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随班就读的历史、现状、问题2

上传人:奇*** 文档编号:252607239 上传时间:2024-11-18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随班就读的历史、现状、问题2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我国随班就读的历史、现状、问题2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我国随班就读的历史、现状、问题2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我国随班就读的历史、现状与问题,肖非,什么是随班就读?,随班就读是“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对特殊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最初,随班就读只是一种草根教育实践,由于国家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普及义务教育的迫切需要,随班就读很快成为了国家教育政策。,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权利受法律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十五条普通教育机构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人实施教育,并为其学习提供便利和帮助。,普通小学、初级中等学校,必须招收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普通高级中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要求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拒绝招收的,当事人或者其亲属、监护人可以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有关部门应当责令该学校招收。,普通幼儿教育机构应当接收能适应其生活的残疾幼儿。,为什么要随班就读?,1.是投资少、见效快,有利于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一种形式,2.是引导传统学校迈向融合学校的一种策略,3.可以使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从安置本身受益,历史:不得不做的一件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北欧国家特殊教育界首先提出正常化(normalization)的思想,倡导改革教养机构隔离的、封闭的传统做法,将被教养者安置到正常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和学习。,20 世纪60、70年代以后,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特殊教育界的努力推广,正常化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一场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运动。,作为一种实施特殊教育的思想和一种新的特殊教育的体制,回归主流在世界各国得到了普遍认同。,回归主流的核心内容,让残疾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依据儿童残疾性质和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类型的特殊教育形式、手段和方法,并为接受教育的儿童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主张使大多数残疾儿童尽可能在普通学校或普通班中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和生活,改变以往主要将残疾儿童集中到特殊学校和全日制寄宿机构,将其与正常儿童隔离的传统教育方式,达到让特殊教育的“支流”回归到普通教育的“主流”中,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为一体的目的。,中国的实践,根据国情,中国政府制定了在普通教育机构招收特殊学生进行随班就读(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room)作为我国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的发展特殊教育的政策(国家教育委员会,1989)。,从1987 年开始,中国政府在全国的15个县、市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随班就读的实验研究,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儿童“回归主流”之路。,初始想法,随班就读的提出是中国特殊教育普及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发展体系的现实需要。,我们有800 多万学龄残疾儿童,他们作为社会大家庭的成员,有权利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然而,我们现有特殊学校的数量和规模都不可能满足数量巨大的残疾儿童的入学要求,国家现阶段的财力和物力又不允许大量新建和扩建特殊教育学校。在这种情况下,普通教育机构必须招收残疾儿童就近入学、随班就读。否则,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就不能得到保障,义务教育的普及就会是空话。,盲童随班就读实验,随班就读实验最初是从盲童和聋童开始的。1987年“,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在华东、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农村地区开展了“让视障儿童在本村就近进入小学随班就读”的教改试点工作。,他们的主要做法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在试点地区普遍进行人道主义宣传教育,为视障儿童创造良好的入学环境和社会环境。二是由视障儿童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兼任辅导教师,对其进行专业知识培训,然后由他来承担视障儿童的主要教学工作。三是建立巡回辅导制度,由巡回教师负责业务指导、行政管理、与外界协调等工作。,1987 年,黑龙江省海伦市率先在全国开展了聋童随班就读实验,全市85 名聋童在当地的普通学校接受初等义务教育。随后,北京、河北、江苏、辽宁等市也开展了类似的实验工作。,1987 年12月,国家教委在“关于印发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的通知 中写道:“在普及初等教育的过程中,大多数轻度弱智儿童已经进入当地普通小学随班就读。这种形式有利于弱智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交往,是在那些尚未建立弱智学校(班)的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解决轻度弱智儿童入学问题的可行办法”。这是首次在国家文件中出现“随班就读”一词。,1988 年,在第一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将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正式作为发展特殊教育的一项政策。,1989 年,国家教委委托北京、河北、江苏、黑龙江、山西、山东、辽宁、浙江等省市,分别进行视力和智力残疾儿童少年的随班就读实验。当时,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农村地区推行随班就读的可行措施,解决广大偏远地区残疾儿童的受教育问题。,实验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随班就读的对象,随班就读的师资和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安排。,关于随班就读的对象,实验希望解决的问题有:何种残疾程度的视力残疾儿童、智力残疾儿童适合随班就读?如何评估随班就读对象的残疾程度?如何组织残疾儿童入学?,关于随班就读的师资,实验希望解决的问题有:如何做好教师的思想发动工作?如何组织必要的业务培训和指导?需要帮助学校解决哪些具体困难?,关于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安排,实验希望解决的问题有: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如何适当安排既照顾残疾学生特点又不影响整体教学质量的正常教学?,1992 年,国家教委又委托北京、江苏、黑龙江和湖北等省市进行听力语言残疾儿童少年的随班就读实验,使得随班就读的对象从原来的两类变为三类。,通过实验单位的努力,这项实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自1990 年起,国家教委先后五次召开了全国性的随班就读工作现场会或研讨会,研讨实验中的问题,推广实验成果。这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的随班就读开始走向成熟。,在随班就读的对象上,明确了视力(包括盲和低视力)、听力语言(包括聋和重听)、智力(轻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包括中度)等类别的残疾儿童少年可以作为随班就读的教育对象,并确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检测和鉴定办法。,在入学方面,我们探索出了就近入学和相对集中就读的模式。,在教学要求方面,我们明确了随班就读的教学目的、教学原则、课堂教学模式、教材处理、考核评估等方面的具体做法。,除此之外,我们在随班就读的师资培训、家长工作、教育管理等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经验推广,1990 年5 月,国家教委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了现场会,对该项试验作出了全面肯定。随后,盲童随班就读工作在全国得到了普遍推广,1994 年,国家教委在江苏省盐城市召开的有关会议明确指出:“,在我国大力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对于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是符合国情的发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主要形式,也符合国际上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我国大面积开展随班就读工作是可信的、可行的,有着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1995)。,融合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组织的大力倡导,融合教育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教育思想。,1.融合指的是一种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并增进在普通班学习的一种方式。,2.完全融合指的是特殊儿童不分类别及轻重皆可全时融入普通班。,3.融合希望能合并普通及特教系统,建立统一的系统以管理教育资源,并希望将不同种类班级的学生融合在一起。,现状:有点困惑,有点担忧,中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政策是:以大量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使特殊教育从过去举办特殊教育学校单一的办学形式,转变为多种办学形式,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大大加快了残疾儿少年义务教育的发展步伐。,在这样一种政策的支持下,我们的随班就读采取了很多具体的做法。,(1)对象:,所有可以适应普通学校学习生活的特殊需要儿童少年。,我国目前主要指视力(包括盲和低视力)、听力语言(包括聋和重听)、智力等类别的残疾儿童少年。,当然,大量学习障碍、言语和语言障碍、肢体残疾等类的学生,他们一直是在普通学校学习的。,(2)入学:,随班就读实行就近入学。,在城市和交通便利的地区,多由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在指定学校就读。,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入学年龄与普通儿童相同,特殊情况也可以适当放宽。,每班残疾儿童随班人数1-2 人,最多3 人。,(3)教学要求:,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在一起学习和生活,教材与普通儿童相同,当然会根据儿童的不同教育需要进行调整;,教师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个别化教学;,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为主,并对残疾学生加强个别辅导;,普通班级教师无法解决的问题,由辅导教师(resource room teacher)协助处理。,(4)教师资格及专业要求:,随班就读班级的教师一般都是由思想觉悟高、业务水平好的教师担任,他们必须具备特殊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随班就读班级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资源教室教师还必须受过特殊教育的专业培训,其主要工作是帮助残疾学生补习文化知识,指导学生正确选配和使用助听器、助视器等辅助用具,对残疾学生进行康复训练,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等;帮助随班就读班级教师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和评估残疾学生的进步情况等;宣传、普及特殊教育知识、方法及提供咨询等等。,取得的成就,中国随班就读工作取得的最大成绩是使学龄残疾儿童有了更多的入学机会,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个成绩是举世瞩目的。,随班就读工作,要求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面向全体、照顾差异,改变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要求加强同学间的互助和合作等等,这些理念与措施也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开展。,随班就读的广泛开展,改变了特殊教育的封闭状态,也使更多人了解残疾儿童,理解特殊教育,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问题,随班就读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如何?,他们快乐吗?,他们的学业进步情况与他们的身心发展状况相符吗?,他们能否像普通学生那样,得到学校、教师的多方面关怀?,换句话说,他们接受到了合适的教育吗?,讨论,随班就读工作有哪些主要问题?,哪些问题是核心问题?,哪些问题现在有能力解决?,问题,1.班级规模,2.师资素质,3.支持体系,4.环境(交通、信息、建筑),5.管理,6.教育观念(机会均等;权利平等;人才观),展望:从混乱走向有序,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特殊教育也会越来越得到重视,随班就读工作也必将得到不断加强。,随班就读试行办法正在修订,十二五特殊教育发展工作重点之一,国家经费投入的倾斜,普通教育对随班就读这种政策会越来越认同,国从20 世纪90 年代末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传统的中国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此次的课程改革中,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目标:改革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偏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改革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内容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改革教材忽视地域与文化差异,脱离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倾向,深化教材多样化的改革,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和适应性;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革评价考试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建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改革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政策,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适应性。,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中最关键的是对学生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我们开始认识到,所有的学生都有学习需要,都应该接受平等的、有质量的教育;教育必须正视并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所有的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各类标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