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十二章 社会情境中的人,本章提要:,什么是自我?态度是如何形成和改变的?社会知觉是怎样进行的?人们按照什么方式去寻找行为背后的原因?人际沟通有哪些形式?人际吸引的奥秘是什么?社会影响的内容有哪些?,第一节 自我与态度,一、自我的结构,在心理学中,自我(,self,)、自我概念(,self concept,)、自我意识(,self consciousness,)常在相近的意义上使用,指的是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察。,包括自己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等,总之,就是对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一)自我的结构,主我,对自己活动的觉察者,客我,被觉察到的自己的身心活动,(一)自我的结构,詹姆斯(,W.James,)在,19,世纪末,物质自我,真实的物体、人或地点,包括躯体自我和躯体外自我,社会自我,我们如何被他人看待和承认,精神自我,我们所感知到的内部心理品质,代表了我们对于自己的主观体验,(二)自我认识的来源,1.,社会化,2.,自我知觉和内省,3.,反射性评价,4.,社会比较,(三)自我的发展,埃里克森(,E.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他认为尽管自我的形成是一项终身任务,但青少年时期的发展却是最重要的。不过,心理学家的后续研究表明,在中、晚年所发生的很多变化也可以影响人的自我概念。所以,个体自我的发展是终身的。,二、态度及其形成,1.,态度的含义,个体对社会上特定的人、事、物进行评价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2.,态度的,组成成分,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包括了解的事实、掌握的知识以及持有的信念等;,情感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具有的情绪与情感,尤其是正面和负面的评价;,行为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让个体选择接受有利的信息,给个体带来满足或失望感,驱使个体趋向或逃避某个对象,3.,态度的形成,态度的形成不排除有遗传的因素在起作用,不过社会心理学家更多从学习的角度来解释这个过程。学习理论中的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观察学习等都可用来说明态度的形成。,三、态度的改变,第二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一、印象形成,1.,印象形成的模式,人们怎样把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呢?,平均模型,人们通常把所获得的信息加以平均以获得对他人的总体评价。,第一次约会时苏珊对约翰的印象,约翰的个别特质,苏珊的评定,清洁,+10,聪明,+10,体贴,+4,矮小,-5,衣着随便,-9,整体印象,+10/5,累加模型,人们对他人的片断信息的整合方式是累加的而非加以平均,加权平均模型,人们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的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重要的特质给与较大的权重,2.,第一印象,第一印象的形成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很关键的一个是相貌。,第一印象的形成还与人们的认知结构有关。,二、社会知觉中的几种效应,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2.,光环效应,3.,正性偏差,4.,定型,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出判断。,近因效应,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这两种效应说明输入信息的顺序的重要性,关注的是什么时候接受的信息对人的影响最大。,2.,光环效应,光环效应(,halo effect,),也叫晕轮效应,指人对他人的多数判断最初是根据好坏得出来的,一个人被认为是好的,他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就被赋予其他好的特质,正如俗语所说,“,一俊遮百丑,”,。,负光环(,negative halo,)效应,如果一个人被认为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就被赋予其他不好的特质。扫帚星效应,3.,正性偏差,正性偏差(,positivity bias,),指的是人们对他人的判断往往是正面评价超过负面评价的倾向。慈悲效应,4.,定型,定型(,stereotype,)也译为刻板印象,指的是对某些特定人群较为简单化、固定化的看法。,例如中国幅员广阔,不同地方的民性颇有差异,当提到,“,东北人,”,、,“,河南人,”,、,“,上海人,”,、,“,广东人,”,这些名称的时候,人们心目中都有对他们的特定看法。定型不一定全对,也不一定全错,但它常常会对社会知觉产生影响。,三、归因与归因偏向,归因(,attribution,)就是个体根据获得的信息,对自己或别人所表现的行为或事件为何发生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推论。,归因偏向(,attribution bias,),1,基本归因错误,在个人行为的归因上,人们倾向于高估个人或内因的作用,低估情境的作用。也就是只重视性格因素而忽视情境对行为造成影响的带偏向性的解释,。,2,行动者与观察者效应,人们并不总是认为自己要对自己的活动结果负责,做这种归因取决于是说自己还是说别人。,行动者倾向于作外部归因,强调情境的作用;观察者倾向于作内部归因,强调行为者的特点的作用。,一般人解释自己的行为较偏向情境归因,而以性格归因解释他人行为。,3.,自利偏向,立场不同,观点就不一样。从自己这个立场出发,行为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寻找对自己有利的解释。,人们在归因时常常有自利偏向(,self-serving bias,),所谓自利偏向,就是在归因时人们愿意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己,把消极结果归因于情境。,第三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一、言语沟通,1.,言语沟通的含义,2.,语义,3.,语境,4,语境框架,5.,语言与思维,二、非言语沟通,1.,面部表情,2,目光交换,3.,身体姿式,4.,身体接触,5.,语音和语速等,6.,人际距离,三、人际吸引,人际吸引的含义,人与人之间相互形成的积极态度(彼此注意、欣赏、仰慕等)或喜爱的情感,它是人际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前提。,2.,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哪些因素可以影响人际吸引?,(1),个人特质,(2),邻近性,(3),相似性,(4),互补性,(5),相互性,四、亲密关系,亲密与自我表露,自我表露是说一个人向别人说心里话,与他人共享内心的感受及信息。,人们通过自我表露让他人在相当程度上了解自己,敢于自我表露,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表示。,2.,爱情,什么是爱情?包括哪些成分?,斯腾伯格认为爱包含着三个成分:,激情:双方关系中令人兴奋激动的部分,亲密:双方相处的情况,即是否有相互喜欢、亲近的感觉,承诺:愿意爱对方并且保持关系、长相厮守的决定,这三种成分以不同的比例相组合,可以得到八种不同类型,第四节 社会影响,1898,年观察到,骑车,25,英里:单骑时速,24,;跑步助骑,31,;竞争,32.5,。,个体在完成某项工作时由于其他人在场而提高工作绩效的现象,心理学中称之为社会助长或社会促进,.,“,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人们在集体中工作时常常会,“,放松,”,自己的努力,由此造成社会浪费或叫做社会懈怠。,二、从众与服从,1,、从众:个体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态度而与群体保持一致。,阿,希,的,从,众,研,究,2.,服从,服从也可以看作是某种形式的从众,不过如果要强调区别的话,则从众是自愿的,而服从(,obedience,)是在他人明确命令下被迫发生的行为改变。,米尔格拉姆,(S,Milgram),实验过程,安排被试坐在研究者助手的旁边,以抽签决定老师和学生。,学生被带到隔壁的房间,被试看见他被绑在椅子上,并连接上电击装置。,主试向老师和学生交代学习任务,并要求对学生作出错误反应时给予电击惩罚。每错一次,老师就要将电击强度提高一级,。,三、助人与攻击,1.,真实的事件,2.,亲社会行为,结果发现,情境的作用相当大,旁观者介入人们想帮助处于麻烦中的陌生人的愿望,是和情境的许多特性相关的。大致来说,在紧急事件背景下,在场的人越多,个人对特定事件负责的意识就越低,即出现了责任分散,而独自一人时帮助别人的可能性最大,1,,你是否注意到紧急事件正在发生?,2,,你是否将该情景解释为需要帮助的情景?,3,,你是否要担当自身的个人责任?,4,,你是否决定将要采取的行动?,5,,你实际上是否采取了行动?,是,是,是,是,是,否,否,否,否,否,提供帮助,不提供帮助,3.,攻击,攻击(,aggression,)是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是一种反社会行为。,挫折,攻击假说(,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认为攻击行为是由于受到挫折而引发的,不过也有研究者指出挫折并不必然导致攻击。,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认为学习是攻击的主要决定因素,攻击通过观察其他人的攻击行为而习得的,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过程予以消除。,第五节 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cultural psychology,)是心理学近,20,年来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简而言之,文化心理学关心的是在文化情境下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一、心理学对文化的关注,在心理学家的认识里,文化可以被看成是一群人所共有的行为模式,或者是这群人所分享的认知体系,也有人表述为特定群体的无意识结构,或者是一种公共的价值观,或者是大家共同具有的一种认同。总之,文化是人类群体为了保证其生存而建立的一个动态的规则的系统,这些规则既有外显的和也有内隐的,涉及到态度、价值、信仰、规范和行为。此外,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在世代与世代之间传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变化的潜在可能。,二、文化心理学已有的成绩,(1),集体主义文化与个人主义文化,(2),文化与自我,(3),本土心理学,(4),文化与认知,第十二章 小结,印象形成,社会知觉中的几种效应,归因与归因偏向,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社会助长与社会浪费,从众与服从,助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