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概述课件

上传人:494895****12427 文档编号:252549615 上传时间:2024-11-17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01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液系统概述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血液系统概述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血液系统概述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血液系统概述,血液系统概述,1,学,习目标,CONTENTS,熟悉血液的实验室检查,了解血细胞的演化,掌握血液的分类及功能,学习目标CONTENTS熟悉血液的实验室检查了解血细胞的演化,2,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组成,3,血液的组成,血浆,血细胞,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其他,水,血浆蛋白,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组成血浆血细胞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其他水血浆蛋白血液的组,4,血浆蛋白,分类,白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作用,白蛋白在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中有重要作用,球蛋白与抗体产生有关,纤维蛋白原参与血液凝固,血浆蛋白分类,5,其他,血糖,血浆中所含的糖类主要是葡萄糖,其含量与糖代谢密切有关,正常人血糖含量比较稳定,。,血脂,血浆中所含脂肪类物质,统称血脂。包括磷脂、三酸甘油酯和胆固醇等。这些物质是构成细胞成分和合成激素等物质的原料。血脂含量与脂肪代谢有关,也受食物中脂肪含量的影响,血脂过高对机体有害。,其他血糖,6,红细胞,红细胞呈两面中央凹的圆饼状,新鲜单个红细胞为黄绿色,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深红色。成熟的红细胞(哺乳动物)没有细胞核和线粒体,富含血红蛋白。,红细胞是在骨髓中制造的,发育成熟后进入血液,衰老的红血球被脾、肝、骨髓等处的风状内皮系统细胞吞噬和破坏,平均寿命120天,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输氧及二氧化碳,,这主要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实现的。,红细胞红细胞呈两面中央凹的圆饼状,新鲜单个红细胞为黄绿色,大,7,红细胞,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及二氧化碳能力。与氧结合的血红蛋白称为氧合血红蛋白,色鲜红;与二氧化碳结合的血红蛋白称为碳酸血红蛋白。氧及二氧化碳同血红蛋白的结合都不牢固,很易分离。在氧分压较高肺内,静脉血中的碳酸血红蛋白解离,并与氧结合转变为氧合血红蛋白;而在氧分压较低的组织内,动脉血中的氧合血红蛋白解离,并与二氧化碳结合转变为碳酸血红蛋白,红血球依靠其血红蛋白的这种特殊性而完成运输氧及二氧化碳的任务。,红细胞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及二氧化碳能力。与氧结合的血红蛋白称,8,白细胞,无色呈球形,有细胞核,体积比红细胞大,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经复合染料染色后,可根据其形态差异和细胞质内有无特有的颗粒分为,两大类五种细胞,。,白细胞,9,白细胞分类,白细胞,粒细胞,无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形,态差异,细胞内有,无特有的颗粒,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白细胞分类白细胞粒细胞无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10,单核细胞,吞噬能力很强,,它们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在组织间隙中游走。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单核细胞由骨髓生成,在血液内仅生活34天,即进入肝、脾、肺和淋巴等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变为巨噬细胞后,体积加大,溶酶体增多,吞噬和消化能力也增强。但其吞噬对象主要为进入细胞内的致病物,如病毒、虐原虫和细菌等。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此外,它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清除衰老与损伤细胞的作用。,单核细胞吞噬能力很强,它们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11,瑞氏染色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征,瑞氏染色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征,12,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又称免疫细胞,负责机体的免疫防御任务。由于发育路线与表面标记不相同,淋巴细胞分为T与B两类,分别负责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任务,淋巴细胞,13,B淋巴细胞,体,液,免疫主要是通过B细胞一实现的。当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变成具有免疫活性的浆细胞后,产生并分泌多处抗体,抗体通过与相应抗原发生免疫反应,中和、沉淀、凝集或溶解抗原,消作其对抗体的有害作用。,B淋巴细胞,14,来源于骨髓的 B细胞经过类腔上囊组织的处理并接受抗原刺激以后。在发育过程中,出现于细胞膜表面的免疫球蛋白(Ig),(,限于IgM与IgD两种,),作为特殊抗原的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在 B细胞表面的形成,促使其进一步增殖,并发育成为能分泌抗体的浆细胞。有些 B细胞同样能发育为长寿命的记忆细胞。Ig共有五类,即IgG、IgA、IgM、IgD与IgE,每一类Ig的分子组成,均有恒定与可变两部分,因而能根据体液免疫的需要,改变其分子结构,成为种类繁多的抗体,以保障机体的健康。,来源于骨髓的 B细胞经过类腔上囊组织的处理并接受抗原刺激以后,15,T淋巴细胞,细胞免疫主要是由,T,细胞来实现的。这种细胞在血液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80%90%,。,T,细胞受抗原刺激变成致敏细胞后,直接接触并攻击具有特异抗原性的异物,如肿瘤细胞,异体移植细胞;分泌多种淋巴因子,破坏含有病原体的细胞或抑制病毒繁殖;并同,B,细胞协同来杀灭病原微生物,。,T淋巴细胞,16,细胞免疫包括迟发过敏反应,同种移植排斥,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对感染(病毒、霉菌、某些细菌)的防御,还包括对体内瘤细胞生长的防御等。,T细胞的亚群中,还有辅助细胞与抑制细胞,调节体液免疫反应,但不能分泌抗体。,大多数活化的T细胞成为杀伤细胞,直接攻击细胞抗原,另一些则需要抗体与抗原在其表面结合后而将其破坏。有些活化的 T细胞成为记忆细胞,在长时间内(甚至是机体的一生)处于静止与不分裂状态,一旦再与此特殊抗原相遇,则立刻恢复增殖而发挥其杀伤作用。,。,细胞免疫包括迟发过敏反应,同种移植排斥,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对,17,嗜碱性粒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多能干细胞,在骨髓内分化成熟后进入血流,细胞呈圆形,直径1014m,胞核分叶不清楚,胞质含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的嗜碱性颗粒,用甲苯胺蓝染色,颗粒由蓝变紫,称为异染性,大颗粒直径可达 1.2m,易溶于水。电子显微镜下,颗粒内含物电子密度较高。胞质有复杂的囊泡,丰富的糖原。其他细胞器都不明显。,正常参考值,百分值,00.01 或(0%1%),绝对值,00.1 109/L,嗜碱性粒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多能干细胞,在骨髓内分化成熟后进入,18,嗜酸性粒细胞,细胞呈圆形,直径13-15m。胞质内充满粗大、整齐、均匀、紧密排列的砖红色或鲜红色嗜酸性颗粒,折光性强。细胞核的形状与嗜中性白细胞相似,通常有23叶,呈眼镜状,深紫色。嗜酸性粒细胞容易破碎,颗粒可分散于细胞周围。,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5%;,其绝对值为0.05-0.50109/L。,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目有明显的昼夜周期性波动,清晨细胞数减少,午夜时细胞数增多。这种细胞数的周期性变化是与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量的昼夜波动有关的。当血液中皮质激素浓度增高时,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嗜酸性粒细胞细胞呈圆形,直径13-15m。胞质内充满粗大、,19,【,作用,】,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当嗜碱性粒细胞被激活时,释放出趋化因子,使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到同一局部,并从三个方面限制嗜碱性粒细胞的活性:一是嗜酸性粒细胞可产生前列腺素,E,使嗜碱性粒细胞合成释放生物活性物质的过程受到抑制;二是嗜酸性粒细胞可吞噬嗜碱性粒细胞所排出的颗粒,使其中含有生物活性物质不能发挥作用;三是嗜酸性粒细胞能释放组胺酶等酶类,破坏嗜碱性粒细胞所释放的组胺等活性物质,【作用】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当嗜碱性,20,【,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细胞膜上分布有免疫球蛋白,Fc,片断和补体,C3,的受体。在已经对这种蠕虫具有免疫性的动物体内,产生了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IgE,(过敏体质)。蠕虫经过特异性,IgE,和,C3,的调理作用后,嗜酸性粒细胞可借助于细胞表面的,Fc,受体和,C3,受体粘着于蠕虫上,并且利用细胞溶酶体内所含的过氧化物酶等酶类损伤蠕虫体。在有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等情况时,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细胞膜上分布有免疫球蛋白Fc,21,血小板,血小板直径为24m,厚1m,正常时呈圆盘状,有时可伸出伪足。,血小板由骨髓巨核细胞生成,寿命811天。,显微镜下可见有中央颗粒区与周围透明区。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血小板无核,但含有颗粒糖原、线粒体与内质网等。血小板离体后,极易因容器表面、温度、pH值等因素影响而破坏或发生形态变化,表现为中央颗粒融合,周围形成多数突起。,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同时血小板还有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血小板血小板直径为24m,厚1m,正常时呈圆盘状,有时,22,血小板,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当血管受伤后,血小板立即粘附于受损血管断端上,然后有更多血小板聚集,在数十秒内聚集成团,称为白色栓子,将破裂的毛细血管机械性堵塞,从而暂时止血。随着凝血过程的发动,产生小量凝血酶。后者使血小板形态发生变化,白色栓子中的血小板出现大量伪足互相融合,进一步使栓子加固。,血小板本身还含有(或其表面吸附)多种作用于血管或凝血过程的物质,如5-羟色胺,血小板第、第、第与第因子,血块回缩酶抗纤维蛋白溶酶等,它们的释放具有重要的促进凝血或阻止抗凝血的作用。,血小板,血小板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当血管受伤后,血小板立即,23,渗透压,在血浆中由无机盐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总值为两者之和。,0.9%氯化钠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红细胞在此溶液中大小、形状不变。,血浆胶体渗透压在保持血液与组织液间的水平衡中有重要意义。血浆蛋白减少时,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吸水力减少,水分潴留于组织间隙,引起水肿。,渗透压在血浆中由无机盐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24,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是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胞浆内含有大量既不嗜碱也不嗜酸的中性细颗粒。这些颗粒多是溶酶体,内含髓过氧化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水解酶等丰富的酶类,与细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有关。,正常参考值0.400.75(40%75%),绝对值,(1.806.30)109/L,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是在瑞氏(Wri,25,细胞演化,各类,血,细胞经历从原、幼到成熟等各个阶段。发生过程的一般规律是,:,(一)细胞由大变小。,(二)细胞质的嗜碱性逐渐减退。,(三)细胞核由大变小,最后消失(红细胞)或分叶(颗粒白细胞),核染色变深,细胞演化各类血细胞经历从原、幼到成熟等各个阶段。发生过程的一,26,临床意义,-红细胞,正常参考值,男:,4.0,5.5 1012/L,女:,3.5,5.0 1012/L,新生儿:,6.07.0 1012/L,临床意义,红细胞减少,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 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临床意义-红细胞正常参考值,27,正常参考值,0.400.75(40%75%);(1.806.30)109/L,临床意义,增多,:,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正常参考值0.400.75(40%75%);(1.80,28,【参考值】:,占白细胞总数的0.5%-5%;其绝对值为0.05-0.50109/L,增多,:,(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