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定义和范围,食品安全事故: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定义和范围食品安全事故: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1,定义和范围,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指对食品安全事故疾病发生情况、事故原因及影响因素等进行的技术调查,包括搜索事故相关病例、查明引起事故的食品、确定事故的危害因素并阐明其来源及污染、残存和,/,或增殖的影响因素,能够为事故评定、危害程度和波及范围判断、发展趋势研判及预防控制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定义和范围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2,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2010,年修订),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规范,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制定中),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1994,南京市食物中毒卫生应急处置暂行工作程序,南京市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3,人群疾病调查,1,食品和环境等相关因素调查,2,实验室检测,3,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人群疾病调查1食品和环境等相关因素调查2实验室检测3食品安全,4,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路线图,结论与报告,污染环节,人群疾病调查,初步调查,病例定义,病例,搜索,个案调查,描述性分析,建立假设,分析性研究,原料来源,制作过程,存储条件,人,员,健,康,状,况,设,备,使,用,情,况,食品样本,环境样本,生物标本,致病食品,相关因素调查,数据分析,事故定性,实验室检验,危害因素,结论和报告,有支持证据,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路线图结论与报告污染环节人群疾病,5,(一)初步调查,(,1,)核实病例的疾病信息,查阅病例的诊疗记录(病历、检查单等)。,询问医生对病例的诊断及治疗情况及已了解到的发病相关高危因素等。,(,2,)病例深入访谈,早期应选择足够的病例(一般,5,例以上)进行深入访谈,访谈内容包括:病例人口统计学信息、发病情况(包括发病时间、首发和主要的临床症状等)、发病高危因素等。,一、人群疾病调查,(一)初步调查一、人群疾病调查,6,(,3,)采集标本和样品,应在对病例进行深入访谈时立即现场采集病例的临床标本(包括血液、粪便、呕吐物、腹泻物等,无吐泻物时,可采集病例肛拭子标本)。,发现可疑食品或污染来源线索时,应采集可疑食品(,尽可能采集病例剩余的可疑食品,)、加工用原料和半成品的样品,同时还应采集可疑食物加工用具和环境涂抹试子、加工人员肛拭子标本。,(一)初步调查,(3)采集标本和样品(一)初步调查,7,(,4,)结论,根据病例临床和流行病学分布特征、特殊病例深入访谈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应初步判定事故性质。,(有支持证据的情况下),如初步调查已查明致病子、可疑食物及其污染原因的,且事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或经评估已无持续发生的潜在风险时,应尽快作出事故调查结论,完成调查报告;,如初步调查尚未查明可疑食物或污染来源,则需开展深入的调查。,(一)初步调查,(4)结论(一)初步调查,8,病例定义是用于判定被调查对象是否纳入病例的统一标准,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中用于统计发病人数的工具,不用于指导临床治疗。,病例定义的内容主要包括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的识别指标,但不是必须具备所有特征和指标。,(二)病例定义,病例定义是用于判定被调查对象是否纳入病例的统一标准,在事故流,9,“小龙虾事件”最初病例定义,1,、发病前,24,小时之内具有龙虾进食史。,2,、具有全身或局部肌肉酸疼痛症状,无或仅有轻微消化道症状,无发热症状,临床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症。,3,、排除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的其他已知因素,例如:肌肉外伤、某些遗传性疾病、肌肉缺血性损伤、肌肉运动过度、代谢性疾病、细菌和病毒的感染、过量饮酒、药物或化学毒物等。,“小龙虾事件”最初病例定义1、发病前24小时之内具有龙虾进食,10,(三)病例定义的分类,根据调查需要和限定的定义条件,病例定义可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如仅限定时间起点与多数病例都具有的疾病典型症状或体征,包括临床非特异性检验的阳性结果。,临床诊断病例(或称“可能病例”):疑似病例定义,+,可疑食品暴露史,但无实验室确诊结果。,实验室确诊病例(或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阳性结果。,(三)病例定义的分类根据调查需要和限定的定义条件,病例定义可,11,(四)病例搜索,在食品安全事故中,尤其是在病例人数较多、轻症病例未到医疗机构就诊或病例分散到多个医疗机构就诊等的情况下,对病例须开展主动搜索,目的在于查明事故实际波及范围及影响程度,并为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四)病例搜索,12,1,、对已经明确可疑餐次(如某次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或食物中毒)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收集所有参加聚餐人员的名单,通过投诉人或病例联系所有人员并调查发病情况;如参加聚餐的人数较多,可进行抽样调查;,2,、对发生在工厂、学校和托幼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的食品安全事故,可通过收集缺勤记录、晨检和校医(厂医)记录,了解可能发病的人员,调查发病情况;,3,、事故涉及范围较大,病例数众多,而疾病预后良好的,可通过查阅各级医疗机构相关科室门诊就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化验室检测登记,搜索符合病例定义者;,4,、事故原因不明、病例数量较多但主要临床症状明确时,应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协调医疗机构报告相关病例。,(四)病例搜索,1、对已经明确可疑餐次(如某次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或食物,13,(五)个案调查,1,、调查方法,根据事故涉及病例的文化水平及配合程度,并结合病例搜索的方式,可选择面访调查、电话调查。,2,、调查内容,个案调查前,应根据初步调查的有关线索和制定的病例定义,设计个案调查表。个案调查应收集的信息包括:,(,1,)身份和人口统计学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住址、联系方式;,(,2,)临床信息:首发症状和体征及发生、持续时间,随后的症状体征和持续时间,诊疗情况及疾病预后,已进行的实验室检测项目及有关的阳性结果;,(五)个案调查1、调查方法,14,(,3,)饮食相关因素信息,如有明确的共同暴露史,应重点关注该次共同暴露,但仍需要进一步询问是否有其他相近的或类似的共同暴露;,如致病因子未知,通常应调查发病前,72,小时的饮食情况,或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可疑食品,/,致病因素的初步假设(如有)综合评估确定应调查的时段。,饮食史的调查内容包括:食品品种、进食量、进食时间、进食地点与饮用水来源,特殊食品处理或烹调方式。,(3)饮食相关因素信息,15,(六)数据分析,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 Epi Info,1,、数据描述性分析,1,)疾病特征分析,疾病的特征分析有助于缩小致病因子的范围(中毒的性质和种类)。统计病例中出现各种症状,/,体征的人数,并计算各种症状,/,体征占病例总数的比例,列表汇总,并将各种症状,/,体征按出现的比例由高到低排序。,(六)数据分析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 Epi In,16,症状,/,体征,人数(,n=125,),比例(,%,),腹 泻,103,82,腹 痛,65,52,发 热,51,41,头 痛,48,38,头 昏,29,23,呕 吐,25,20,恶 心,21,17,抽 搐,4,3.2,症状、体征频率表,症状/体征人数(n=125)比例(%)腹 泻 103 82腹,17,2,)时间分布分析,(,1,)绘制流行曲线,绘制流行曲线描述疾病的时间分布特征,以描绘疾病的起始、进程,确定食源性疾病暴发(或流行)的存在,分析暴发特征和趋势(同源一次或非同源数次),计算疾病的潜伏期和推算可疑暴露时间,发现异常的发病情况(如极不一致的发病时间,异常增多或减少的病例数等),判断疾病的终结。,2)时间分布分析,18,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课件,19,(,2,)计算潜伏期,潜伏期是从暴露于致病因素到首次出现疾病症状或体征的时间,有最短潜伏期、最长潜伏期、平均潜伏期。,平均潜伏期:,正态分布资料,算术平均数,偏态分布资料,几何平均数或中位数,资料不明确,中位数,(2)计算潜伏期,20,疾病潜伏期可通过以下方法计算:,如暴露和发病时间明确,可直接计算个体潜伏期,(,最长和最短)或潜伏期中位数;,如暴露不明确,发病时间明确。(单源爆发,对数正态分,布),X=AB/,(,B-A,),X,为平均潜伏期,A,为发生,50%,病例数时间,发生,16%,病例数时间,B,为发生,84%,病例数时间,发生,50%,病例数时间,疾病潜伏期可通过以下方法计算:,21,(,3,)推算暴露时间,暴露时间有助于准确锁定可疑餐次和可疑食品,可通过如下方法推算。,致病因子未知,但发病时间明确,流行曲线提示点源暴发,在计算疾病平均潜伏期基础上,从病例发病的中位时间倒推一个平均潜伏期,即为可能的暴露时间。,暴露时间,=,发生,50%,病例数时间(,A,),-X,致病因子已知且发病时间明确,流行曲线提示点源暴发,则查找疾病的最短和最长潜伏期,确定暴发的首例和末例病例,在流行曲线上分别回推一个最短和最长潜伏期,如两个日期相似,则代表可能的暴露时间,如两个日期有间隔,则代表可能的暴露时段。,(3)推算暴露时间,22,3,)地区分布分析,可通过绘制标点地图或面积地图描述疾病的地区分布。,(,1,)对病例数较少、多区域散发的事故,常采用标点地图,即将病例按居住或工作地点,用点或序号等符号标注在手绘草图、平面地图或电子地图上,标点地图可清晰显示病例的聚集性以及地区背景因素对疾病分布的影响。,(,2,)对规模较大、跨区域发生的事故,常采用面积地图,即计算不同区域(县,/,区、街道,/,乡镇、居委会,/,村)的罹患率,采用,EpiInfo,等地图软件进行绘制。,3)地区分布分析,23,4,)人群分布分析,按病例的性别、年龄组、职业等人群特征进行分组,分析各组人群的罹患率是否存在统计学的差异;,分析不同餐次或不同就餐单位发病者和非发病者的人数分布情况;,调查罹患率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各组人群在饮食、饮水等方面的相关因素,寻找病因线索;,4)人群分布分析,24,2,、建立假设,在完成描述性分析后,应归纳资料,形成事故涉及的人群、致病因子、可疑食品及污染来源等的假设,以解释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而指导采取必要的救治和预防控制措施和进行进一步的病因研究。,提出的假设应具备合理性、能被调查获取的信息(临床特点、初步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支持,并能够解释大部分的病例。,2、建立假设,25,3,、验证假设,如果建立的假设能够得到人群疾病调查、食品和环境等相关因素调查或实验室检测强有力的支持,则不必进行正式的假设检验;但若缺乏此类支持证据,或重要问题尚未解决,则需要采用分析流行病学的方法验证假设。,分析性流行病学是通过比较发病和健康人群的特征,以判断可疑食品或其他因素暴露与所研究疾病之间的关联性,从而验证假设。主要包括病例对照研究和回顾性队列研究,必要时还可采用剂量效应关系研究。,3、验证假设,26,4,、分析性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对照研究:以确诊的患有待研究疾病患者作为病例,以不患该病但具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收集早期暴露情况信息,比较两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结合统计学检验结果判断各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从而探索和检验疾病病因假说。,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在过去某时点的特征或可疑因素暴露情况选择研究对象并分成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从已有的记录中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