粒子。,非弹性体增韧的对象是有一定韧性的聚合物。,有机粒子增韧的最大优点在于提高抗冲强度的同时并不降低材料的刚性,且加工流动性亦有改善。,非弹性体增韧作用机理,增韧机理包括在冲击作用下粒子与基体的脱离、剪切屈服形变(塑性形变)和对裂纹的跨接与钉牢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开题报告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